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化在越南流播論著索引
四、語言文字
山本達郎《聞宥氏:論字喃之組織及其與漢字的關涉》,(日本)《東洋學報》22卷2號,1935年2月
陳荊和《“字喃”之形態及產生年代》,《人文科學論叢》,臺北:臺灣光復文化財團,1949年
陳荊和《安南譯語考釋:華夷譯語中越語部分研究(上下)》,《文史哲學報》5、6期,1953年12月
三根谷徹《鏡韻と越南漢字音》,(日)《言語研究》1966年2期
三根谷徹《越南漢字音の研究》,(東京)《東洋文庫》,1972年3月
黎光蓮《中越字音比較研究》,臺灣師大碩士論文,1972年6月
陶維英《喃字:起源、構造和演變》,河內:社會科學出版社,1975年
李樂毅《關于越南之“喃字”》,《語文現代化》1980年4期
王力《漢越語研究》,《龍蟲并雕齋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羅長山《試論字喃的演變規律及其消亡的社會原因》,《東南亞縱橫》1990年3期
林明華《喃字演變規律及消亡原因管見》,(新加坡)《東南亞研究》1991年1期
施維國《字喃與越南佛教》,《東南亞縱橫》1991年1期
椿正美《越南漢字音初探》,(日)《漢學研究》29號,1991年3月
三根谷徹《中古漢語と越南漢字音》,東京:汲古書院,1993年5月
馬克承《漢字在越南的傳播和使用》,(香港)《今日東方》1997年1期
譚志詞《漢語詞匯對越南語詞匯的影響》,《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7年1期
林明華《漢語與越南語言文化(上下)》,《現代外語》1997年1、2期,1997年
譚志詞《漢語漢字對越南語言文字影響至深原因初探》,《東南亞》1998年2期
馬克承《越南的喃字》,《東方研究(百年校慶論文集)》,北京:藍天出版社,1998年4月
譚志詞《論漢字對字喃的影響》,《中國東南亞研究通訊》,2000年2期
夏露《字喃:越南人無法拋棄的遺產》,《漢字文化》2000年4期
(越)武氏春蓉《略論漢語對越南語的影響》,《濟南大學學報》2001年5期
孫超《漢字:越南文字的始祖》,《民俗研究》2002年2期
韓鳳海《論越南喃字文學的幾個特點》,《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2002年5期
蔣為文《語言·階級與民族主義:越南語言文字演變之探討》,《新世紀東南亞》,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9月
祁廣謀《越南喃字的發展演變及其文化闡釋》,《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2003年1期
馬達《從越南使用漢字的歷史看漢文化對越南的影響》,(河南)《中州學刊》,2004年5期
范宏貴《越南文字的替換與發展》,《華南與東南亞民族》,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7月
范宏貴《現代越語中的古漢語借用》,《華南與東南亞民族》,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7月
趙麗明主編《漢字傳播與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9月
陳義《北屬時期漢字傳入越南始末及其對本地文化學術形成發展所起的作用》,《漢字傳播與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9月
武世魁《古代越南有華人血統的家族在推進漢字傳播和中越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漢字傳播與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9月
張衛東《〈明心寶鑒〉及其所記越南漢音》,《漢字傳播與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9月
黃氏午《漢字對促進越南喃字形成與發展的作用》,《漢字傳播與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9月
趙麗明《從越南版〈三字經〉初探喃字體系用字》,《漢字傳播與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9月
何金蘭《漢字對越南喃字起源與演變的影響》,《開創:第二屆淡江大學全球姐妹校漢語文化學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2005年11月
吳德壽《漢字現在對越南文化的影響》,《漢字與全球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2005年12月
李無未《日本學者的越南漢字音研究》,《延邊大學學報》2006年1月
杜思賢《漢字對越南文化的影響》,《華中師大研究生學報》13卷1期,2006年3月
祁廣謀《漢語漢字在越南的傳播及其文化意義分析》,《東南亞》2006年5期
巖月純一《〈南方雜志〉に見るべトナム語論》,東京大學部·中國文學研究室友人一同編刊《小冷賢一君紀念論集》
(越)嚴翠恒《漢越語的音韻特點》,《民族語文》2006年5期
方晨明《越南義靜民歌紡紗曲中的漢語言文化》,《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3卷6期,2006年11月
五、文學
陳文甲注《阮廌全集新編》,河內:文史地出版社,1956年
藤原利一郎《安南陳朝時における國語文學の勃興につぃて》,(日)《大谷史學》5期,1956年3月
梅亨等《阮廌:天才文學家與政治家》,河內:文史地出版社,1957年
黎重慶、黎英茶《哲理詩人阮秉謙》,河內:文化出版社,1957年
黃軼球《越南漢詩的卓越成就》,《越南文史研究資料第三種》1961年2期
黃軼球《越南漢詩的淵源、發展與成就》,《學術研究》1962年4期
陳廷厚《儒教與中近代越南文學》,河內教育出版社,1963年
阮鴻峰《越南文學史》,河內科學出版社,1963年
鄧臺梅《越南人民的愛國大詩人阮廷炤》,(北京)《文學評論》1963年5期
阮文環《越南古典文學中最偉大詩人:阮攸》,《文學評論》1964年6期
劉世德《越南杰出詩人阮攸和他的〈金云翹傳〉》,《文學評論》1965年6期
川本幫衛《ヴヱトナム文學:漢文化ヘの從屬と脫離》,《文學》33卷5號,1965年5月
林英強《越南的文學與藝術》,(新加坡)《東南亞研究》4期,1968年
呂士朋《唐代安南的文風》,(臺北)《中華文化復興月刊》3卷1期,1970年1月
陳文甲《越南作家傳略》,河內:社會科學出版社,1971年
胡玄明《漢字對越南文學的影響》,臺灣師大碩士論文,1972年
(越)蔡文儉《阮長祚:愛國者與改革家、詩人與實踐者》,《印度支那研究會通訊》1972年3期
朱云影《中國文學對日韓越的影響》,《大陸雜志》52卷2期,1976年2月
陳光輝《中國小說的演變及傳入越南》,(臺灣)《中華文化復興月刊》9卷6期,1976年6月
(越)張放《我們的祖先如何運用中國的各種詩體》,《文學雜志》1977年2期
胡玄明《中國文學與越南李朝文學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博士論文,1978年
釋德念《中國文學與越南李朝文學之研究》,臺北:金剛出版社,1979年
佚名《阮廌詩文選》,河內:越南文學出版社,1980年
(越)陳黎朗《朱文安的人生與詩文》,河內出版社,1981年
黃軼球《越南古典文學名著成書溯源》,《暨南學報》1982年1期
張秀民《唐代安南文學史資料輯佚(姜公輔、公復、廖有方)》,《印支研究》1983年1期
張秀民《唐代安南文學史資料輯佚》,《印支研究》1983年1期
黃國安《唐詩對越南詩歌發展的影響》,《印度支那》1987年1期
鄭永常《漢文文學在安南的興替》,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黃啟方《從〈金華詩話記〉看安南黎朝的漢詩發展》,《第四屆中國域外漢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合報國學文獻館,1989年2月
陳慶浩《越南漢文歷史演義初探》,《第四屆中國域外漢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合報國學文獻館,1989年2月
盧蔚秋《阮廷炤和他的〈蓼云仙〉》,《東方研究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9月
胡文彬《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在越南的流傳》,《文史知識》1992年2期
潘繼柄、羅長山《越南歷史上漢越兩種文體》,《廣西教育學院學報》1994年1期
楊保筠《關于〈嶺南摭怪〉的跋文》,《東南亞》1994年1期
陳玉王《文學作家類型學:才子儒士與越南文學》,河內:教育出版社,1995年
陳黎創《淺談〈詩經〉在越南》,《貴州文史叢刊》1995年4月
丁氏明恒《黎貴惇在民族文學意識的進程上》,河內: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越)陳廷史《中國文學在越南文學發展中的歷史地位》,《環太平洋地區文化與文學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越)裴維新著、盧蔚秋譯《與字喃文學比較中的越南漢語文學》,《環太平洋地區文化與文學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賀圣達《越南古代漢語文學簡論》,《東南亞》1996年2期
孟昭毅、盧蔚秋《文化傳播與中越詩緣》,《環太平洋地區文化與文學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羅長山《越南古代漢字詩集序文選輯》,《廣西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1期
祁廣謀《論越南喃字小說的文學傳統及其藝術價值:兼論阮攸〈金云翹〉的藝術成就》,《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7年6期
梅青海《黎圣宗之人生與詩文》,河內:文學家委員會出版,1998年
惠之主編《黎圣宗皇帝:才能政治家、磊落文化家、偉大詩人》,河內: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余富兆《淺談由中國小說演化而來的越南喃字文學》,《東南亞縱橫》1998年1期
林明華《越南古典名著〈征婦吟曲〉評說:兼論漢文化對〈征婦吟曲〉的影響》,《東南亞研究》1998年1期
孟昭毅《禪與朝鮮、日本、越南漢詩》,《天津師大學報》1998年4期
張玉安《中國神話傳說在東南亞的傳播》,《東南亞》1999年3期
饒芃子《中國文學在越南》,《中國文學在東南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
何金蘭《中國文化對越南通俗文學喃傳的影響》,《淡江大學中文學報》5期,1999年6月
王曉平《越南漢文辭賦述略》,(臺北)《漢學研究》4集,2000年1月
于在照《潘佩珠》,《東方著名哲學家評傳·越南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
潘佩珠《潘佩珠全集》,河內:順化出版社,2000年
梁立基、李謀主編《越南的漢語文學》,《世界四大文化與東南亞文學》,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年9月
王曉平《〈詩經〉之與亞洲漢文學》,《亞洲漢文學》,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于在照《越南文學史》,北京:軍事譯文出版社,2001年
湯開建《元代安南詩輯校》,《元史及民族史研究集刊》,海南出版社,2001年9月
王小盾、何仟年《越南古代詩學述論》,(北京)《文學評論》2002年5期
徐杰舜、陸凌霄《越南〈皇黎一統志〉與中國〈三國演義〉比較》,《廣西師大學報》38卷3期,2002年7月
徐志軍、林建華《試談漢文化對越南文學的影響》,《社會科學家》17卷5期,2002年9月
夏露《琵琶行在越南》,《東南亞縱橫》2002年9期
阮春敬《越南歌謠及高雅詩歌中的中國地名》,《東亞民俗與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2003年1月
唐桓《道教與越南古代文學》,《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2003年4期
彭美菁《論〈聊齋志異〉對越南漢文小說〈傳奇摘錄〉的影響》,《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3年4期
何仟年《莫前詩歌研究》,揚州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6月
(越)阮氏紅鶯《越中浪漫主義文學之比較》,《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卷5期,2003年9月
黃軼球《越南愛國大詩人阮廷炤的貢獻及其影響》,《黃軼球著作選集》,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范文快《孔夫子與〈論語〉》,河內:國家政治出版社,2004年
陳竹離《胡春香漢漢喃詩及其女性意識研究》,高雄·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謝菲娜《略論越南女詩人胡春香的儒釋道情節》,《廣西師院學報》25卷1期,2004年1月
文莊《越南歷代漢文詩的三種思潮及其特征》,《漢字傳播與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9月
于在照《漢字與越南的漢語文學》,《漢字傳播與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9月
丁文明《〈新編傳奇漫錄〉管窺》,《漢字傳播與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9月
劉正《〈論語〉在越南的傳入與展開》,《圖說漢學史》,廣西師大出版社,2005年
李謨潤《拒斥與認同:安南阮攸〈北行雜錄〉文獻價值審視》,《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5年6期
陳益源《明清小說在越南的流傳與影響》,《知信與情感的交匯:唐宋元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7月
何仟年《越中典籍中的兩國詩人交往》,《揚州大學學報》2006年1期
陽陽《18世紀末19世紀初越南無名氏喃字作品考察》,《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2006年1期
何明智《越南大文豪阮攸及其名著〈金云翹傳〉》,《新世紀論叢》2006年2期
孫士覺《古越漢詩史述及文本輯考》,武漢:華中師大博士論文,2006年4月
阮庭復《阮綿審與神韻詩學》,(南京)《域外漢籍研究》2輯,2006年5月
于在照《試論越南古代帝王文學》,《東南亞縱橫》2006年7期
李未醉《朱熹文學思想對越南文學的影響》,《蘭州學刊》2006年9期
六、宗教
久野秀雄《安南の佛教》,《佛教研究》6卷2、3號,1942年
朱云影《中國佛教對日韓越的影響》,《歷史學報》4期,1976年4月
謝玉聯《關于禪宗和陳代安子竹林派的幾點認識》,(越)《歷史研究》1977年3期
朱云影《中國道教對日韓越的影響》,臺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1981年4月
秦賽南《越南佛教的淵源與流派》,《亞非》1982年1期
陳文呷撰、黃軼球譯《越南佛教史略(起源至13世紀)》,《東南亞研究資料》,1985年1期
阮才書主編《越南佛教與越南思想史的問題探討》,河內:越南社會科學院哲學所,1986年
越南佛學研究所編《陳朝禪學》,《越南佛教會》,1992年
王彥《越南歷史上道教初探》,《亞太研究》1993年2期
方懷忍《越南竹林禪派創始人陳仁宗的禪學思想》,《佛學研究》3期,1994年1月
(越)阮登塾《越南禪學》,越:順化出版社,1997年
陳耀庭《道教在越南》,《道教在海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釋清決《越南禪宗史論》,北京: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2001年
阮宏厚《越南佛教哲學大綱》,河內: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阮宏厚《越南竹林禪思想之簡略》,河內: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許永璋《論道教在越南的傳播和影響》,《史學月刊》2002年7期
張小欣《淺談禪宗在越南歷史上的傳播及其文化影響》,《東南亞》2003年2期
黃敏、林麗《道教與越南傳統文化》,《東南亞縱橫》2003年8期
耿升《北圻與中國傳統文化:法國入華耶穌會教士羅立山及其對“東京王國”的研究》,《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5年1期
釋園雅《越南陳仁宗與竹林禪派之研究》,臺灣師大碩士論文,2006年
釋行心《中國臨禪系在越南的傳承與流傳》,臺灣師大碩士論文,2006年
譚志詞《越南閩籍僑僧拙公和尚與十七、十八世紀中越佛教交流》,暨南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2006年
七、書目史料
馮承鈞《安南書錄》,《北平圖書館館刊》6卷1號,1932年1、2月
松本信廣《河內佛國極東學院所藏安南本書目》,《史學》13卷4號,1934年12月
松本信廣《越南王室所藏安南本書目》,《史學》14卷2號,1935年8月
靜庵《安南文獻之一斑:孫方伯與安南行人筆談問答長卷》,《人文月刊》8卷1期,1937年2月
山本達郎《河內佛國極東學院所藏喃字及び安南版漢籍書目》,《史學》16卷4號,1938年12月
陳文呷撰、黃軼球譯《越南典籍考》,《文風》第4、5期合刊,1949年7月
山本達郎《巴黎國立圖書館所藏安南本目錄》,(日)《東洋學報》36卷1號,1953年6月
山本達郎《河內法國遠東學院所藏安南本追加目錄》,(日)《東洋學報》36卷2號,1953年9月
山本達郎《パリ亞細亞協會所藏安南本書目》,(日)《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5冊,1954年2月
陳荊和《十七世紀廣南之新史料》,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60年
川本邦衛《越南社會科學院所藏漢喃本目錄》,(日)《慶應義塾大學言語文化研究所紀要》2號,1971年
李文雄編撰《越南文獻》,西貢:堤岸新華書局,1972年
藤原利一郎《巴黎國民圖書館新收安南本目錄》,《史窗》32期,1974年3月
小川博撰、曲翰章譯《有關東南亞的漢籍史料》,(北京)《國外社會科學》1988年1期
張秀民《安南書目提要》,《北京圖書館館刊》1996年1期
陳友冰摘自林慶彰《越南儒學文獻目錄》、(臺北)《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卷1期
文章分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