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語典育化名士情懷故事二則
《尚書》是最早的儒家經典,又稱《書》或《書經》,是關于上古的史書。它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經大法”?!渡袝分杏幸粋€重要人物是周公,一生功績被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周公的思想人格成為后世的楷模,比如說會稽名士中的王羲之和陸游。
書圣王羲之為何字曰“逸少”
《無逸》是《尚書》中的一篇,逸,是安樂享受。周公把王位徹底交給了成王,還是不斷向成王提出告誡,最有名的是《無逸》,集中表達了禁止荒淫的思想。開宗明義提出:“君子所其無逸。知稼檣之艱難?”這是全文的主題和論述的核心。周公告誡后代:不許放縱“于觀、于逸、于游、于田(田獵)”,不能寬容自己姑且現在享樂一下,不要象夏桀與商紂那樣迷亂于酒色之中。他還警示:如果不聽,就會變亂先王正法,招致民眾的怨恨與詛咒。有人告訴說:“小人恨你、罵你?!币f自己有錯誤,深自省察,不許含怒,不許亂殺無辜,亂罰無罪。不然,相同的怨忿集中到你一個人身上,那后果是不堪設想的。周公所說的深入底層,關心民間疾苦,以“無逸”自警或用來教育后代當然是對的。而歷朝歷代的歷史已經證明:王室成員“生則逸”是必然的,由“逸”而失國也是必然的。后來的《孟子》就明確提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p>
書圣王羲之以“逸少”為字,自然是知書明理的,其實就是《無逸》的翻版。他是在自警:不要貪圖安逸,必須艱苦磨練。出身于兩晉的名門望族的王羲之,有自述為證:“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鐘爵、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于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于眾碑學習焉?!睆倪@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于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后代開辟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而受人推崇的緣故。磨練是催化劑,激勵人們攀向一座座高峰;安樂是迷魂湯,誘惑人們墜入萬丈深淵,萬劫不復。我們要時刻警惕意志衰退、貪圖享受、不求進取的不良思想,始終保持精神狀態,迎難而上,奮發有為。
詩魂陸游為何詠嘆“黃縢”
《尚書》中的《金縢》是一個傳奇故事,縢,是用來包扎的繩索。周武王在滅商后的第二年患了重病,周公專門建了一座祭壇,向歷代先王禱告:“先王在天之靈,如果你們需要侍奉的話,一定不要讓長孫姬發來,因為他在人世間還承擔著安定四方的重大責任。讓我來吧,我比他多才多藝,能夠把你們侍奉得更好?!毖韵轮猓约涸敢獯渫跞ニ?。周公就把禱告的文書放在一只用金絲繩封札的匣子中。孰料第二天,武王的病就好了。后來年幼的成王繼位,周公親自攝政,成了事實上的主政者。管叔等人就散布謠言,說周公將“不利于”成王,并在東部發動了騷亂。周公帶兵東征,兩年之間就把管叔及其叛亂者抓獲了。因為流言蜚語,成王對周公有一些誤解,雖未盡釋對周公的懷疑,但也沒敢責備周公。直到打開金縢見匣中之書,才徹底悔悟,明白了周公往日“勤勞王家”的良苦用心,認為天象大變也是“動威以彰周公之德”?!敖鹂g”一語,象征著圣人周公的仁愛忠誠是深藏不露、矢志不渝的。
詩魂陸游的《釵頭鳳》詞里有:“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其中的“黃縢”一語正是化用了《金縢》的典故。陸游和唐琬結婚,過上了令人羨慕的幸福生活??墒莾赡旰?,便在陸游母親的強烈要求下離婚了。唐琬是陸游母親的親侄女,卻偏偏不被喜歡??墒?,他們是真心相愛的,陸游放不下過去和唐琬的一切,忘不掉兩個人曾經的海誓山盟。陸游對愛情的忠貞也是深藏不露的,他在效仿周公的“金縢”,用“黃縢”包扎封存的酒也是一種誠摯的象征。陸游27歲寫下《釵頭鳳》詞,一直到84歲所吟《春游》詩,其中幾度重游沈園,念念不忘親人,一生執著愛戀。且看這些詩句:“林亭感舊空回首,泉路憑誰說斷腸”;“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沈園》)。試問誰能不動情,乃至催人淚下嗎?《詩經》曰:“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周公對武王也好,陸游對唐琬也好,這種用金縢(黃縢)來“中心藏之”的隱忍之愛,是不需要表白的。雖無數次在心中徘徊往復,卻不能形之于色,宣之于口,于是百轉千折,至死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