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竟成絕唱——品評《桃花扇》
清人孔尚任的《桃花扇》不遑說是有清一代最佳、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傳奇了。無論是內容、構思,《桃花扇》已經完全走出了明傳奇的風氣與影響,獨樹清代傳奇之一幟。《桃花扇》以其體大精思的結構,頗有蘊藉的思想內容,使其成為清代戲劇中的一朵奇葩,但同時,傳奇的創作也以《桃花扇》為結點,逐漸走向衰落之路。
因而本文嘗試分析《桃花扇》的成功之處,并揭示其背后思想風氣的轉變,令得傳奇最終走向沒落的緣由。
《桃花扇》最顯著、最成功之處,便在于其自出機杼、不落俗套的劇情布置、戲劇排場,完全一反之前傳奇的傳統。并且,在完美的結構中,把晚明的衰亡之史,天衣無縫的嵌合進去。使得歷史與戲劇想象如鹽、水般相融,歷史的必然,最終成就了戲劇的或然。
首先,作者在晚明歷史中下了許多功夫,特別在劇前列《考據》一篇,并在每出之始,標以年月,令人感到仿佛在讀史書一般。
日本學者青木正兒說:“《桃花扇》于細心搜羅明末史實以構成此劇之一點言之,辟前人未辟之徑,最為著名。……藝術雖無須如此,然史實正確而結構亦佳者,不可不以之為最合理想之劇。”[1]
的確,藝術上無須如此,但孔尚任為何要花費那么多時間在這些無關緊要的地方呢?畢竟,這是一部傳奇,而不是史書。
我們可以說,這是作者為了契合歷史事實與藝術虛構所作出的努力,也正是這種細致,才最終使《桃花扇》得到成功。但不容否定的是,由清初便逐漸走向征實、考據的學風,影響了孔尚任。而考據也不是為考據而考據,考據最終追求便是義理,便是思想的制高點。因而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作者如此踏實、嚴謹地來考據研究。因而,作者在《綱領》中把人物分類定性,用傳奇來象征宇宙之“道”,正如書中所言:“名曰傳奇,實一陰一陽之為道矣。”[2]
借由這種嚴肅的征實考據,作者在戲劇背后的歷史批判才能有力地說服讀者。并使傳奇在文體的地位大為提高,由市井之俗走入士族之雅,使得“傳奇之尊,遂得與詩文同其聲價矣”。[3]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作者在布置排場上的超凡之思。
如何將晚明紛繁的史料,既不失藝術,又嚴謹地組合成一部傳奇呢?除了上面提到的《綱領》外,作者在上卷卷尾增添了《閑話》一出,又在下卷卷尾加了《余韻》一出。既能讓之前的劇情得以收束,又留有余韻,給予適當的留白讓觀者想象。正如梁廷柟《曲話》所說:“《桃花扇》以《余韻》作結,曲終人杳,江上峰青,留有余不盡之意。”[4]
當然,《桃花扇》最為人稱道的,便是侯方域、李香君的愛情悲劇。兩人最后于道觀中,偶然相遇,本以為能團圓收場,誰知二人各自入道,以凄清慘淡作結。
近代學者吳梅評價《桃花扇》時說:“通體布局,無懈可擊,至《修真》、《入道》諸折,又破除生旦團圓之成例,而以中元建醮收科,排場復不冷落。此等設想,更為周匝,故論《桃花扇》之品格,直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5]
“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一反于以往傳奇創作中,大團圓的定式。昔人常以“南洪北孔”來并稱洪昇的《長生殿》與孔尚任的《桃花扇》。盡管稍早于本劇的《長生殿》也博得了時人及后人的廣泛稱譽,但從其構思、從其內容而言,《長生殿》大多延續舊例,仍然是明代風氣下的“舊傳奇”。唐明皇與楊貴妃的團圓結局,仍是依循明傳奇的先例。
而《桃花扇》一掃舊習,以悲劇收場,不能不佩服作者構思之奇,構思之新。而這一具有殘缺美的結尾,不僅是作者在傳奇結構上脫離明人結構,也同樣是在思想上與明人決裂。
《桃花扇》新穎的戲劇結構與其作品內在的思想互為表里。正如前面所說,作者將傳奇譬喻成宇宙中的“道”,而這個“道”就是形式里所包含的思想內容。《桃花扇》的愛情悲劇,并不是不合情理的空想,而是讓人出奇之余卻不覺突兀,使人覺得處處皆在情理之中。那么,其背后的道理又什么呢?
不妨細讀下《入道》一出中,張道士與侯方域的一段念白:
【外】你們絮絮叨叨,說的俱是那里話。當次地覆天翻,還戀情根欲種,豈不可笑!【生】此言差矣!從來男女室家,人之大倫,離合悲歡,情有所鐘,先生如何管得?【外怒介】呵呸!兩個癡蟲,你看國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這點花月情根,割他不斷么?[6]
侯方域所言,男女間的感情,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這些恰恰是明人傳奇創作的主要題材。而其中,特別以《牡丹亭》“情可以生、可以死”為代表,肯定男女之情,推崇男女之情。同時,李贄童心說的廣為流布,提倡不為禮教掩蓋的真心,使士人普遍對理學“存天理,滅人欲”那套壓抑人欲、否定情感的說法進行批判,走上離經叛道之路。
因而,晚明是種開放、敢于追求情感的時代。而這種思想、這種心態本是正視人類欲求、肯定純真愛情的思想進步。但遂之而來的,卻是上層驕奢淫逸,不顧政事,下層民不聊生,爆發起義。最終明朝覆滅,而被文化落后的滿人所征服,統一了中國。
而經歷這場國家覆滅的士人,必定要思考舊國覆滅的原因,為什么先進的文明會被野蠻戰勝?又是什么讓國家崩壞呢?孔尚任也不為如是,他在書前《小引》說道:
《桃花扇》一劇,皆南朝新事,父老猶有存者。場上歌舞,局外指點,知三百年之基業,隳于何人?敗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獨令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為末世之一救矣。[7]
《桃花扇》的創作,便是為了總結明朝覆滅的原因,以警世人。所以,張道士對侯方域的訓斥,便是作者自身對晚明風氣的質問,當國家傾頹,家庭難保之時,依然沉浸在男女的愛情之中。就是這割不斷的男女情愛,讓明朝滅亡,就是這種以情相尚的風氣,讓社會的倫常顛倒。
而這,就是作者想通過《桃花扇》、通過傳奇,傳授給觀眾的“道”,給觀眾的思想。作者借由新的傳奇結構,把傳統理學思想帶入傳奇之中(割斷花月情根,跟循天理,滅人欲并無所異)。一方面,在形式上進行了革新,另一方面,也對舊傳奇以男女情感為主的創作思維給予思想上的重創。
孔尚任的這套崇尚正統儒學、理學的思想,正是清初士人及官方的主流思想。對晚明滅亡的總結固無不妥,但把病因歸結為晚明崇尚真情實感,正視人性的思想,企圖用舊理學來治理國家,則不能不說是一種思想的倒退。
同樣地,當傳奇這種通俗的文體、通俗的表演形式,被賦予過于沉重的思想,過多的教化時,越趨雅致時,雖能與詩文同價,但其生命力也在急劇減少。也意味著,傳奇的衰落,場上向案上的轉變,變為少數文人的賞玩。
一方面,在作者否定男女之情、宣揚教化之下,侯方域與李香君的感情,在劇中的分量還是偏少,顯得較為單薄。除卻《訪翠》、《眠香》、《卻奩》數出外,把太多的筆墨著落在人物的忠貞、奸佞之上。盡管《沉江》一出,將史可法沉江之悲慘寫得雄渾大氣,整本書也能把南明史事勾勒出來。但“桃花扇”及背后侯、李的愛情經不起深層次的推敲,只顧寫李香君如何大義凜然,卻忘記了人性、情愛,這就遠遜于《牡丹亭》柳夢梅、杜麗娘那種生死間的愛情纏綿。寫史而忘情,實在是《桃花扇》的失色之處。
另一方面,《桃花扇》盡管結構精妙,文采優美,案頭上經得住細讀,但放于場上,其音樂上的缺點,則暴露無遺。吳梅評曰:“所惜者,通本乏耐唱之曲,除《仿翠》、《眠香》、《寄扇》、《題畫》外,恐亦寥寥不足動聽矣。”[8]畢竟,孔尚任於戲曲為門外漢,對音律所學不深,文字、音樂未能兩全。因而如青木氏所說:“然以音律故,遂使《長生殿》稱霸近代,而《桃花扇》至近日,戲場內演之者漸稀少焉。”[9]
總其原因,傳奇是成長、興盛于明代的戲種,舉手投足間,無不帶有明人氣息。而其體式,最適宜表現男女之情,亦俗亦雅,令觀眾感到輕松快樂。如將史事至于其中,則思想過于沉重,對戲劇反而有損。雖然孔尚慶極力革新,但終究明清有別,晚明風流已然逝去,而清人的風氣又稍有捍格,所以《桃花扇》于氣韻上略遜明人傳奇一籌。
再加上傳奇的創作已逾百年,無論音樂上,還是文體上,都顯陳舊。正如王國維所說:“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杰之士,亦難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于此。”[10]
因而,明清風氣的轉變及文體發展規律的必然,傳奇的創作、昆曲的演出無疑將走向衰落,走向小眾。
但瑕不掩瑜,《桃花扇》以其完美的結構與雄渾的歷史敘事,透過明清易代中,侯、李間愛情及國家的兩重悲劇,贊頌了具有忠貞氣節的愛國英雄,貶斥了奸佞無恥的小人及投降者,亦對明亡一事作出了沉重的哀悼及深入的反思。
可以說,《桃花扇》是對明代傳奇的一種總結,將戲劇的文字、結構及思想深度都推到了又一極致。但時代的步伐總是向前,傳奇也不可避免的由盛轉衰。而這身處文學轉折點的《桃花扇》,真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一曲竟成絕唱,成為戲劇史中的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注釋:
[1] 青木正兒 原著,王古魯 譯著,蔡毅 校訂《中國近世戲曲史》,中華書局,P286
[2] 孔尚任《桃花扇》,人民文學出版社,P25
[3] 吳梅《中國戲曲概論》,人民大學出版社,P202
[4] 轉引自《中國近世戲曲史》,中華書局,P287
[5]《中國戲曲概論》,P202
[6] 《桃花扇》P250-251
[7] 《桃花扇》P1
[8] 《中國戲曲概論》P202
[9] 《中國近世戲曲史》P287
[10] 王國維 著,徐調孚 校注,《校注人間詞話》中華書局,P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