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著名家教選介(十二):周公、孟母、劉邦、司馬談《誡子書》
《手敕太子文》 劉邦
【原文】
吾遭亂世,當秦禁學(1),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祚以來(2),時方省書,(3)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堯舜不以天子與子而與他人,此非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4)。人有好牛馬尚惜,況天下耶?吾以爾是元子(5),早有立意。群臣咸稱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為汝來,為可任大事也(6)。今定汝為嗣。
吾生不學書,但讀書問字而遂知耳(7)。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辭解(8)。今視汝書,猶不如吾。汝可勤學習。每上疏,宜自書,勿使人也(9)。
汝見蕭、曹、張、陳諸公侯(10),吾同時人,倍年於汝者,皆拜(11)。并語於汝諸弟。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12),其馀諸兒皆自足立,哀此兒猶小也(13)。
(丁福保《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文·全漢文》)
【作者介紹】
劉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說原名季),沛郡豐邑中陽里(今江蘇豐縣)人。秦朝時曾擔任泗水亭長,起兵于沛(今江蘇沛縣),稱沛公。秦亡后被封為漢王。后于楚漢戰爭中打敗西楚霸王項羽,成為漢朝(西漢)開國皇帝,廟號為高祖,
【注釋】
(1)當秦禁學:正當秦始皇焚書坑儒,禁止民間學習詩書之際。
(2)洎踐祚以來:直到登上帝位之后。洎(jì):到,及;踐祚:登上皇位。踐,登上;祚(zuò),皇帝位。
(3)時方省書:這時才知道讀書的重要性。
(4)但子不中立耳:只是由于他們的兒子不適合擔當天下大任。中:讀zhōng,適合。按:帝堯生十子,丹朱為其嫡長子,開通聰明,智慧極高,傳為史上圍棋第一高手,從小極受堯的寵愛。但其個性剛烈,做事堅決有主見,欠和順和政治智慧,被堯視為“不肖乃翁”。因此不將天下傳給他,而禪讓給舜。“舜使居丹淵(今河南淅川縣的丹水流域)為諸侯,故號曰丹朱”(《尚書·逸篇》)。舜的兒子叫商均,為女英所生。初名義均,后來因封在商地,改叫商均。商均與被放逐的丹朱是好友,丹朱教會他圍棋、造船、射箭等技藝。被舜認為只知道玩耍,不會治理朝政和國家大事,因此沒有傳位與他,而是禪讓給治水有功的大禹。
(5)元子:謫長子。
(6)“群臣咸稱汝友四皓”句:“商山四皓”指秦末商山(今陜西商縣東南)之中的四位隱士,名叫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甪里。這四位飽學之士先后為避秦亂而結茅山林。劉邦久聞四皓的大名,登基后曾請他們出山為官,而被拒絕。他們寧愿過清貧安樂的生活,還寫了一首《紫芝歌》以明志向。據《史記·留侯世家》:劉邦的次子如意是寵姬戚夫人所生,封為趙王。其子聰明過人,又剛勇有決斷,不像太子劉盈天生懦弱,才華平庸,因此很喜歡如意,稱“如意類我”,并有意廢劉盈而立如意。劉盈的母親呂后聞聽,非常著急,求計于張良。經過張良的穿針引線,劉邦都沒有請動的“商山四皓”被太子劉盈和呂后的誠心感動,答應出山,作太子的賓客。一天,宮中大排筵席,劉邦見太子背后有四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問后才知是商山四皓。四皓上前謝罪道:“我們聽說太子是個仁人志士,又有孝心,禮賢下士,我們就一齊來作太子的賓客。”劉邦知道大家很同情太子,又見太子有四位大賢輔佐,便知道太子已不可廢。劉盈后來繼位,為漢惠帝。
(7)但讀書問字而遂知耳:只是在平常讀書或是問字時,才慢慢知道了一些文法知識。
(8)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辭解:因此我所寫的文句不太工整,但還是可以表達清楚表達出我想說的意思。
(9)每上疏,宜自書,勿使人也:每次寫奏章,須親自動手,不要讓別人代筆。
(10)蕭、曹、張、陳諸公侯:即酂侯蕭何、平陽侯曹參、留侯張良、戶牖侯陳平,皆是隨劉邦起兵的開國功臣。
(11)吾同時人,倍年於汝者,皆拜:還有和我同輩的公侯,歲數比你大一倍的長者,都要依禮下拜。
(12)以如意母子相累:讓如意母子拖累你。意即將如意母子托付給長子劉盈照顧。
(13)其馀諸兒皆自足立,哀此兒猶小也:其他的兒子都可以自立了,可憐這個孩子太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