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發布2015年十大語文差錯
一、諾貝爾獎報道中的用字錯誤:“生理學或醫學獎”誤為“生理學和醫學獎”。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一些媒體在報道新聞時誤“或”為“和”,把獎項名稱說成“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諾貝爾獎在1900年創立,初設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五個獎項。1968年,增設“瑞典國家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習稱諾貝爾經濟學獎。生理學和醫學是兩門有著密切聯系但并不相同的科學,只要在其中一個領域獲得杰出成就,便有獲獎資格。因此,獎項名稱兩個學科之間用表示選擇關系的“或”字連接。如果用表示并列關系的“和”連接,意思則可能成為需要在生理學和醫學上同時取得建樹才有獲獎資格。這顯然不符合該獎項的設置本意。該獎項的英文名稱,兩個學科間用的連接詞也是表示選擇關系的“or”,而非表示并列關系的“and”。
二、“九三”閱兵式報道中的概念錯誤:“抗戰勝利紀念日”誤為“日本投降日”。
2015年9月3日,天安門廣場舉辦“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有媒體在報道新聞時,把1945年9月3日說成“日本投降日”。這個說法有誤。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正式簽字,中國抗日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兩個日子都和日本投降直接有關。2014年2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確定每年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這和“日本投降日”是不同的概念。
三、“抗戰”紀念活動中的用字錯誤:“罄竹難書”誤為“磬竹難書”。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各地紛紛舉辦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在回憶抗戰歷史、控訴日本軍國主義暴行的報道中,“罄竹難書”常被誤成“磬竹難書”,如“日軍暴行磬竹難書”“日本軍國主義罪惡磬竹難書”。“罄”本指(器皿)空,引申指用盡;古人用竹簡書寫,“罄竹難書”意思是把竹子用完了也難以寫完,形容事實多得不可勝數。而 “磬”是古代一種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石制成。 誤“罄”為“磬”和字形相似有關。
四、APEC會議報道中的概念錯誤:“亞太經合組織成員”誤為“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
?
五、“反腐倡廉”新聞報道中的文字錯誤:“嚴懲不貸”誤為“嚴懲不怠”。
?
六、《通用規范漢字表》公布后的常見用字錯誤:“勠力同心”誤為“戮力同心”。
用10年時間研制而成的《通用規范漢字表》,已于2013年6月正式公布。這是社會文字運用的法律依據。綜觀2015年的媒體用字情況,有些字在《通用規范漢字表》中已做出明確規定,但在社會用字中沒有得到有力執行。“勠力同心”誤為“戮力同心”便是典型的例子。 “勠”義為合、并;“勠力同心”意思是協同用力,團結一致。“勠”曾作為異體字被廢止,其含義由“戮”字承擔。但在《通用規范漢字表》中“勠”字已恢復使用,此后仍把“勠力同心”寫成“戮力同心”,是不合規定的。
七、名人報道中容易混淆的詞:身價/身家。
?
八、足球賽事報道中的概念錯誤:“發角球”誤為“罰角球”。
中國足球雖在低水平徘徊,但足球賽事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2015年足球賽事報道中, “發角球”常被誤成“罰角球”。足球比賽中,球被守方隊員踢出底線,攻方隊員獲得發球權,在離球出界處較近的球場角落角球區內發球,此稱“發角球”,也稱“踢角球”“開角球”等。“罰”即處罰。在足球、籃球等球類比賽中,一方隊員犯規時,由對方隊員執行射門、投籃等處罰,此稱“罰球”。守方隊員把足球踢出底線,是正常的踢球行為,不構成犯規。“角球”不屬“罰球”范圍,所以是“發角球”而非“罰角球”。
九、醫學報道中的用詞錯誤:“綜合征”誤為“綜合癥”。
2015年5月,韓國爆發中東呼吸綜合征疫情,引起了世界關注,但許多中文媒體在報道中把“綜合征”誤成了“綜合癥”。征,意思是征象、表征;癥,意思是疾病、病癥。在表示具體的疾病時,用“癥”;在表示疾病的癥狀時,用“征”。這種用字分工,在醫學界已形成共識。綜合征,即代表一些相互關聯的器官病變或功能紊亂而出現的一系列癥狀,它指的不是某種具體的疾病,因此用“征”字。中東呼吸綜合征,是指由于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而表現出發熱、咳嗽、氣短、肌肉酸痛等病征,因病例多集中在中東地區而得名。
十、電影片名中的表達錯誤:《失孤》。
《失孤》是一部以“打拐”為題材的電影,由劉德華、井柏然、吳君如等主演。影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孩子走失,雷澤寬走上了長達十幾年的尋子之路。途中偶遇四歲時被拐的修車工曾帥,兩人結伴同行,并建立了父子般的情誼。最后雷澤寬幫曾帥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親人,而他自己則帶著曾帥送他的導航儀,獨自踏上尋子之路。孤,指幼年喪父或父母雙亡,也指年老無子的人。無論是父親走失孩子,還是孩子被拐與父母分離,都不能稱為“失孤”。《失孤》是一個莫名其妙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