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著名家教選介(十六):王修、王昶、向朗《誡子書》
【譯文】
做為晚輩,沒有比珍惜自身的名節,端正自身行為更重要的了,憑此來顯親揚名這樣的好事人人皆知,然而總有人身陷危難家庭破滅,沉淪在身死家亡的災禍中,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他所遵行效法的準則不對。孝順、恭敬、仁愛、道義,是行事的指南,按這些正確的準則行事才能站得穩,是立身的要本。孝順、謹敬的對待長輩,宗族中就站得穩,仁愛、守義的對待別人,鄉鄰就會看重這樣的人;這樣在宗族鄉鄰之間行事就可以成就自己,也會在宗族同鄉之外傳出美名。人如果不堅守這正道行事,反而背離這立身之本追求眼前利益,就會使自己陷于短淺的浮華之中,就會使自己沉溺于狐朋狗友之中;陷于浮華就失于虛偽,溺于朋黨就得彼此防備、彼此陷害。這兩者的禍害,一目了然,然而沿著這條導致覆滅的道路走下去的人卻越來越多,舍本逐末的人也更加多起來。都是因為人被當時的稱贊迷了眼,被眼前的利益迷了心。富貴名聲,本是人人都喜歡的,然而君子有時卻得到了也不要,為什么?因為厭惡這些富貴名聲不是遵循正道得來的。擔心大家只知道向前卻不知道后退,只知道追求卻不知道滿足,所以才會有困頓受辱的拖累、招致悔恨的罪過。俗話說:“如果不知道滿足,就會失去你想要的”所以知道滿足的滿足才是恒久的滿足。看往事的成敗,看后來的吉兇演變,沒有求名求利,充滿貪欲而不知道饜足的人能夠家世綿延,長保福祿的。我想讓你們行事立身,能遵循儒家、道家的教導行事,因此用“玄、默、沖、虛”作為你們名字,也就是想讓你們顧名思義,不敢違背正道啊。古人在盤盂鑄上銘文,幾杖上刻下訓誡,讓自己時時能察看,使自己的行為不要違反大道。更何況如今你們的名字中便有教訓,怎么能不警戒呢!事物成就的快消亡的也就快,成就的晚就會有更好的結果。早上開的花,傍晚就調零了;松柏的繁茂,經寒冬也不會衰亡。因此懂大道的君子厭惡速成的徢徑,戒絕在朝廷上結成朋黨。像范文子答秦國使者卻被范武子打了一頓,連發冠上的簪子都打斷了,就是厭惡他出風頭。
一個人如有點善行很少有不夸口的,有點才干也很少有不自負的。夸耀自己就容易看輕別人,自負自傲就容易盛氣凌人。不懂謙讓的人,別人也不會對他謙讓;盛氣凌人的人,別人也對他盛氣凌人。晉國大夫郤锜、郤犨、郤至之所以為晉厲公所誅殺。王叔在周朝獲罪,不就是自夸自負、爭強好勝犯下的錯嗎?所以君子不炫耀自己,不是因為謙讓他人,而是不喜歡掩蔽他人。能以屈為伸,以退為進、以弱為強的人,少有不成事的。詆毀與贊譽,正是愛恨的來由、禍福的轉機,所以圣人都謹慎地對待。孔子說:“我對于人,詆毀過誰?贊美過誰?如有所贊譽的,他必定經受了考驗。“又說:“子貢好評論別人。子貢(端木賜)你就很賢能嗎?我就沒那閑功夫去議論人家的不是。”憑圣人的德行,還尚且這樣說,更何況平庸之輩卻隨便論人長短呢?
昔年伏波將軍馬援勸戒他的侄兒,說:“聽到別人的不是,應當像聽到父母的名字一樣;耳朵可以聽,口中卻不可以再評說、傳論。”這誡命真是對極了。有人非議你,應該退讓然后從自身找問題。如果自己確有讓人指責的行為,那別人的話就是恰當的;如果自己沒有讓人指責的行為,那別人的非議就是胡說了。對恰當的指責就不必怨恨,妄言胡說對自己本沒有損害,又何必報復回去呢?而且聽說別人指責自己就憤怒的人,應該厭惡再把丑惡的話語加到別人身上。要報復回去只會越發滋生指責、非議,不如默默地約束自己、修養自身德行。諺語說:“解救寒冷都不如厚重衣裳,阻止毀謗都不如自我修養。”這話確實有理啊。如果和論人是非的人、心懷險惡的人接近都是不可以做的事,那更何況和這樣的人針鋒相對呢?這樣的害處就更大了。虛偽的人,說話不從正道,行事與所言不一,他的虛浮淺薄一對照就能認清;然而世人被他們迷惑,還不將他們所言所行相對照來檢驗、辯明。近世的濟陰人魏諷、山陽人曹偉都因為邪僻不正而自取敗亡。他們憑言語惑亂世人,心懷險詐,煽動年青人作亂。雖然他們被處死了,但他們張揚起來的惡劣作風,已經污染了很多人。怎么能不謹慎啊!
至于那些甘心于山林隱逸的人,像伯夷、叔齊等寧可餓死首陽山;還有像介子推等,寧可燒死在綿山也不愿出仕。雖然他們的言行可以對那貪欲之徒有所警誡,可以導向好的社會風尚,但是真正的圣人是不會像他們這樣去做的,我也不愿意你們去效法。你們的先輩,世代作官,崇尚仁義,為人謹慎,講究孝悌之道,廣泛向友人學習。我和同事交往,雖各有不同,但都會從不同的人那兒學到一些東西。潁川郭伯益,喜歡靈活通達,頭腦聰敏,有智慧。可是他的為人稍嫌不夠弘曠闊達,輕視富貴,固然可嘉,但也有些過分,他認可的人,就如同高山一般敬仰著;他不認可的人,就把他們視為小草。我因為和他相知,所以和他來往密切,但不希望你們像他那樣做。北海徐偉長,不求名譽,不求財富,淡泊自守,一心追求道德修養。他有所褒貶,也都假托古人之口說出,而對當世則從不評論是非。我很敬重他,希望你們能向他學習。東平的劉公干(劉禎),學識淵博有出眾的才能,真誠有氣節且有大志,然而他的性情和行為不太相等,很少有約束和顧忌,得和失足可以相抵消。我很喜歡他,看重他。但不愿你們追慕他。樂安任昭先(任嘏),完全遵循古道,內心敏銳,而外表寬厚,謙遜恭讓,居處不避開污濁的池塘,平時好像膽怯,卻能見義勇為,在朝做官則可以公忘私。我把他視為好友而推重他,愿你們以他為榜樣。如果你們能引申開來,觸類旁推,你們就可以從我所推舉的人物中得到啟發了。至于用錢應以家族作為首先考慮的對象,施舍一定要注意周濟那些急需的人,出入鄉里朝廷一定要慰問老者先輩,議論時不要貶低別人,作官時要盡忠盡節,看人交友一定要取正道,處世一定不要驕傲貪淫。貧賤時萬不可自暴自棄,進與退要想到是否合適,凡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如果這樣做了,我還有什么憂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