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著名家教選介(十六):王修、王昶、向朗《誡子書》
【注釋】
(1)所恃汝等也:你們這幾個孩子就是我這個老年人的依靠。恃(shi)仗恃。
(2)目前:眼跟前,身邊。
(3)意遑遑也:感覺惶恐不安。遑遑(huánghuáng):驚恐匆忙,心神不定的樣子。
(4)故禹不愛尺璧而愛寸陰:所以大禹不喜歡珍寶而止珍惜很短的時間。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后氏首領、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說法),字(高)密。史稱大禹、帝禹,史稱“大禹”為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也是古代的賢君。尺璧:一尺長的壁玉,作為珍寶的代稱。
(5)汝今逾郡縣,越山河,離兄弟,去妻子者:你如今離鄉背井,跋山涉水,離別弟弟,拋妻離子出外訪學。逾郡縣:走出自己所在的郡縣;去妻子:離開自己的妻和孩子。
(6)欲令見舉動之宜效高人遠節:是想看讓你行為舉止,學習道德高尚的人的遠大節操。宜效:應該仿效;高人:道德高尚的人;遠節:高遠的操守。
(7)善人:這里指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8)善否之要,在此際也:是善還是不善,現在到了關鍵時候了。
(9)言思句:說話要經過深思熟慮,做事要做好詳細計劃后再開始行動行詳乃動,都要根據實際情況和客觀道理,如果違反這些原則,就會招致失敗。
(10)唯不能殺身,其余無惜也:除了不能犧牲自己生命以外,其余都在所不惜。
【譯文】
自從你走了以后,我悶悶不樂,為什么呢?因為我確實老了,所依靠的就是你們了,但都不在跟前,使我惶恐不安。人生在世,很容易過去。所以時間非常寶貴。大禹不愛珍寶玉璧而愛很短的光陰,是因為時間一過就不會回來,如同年紀大了不能變為少年一樣。盼望你早有作為,不光是要讀好書,并且要學做人。你如今離鄉背井,跋山涉水,離別弟弟,拋妻離子,是想看讓你行為舉止,學習道德高尚的人的遠大節操,能夠舉一反三,立志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你時時不可不慎重啊!善與不善,現在是關鍵時候了。你的行為舉止,對于別人,總要寬容為好。說話要經過深思熟慮,做事要做好詳細計劃后再開始行動行詳乃動,都要根據實際情況和客觀道理,如果違反這些原則,就會招致失敗。父親想使兒子成材、向善,除了不能犧牲自己生命以外,其余都在所不惜。
【簡析】
王修是三國時代著名的賢士。為人純孝又廉潔自律,對外重承諾,忠職守,不畏強暴,敢于擔當。他7歲喪母,母親去世的那天正好是“社日”(中國漢族傳統節日,分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是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春社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后,而二月二相傳又是土地神的誕辰,所以這一天的享祀也就格外隆重)。第二年的社日,鄰里們正在歡度社日,王修懷念母親,哭泣甚哀,鄰里聞之,為之罷社。世人留下成語“王修輟社”。因此被郡縣舉薦為“孝廉”。王修不僅純孝,也能待人以誠,為感恩傾身已報。二十歲時游學南陽,在張奉家中修學。在張奉暫住。張奉全家得疾病,無人照料,為王修親自照顧至病愈。為人又清貧自守,不戀財貨,一心讀書。據《三國志·本傳》記載,建安十年(205年),曹操破袁紹。袁氏當政時法紀松弛,在職有權勢的人都積蓄了許多財產。太祖攻下南皮后,查抄沒收審配等家的財物數以萬計。但檢查王修家,谷物不滿十斛,有書數百卷。曹操見之贊曰“你真是名不虛傳”。
在王修的言傳身教下,他的兒子們也都終成大器,其子王忠也官做到東萊太守、散騎常侍。王基還是孩子時王修就覺得他不同尋常,所以《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為王修立傳時,不僅稱贊特色品德操守,還夸獎他重視子女的教育,了解孩子,知人善任:“修識高柔于弱冠,異王基于幼童,終皆遠至,世稱其知人”。
這篇《誡子書》就是王修重視并善于教育孩子的一個最好證明。他教育子女,不是居高臨下,動輒訓斥,而是以情動人,剖白自己的苦心:開頭就挑明自己對子女的依賴和眷戀,而不是以老子自居:我確實老了,所依靠的就是你們了,但都不在跟前,使我惶恐不安。結尾又再次表明自己對孩子的情感:父欲令子善,唯不能殺身,其余無惜也。這樣的教育,以情動人,一下子就拉近了父子之間的距離,情感上就會接受父親的勸誡。
另外,王修教育子女也不是面面俱到。他要子女珍惜時光,不光是要讀好書,并且要學做人。將做人、品格操守放在第一位,可見王修的遠見卓識至于如何做人,一方面要學習道德高尚的人的遠大節操,而且能夠舉一反三;另一方面要付諸實踐:“言思乃出,行詳乃動,皆用情實道理”,這確實是精當扼要的至理名言,這也是他一生做人的經驗和行為的具體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