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著名家教選介(十六):王修、王昶、向朗《誡子書》
【注釋】
(1)寶身全行:珍惜自身的名節,端正自身行為。
(2)由所祖習非其道也:是因為他承襲的道德規范不對頭。祖習:承襲歷來的準則。
(3)鄉黨:鄰里鄉親。古代五百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合而稱鄉黨。
(4)朋黨:原本指一些人為自私的目的而互相勾結,朋比為奸。后來泛指士大夫結黨,即結成利益集團。這里用的是原意。
(5)而循覆車滋眾,逐末彌甚:因而沿著這條導致覆滅的道路走下去的人越來越多,舍本逐末的人更加多起來。
(6)惡不由其道耳:厭惡它違反了傳統的道德。
(7)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所以才會有困頓受辱的拖累、招致悔恨的罪過。咎(jiù),過失、罪過。
(8)干名要利,欲而不厭:求名求利,充滿貪欲而不知道饜足。干名:干謁求名;厭:同“饜”,滿足。
(9)汝曹:你們。
(10)古者盤盂有銘,幾杖有誡,俯仰察焉,用無過行:古人在盤盂鑄上銘文,幾杖上刻下訓誡,讓自己時時能察看,使自己的行為不要違反道德規范。盤盂:亦作“盤杅”。圓者為“盤”,方者稱“盂”,用于盛物。古人常于其上刻文紀功或自勵,稱之為銘文;幾杖:坐凳和手杖;俯仰:低頭和抬頭,這里比喻時時察看。
(11)戒闕黨也:戒絕在朝廷上結成朋黨。闕:宮闕,代指朝廷;黨:朋黨。
(12)若范匄對秦客而武子擊之,折其委笄,惡其掩人也:像范文子答秦國使者卻被范武子打了一頓,連發冠上的簪子都打斷了,就是厭惡他出風頭。武子:范武子(約前660年-前583年),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祁姓,名會,字季,因封于范,又稱范會;范燮:范文子,范武子之子。武子怒打文子之事見于《國語》記載:范文子很晚才下朝回家。武子問他:為何下朝這么晚?文子回答說:今天有個秦朝的使者在朝廷上花言巧語,朝廷上大臣們都無法回答,我知曉其中一二,數次搶先與他辯論起來。武子發怒說:大臣們不做聲,是在謙讓他們的父兄,讓他們先說。你一個小孩子居然“三掩人於朝”,我要不在了,“晉國亡無日也”。于是掄起手中的拐杖就打,將文子發冠上的簪子都打斷了。按:據裴松之注:王昶引典有無,范文子叫范燮而不是范匄。
(13)夫人有善鮮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一個人假如有點善行很少有不夸口的,有點才干也很少有不自負的。夫:發語詞,無意義;鮮:少;自伐:自己夸耀自己;寡:少;矜:矜夸。
(14)三郤為戮于晉:晉國大夫郤锜、郤犨、郤至為晉厲公所誅殺。“三郤”指郤锜、郤犨、郤至,春秋中期晉國郤氏家族成員,時人稱之三郤。三人皆皆位列卿大夫,四軍八卿中占其三,地位顯赫又富有才干,互相援引,把持朝政。氣焰熏天又不知收斂。公元前574年,晉厲公突然任命胥童、長魚嬌等親信帶領甲兵800人,進攻郤家。郤氏束手待斃,據《國語》記載:“三郤皆自殺”。
(14)王叔負罪于周:王叔:中國古代皇室內部的關系稱呼,相當于民間的叔叔。歷史上第一個稱“王叔”的是東周惠王姬閬(公元前676~前652年)的庶弟王子虎。至于“王叔負罪于周”這一歷史典故可能與周惠王另一個弟弟王子頹的“子頹之亂”有關:惠王二年有五大夫作亂,立王子頹為周天子,惠王逃亡至鄭。鄭厲公在櫟地(今禹州市)收容惠王,并在惠王四年與虢國攻入周朝,協助平定“子頹之亂”鄭、虢聯軍攻入都城時,子頹和邊伯等5個大夫正在喝酒慶賀,措手不及,被聯軍殺死。
(15)孔子曰:吾之于人,誰毀誰譽。如有所譽,必有所試:孔子說:“我對于別人,詆毀過誰?贊美過誰?如有所贊美的,必須是曾經考驗過他的。見《論語.衛靈公》篇。
(16)又曰:于貢方人。賜也賢乎哉,我則不暇:孔子又說:子貢好評論別人。子貢你就很賢能嗎?我就沒那閑功夫去議論人家的不是。見《論語·憲問第十四》;子貢:復姓端木,名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春秋末年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浚縣)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以言語聞名,利口巧辭,善于雄辯,且有干濟才,辦事通達。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方人:譏評人。
(17)昔伏波將軍馬援戒其兄子言:見“國學起步(二十四)歷代著名家教家書(十四)”馬援《戒兄子嚴、敦書》。
(18)對校:相互攻訐。
(19)近濟陰魏諷、山陽曹偉皆以傾邪敗沒:近世的濟陰人魏諷、山陽人曹偉都因為邪僻不正而自取敗亡。濟陰:地名,在今山西省萬榮縣境;魏諷:字子京,濟陰人(一說沛人),有口才,整個鄴城為之傾動。鐘繇因為這個原因舉薦他。曹操與劉備相持于漢中的時候,魏諷與長樂衛尉陳祎等人謀襲取鄴城。還沒有到舉事日期,陳祎心中恐懼,向曹丕告密,曹丕誅殺魏諷,受牽連者數十人;山陽:今陜西省商洛市;曹偉:山陽人,素有才名。據《世說新語》記載:曹偉聞吳稱籓,以白衣與吳王交書求賂,欲以交結京師,被曹丕誅殺。
(20)熒惑當世,挾持奸慝,驅動后生:他們憑言語惑亂世人,心懷險詐,煽動年青人作亂。熒惑:古代指火星。因隱現不定,令人迷惑,故名。這里用的是引申義,即煽動、慫恿之意。奸慝(tè):奸惡之人。
(21)鈇鉞(fūyuè):斫刀和大斧。腰斬、砍頭的刑具;烱(jiǒng)戒:明白的告誡。
(22)若夫句:至于那些甘心于山林隱逸的人,像伯夷、叔齊等寧可餓死首陽山;還有像介子推等,寧可燒死在綿山也不愿出仕。夷、叔:即伯夷和叔齊。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叩馬諫阻。武王滅商后,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于首陽山。(見《呂氏春秋·誠廉》﹑《史記·伯夷列傳》);安赴火于綿山:用的是介子推之典。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后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晉國(今山西介休市)人。曾隨晉公子重耳一塊逃難。途中絕糧,介子推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采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后重耳回國掌權成為晉文公。介子推卻不慕功名利祿,退而隱居綿山。盡管晉文公再三催促,也不出山晉文公求人心切,下令燒山,以為可將介子推逼出。哪知介子推寧可燒死也不愿出來。晉文公懊悔萬分,遂將山中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為對對方的尊稱。后人又將清明節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定為“寒食節”,這一天禁火,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以此紀念被燒死的介子推。
(22)穎川郭伯益:潁川:郡名,秦王嬴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潁水得名,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郭伯益:郭奕,字伯益。曹操重要謀士郭嘉之子。郭嘉去世后被曹操收養于府中。官至太子文學,早卒。
(23)北海徐偉長:北海:地名,在今山東北部,靠近渤海灣一帶。徐干(170—217),字偉長,漢末文學家、哲學家、詩人。“建安七子”之一。以詩、辭賦、政論著稱。代表作有《中論》《答劉楨》《玄猿賦》。其中《中論》,對歷代統治者和文學者影響深遠。
(24)東平劉公干:東平:地名,今山東省東平縣。劉禎:(186年―217年),字公干,東平寧陽人,東漢名士,“建安七子”之一。為人博學有才,警悟辯捷,以文學見貴。主要表現于詩歌、特別是五言詩創作方面,在當時負有盛名,后人以其與曹植并舉,稱為“曹劉”。《贈從弟》三首為代表作。建安二十二年(217),與陳琳、徐干、應玚等同染疾疫而亡。
(25)樂安任昭先:樂安:地名,今山東博興東南。任嘏:字昭先,樂安博昌人。早慧,八歲喪母,悲痛之聲不絕,和成人無異十四歲開始學習,有了疑點不會問第二次,三年中閱遍五經,窮究其義,兼覽群言,無不包容,當時有學問的人都稱為神童。曹操初創業時為臨甾侯庶子、相國東曹屬、尚書郎;魏文帝時,任黃門侍郎,一度擔任東郡、趙郡、河東太守。為人誠實忠厚,曾因家貧賣魚,恰好官府給魚上稅,魚的價錢很貴,但是任嘏只按平時的價格出賣。又與人一同買牲口,各自出了八匹,后賣了牲口的人家又來贖買,當時價格值六十匹,合伙人打算按市價收錢,但是任嘏只是拿了自已的本金八匹,合伙人感覺到很慚愧,也就拿了本金。
(26)處不避洿:居處不避開污濁的池塘。洿(wū):不流動的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