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著名家教選介(十六):王修、王昶、向朗《誡子書》
【簡評】
這篇誡子書據歷史、天地萬物、自身經歷來告誡自己的孩子,中心就一個:強調人際之間的和諧,強調家族、國家的團結一致。這在“天下三分”大小軍閥混戰不已的三國時代無疑是個規勸,對保全家族、保住個人生命和名節自然也有現實意義,而不僅僅在于一般的修身育德。文章開頭所舉的儒家經典之一《左傳·桓公十一年》楚鄖蒲騷之戰就是歷史上一個靠團結而不靠兵力眾多寡戰勝強敵的有名戰例:桓公十一年(公元前701,楚武王四十年),楚武王為了分化和占領漢東諸國,采用遠交近攻的戰略,派遣楚大夫屈瑕、斗廉,準備與貳國、軫國結盟。鄖國為阻遏楚國勢力的東漸,立即調集重兵駐守于鄖國的邊境蒲騷城,同時準備聯合隨、絞、州、蓼四國之兵共謀伐楚。戰爭開始時,楚將莫敖擔心兵力不足,建議向楚武王請求援兵,而斗廉說:“軍隊克敵制勝的法寶不一定單純靠兵員眾多,主要靠的是內部的團結、同仇敵愾?!彼€援引了周武王在牧野之戰中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打敗殷商軍隊的,靠的就是君主有道,上下同心的史實來加以證明。莫敖被說服了,結果上下同心,趁鄖國的聯軍還尚未到來之際,夜襲蒲騷城,大敗了鄖師。隨、絞、州、蓼四國聽說鄖軍已敗,就不再去與鄖國聯合,楚國就與貳、軫二國結成了聯盟,奏響了東漸擴張的序曲。在這次戰爭中斗廉所闡述的“師克在和,不在眾”的深刻道理,一直被古今眾多名人引用。
向朗的這篇臨終遺言對兒子,乃至對整個家族的和諧團結也起了很好的作用。向氏一族,一直“動得所求,靜得所安”,子子孫孫,出了許多能臣名流:兒子向條謹記父教,亦博學多識,仕途通達。據《襄陽耆舊記·卷二》向條字文豹,承襲父爵蜀漢景耀年間,擔任御史中丞。入晉后,歷任江陽太守、南中軍司馬。兄圣傳之子向寵,蜀漢名將,先主劉備封為廣益將軍,也極得諸葛亮器重。諸葛亮北伐時,向后主劉禪極力推薦向寵為大都督,主持蜀國軍務,在有名的《出師表》中說:“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論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也?!惫屎笾鲃⒍U封為大將總督,賜御林軍馬,以鎮成都,至今成都尚有向寵太廟。向寵之弟向充,歷任射聲校尉、尚書。向寵五世孫向光湖之子向秀,“竹林七賢”之一,嵇康遇害,他寫下有名的《思舊賦》。
向朗,字巨達,籍貫襄陽郡宜城縣(今湖北宜城)。向朗幼年喪父,由兄長撫養。少年時師事司馬徽,與徐庶、韓嵩、龐統甚有交情。后被荊州牧劉表任命為臨沮縣長。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劉表病故,向朗轉投為劉備手下。同年,劉備平定荊南,派向朗督領秭歸、夷道、巫山、夷陵四縣的軍政民事。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劉備入主益州,任命向朗為巴西郡太守,不久轉任牂牁(zāngkē)郡太守,又被調往房陵任職。
公元223年(建興元年),后主劉禪繼位,升任向朗為步兵校尉,又接替王連兼任丞相長史。
公元225年(建興三年),丞相諸葛亮南征,留向朗統領善后事務。
受連免官
公元227年(建興五年),向朗跟隨諸葛亮駐軍漢中參與第一次北伐。次年,因馬謖街亭之敗,使得北伐失利。馬謖逃亡,向朗因與馬謖是朋友,于是知情不報,諸葛亮十分忿怒,罷免了向朗的官職并讓他回到成都。數年后,向朗復職,被任命為光祿勛。
主持冊封
公元234年(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去世后,向朗轉任左將軍,追論舊功,被封為顯明亭侯,賜位特進。
公元238年(延熙元年)正月,劉禪立張氏為皇后,命向朗以左將軍職務代理丞相持節授予其皇后璽綬。同月,劉禪又命向朗代理丞相持節冊封劉璿為太子。
折疊專研典籍向朗年少時雖然涉獵文學,然而不能自我約束堅持,所以只以為官才干著稱。自從被罷免長史之職后,閑散無事將近二十年(《三國志》誤作三十年),于是更加潛心的研究典籍,孜孜不倦。年過八十,仍然自己動手??睍?,指出謬誤之處,他所積藏的書籍,是當時最多的一位。向朗開門接待賓客,誘導收納青年,只談論古書文義,不涉及時政,以此在當時頗為著名。上自朝中執政大臣,下及少年兒童,都很敬重他。
向朗這種傳授知識輔導后學的舉動,開創了歷史上私人藏書家對讀者開放和輔導利用藏書的先河。
去世
公元247年(延熙十年),向朗去世。由其子向條世襲其爵位。
向朗的著作非常少見,僅有一篇《遺言戒子》被載入習鑿齒所著的《襄陽記》(又作《襄陽耆舊記》)一書中,《全三國文》亦有收錄。
楊洪:“朗情偽差少?!?/p>
廖立:“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p>
陳壽《三國志》:“①向朗好學不倦。”“②朗少時雖涉獵文學,然不治素檢,以吏能見稱。”
侄子
向寵,向朗兄子,封爵都亭侯,歷任中部督、中領軍。
向充,向寵之弟,歷任射聲校尉、尚書。
兒子
向條,字文豹,襲父爵,蜀漢景耀年間,擔任御史中丞。入晉后,歷任江陽太守、南中軍司馬。
《三國志·卷四十一·蜀書十一·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
《襄陽耆舊記·卷二》
向朗(168-247年)字巨達,三國時期蜀漢襄陽宜城(今屬湖北)人。劉備平蜀后,為巴西等地太守。后主劉禪在位時,為步兵校尉、丞相長史,曾被諸葛亮免官。去職后潛心研究典籍。向朗少時雖有接觸文學,但沒有大興趣,反而以內政能力見稱。后來在第一次北伐被免官,到死前二十年,開始潛心典籍研究。他三十年以購書、藏書、校勘為事。史稱其“優游無事,乃鳩合經籍,潛心典籍,孜孜不倦”,“積聚篇卷,于時最多。”年過80歲而孜孜不倦,仍親自校對書籍,指出謬誤之處,積聚的篇卷,是當時最多的一位。
他的藏書還對外閱覽,“開門接賓,誘納后進”。他以藏書為本,“講論古義,不干時事”,這種傳授知識輔導后學之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私人藏書家對讀者開放和輔導利用藏書的先河。上至大臣,下到小童都非常敬重他。
向朗在臨終前,給兒子留下的遺言說:
“《傳》稱師克在和不在眾。此言天地和則萬物生,君臣和則國家平,九族和則動得所求,靜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國之小子耳,而早喪所天,為二兄所誘養,使其性行不隨祿以墮。今但貧耳,貧非人患,惟和為貴,汝其勉之!”(《三國志·蜀書·向朗》裴松之注引《襄陽記》)
這意思是說,《左傳·魯桓公十一年》中說,軍隊克敵制勝在于精誠團結,而不在于兵力眾多。風調雨順,四季調和,萬物才能生長;君臣和,天下才能太平;家族和,才能心想事成,安居樂業。
這是告訴人們,任何一個團隊成功的關鍵在于精誠團結,上下一心,齊心協力,密切配合,相互協調。
向朗還以親身經歷說,我只不過是楚地一個普通人,父母雙亡之后,由于兄弟和睦,并得以兩位兄長的教養,才有今天在德行上的完美,受到世人的敬重。
貧窮并不是人的禍患,重要的是要“和”。希望你要牢記我的教誨。
向朗的兒子向條遵照父訓,官至御史中丞。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三國文》卷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