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利用GIS技術提升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數字化水平

  面對數字化技術的日新月異、數字人文(Humanities? Computing)浪潮的撲面而來,我們坐擁著《文淵閣四庫全書》、《國學寶典》、《中國基本古籍庫》等大型全文檢索古籍數據庫,享受著古籍文獻資料檢索空前快捷的便利,我們還能做些什么?數字化技術帶給我們古代文學研究的,難道僅僅是海量古籍文獻資料的儲存與檢索,我們能不能利用數字化技術,將古代文學研究的數字化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階段?

  要提升,要突破,先要了解當前古代文學數字化存在的問題,弄清了問題所在,我們才會有明確的方向和具體的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實現新的突破與超越。我個人覺得,目前與古代文學研究相關的古籍數據庫,至少存在著功能單一、范圍有限的問題。“功能單一”,是說現有的古籍數據庫只有檢索功能,而沒有統計、分析功能,還不能深度挖掘潛藏的信息,不能產生新的知識。“范圍有限”,是說現有古籍數據庫收錄的范圍主要局限在原始文獻資料方面,沒有包括20世紀以來有關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巨量成果。雖然有中國知網(CNK)可以檢索最新和近期的研究論文,但大量的研究著作還是處在零散的狀態,沒有集成性的網站或數據庫可以便捷地檢索利用。

  就作家作品的編年而言,近些年來,已經有了系列的文學史編年著作,諸如趙逵夫《先秦文學史編年》(商務印書館2010)、劉躍進《秦漢文學編年》(商務印書館2006)、曹道衡和劉躍進《南北朝文學編年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傅璇琮《唐五代文學編年史》(遼海出版社1998)、曾棗莊和吳洪澤《宋代文學編年史》(鳳凰出版社2010)、楊鐮《元代文學編年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陳文新《中國文學編年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等。這些編年史,為我們了解各個歷史時期文學的發展走向與變化歷程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莫大的方便。但受篇幅容量的限制,任何一部斷代文學編年史,都不可能把所屬時代的作家生平活動和編年作品全部囊括在內。文學編年史只能有選擇性地敘述其中部分的作家活動和編年作品。至于已有的大全總集文獻如《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先秦漢魏南北朝詩》、《全唐詩》、《全唐文》、《全唐五代詞》、《全宋詩》、《全宋文》、《全宋詞》、《全金詩》、《全金元詞》、《全元戲曲》、《全元文》、《全明詞》、《全清詞》等斷代總集,基本構筑出中國古代文學的全景式文獻系列(明清文學總集尚不全)。這些大全文獻所包含的作家信息資料,也不可能全部融入文學編年史中。

  我們能不能設想,將上述豐富而零散的歷代總集、各種文學編年史、相關研究成果中的作家作品編年資料,進行數字化集成,使之既具有檢索功能,又具有統計分析功能?

  我們認為: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完成這一任務,實現這一構想,是完全可行的。本著這一思路,我們聯合相關數字人文領域的專家組成團隊,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將我國浩瀚的、靜態的、分散的紙質文學史料,進行大規模的數字化集成、發布和地圖展示,建立多功能的中國文學數字化地圖資源共享平臺,以深度開發中國文學寶庫中的多元文化價值,適應和滿足數字化時代文化建設、學術研究和教學的深度需求。

  中國文學數字化地圖平臺,將文學紙質史料集成化、數字化、圖表化、可視化,具有資料查詢、數據統計、地圖生成等功能。平臺既可以查詢中國古今文學家生平和作品中的重要信息,也可以進行分類統計,還可以用電子地圖來呈現統計結果。地圖可以顯示每個時間點和時間段中國各個地方有哪些作家在此地出生、在此地過世、在此地活動和創作;更可以顯示一個作家生于何地(或所屬籍貫)、在哪些地方活動過,在哪些地方創作了哪些作品、跟哪些人一起交游互動。并能按時間先后順序自動生成作家行蹤路線圖。

  這個文學數字化地圖平臺,跟我們熟知的《國學寶典》、《中國基本古籍庫》等古籍數據庫最大的區別在于,它具有數據處理生成功能。古籍數據庫,是靜態的,只能全文檢索,不能改變原始資料的結構,不能將原有的資料信息進行自動重組進而生成新的知識信息。而平臺則是動態的,能根據用戶的需要和指令,自動生成新的知識模塊。比如,我們通過編年史或文學家辭典之類的工具書,可以按籍貫查詢和統計一個地區歷史上產出過多少作家,但我們卻無法知道歷史上有多少作家曾在這個地區活動和創作,或者某一個具體的時段有哪些作家在這里活動過、創作過哪些作品?而平臺可以生成這方面的信息和數據。又比如,通過一個作家的年譜傳記,我們可以知道他一生中跟哪些人有過交住、有哪些文壇的朋友,但如果我們要了解同時的幾個作家有哪些共同的朋友、作家之間彼此交往的密度和頻度,文學編年史和作家個人年譜傳記,都不能給我們提供答案,而平臺則可以生成這方面的數據和圖表。假如我們想要了解蘇軾、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五人之間重疊的交游關系,平臺能夠生成我們需要的網狀結果。

  平臺建成后,會改變文學史研究的視角、維度和書寫模式。

  目前文學史的書寫,只有時間的序列性,而沒有空間的序列性。我們比較清楚每個時代文學史的歷時性變化,但我們不太清楚每個時期文學史共時性的空間分布與變化。有了這個平臺,我們就可以了解歷史上每個時段作家作品的地域分布與變化。比如,我們想要了解南宋高宗朝環太湖流域、或南宋孝宗朝江西路的文學創作情形,平臺會按照我們的要求自動生成這個時段、區域內,有哪些作家在活動,有哪些作家在場,哪些作家在此時此地寫了哪些作品,他們的分布狀況又如何。有了這些資料數據,對于各個區域的文學面貌及其發展變化,就會了解得更具體和深入。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學地理學、區域文學和家族文學的研究,才會有具體詳實的史料來支撐。有了這個平臺,就可以從空間維度全面立體地研究文學史的發展變化。

  還可以利用這個平臺從時間的維度進行斷面研究,重新審視和思考文學史的階段性變化。我們可以任意設定不同時代的分期起點、終點,不管是分一期還是幾個時期,只要給定具體的年代條件,平臺就會自動生成結果,告訴我們每期有多少作家、哪些作家、數量變化曲線等。比如,唐詩,有分三期、四期的,有分五期、六期甚至八段、九段的。我們可以利用平臺來觀察唐詩作家作品的變化曲線,對已有的各種分期進行檢驗,看哪一種分期較合理,也可以提出新的分期意見。

  有了這個平臺,我們就有可能以十年或二十年為一個周期來觀察文學史的階段性變化。比如盛唐開元年間共29年,這二十九年間作家隊伍、作品創作量有何變化,這個時段里,有哪些人進場,哪些人退場,到天寶年間,詩壇又有什么變化?

  對于政治上南北分割時段的文學,平臺更有利于進行南北統合的時段觀察。如1127-1279年間,北方有金元作家在創作,南方有南宋作家在創作,由于受政治史的影響,文學史的書寫和研究,都是南北分開來觀察。利用這個平臺,我們就可以知道,有哪些作家是同一年進場,哪些作家同時在場,哪些作家在同一年進行創作;1181-1190年辛棄疾在江西上饒帶湖閑居創造詞史的輝煌時,北方有哪些詞人也在書寫著詞史的新篇章?

  總之,這個平臺,可以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提供多種觀察文學的切口和視點,不敢說能引起文學研究范式的革命性變化,但開拓文學史研究的新空間、新的增長點,將是完全可以預期的。

  平臺將十分注重史料數據的可靠性、準確性和科學性,著力打造一個具有與紙本文獻同樣可靠可信的數字化地圖平臺,改變網絡電子資料不可信據的局面。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河县| 东乡| 得荣县| 长兴县| 资阳市| 山西省| 辰溪县| 台北市| 永福县| 克东县| 邻水| 镇平县| 兴义市| 临澧县| 民乐县| 枝江市| 建昌县| 焦作市| 且末县| 阿鲁科尔沁旗| 南充市| 比如县| 时尚| 和静县| 波密县| 苗栗市| 札达县| 昭苏县| 谢通门县| 开鲁县| 屯昌县| 宝鸡市| 兴国县| 伽师县| 堆龙德庆县| 贵溪市| 张家界市| 丽江市| 松潘县| 西安市| 淳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