姑孰、牛渚與李白詩文
——經典名篇故地新考之十二
安徽省當涂縣,古稱姑孰。姑孰城始建于東晉,因城南的姑孰溪而得名。秦漢時屬丹陽縣,隋代開始建縣,隸宣州。當涂是鑲嵌在長江南岸的一棵明珠,境內阡陌縱橫、港汊相連,是有名的魚米之鄉、商旅麇集之地,也是扼守長江中游的門戶。它襟吳帶楚、地處沖要,縣境內上有天門山之扼守江面,下有采石磯突入江心,對岸則是當年霸王自刎的和州烏江浦,這里距南京僅百余里,是古來兵家必爭這之地。南宋的虞允文、明初的常遇春、太平天國的羅大岡,都曾在此與對手惡戰,在歷史上寫下彪炳的一頁。隋代建縣以后,隨著江南的開發,當涂山水漸為世人知曉,特別是六朝時期,這里是南北對峙的前線沖要,晉宋孝武帝、陳霸先等都曾在此屯兵或到此巡視,孫策曾在此大破揚州刺史劉繇;一些著名的六朝將領周瑜、陸遜、謝玄、謝尚、桓溫、劉牢之、王玄謨都曾在此駐扎鎮守或由此渡江北上;此后的隋朝大將韓擒虎伐陳,率精騎五百即由當涂境內的采石磯渡江直搗金陵;趙匡胤的大將曹彬攻南唐也是從彩石渡江,至今仍留下故壘和殘垣。江山勝處必然人文薈萃的,更因離金陵不遠又風景佳麗,南渡衣冠常把此地作為休憩之所、吟詠之地,南齊詩人謝脁的故居就在縣內的大青山,他的一些名句“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皆是描繪當涂一帶秀麗山水;鎮守姑孰的大司馬桓溫曾攜客登覽境內的龍山,參軍孟嘉逸興湍飛,帽子被風吹落而不覺,傳為歷史佳話,故此山又改稱“落帽山”。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父子都游過當涂,并遺墨寶存留至今。至于于唐宋以還,當涂已成上郡大縣,來此任職或游歷的詩人名家更是枚不勝舉,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一生,更是與當涂結下不解之緣。他自二十五歲第一次經過天門山,到六十一歲終老于大青山,近四十年間數次在當涂盤桓往返,或從天門山、牛渚磯穿行而過,或泛舟姑孰溪、丹陽湖,或登臨凌毃臺、謝公山,寫下了《望天門山》、《橫江詞六首》、《夜泊牛渚》、《姑孰十詠》《送當涂趙少府歸長蘆》、《游化成寺》等五十多首詩文,留下青山李白墓、采石衣冠冢、太白亭、謫仙樓等名勝古跡以及騎鯨捉月、錦袍村等民間傳說,為后世的小說戲曲增添許多生動浪漫的素材。下面按其行蹤結合當地風物對其要者加以介紹和考索。
詠歌姑孰美 慨嘆橫江惡
李白的《姑孰十詠》詠歌了姑孰縣境十個代表性景觀,它們是:姑孰溪、丹陽湖、謝公宅、凌毃臺、桓公井、慈姥竹、望夫山、牛渚磯、靈墟山和天門山。其中的姑孰溪是連接丹陽湖與長江的一條河流,它東起丹陽湖小花津,向西從姑孰城南穿城而過,在金柱關注入長江,全長約23公里。姑蘇溪沿岸景色異常秀美,溪水青碧,兩岸竹林逶迤、青山倒映,就像李白在詩中描述的:“波翻曉霞影,岸疊春山色”。陸游亦曾游過姑孰溪,詩中亦稱“姑溪綠可染,小艇追晚涼”。可見直到南宋,這里仍是溪水青碧,游人納涼的好去處。今日的姑孰溪迭遭污染,枯水季節已斷流。丹陽湖亦在姑孰城的東南,橫跨黃池、多福、積善、湖陽四鄉,據康熙《太平府志》:湖南北長90里,東西寬75里,徽州、寧國、池州、廣德等州郡之水皆匯聚其中,在當時是個面積相當大的淡水湖。今日丹陽湖仍存,但湖面已萎縮,不見李白詩中那種“湖與元氣連,風波浩難止。天外賈客歸,云間片帆起”的浩淼又清幽的氣象。只是黃池一帶水質尚可,用丹陽湖水做成的“黃池茶干”在國內還很有名氣。桓公井在當涂縣城東約五里的白纻山上,姑孰溪的北岸。原名楚山。東晉大司馬桓溫駐節姑孰時,常攜僚佐賓客及女樂登山宴飲,因桓溫好為《白纻歌》,故此山改名白纻山。山上古跡有桓公井、掛袍石、齊云亭、四望亭、興國禪寺等古跡,今均不存。桓公井相傳為桓溫所鑿,因桓溫常用此泉飲馬,固又名飲馬泉。宋人王安石有詩:“歌舞不可求,桓公井空在”,可見至少到北宋,其景觀仍在。慈姥竹為慈姥山所產之竹。慈姥山位于姑孰城北約70里的江邊,原名鼓吹山。因為山上所產之竹體園節疏,多供宮廷制作簫笛等樂器,因此得名鼓吹山。李白在詩中所說的“龍吟曾未聽,鳳曲吹應好”即指此六朝的吳均,宋朝的沈括,明代的周忱皆有詩詠歌其竹。此竹得名慈姥竹緣自一個傳說:梁昭明太子在此山中苦讀,其母勸其早日返京。昭明太子為了表示完成學業的決心,將竹筷插入崖壁,表示其筷長成竹子他方返回。哪知其母慈念感動上蒼,果然筷子變成一片青青竹林,所以后人將此竹稱為慈姥竹,此山也稱為慈姥山。山上有昭明太子讀書閣、丁蘭寺、、彌陀寺、臨江樓等古跡,今均不存,慈姥竹今亦不產。惟此山臨江絕壁上尚存一塊摩崖石刻,為當年當涂縣與江寧縣的界碑,其上日月已模糊不清,但從上面所鐫分“宣州”二字判斷,可能是塊唐碑。凌毃臺在當涂城北五里的黃山上,宋孝武帝劉駿曾建避暑離宮于其上,從南朝詩人“宋家天子游南國,紅粉三千臺百尺”、“宋祖凌毃樂未央,三千歌舞宿層臺”等詩句來看,古凌毃臺是可以容納三千粉黛的一組建筑群,宏偉而壯麗。但李白所見到的凌毃臺,已經荒廢:“閑云入窗牅,野翠生松竹。欲覽碑上文,苔侵豈堪讀”。據顧炎武的《肇域志》:到了清代,就只剩下山頂的一塊巨石“高五尺,頂平而園,徑丈許”。今巨石猶存,上有明人李伯鰲等紀行詩詞刻石。黃山上除了凌毃臺外,還有東岳廟、廣福寺、黃山塔、誓清堂、極目亭等古跡。誓清堂為宋嘉定九年,為紀念祖逖北伐“誓清中原”而建。“極目亭”建于宋淳佑六年,因亭名為大書法家米芾所書而著名。以上景觀今多毀圮,惟黃山塔存。此塔為宋武帝劉裕所建,塔高25米,五層八面,層層對角相壘,歷代皆有修葺,最后一次大修是在清光緒年間,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李白詠黃山凌毃臺的詩作,除《當涂十詠》外,尚有《夜泊黃山聞殷十四吳吟》、《登黃山凌毃臺送族弟溧陽尉濟充泛舟赴華陰》。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李白詩歌的選本或解釋中,將姑孰的黃山誤為徽州的黃山。李白確實到過徽州的黃山并有多首吟詠,但上述兩首詩中的黃山卻在當涂,不能因徽州的黃山今日聞名天下就張冠李戴。
《姑孰十詠》中提到的天門山是李白詩集中詠歌最多的一座山巒。它是東西梁山的合稱。東梁山又稱博望,位于江南當涂縣西南十五公里處;西梁山又名梁山,位于江北和州市境內。兩山夾江,對峙如門,故得此名。天門山山體并不高,西梁山海拔不過100米,東梁山僅81米,但由于壁立于大江兩側,勢如斧削,扼守江流,使突受約束而激怒的江水如離弦之箭直噴于壁上,激起飛雪千堆,因而顯得險峻萬分,素有“大江鎖鑰”之稱。南朝時宋孝武帝劉駿北伐之前,曾在東西梁山下檢閱水軍以壯聲威,并下詔立雙闕分別于兩山之上,今已不存;東晉的車騎將軍王玄謨曾在西梁山上筑卻月城以屯兵,今仍存石礎。西梁山下臨江的陡壁上,有東晉王羲之草書的“濯足振衣”四個大字,一千多年來的潮噴浪擊,仍墨跡如新、龍飛鳳舞,如見右軍其人,正濯足振衣,揮灑于大江之畔。西梁山臨江石壁還曾刻有李白的《天門山銘》,今不存。南朝梁武帝曾在東梁山上建有寺廟,早已毀圮,但從殘存的石礎可想見昔日的規模。
李白從中原往江南或從長江上游的安陸、荊州、武昌到下游的金陵、吳越等地,經常是乘船,或橫渡,或順流而下,都要經過天門山,因此留下許多題詠名句,如“月銜天門曉,霜落牛渚清”(《獻從叔當涂宰陽冰》);“進帆天門山,回首牛渚沒”(《自金陵溯流過白壁山玩月,達天門》)等。
約在晚唐時代,人們懷戀李白,曾在姑孰溪畔建起一座“十詠亭”,此亭早廢。近年來,人們又在李白的青山墓園內重建了一座“十詠亭”,其富麗堂皇雖不亞于往昔,但水非昔日水,山非昔日山,青山不再,綠水無存,徒有金壁輝煌亭閣,只能徒增人們的感嘆!
李白從中原往江南的宣城、當涂、青陽一帶,多從江北的和州橫江驛渡江。橫江,在今和州市東南,又名橫江浦,與當涂的彩石磯遙遙相對,今日的“橫江館”就建在當涂縣的彩石鎮。橫江浦是唐宋時期由江南往中原的主要渡口之一,由于橫江浦與橫江館之間隔著一個江心洲,長江主航道又在靠和州市橫江浦這一側,所以李白無論北上中原還是溯江西上,都要經過橫江浦。橫江浦一帶風波險惡,歷代皆有詠嘆:明代王世貞《橫江》云:“越女紅妝隱畫橈,驚破天際雪山搖”;張弼的《橫江詩》云:“揚子江頭獨問津,風波如舊客愁新”。李白的六首《橫江詞》更是描寫橫江風險濤惡的絕唱。其中的“一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閣”,“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驚波一起三山動,公無渡河歸去來”等句,把橫江一帶風濤的聲威、氣勢以及給人的感受,描繪得無以復加。當然,這也是橫江一帶風濤的真實寫照。橫江一帶是萬里長江除三峽以外風濤最為兇險之處,所謂“牛渚自古險馬當,無風也有三尺浪”。究其原因,一是此處有江心洲,水道狹窄,上有天門山鎖其喉,下有彩石磯束其腹。前后阻遏之下,造成水勢湍急而回旋;二是唐代時此處離長江入海口近,受海潮回涌阻據,更易掀起百尺潮頭。據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介紹:唐代長江的入海口在今鎮江一帶,當時的鎮江就叫“海門”,江面寬達20公里,江中有一小山亦稱海門山。今天的橫江浦距長江入海口——吳淞口為397公里,距鎮江132公里,也就是說今天的入海口距離是唐代的三倍。今天橫江浦一帶江面受海潮的影響,其感應潮差仍有1.32米,可以推想當年的潮差該有多大!所以李白說橫江一帶江面是“一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閣”,應當說是有事實依據的。瓦官閣在今南京市,距當時的入海口更近,李白正是把橫江風濤與入海口附近的風浪加以對比,并予以渲染的。六首《橫江詞》中一再提到“海潮”、“海神”、“海鯨”、“海云”,也都說明李白也意識到此處浪高濤狂與海潮回阻大有關系。有的學者把“海神”、“海鯨”說成是比喻安祿山叛亂,并以此來推斷《橫江詞》的寫作時間,似在望文生義。至于六首《橫江詞》的寫作時間,我以為也不是詹锳先生推斷的開元十四年(公元726),李白游金陵、揚州后返牛渚時所作,因為我們只要把此詩與《望天門山》、《夜泊牛渚懷古》等李白青年時代的詩作稍加比較,就會發現兩者在風格上、心態上有著明顯的不同:《望天門山》等詩作清新開朗、充滿新鮮活力,對前途也充滿期待;六首《橫江詞》則以“愁殺”等慨嘆為基調,以“那可渡”、“歸去來”作結局,這不僅是對自然風濤的詠歌,也含政治風波的慨嘆,這與中唐詩人柳宗元的“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劉禹錫的“長恨人心不如水,陡平地起波瀾”(《竹枝詞》),出于同一種構思方式,而且還夾雜著一種人生疲敝感,所以似是李白晚年居于當涂時所作,具體則似是肅宗寶應元年(公元762)。這年李白聽說太尉李光弼要討伐史朝義,于是他便請纓北上,中途因病折回,不久便病逝于當涂龍山故室。六首《橫江詞》即寫于準備渡江北上之時。如果此說正確的話,那么,這六首詩就成為詩人至死不忘國難的歷史見證,而詩中橫江上險惡的風濤,公無渡河的愁嘆,也就成為詩人坎坷一生“行路難”的歷史總結。
采石騎鯨捉月 終葬謝家青山
代宗廣德元年(西元763),太尉李光弼率大軍百萬鎮臨淮關,準備一舉蕩平史朝義,結束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流放遇赦歸來的李白聞此消息異常振奮,興沖沖地從當涂青山渡江北上,聲稱要“拂劍照嚴霜,雕戈鬘胡纓。愿學會稽恥,將期報恩榮”。但走到金陵就因病無法前行,只得又乘船沿江返回當涂,大概走到彩石附近,“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臨終歌》)這只文學長空無人可企及的大鵬終于從中天隕落下來,病死在他生前多次盤桓、詠歌的彩石磯一帶。
彩石磯在姑孰城北約十五公里處,原名牛渚磯,以傳說中金牛出渚而得名。三國時東吳赤烏年間(公元239—249),廣濟寺僧掘井得五色石,遂更名為彩石磯。它高約五十米,前兀大江濱,后環牛渚河,遙對天門山,山勢峭拔,江窄水急。山上怪石嶙峋,茂林修竹,樓閣參差,景色優美,與南京的燕子磯、岳陽的城陵磯并稱為“長江三磯”,而彩石磯尤為著名,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東漢末年,孫策曾在此大破揚州刺史劉繇的牛渚營;東吳名將周瑜、陸遜都在此屯過兵;東晉鎮西將軍謝尚、牛僧孺等都曾在此筑城鎮守。牛僧孺還留下詠歌牛渚的詩章,稱牛渚磯如“懸石”、“危島”,磯上“楓林暖如畫,江岸凈如掃”。隋開皇元年(公元589)大將韓擒虎伐陳,以精騎五百由彩石渡江直搗金陵;趙匡胤的大將曹彬攻南唐,也是從彩石渡江。元末動亂中,明太祖大將常遇春亦從此渡江擊磯上元守兵也先粘木兒,亂箭之中。常遇春持盾挺戈,大呼一聲,一躍而上,磯上至今還留有傳說他下船飛登上磯的“大腳印”。大腳印前還有清雍正年間太平州知府李璋書刻的“天下太平”四個大字。東晉的溫嶠曾夜泊牛渚,聽到磯下江水中隱約傳來弦樂之聲,便命人將可以辟邪的犀牛角點燃下照,果然見眾多水族或乘車、或騎馬,怪怪奇奇、熙熙攘攘,一見火光紛紛逃遁。當夜,溫嶠夢見一神人忿忿對他說:你我幽明相隔,路途不通,為何相擾?從此牛渚磯下再也聽不到弦樂之聲。今磯上建有燃犀亭,就起于這個典故。南宋詞人辛棄疾有首《水龍吟》,詞中寫道“待燃犀下看,憑欄卻怕,風雷怒,魚龍慘”,引的也這個典故。文天祥被俘北上時也經過此磯,寫下一首《彩石磯》:“不上蛾眉二十歲,重來為墮山河淚。今人不見虞允文,古人曾有樊若水。長江闊處平如驛,況此介然衣帶窄。欲從謫仙捉月去,安得燃犀照神物”。山河易主、身為楚囚、黯然神傷之際,也想到了“燃犀照神物”。
燃犀亭后面的山坡上還有一亭曰“蛾眉亭”,系北宋熙寧二年(西元1066)太平府尹張環所建。據《太平府志陶安蛾眉亭記》,此亭得名原因是由于登此亭可見江中的天門山,夾江相對,狀若蛾眉,故得此名。北宋的著名科學家沈括登覽此亭的詩中寫道:“雙峰秀出兩眉彎,翠黛依然鎖影間。終日含顰緣底事,只因長對望夫山”。此眉不僅是蛾眉而且是蹙眉了。蛾眉亭在元明清代均有過修葺,今日亭內還嵌有歷代數塊詠歌蛾眉亭和采石磯的碑文,較著名的有南宋禮部尚書韓元吉詞《霜天曉角》、文天祥《采石磯》以及元代李洄書寫的采石磯碑等。
與牛渚磯相連的還有座翠螺山,原名牛渚山。此山不高,約海拔130多米,因突兀于江邊,所以顯得特別險峻,山體呈圓形,似田螺臥于江邊,故改名翠螺山。據當地人稱:明朝工部侍郎周忱巡撫江南時,愛此處山水,命人遍植樹木,以隱巉巖。久之,樹木茂森,四季蔥蘢,突顯翠螺山之“翠“字。其實東晉牛僧孺的詩中就有“楓林暖如畫”,李白詩中也提到“楓葉落紛紛”,此山多楓樹,至遲在晉唐時代即是如此,并不是明代才如此。只是今日之翠螺,已很少見楓樹。而多桃樹石榴及其它雜樹。翠螺山的人文景觀很多,有“翠螺十八景“之盛名。其中今存的仍有廣濟寺、赤烏井、三元洞、“太白樓”、“衣冠冢”“玩月亭”和“舍身崖”等景觀。廣濟寺在翠螺山下今太白祠的西側,建于三國東吳赤烏二年(西元239),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到南北朝時代,廣濟寺已成為國內著名的古剎,宋天圣十年改稱廣濟院,宋末毀于兵燹。明洪武十二年(西元1379)有一個叫明滿的和尚募捐重建。從此香火鼎盛,清康熙、光緒年間又兩次修葺。據記載,廣濟寺前有山門,旁建觀音閣,大雄寶殿為兩層閣樓,內塑如來三世身及十八羅漢像,栩栩如生。廣濟寺庭院的左側有一口水井叫赤烏井,系赤烏年間建寺時所開挖,井圈上鐫有“赤烏井”三字,至今仍清晰可辨。井旁原有一庵棚曰“禪悅庵”,為游方僧掛錫落腳之所,早廢。元末動亂中,陳友諒攻占太平府(府治在當涂),將此廟作為行宮。有次,宮人汲水時繩斷,將金桶沉入井底。幾天后,漁民從江中打撈出此桶,因此傳說此井與長江相通。廣濟寺在“文革”中被焚毀,僅剩一后殿,現為“文物商店”。在被毀的文物中售賣“文物”,也算別具一格一景。
面對人文薈萃的江山勝處,“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當然更是流連忘返,在此寫下了《夜泊牛渚懷古》、《牛渚磯》等著名篇章。在《夜泊牛渚懷古》中他懷念曾在牛渚駐軍的東晉鎮西將軍謝尚。李白懷念謝尚,并不僅僅因為謝尚曾鎮牛渚,是觸景生情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慨。據《晉書》本傳,謝尚為人自小聰慧,有“小顏回”之稱,又精通音律,“曾制石罄,以備太樂”。理政治軍又極有才干,深受宰相王導和大司馬桓溫的器重。桓溫北伐,奏請謝尚代為都督江西、淮南諸軍。攻陷洛陽后,又奏請讓謝尚都督司州諸軍事鎮洛陽。李白亦是少年聰慧,對自己的各方面才能都極為自負。但他認為缺少的是謝尚的機遇,更缺少王導這樣的重臣知遇和扶持,所以不能像謝尚那樣騰達,這才是他在詩中所說的“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真正內涵,也是他產生“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這類牢騷的原因所在。
“翠螺十八景”與李白有關的有“太白樓”、“衣冠冢”“玩月亭”和“舍身崖”等景觀。李白逝世后不久,唐憲宗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宣州知州就在彩石磯旁的翠螺山下建謫仙樓。此樓宋、明年間皆有修茸沿革。到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重建,改名太白樓。后來毀于太平天國之亂。現存的太白樓,是光緒二年(公元1876)重建的。樓內有太白祠,祠后有太白衣冠冢。此冢原在彩石鎮古神霄宮內,1962年方遷于太白樓側。唐元和年間此樓初成時,就使這一代帶成為游覽勝地,歷代文人墨客慕名而來唱和不絕。白居易、劉禹錫、梅堯臣、陸游、文天祥等皆有題詠。白居易詩題曰《李白墓》,寫于元和十年江州之貶后,詩云:“彩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云。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詩人表達了對李白絕世才華的敬慕,慨嘆其無人能過的坎坷一生,內中也雜有自己無端被貶的人生感慨。今日的太白樓為傳統的歇山式建筑,三層兩進,木質結構。三樓檐下高懸“太白樓”匾額,字體瀟灑遒勁,為郭沫若所書。大門門額上藍底金書“唐李公青蓮祠”,進門檐下兩壁嵌有重修太白樓碑記和一塊記載李白生平的碑文。樓內一巨大屏風上繪有“李白邀月圖”。二、三樓上原有宋代雕塑的李白坐、臥像各一尊,皆毀于“文革”。今三樓上有一尊黃楊木雕的李白像,一手持杯,半坐半臥,憂郁的雙眼似在遙望遠處的江流。兩旁有一對聯:“仙從天上謫,水向月中撈”,橫聯是“千載獨步”。板滯而枯竭,缺乏靈氣和想象力,中國有那么多的人才,不知為何將此聯擺在李白身旁。從三樓推窗望去,只見大江如練、白帆點點,天門山如兩撇蛾眉,分列左右,大青山下千頃沃野,蔥蘢橫陳。難怪自古以來,此樓就有“風月江天貯一樓”之稱。
太白樓后即是太白祠。祠順應地勢,就坡而建,就回廊與太白樓的二樓相連,樓內亦有黃楊木雕李白立像一尊,兩旁亦有一聯:”蓬萊文章建安骨,青蓮居士謫仙人”亦如太白樓雕像兩旁對聯一樣,平實缺少靈氣和創意,祠內陳列歷代名人詠歌李白的詩詞和研究專著的各種版本,也無珍品和手跡。惟李白衣冠冢前石碑“唐詩人李白衣冠冢”八個大字神采飛揚、占斷風情,此系林散之先生所題。衣冠冢原在彩石鎮上,冢前有“唐李翰林衣冠墓”石碑一塊。宋寧宗嘉泰元年(1201)于冢東建神霄宮。清康熙元年(1662)太平州知府胡季瀛將衣冠冢遷于翠螺山麓,與太白樓、太白祠聯為一體。今衣冠冢用青石壘成高約1.5米,周長約40米,四周亦用青石圈成的墓圈衛護,近2米高,掩映在松柏叢中。
“玩月亭”和“舍身崖”的修建則起于民間關于李白的美麗傳說。據地方戲曲和當地傳說,李白因愛彩石之美,曾在月夜泛舟于牛渚磯下,乘醉跳入江中捉月,溺死后騎鯨升天。現在彩石磯旁建有“捉月亭”,即由此傳說而來。宋代詞人賀鑄的《彩石》詩的后四句云:“飄飄翰林主,長嘯弄明月。難訪物外游,飛云渺天末”。明代劇作家湯顯祖《采石山》詩云:“夕陽千里弄舟還,一片秋聲兩岸山。醉看錦袍如夢渺,月明何限水云間”,皆是在詠歌此事。湯詩中提到的“錦袍如夢渺”也與當地的傳說有關:相傳李白酒醉跳江捉月騎鯨而去,浮尸逆流飄至當涂謝家青山,身披之錦袍卻失落江中,被當地漁民打撈上來葬于彩石,這就是彩石太白祠后的衣冠冢。現在江心洲上有個錦袍村,據說就是當年撈起錦袍的地方。從湯顯祖詩中對此事的詠歌來看,這個傳說至遲在明代中葉就有了。
李白騎鯨捉月當然是傳說,衣冠冢內錦袍自然也是附會,但李白晚年確是病死在當涂的龍山并葬在龍山,后由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遺愿,確是葬在當涂改葬青山,現將我在龍山和青山考察的情況與諸公共饗:
李白的原葬地在龍山,也是李白晚年的故宅所在地。龍山座落在當涂城南十里左右的姑孰河畔,山體不高,約海拔130米左右,方圓五里左右。龍山頭枕姑孰城,尾接下鐘山,如臥龍昂首云外,故得此名。龍山之上,怪石嶙峋,“丹楓紅葉,遍滿崖谷”,“龍山秋色”為著名的“姑孰八景”之一。登山遠眺,長江橫陳,天門山、采石磯盡收眼底,是個風景絕佳之地。東晉哀帝興寧三年(365),大司馬桓溫鎮守姑孰時,曾在重陽節與賓客宴于此山。其參軍孟嘉逸興湍飛,帽子被風吹落而不覺,故此山又稱“落帽山”,“落帽”也就成了重陽的代稱。李白在姑孰時,每逢重陽常登覽此山,寫下《九日》、《九日龍山飲》、《九月十日即事》等詩章,在詩中慨嘆自己有志難伸的坎坷遭遇,表示要學習孟嘉笑對人生,如“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九日》)“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九日龍山飲》)等。李白晚年即在龍山東麓筑宅隱居于此,最后亦病死于龍山故宅。李白初葬亦在龍山東麓,唐人劉全白曾作《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碑立于墓前,碑今不存。相傳李白的兩個孫女,亦嫁在龍山附近的農家。
李白的終葬地則在青山。青山位于當涂城南15里處,由北向南綿延近20里,其主峰海拔372米。青山山體雖不高,但層巒迭嶂,山勢回旋,東西寬達10多里,離金陵又近,因此東晉和南朝,一直以此作為屯兵之所,以拱衛京師。唐人郭祥正有詩:“重崗復嶺控官道,北望金陵真國門”,可見到了南北統一的唐代,仍未失去其軍事價值。青山之上林木陰翳,鳥道迂回、鳴泉潺潺,東晉以來吸引不少王公名流在此盤桓。南齊著名詩人謝脁(公元464—499)任宣州太守時曾來此遨游,稱美此山為“山水都”,并筑室于山南,要與此山共老。為紀念這位大詩人,唐天寶十二年(753),玄宗下旨將此山改名“謝公山”,后人又稱為“謝家山”和“謝家青山”。東晉大司馬桓溫(312—378)曾葬于此山北麓,故又稱“桓墓山”。到李白歸葬于此山北麓后,又稱“李家山”。謝脁的住宅后人稱為“謝公宅”,并在此宅基礎上建“謝公祠”,至今遺跡猶存。今日所見謝公宅占地約十多畝,環宅皆流泉奇石、摩崖石刻,今字跡漫滅,多不可辨。宅后巒岫參差,蒼松林立。宅前有一小池,石壘四壁,傳說為謝脁所鑿,人稱“謝公池”,又叫“謝公井”,至今泉源噴涌,水味甘冷,終年不絕,為姑孰八景之一——“玄暉(謝脁字玄暉)古井”。山頂有一亭,名“謝氏山亭”,亭側有一碑曰“第一山”,為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所書。
“一生低首謝宣城”的李白對謝家山更懷有特殊的感情,生前曾多次登臨青山,尋訪謝脁遺跡,憑吊謝公故宅,留下了《謝公宅》、《日夕山中忽然有懷》、《游謝氏山亭》等著名詩章,傾吐對謝脁的仰慕和懷念之情。從他在一封信中所說的“宅近青山,同謝脁公之蛻骨”等語來看,已有長眠青山與謝公為鄰之愿。所以李白去世后,唐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悅謝家青山”之遺愿,于元和十二年(817)將原殯于龍山的李白墓遷至青山,并于新墓前立碑撰文。其碑文云:“卜新宅于青山之陽……北倚謝公山”,為我們留下了李白墓的準確歷史記錄。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知州趙松年在墓前封田,并照享堂太白祠,設專人看護。每年清明節前一天,當地官民前往祭掃。孝宗隆興年間(1163——1164)太子中允虞允文知太平州時又加以重建,淳佑二年(1242)知州孟點又重加修葺,并重刻范傳正碑并加題跋,這是今存的唯一一塊記載李白生平的宋碑。據《當涂縣志》記載:從唐到清,李白墓及墓前李白祠迭遭兵燹,重建和修葺達十二次之多,最后一次大規模重建是在清道光五年(1825),由蕪湖海關兵備道孫振銓主持重修。歷代重修的太白祠和太白墓當代又遭兩次大的劫難:一次是抗日戰爭中的民國二十七(公元1938)年,日本侵略軍用大炮將太白祠夷為平地,祠內歷代詩文碑刻亦損壞殆盡;另一次是1966年毛澤東親自發動和領導的文化大革命,紅衛兵小將們為了“徹底清除一切封資修流毒”,將太白祠和太白墓徹底毀平,這是李白墓及周圍建筑歷次劫難中最嚴重的一次。現在的李白墓和太白祠是1979年文革動亂結束后重修的,并在周圍擴建了占地達五十畝的墓園。并計劃再建一座園林、一座館園,一座碑園,將青山李白墓變成一個憑吊、游覽和休憩的勝地。
今日的李白墓在青山南麓的谷家村口,距龍山舊墓南約六里。青山墓頭枕青山,面對秀溪,向南一百米左右有驛道直通墓園,今已開辟曾墓園前廣場。跨過墓園前秀溪上的石橋即進入墓園。墓道左側有一池塘曰“青蓮池”,池后有一亭曰“十詠亭”,亭內鐫刻著李白的“姑孰十詠”。穿過十詠亭即達“太白祠”。太白祠總體風格為徽派建筑,祠堂被一人多高的粉墻黛瓦所環衛,祠堂前后兩進,亦是粉墻黛瓦,兩邊是高高的馬頭墻。祠堂正廳的門楣上高懸匾額,上書“太白祠”三字,為著名書法家林散之所書。廳內迎面聳立一尊李白的漢白玉塑像,高2.47米。塑像側身而立左手按劍,右手后垂,矯首昂視,長髯飄拂,很有神韻。塑像身后為一墨綠色徽派版畫做成的巨型屏風,以李白在當涂的游蹤為寫意,版畫上方是名書法家舒同的題詞:“李白高蹤”圖。祠內兩壁嵌著六塊石碑:一塊為李白全身像,一塊刻的是李白的《臨終歌》,另外三塊分別重刻唐代李華、劉全白和裴敬撰寫的碑文。最珍貴的即是上面提到的淳佑二年“兼權太平州事、節制兵馬”孟點重刻并題跋的范傳正碑。此碑高5.7尺,寬2.9尺。共30行,每行63字,正書,字徑6分。碑額題為“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此碑距今已750多年,保存完好,字跡如新,只是碑上角缺損一塊,為“文革”中紅衛兵所擊碎。
一千多年來,青山李白墓可謂歷盡滄桑,隨著世道興隆衰亂,李白墓及墓前李白祠幾經興廢,也成了興衰治亂的一個表征,但愿天下從此太平,謫仙詩魂從此能永遠安息于謝家青山。
長江三大磯之一的 采石磯(牛渚):傳說中的李白騎鯨捉月處。磯上有太白祠和李白衣冠冢
當涂縣謝家青山下的李白墓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