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人小令鑒賞之三十五
【雙調(diào)】落梅風(fēng) 李致遠(yuǎn)
斜陽外,春雨足,風(fēng)吹皺一池寒玉。畫樓中有人情正苦,杜鵑聲莫啼歸去。
【題解】
又名“壽陽曲”、“落梅引”,入雙調(diào)。北曲曲譜: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去,平平仄平平去上,仄平平仄平平去。代表作有元人周文質(zhì)的《雙調(diào)·落梅風(fēng)》“樓臺小,風(fēng)味佳,動新愁雨初風(fēng)乍”。
【作者介紹】
李致遠(yuǎn),生平事跡不詳。據(jù)何夢華抄本《太平樂府》注:至元中(1335—1340)李致遠(yuǎn)客居溧陽(今屬江蘇),與時任溧陽儒學(xué)教授仇遠(yuǎn)相交甚密。互相酬唱。仇遠(yuǎn)生于南宋淳祐七年(1246),卒于元泰定三年(1326)。李致遠(yuǎn)當(dāng)時還和白珽齊名,時稱“仇白”。白珽生于宋淳祐八年(1248),卒于元泰定,五年(1328),李致遠(yuǎn)大概與他們同時并比他們略小。據(jù)仇遠(yuǎn)寫給李致遠(yuǎn)的《和李志遠(yuǎn)君深秀才》詩中說他“有才未遇政績損”“亦固窮忘怨尤”“一瓢陋巷誓不出,孤云野鶴心自由”,可以看出他仕途不順,一生郁郁不得志,但性格孤傲清高。作者有首【中呂】賣花聲“月夜”,說道他在明月之夜“挑燈起誦《太玄經(jīng)》。竹軒風(fēng)定,桂窗人靜,快詩人一襟清興”。亦可見其人自甘淡泊并有道家傾向。
今存小令26首,套數(shù)4篇及雜劇《還牢未》。《太和正音譜》列其為曲壇名家,評其曲曰:“如玉匣昆吾。”
【簡析】
這首小令寫的是春愁。古典詩詞中的春愁秋恨,多是是思?xì)w念遠(yuǎn)、離愁別緒,這首小令也不例外。
那么,是在書寫誰的春愁呢?“畫樓中有人情正苦”,可見是在抒寫畫樓中少婦的春愁。可見又是采用中國古代詩人常用的“代擬法”,即以第一人稱的手法,代詩詞中的人物抒寫的所思、所感。最著名的要數(shù)溫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罷,獨(dú)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歐陽修的《踏莎行》下闕:“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但這首小令在運(yùn)用代擬法時也有自己的特點(diǎn):作者先不寫樓中人,先寫樓外景色:“斜陽外,春雨足,風(fēng)吹皺一池寒玉”。其中有斜陽、春風(fēng)、春雨、春水,而這一切,皆是由少婦眼中次第看到的。其中的層次是按時間和人物動作的順序:這位少婦推開窗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輪斜陽。繼而是斜陽外一池春水。由于春雨充足,現(xiàn)在是春水平岸;由于春風(fēng)的吹拂,水面上掀起陣陣漣漪。“寒玉”,指池水,不僅有池水的顏色,也有水的溫度。春天到了,冰雪消融,池水既清澈又帶有寒意,這正是初春的特征。南唐詞人馮延巳《謁金門》的名句“風(fēng)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李致遠(yuǎn)小令中的“風(fēng)吹皺一池寒玉”正是對馮詞的活用。
“畫樓中有人情正苦,杜鵑聲莫啼歸去”,又由樓外回到樓內(nèi)。前三句寫景,后二句寫情;前三句是描樓外之景,這兩句是抒樓內(nèi)人之思念之情;但作者對樓內(nèi)人和所抒情都沒有直接道出:只是說“有人”,只是說“情正苦”。這人是誰,什么身份?什么情讓她如此苦楚?作者都沒有正面回答,而是通過周圍的景物作含蓄的暗示。這在一首只有二十八個字的小令中能如此曲折隱約,是很需要一些藝術(shù)才華的。作者是通過以下景物來進(jìn)行暗示的:
首先是斜陽、春雨和春風(fēng)。春雨、春風(fēng)是明寫季節(jié),暗抒情懷。春天是個萌動的季節(jié),萌動的不僅是春草、春花,也有春情、春心,這個季節(jié)對離別之人最容易惹動春思、春愁。前面提到的歐陽修的《踏莎行》就是如此:“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唐代王昌齡詩中的少婦也是因為春天的到來,而觸動思念和“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閨怨》)。至于“斜陽”則是從兩個方面進(jìn)行暗示:一是夕陽西下,這是閨中人最是思念遠(yuǎn)方親人的時刻。因為此時飛鳥歸巢、牛羊下山,但最需要?dú)w來的親人卻未歸來,叫人怎能不思念。中國最早的民歌集《詩經(jīng)·王風(fēng)》中那位思念在遠(yuǎn)方服役的婦女就是如此:“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當(dāng)然,遠(yuǎn)方的游子此時也最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馬致遠(yuǎn)那首流傳千古的小令《天凈沙·秋思》中就是這樣說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斜陽”在此的第二個暗示是歲月將晚,青春難再,以此暗示樓中人對青春將要逝去的嘆息和獨(dú)守閨中的無奈。就像《牡丹亭》中女主人公杜麗娘在春暮游園時發(fā)出的嘆息:“沒亂里春情難遣驀地里懷人幽怨”,“和春光暗流轉(zhuǎn)。遷延,這衷懷哪處言?淹煎,潑殘生除問天。”(《牡丹亭·游園·山坡羊》)。至于“杜鵑”更是樓中人苦苦思念親人的代言。因為據(jù)說杜鵑是蜀望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因思念故國,啼叫聲是“不如歸去”,而且叫的眼中流血。所以后人常常用“杜鵑”啼叫來代表自己的思念尤其是情人或親人的思念,前者如李白那首著名的《蜀道難》,其中表達(dá)對故鄉(xiāng)的思念的詩句中就有“此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后者更有李商隱的愛情名句:“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所以,通過以上的斜陽、春雨、春風(fēng)和杜鵑等等物象,通過他們的內(nèi)涵和典故,已經(jīng)清楚地告訴我們:這位樓中人是為思婦,她所思念的是在外久久未歸的丈夫,這種思念隨著春天的將盡和天色的將晚,更加深重。其“情正苦”的內(nèi)涵不僅是思念親人的苦情,也還包括自己青春將逝,坐愁紅顏老的嘆息。
由此看來,詩人沒有用直接的表白,而是采用上述種種物象的暗示來表達(dá),卻使企盼離人早歸的殷切之意顯得更為含蓄婉曲,也使相思的凄苦表達(dá)得更為深沉感人。這種手法是詞的特色,而在以直率、淺白的元人小令中并不多見。而在李致遠(yuǎn)的小令中,倒是多有這種以景現(xiàn)情或移情入景的表現(xiàn)手法,如:
梵宮、晚鐘。落日蟬聲送。半規(guī)涼月半簾風(fēng),騷客情尤重。何處樓臺,笛聲悲動?二毛斑秋夜永。楚峰,幾重?遮不斷相思夢。 (《朝天子·秋夜吟》)
曉來煙斷香篝,春歸綠遍芳洲,影亂風(fēng)梳弱柳。遲遲清畫,竹深時喚□勾。 (《越調(diào)·天凈沙·離愁》)
紅日嫩風(fēng)搖翠柳,綠窗深煙暖香篝,怪來朝雨妒風(fēng)流。二分春色去,一半杏花休,歸期何太久? (《中呂·紅繡鞋·晚春》)
畫樓中有人情正苦
文章分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