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初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
由暨南大學中文系主辦、文學院協辦的”世紀之初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于今年7月9日至11日在我校召開,參加會議的代表共有20多位,分別來自北京、南京、上海、杭州、武漢、廣州、長沙等地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包括饒芃子、劉揚忠、陶文鵬、劉文忠、鐘振振、張宏生、鞏本棟、王步高、蕭瑞峰、徐培均、鄧喬彬、王兆鵬、邱世友、吳承學、康保成、魏中林、李文初、艾治平、洪柏昭、趙曉嵐等學者。
會議代表就古代文學研究的歷史、現狀以及未來發展趨勢展開討論。現在的學術界為什么出現不了象王國維、陳寅恪、錢鐘書等大師級的人物?這是代表們討論較為熱烈的話題之一,對此,大家基本形成共識,他們認為,隨著時代的變化,學科劃分逾趨細密,后人難以超越國學大師們的學術成就,也屬正常現象。目前學術界雖然出現不了全能型的大師級的學者,但在局部的研究方向上,也可能會突破前人的成就。代表們還指出,學術研究要強調多元性。寫學術文章,既可以采用傳統的治學方法,也可以借鑒西方的新方法、新思維;既允許理論研究的存在,也不排斥實證研究。將文化研究、歷史研究、哲學研究引入到古代文化研究之中,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探索,但不能脫離文學研究的主旨與基礎;學術研究注重自由與開放的氛圍,不應人為設置過多的條條框框,由此束縛治學者的學術個性;古代文學研究要想走向深入,必須在文獻上下功夫,要將文獻學與文藝學結合起來,通過對文本的精讀和細讀發現問題。針對目前學術界魚龍混雜、”垃圾”文章、重復勞動過多的現象,代表們對學術規范給予較多的關注;新世紀的古代文學研究如何拓展?有些代表從比較文學和接受史研究的角度作出回應,希望進一步開闊視野,拓寬研究的空間;研究古代文學,還應當利用電腦等現代化的手段,適應時代的發展。此外,代表們還就古代文學的研究方法、雅俗共賞、學術著作的出版等問題作了有益的交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