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對受話者稱呼時的“權勢”分析

  內(nèi)容提要:人類在使用語言進行交流時,首先要稱謂對方——受話者,引起受話者的注意等。在稱呼受話者時,稱謂的變化會隨說話者的自身的“權勢”變化而變化。本文論述了英語國家人士在稱謂時的“權勢”變化和漢民族稱謂時的“權勢”變化,指出在稱呼受話者時,漢民族與英語國家民族在“權勢”方面有著許多相似之處。本文對第二語言習得和對外漢語交流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稱謂;權勢;說話者;受話者;二語習得;對外漢語交流

  作者簡介:黃劍平,男,1958年生,碩士,浙江省衢州學院外語系副教授,中國語用學學會會員。研究方向: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

  “權勢”(power)最早是由Brown? 和 Gilman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提出的,他們經(jīng)過對法語、德語、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的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問卷的調(diào)查以及一些非正式的采訪得出人們在稱謂對方時會受到“權勢”(power)和“等同”(solidarity)的影響。他們所稱的“權勢”指的是一個人因某方面如體力、財富、年齡、地位等處于優(yōu)勢能夠控制另一個人的行動;“同等”是指兩人有共同點,如:上一所學校、父母相同、同住一個村莊等。

  Brown 和 Gilman 對權勢與同等(power and solidarity) 分別用相應的拉丁文 vos 和 tu 的首字母大寫形式來表示, 通常寫作 V 和T。V 指代表示禮貌客氣的稱呼形式( respect and politeness);T 體現(xiàn)表示隨和的通稱形式 (? familiarity and informality)。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 Roger Brown 和 Marguerite Ford 與Susan Ervin- Tripp對美國英語的稱謂系統(tǒng)進行了研究。他們的研究表明美國英語的稱謂系統(tǒng)有三種語義模式可供選擇:

  1、彼此直呼其名(the mutual exchange of F N )(F N 指first name)

  2、彼此采用頭銜加姓氏的方法(the mutual exchange of T LN)(T L N 指 title last name)

  3、非對稱性選擇方式(the nonreciprocal pattern)

  Brown 和Ford 指出:在1,彼此直呼其名或2,彼此采用頭銜加姓氏的方法是由彼此間的熟悉程度和親密程度支配的,朋友之間常彼此直呼其名。而陌生人之間有可能開始時彼此采用頭銜加姓氏的方法稱呼,但五分鐘的談話后到相互道別時就可能直呼其名了。而不對稱性則受到兩個方面的支配,即:年齡和職位。

  對話時兩成員中的年長者經(jīng)常被年輕者用頭銜加姓氏稱呼,反之職位更高者稱呼職位較低者則直呼其名,即使職位較低者年齡大于職位較高者。

  Brown 與Ford的研究還揭示出:一,美國英語稱謂系統(tǒng)中的語義選擇受到權勢與同等語義關系的制約;二,因受文化的影響,支配非對稱性選擇的因素可以是年齡的大小、職位的高低、性別的不同等;三,稱謂系統(tǒng)中的語義關系選擇呈現(xiàn)出權勢一方擁有首選權利的互動發(fā)展模式。

  那么,就漢語而言,我們在進行談話時,稱謂對方時是否會受到權勢與同等語義關系的制約呢?經(jīng)過調(diào)查分析,特別是對日常生活中的仔細觀察,我們注意到一些有趣的現(xiàn)象。

  例一:在醫(yī)院的門診室。張醫(yī)生看著壓著的較厚的掛號單。張醫(yī)生:“下一個李三保。”

  患者李三保(走近張醫(yī)生):“醫(yī)生,你好。”……

  例二:在校園里,同學們之間稱呼時總是直呼其名或姓名。如:“劉芳,放學后我們?nèi)ソ稚腺I些東西好嗎?”“我作業(yè)沒有做完,你叫李紅陪你去吧。”

  但是,當學生碰到老師時會說:“李老師好!”或“李老師!”,或當學生有問題在課后問老師時會說:“老師,這個題目我搞不懂,為什么選答案D。”

  例三:在某大學的外語系,由于老系主任要退休,提拔了一個新的系主任,系主任年齡四十來歲,而同系有個老師四十五歲,下面是新系主任方偉與老教師周強在方偉上任前后的對話。

  (在上任前)

  方偉:周老師,明天你能把那受交通事故的學生的情況交給我嗎?

  周強:可以,我明天就給你。

  (在上任后兩星期)

  周強:方老師,學生見習計劃已安排好,你看看怎么樣?

  方偉:每個班具體有多少學生要去見習要落實到位,周強,還要把分組的表格發(fā)到各個見習班級。

  周強:可以。

  例四:外語系年輕教師(三十歲以下)見到周強時:

  徐婉(年輕教師):周老師,這檔案袋用來裝什么?

  周強:檔案袋要裝試卷A、B卷,參考答案,試卷分析,包括所任教的各個班級的試卷分析。

  徐婉;那我拿走了。

  周強:好的。

  (徐婉剛走到門口)

  周強:徐婉,還有你班級的學生成績單拿去。

  徐婉:哦,(拿著成績單)周老師再見!

  周強:再見!

  例五:在幾年前我注意到一段對話。在公共汽車上,作者與所在學校的校長周永強和下來檢查工作的教育局局長劉爐火一起坐車回教育局開會,在公共汽車上周永強校長拿著打火機想抽煙,周校長當時52歲,劉爐火局長(當時四十三歲)看著周永強校長說:“周永強,別點煙。”(用手指了指車上的不準吸煙標志)周永強看了看標志說:“不抽了。”(把煙和打火機放回袋中)

  在例一中,在醫(yī)院門診室,在會話中有權勢的一方是醫(yī)生,因此醫(yī)生直呼患者的姓名,這種稱謂選擇是非對稱性的。

  在例二中,學生之間稱呼時顯示稱謂的對稱性。而當老師與學生對話時顯示了稱謂的非對稱性,這時權勢一方在老師。

  在例四中,老師之間應該是稱謂對稱性的,但是由于周強老師在年齡、資歷等上面擁有的權勢,所以周強和徐婉老師的稱謂顯得呈非對稱性。更有趣的是在例三中。

  在方偉沒有上任系主任之前,他在與周強的會話時,周強由于年齡大于方偉而處于權勢一方,當時方偉用“周老師,明天你能把那受交通事故的學生的情況交給我嗎?”方偉用了頭銜加姓氏的方法稱呼周強,而當方偉幾周后上升為系主任時,他在與周強對話時,雖然年齡還不處于權勢一方,但由于地位上高于周強,所以這時候方偉處于權勢一方,他們的對話就變成了:

  周強:方老師,學生見習計劃已安排好,你看看怎么樣?

  方偉:每個班具體有多少學生要去見習要落實到位,周強,還要把分組的表格發(fā)到各個見習班級。

  周強:可以。

  從例五中我們也可看出與例四相同的地方。雖然劉爐火局長比周永強校長年齡小,但是劉爐火局長仍然用了:“周永強,別點煙。”這樣的話語,顯示出雖然劉爐火局長比周永強校長年齡小,但是他的職位要高于周永強校長,所以他仍然處于權勢一方。

  從所觀察的會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漢語語境中,彼此直呼其名也表明彼此之間的親密與熟悉程度,而頭銜加姓氏稱呼時的不對稱則主要受到權勢的影響。特別有趣的是,當有的人的地位發(fā)生變化時,原先彼此之間的稱謂也會由于權勢的變化而變化。

  結論:人類在使用語言進行交流時,首先要稱謂對方——受話者,引起受話者的注意等。在稱呼受話者時,稱謂的變化會隨說話者的自身的“權勢”變化而變化。本文論述了英語國家人士在稱謂時的“權勢”變化和漢民族稱謂時的“權勢”變化,指出在稱呼受話者時,漢民族與英語國家民族在“權勢”方面有著許多相似之處。本文對第二語言習得和對外漢語交流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 Fasold, R.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8

[2] Wardhaugh, R.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8

[3] Hudson, R. Sociolinguis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4] Andersen, R. The Power and the Word.[M]? London: Paladin. 1988.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宾市| 个旧市| 招远市| 泗水县| 宜君县| 永川市| 剑阁县| 隆林| 清徐县| 吴川市| 英德市| 西昌市| 富平县| 江西省| 巩留县| 陵川县| 拜城县| 聂荣县| 曲阳县| 南投县| 精河县| 稻城县| 湟源县| 盐边县| 宁波市| 伊吾县| 四子王旗| 莱芜市| 华池县| 景德镇市| 泽州县| 红河县| 陆川县| 潢川县| 常熟市| 葵青区| 钦州市| 承德市| 长丰县| 武清区| 得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