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立秋”恰逢中末伏 “咬秋”需防“秋老虎”發威
新華社天津8月5日電(記者周潤健) 今年8月7日“立秋”。專家表示,今年立秋正處于“三伏天”里的“中伏”和“末伏”,公眾在“咬秋”“啃秋”時要注意提防“秋老虎”發威。
立秋,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陽達到黃經135度,為立秋。立秋意味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涼爽的秋天將來臨。
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立秋并不意味著秋天到來。天文專家指出,因為“雙中伏”的緣故,今年的“三伏天”共計40天,7月17日交“初伏”,7月27日交“中伏”,8月16日交“末伏”,8月26日“出伏”。從時間段上來看,今年的立秋剛好在中伏和末伏內。
“夏三伏,曬冒油。”氣象專家表示,我國北方由于冷空氣活躍,立秋后可能溫差增大,天氣變得比較涼爽。但南方不同,立秋后依然經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在經歷處暑、白露等節氣后的1個月內,往往“秋老虎”橫行,直到9月下旬的秋分節氣,天氣才會涼快下來。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說,此時節,公眾要密切注意天氣預報,一旦出現“秋老虎”,要注意防暑降溫,補充水分、保證睡眠,多吃苦味食物,解熱防暑。
立秋不僅是一個重要節氣,也是我國重要的歲時節日,時至今日,我國民間仍有在立秋這天“貼秋膘”“咬秋”等習俗。
民俗專家由國慶說,“貼秋膘”就是吃一些燉肉、烤肉、紅燒肉、醬肘子等,補一下由于夏天苦夏造成的營養不足。除了“貼秋膘”,我國民間立秋日還有吃西瓜“咬秋”習俗,表達人們“啃下酷夏,迎接秋爽”的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