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話猴
2016年是農歷丙申年,也是猴年。猴為靈長類動物,性機靈、活躍、精明,深受人們喜愛。猴年說猴,更添幾分情趣。
猴有一個龐大的家族,種類很多,有長尾猴、眼鏡猴、長鼻猴、貓猴、卷尾猴、黑葉猴等。在我國,有一些猴種被列為保護對象,如金絲猴、臺灣猴、法氏葉猴、白臀葉猴等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豚尾猴、稱猴、熊猴等屬于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在猴的家族中,有不少奇聞趣事,如南美袖珍猴僅手指大小,佑計為世界上最小的猴子;生活在赤道西非的山魁,是世界上體重最重的猴子;在美國紐約州有一只名叫“波波”的猴子,在1985年安然度過了它的50歲生日,據說是一只世界上年紀最大的猴子;生長在巴西東南部的金臀猴,目前數量僅數十只,是世界上最珍稀的猴子之一。
猴與我國文化有著不解之緣,吳承恩筆下的猴王孫悟空活靈活現,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他的文學名著《西游記》中,令人百看不厭。在我國文學中,有“打虎要力,捉猴要智”、“猴子不鉆圈,多篩幾遍鑼”、“莫叫猴子去看果,莫叫水獺去守魚’`等諺語。猴,也是文人墨客吟詠的題材,如李白的“棘刺造沐猴,三年費精神”、蘇東坡的“強名太守古徐州,忘歸不如楚沐猴”、黃遵憲的“優孟衣冠笑沐猴,武靈胡服眾人味”等,堪稱詠猴詩中之現珠,低吟高哦,妙趣橫生。
猴是人們心目中的吉祥物,大都認為猴與“侯”諧音。侯是古代爵位,《禮·王制》云:“王者之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古人希望加官封侯,猴便成了人們企望升遷的吉祥物,或描在年畫、剪紙、刺繡等民間工藝品上,或繪于什器、玩具、文具等之上。如吉祥圖:“馬上封侯”,畫面是一猴騎在馬上;“封侯掛印”,畫面是一猴爪提金印向楓樹上掛。北京年節廟會上的小工藝品毛猴、河南淮陽縣農歷二月二至三月三廟會上出售的民間泥玩具人祖猴等,也是人們喜愛的工藝品。而河南澄泥磚雕《西游記》組畫中的“石猴稱王”,堪稱磚雕藝術中的上品。
猴與舞蹈、戲劇、電視劇也能攀上親。早在戰國及漢代時,就出現了一種“沐猴舞”,其動作模擬稱猴,以前進后退時曲腰為特點,男女共同表演。漢代還出現“沐猴狗斗舞”,動作上模仿猴與狗的形態,《漢書·蓋寬饒傳》:“酒酣樂作,長信少府擅長卿起舞,為沐猴與狗斗,坐皆大笑”。在戲劇舞臺上,猴戲素為人們津津樂道。從京劇來說,南派演猴戲多在變換上動腦筋,演猴求猴的本來面目,可謂“人學猴”。南派的猴戲,以鄭法祥為代表,南派猴的臉譜,多只勻畫嘴部以上,露出本來嘴形;北派演猴戲,從化妝、臉譜到服飾和表演,都體現出大氣魄,演出特色在于“猴學人”。北派演猴戲享名最早的為楊月樓,向有“楊猴子”之譽,他的兒子楊小樓在演猴戲方面更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繼楊小樓后,以演猴戲稱絕的為李萬春、李小春。從昆曲來說,演猴戲出名的為都振基;地方戲演猴戲出名的為紹劇六齡童父子。六齡童演出的《三打白骨精》拍成電影;六小齡童在電視劇《西游記》中扮演美猴王孫悟空。評論家認為,在表演風格上,電視劇中的孫悟空既有南派猴戲中的“猴氣”,通過一抓一撓的細微動作表達喜怒哀樂;又融進了北派猴戲中的“王氣”,對自己的師父忠心耿耿,對各路妖魔疾惡如仇,從而賦予猴子以人的性格。
有趣的是,貴州省荔波、獨山一帶布依族在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常舉行傳統節日“猴節”。節前,家家要上山采一捆春藤,到田里采一些梅花菜,挖些石菇,然后將春藤搗爛,放在清水中浸泡,過濾后用春藤水泡糯米,與梅花萊、石菇蒸熟,合在一起打成把,或烙成大餅。初二這天上午,人們便帶著這種“春藤粗”,涌上山頂,盡情唱歌、玩耍。孩子們更是像山猴一樣無構無束地玩耍,十分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