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備覽》前言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增長,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的影響與日俱增,中華文明越來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重視。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這一代人無可推卸的責任。如何把學術資源、教育資源和科學技術資源結合起來,在傳播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繼承偉大的民族精神、提高國人的文化品位、培養高尚的人文精神方面做出一些切切實實的工作,就成為我們這幾年的共同想法。于是就有了編纂和出版《國學備覽》的動議。
弘揚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是接觸國學原典。中國傳統學術之所以被稱之為“國學”,本身就是中華民族走向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特殊現象。在西方文化大規模傳入中國之前,中國的學術只有“六藝”“諸子”“經學”“漢學”“宋學”“儒學”“佛學”“理學”等稱謂。鴉片戰爭之后,由于西學的出現,相對應的有了“中學”的概念;隨后中國社會發生了巨變,文化信仰也發生了危機,才有了“國學”的概念。1906年章太炎在日本東京舉辦國學講習會,并創辦了《民報》。他在《民報》第七號所載的《國學講習會序》中說:“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固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國能自立者也。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也。故今日國學之無人興起,即將影響于國家之存滅,是不亦視前世為尤岌岌乎?”鄧實在《國學講習記》中也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才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者,與有國以俱來,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須臾離也。君子生是國,則通是學,知愛其國,無不知愛其學也者。”20世紀以國學命名的刊物,首推北京國學粹編社于1908年1月出版的《國學粹編》半月刊;在20至40年代期間,有“國學”字樣的刊物達30多種。1952年12月,國立北京大學《國學季刊》停刊,其后“國學”遭遇冷落,一度成為落后文化的近義詞。
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在全國范圍內興起了國學熱,與之相對應的是在世界范圍內的“漢學”潮的興起。這期間有幾件事情值得提及:一是1993年5月北京大學成立了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正式創刊《國學研究》,每年一期,由袁行霈先生任主編,在此基礎上,北京大學2000年又成立了國學研究院;二是2000年初,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的“國學網”(www.ffhyjd.com)正式開通,標志著國學傳播和研究進入了信息時代;三是目前在國內已有個別院校開設了“國學原典導讀”課程,讀經與讀史成為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四是在國內一些民辦學校里,把背誦經典與學習傳統藝術等作為小學生的主要課程;五是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國學院,并招收本科學生,正式把國學納入高等學校教學體系中。在舉國上下重新認識到國學重要性的今天,我們推出這套《國學備覽》,顯然具有順應時代潮流的積極意義。
也許讀者會問,這套書為什么取名《國學備覽》?專家是怎樣從浩如煙海的傳世典籍中選擇書目的?對此,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1920年,胡適開列了《〈中學國故叢書〉目錄》,列舉古籍31種;1923年,胡適應清華學校學生之請,又開列了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收錄圖書約190種,后來根據它修訂精簡成《實在的最低限度書目》為38種;1923年,梁啟超應《清華周刊》記者之約,擬就《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選書約160種,以后開列出的《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選書約25種;1925年,顧頡剛開列了一個包含有14種書的“有志于研究中國史的青年可備閑覽書”的目錄;1930年,魯迅為許世瑛開列了學習中國文學的書目12種;1942年,汪辟疆為中央大學國文系學生開列了一個包括10種書的“最切要”的“源頭書”;朱自清于1940年出版了《經典常談》,選擇了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等10余種經典進行介紹,并就諸子、辭賦、詩、文等做了簡要的源流敘述;1978年,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設立“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錢穆在講演中提出了7種書是“中國人所人人必讀的書”。此外,在近百年的時間里,還有相當多的學者為學生們開列各種國學必讀書目,如黃侃就曾經開出包括二十五史和十三經在內的一個書單。與此不同的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后的高等學校教育中,給學生開列必讀書目基本不限于國學范圍,而是包含古今中外的各種經典。如1997年,清華大學編印了《清華大學學生應讀書目》(人文部分),選擇書籍80種,其中中國文化、外國文化、中國文學、外國文學各20種;1998年,北京大學為百年校慶而推薦應讀書目30種、選讀書目30種,此書目由54位著名學者提供了意見,也是兼容古今中外的。另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00年10月公布了《高等學校中文系本科生專業閱讀書目》,共100種,其中古典名著有30多種。由此來看,如何選擇經典,讓學生閱讀哪些經典,是一個既簡單又困難的工作。
《國學備覽》的選目,是對上述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后做出的。叢書起名為《國學備覽》,借鑒了顧頡剛先生的說法,意在讓這部書成為有志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讀者瀏覽的常備書,因此,在編纂體例方面我們有如下考慮:
首先,我們的目的是讓廣大讀者學習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所以把選目范圍限定在古代經典,而未選入中國現代著作和外國經典。在古代經典中,并不局限于文、史、哲內容,還包括自然科學以及其他著作。其次,盡量體現普及性。我們設想這套叢書不僅可供當代大學生閱讀,而且可供所有想要了解和學習中國文化的讀者使用。其三,從編排方式上盡量體現傳統特色,即按照四部分類法進行編目。四部的一大特色是突出經部,也就是突出儒家經典的地位,但是我們并沒有全選十三經,而是從現代人閱讀使用的角度考慮,只選了四書五經,外加《爾雅》《孝經》。限于篇幅,二十四史中只選了《史記》,為了照顧史部的其他類別,還選了《山海經》《穆天子傳》等。子部以秦漢諸子為主,同時選了道教、佛教的基本經典和一些其他著作。集部兼顧詩、詞、曲、賦、文等各種文體,選了幾種主要的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著作。另外,考慮這部書的普及性,我們還選了6種古代啟蒙讀物。共計選錄81種書,橫向包容經、史、子、集,縱向跨越從先秦到晚清2000多年時空,內容涉及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天文、地理、科技、藝術等領域,基本涵蓋了中華文明的各個方面,濃縮了中國文化典籍的精華,既是廣大文史愛好者的必讀書,也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了解的國學最低限度書目。我們將其匯編成一套叢書,讓讀者容易一次備齊,實現與國學經典的零距離接觸。
為了讓一般讀者對這些書有全面了解,我們還為每部書撰寫了提要。同時,隨文還選配了1600多幅插圖,給讀者以直觀感受,以便讀者輕松閱讀。《國學備覽》在編撰過程中得到了眾多專家學者的關心和幫助,在此,謹向他們致以衷心的感謝。由于受學術水平的限制,舛誤疏漏在所難免,歡迎各位讀者提出寶貴意見。
尹小林
201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