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宋元與東亞世界”高端論壇暨宋元多邊外交及東亞秩序研討會召開
2020年12月11-14日,由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元史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宋遼西夏金史研究室聯合主辦,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協辦,首屆“宋元與東亞世界”高端論壇暨宋元多邊外交及東亞秩序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市衡山北郊賓館成功舉行。
出席本次高端論壇的學者有:北京外國語大學歷史學院、全球史研究院李雪濤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元史研究室主任烏云高娃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宋遼西夏金史研究室主任康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民族文字文獻研究室主任孫伯君,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元史研究室副主任張國旺研究員,中國元史研究會副會長、南京大學歷史學院特木勒教授,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元史研究室主任楊曉春教授,中山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執行院長魏志江教授,浙江工商大學東方研究院院長江靜教授,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申萬里教授,寧夏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寧夏社會科學》主編張玉海,浙江工商大學郭萬平教授,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馬娟副教授,復旦大學歷史系溫海清、邱軼皓副教授,上海大學歷史系舒健副教授等來自國內數十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幾十位專家學者。
12月12日上午9時高端論壇正式開始,首先由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鄧志勇教授致歡迎辭,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李雪濤、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民族文字文獻研究室主任孫伯君、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元史研究室主任烏云高娃進行開幕式致辭。
首日主題報告分為四場,十八位與會專家學者們共提交了近三十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論文主要圍繞宋元與高麗、日本佛教文化交流,宋元時代的東亞海域研究,宋元時代的域外漢籍研究,宋元時代東亞諸國外交研究,宋元時代人員、物資交流與流動,宋遼西夏金元其他與之相關議題的研究等內容展開。
首場報告包括中山大學魏志江教授發表《關于東北亞海域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浙江工商大學郭萬平教授《宋孝宗與平清盛:宋日海洋政策與實踐比較研究》等學術成果,從海洋視域進行宋元時期東北亞關系研究,為該領域研究提供獨特視角;第二場報告包括中國社科院孫伯君主任《西夏文<大藏經>“帙號”與勒尼語<千字文>》、北京外國語大學李雪濤教授《論贊寧佛教中國化的主張》等學術成果,圍繞外文佛經,佛教中國化等議題展開,對佛教思想進行深挖以及再解讀;第三場報告包括中國社科院主任烏云高娃《元朝公主及隨行人員在高麗的活動》、武漢大學申萬里教授《蒙元之際的高麗洪氏家族—兼論元麗關系的發展與定型》、南京大學特木勒教授《元明鼎革時期的耽羅:流放地,牧場和歸屬》、南京大學楊曉春教授《元末海商陳寶生家世與海外貿易史事補考》等學術報告,深入探討蒙元與高麗之間的關系,從歷史人物角度切入,利用人物將歷史事件加以串聯,從而折射出元麗關系的博弈與發展;第四場報告包括中國社科院康鵬《遼帝漢式冊禮地點之變遷》、上海大學趙瑩波教授《淺談宋元時期東亞各國的“派遣僧”和“偷渡僧”》、浙江工商大學江靜教授《蒙元時期中日關系的僧侶活動與歷史作用》等學術報告,從僧人的視角出發,以僧人的歷史活動軌跡為線索探求其對于宋元蒙元時期對外關系的深刻作用。主題報告結束之后,全體與會學者進行圓桌討論,圍繞學科融合與規劃、如何打破斷代史壁壘等問題各抒己見,就歷史學科前景建言獻策、共謀發展。中山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魏志江教授對本次大會進行總結發言。魏教授肯定了本次會議在宋元問題以及學科交叉上的努力與成果,并指出未來交叉學科在歷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由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主任趙瑩波教授進行閉幕致辭。趙瑩波教授代表主辦方向與會學者以及會務人員表示深切感謝,同時表達對下一屆高端論壇的期待。13日下午舉行了研究生報告專場,由上海大學日語系與歷史系的四位研究生相繼進行匯報。寧夏社會科學院張玉海研究員、復旦大學歷史系邱軼皓副教授、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波副教授等三位教授分別對每位同學的論文進行詳細點評,并對如何進一步深化和提高給出良好建議。研究生論壇專場是本次論壇的一大亮點,對于提升研究生的學術水平以及跨學科研究能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次會議學術氣氛濃厚,參會專家學者就各個議題暢所欲言,展開熱烈討論,碰撞出學術思想交流的火花,積極探討未來的學科研究動向與合作發展方向,對于今后推動人才培養有很大的幫助,同時為促進高校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提供了廣泛的空間。(謝磊、張雨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