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九歌》?——哀婉纏綿,托以風諫
《九歌》的名稱,見于《左傳》、《離騷》、《天問》和《山海經》,可見這是一種古老而著名的樂曲。“九”表示由多篇歌辭組成,不代表實際篇數。屈原的《九歌》共十一篇,是一組祭神所用的樂歌。
王逸《〈九歌〉序》中說:“《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郁;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為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托之以風諫,故其文意不同,章句雜錯,而廣異義焉。”?
????????????
清王夫之駁王逸說,(引王逸序全文,略。)今按逸所言“托以風諫”者,不謂必無此情。而云“章句雜錯”,則盡古今工拙之辭,未有方言此而忽及彼,乖錯瞀亂,可以成章者。熟繹篇中之旨,但以頌其所祠之神,而婉娩纏綿,盡巫與主人之敬慕;舉無叛棄本旨,闌及己冤。但其情貞者其言惻,其志菀者其音悲,則不期白其懷來,而依慕君父,怨悱合離之意致,自溢出而莫圉。故為就文即事,順理詮定,不取形似舛盭之說,亦令讀者泳泆以遇于意言之表,得其低回沉郁之心焉。按逸言“沅湘之交”,恐亦非是。《九歌》應亦懷王時作,原時不用,退居漢北,故《湘君》有“北征”“道洞庭”之句;迨后頃襄信讒,徙原于沅湘,則原憂益迫,且將自沉,亦無閑心及此矣。
王瑤先生分析,《九歌》本來是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歌曲的名稱,屈原借用舊題,又吸取了民間樂歌的精華,一共寫了11篇詩,總題為《九歌》。因為這是根據民間祭祀樂曲加工寫成的,富有神話的色彩和優美的想像,因此內容與《離騷》等篇的抒寫悲憤憂思的篇章不同,風格清新典麗,寫得異常生動和精練。11篇中首尾兩篇《東皇太一》《禮魂》是祭祀時的迎神曲和送神曲,內容是鋪敘祭禮的儀式和過程的,寫得莊嚴肅穆。其余九篇中各有專祀,“湘君”“湘夫人”“河伯”都是水神,“山鬼”是山神,“大司命”“少司命”是星神,“東君”是日神,“云中君”是云神。除《國殤》一篇外,這些祭祀自然神的篇章大致都用抒情的筆調或對話的形式,來寫一種愛戀、思慕以及悲歡離合的情緒。這些神都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其中常常寫到人神之間的戀情,這大概是受到民間情歌的影響。《國殤》一篇是祭祀戰死的無名英雄;內容敘述戰爭的壯烈和歌頌死者的英勇,寫得非常悲壯慷慨。《九歌》的文字風格很優美,可以說是一種清新美麗的抒情詩。像“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這類名句,向來是為人所傳誦愛好的。《九歌》的內容、風格雖然和屈原的其他作品有所不同,但在遣辭用意上仍有一脈相承的地方,例如愛寫美人、香草等等,因此《九歌》也是屈原作品中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