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的名稱從何而來?
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到公元前476年這三百六十幾年諸侯的力量逐漸強大,周天子已經徒有虛名,無力控制各諸侯了。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春秋》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襄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開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春秋后期,各諸侯兼并吞食,到三家分晉時,主要只剩下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個大諸侯國。七國連年戰爭,兼并征伐劇烈、頻繁,當時人們就稱呼這七大諸侯國為“戰國”。《戰國策·燕策一》載蘇秦的弟弟蘇代說:“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可見當時七大諸侯國都有戰國的稱呼。到西漢初年,“戰國”這個名詞的含義還沒有變化。到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一書時,才開始把“戰國”作為兼并征戰十分劇烈的這段特定的歷史時期的名稱。戰國時期開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記》的《六國年表》開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滅齊統一六國的一年,共255年。
因此,春秋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戰國因各諸侯國連年相互征戰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