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一):總集
81、《元曲選》
元代雜劇總集,明代臧懋循編,成書時間約在明神宗萬歷年間(約公元17世紀初),元代主要作家和作品都被收羅在內(nèi)。該書經(jīng)過編者的整理校訂,科白俱全,最便閱讀。學者們對于編者的校訂也給了不少批評,主要是說他輕率地竄改了元劇的本來面目。不過,此后的300年中,《元曲選》幾乎成了人們了解元劇的惟一橋梁。
臧懋循(1550~1620年),字晉叔,浙江長興縣人。幼時便聰穎異常,五歲就能與大人聯(lián)對。24歲參加鄉(xiāng)試,得以中舉。以后,經(jīng)過兩次落第,才在31歲時以第三甲第八十八名賜同進士出身。歷任荊州府學教授、主持南京鄉(xiāng)試、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知縣、南京國子監(jiān)博士。因男寵事被國子監(jiān)祭酒黃鳳翔彈劾罷職,攜妻歸隱老家長興,以詩文自娛,并與湯顯祖、梅鼎祚、袁中道等著名文人交游贈答,與同群友人吳夢旸、吳家登、茅維號稱“吳興四子”。57歲時,他與曹學全、陳邦瞻等十余人結成金陵社集。現(xiàn)存幾部明代詩歌總集,如錢謙益的《列朝詩集》、朱彝尊的《明詩綜》、陳田的《明詩紀事》,都選錄了臧氏詩作。他刻印的書籍有《古逸詞》24卷,《古詩選》56卷,《唐詩選》47卷,《元曲選》100卷,《校正古本金釵記》、《玉茗堂四夢》、《改定曇花記》、《六博碎金》、彈詞《仙游錄》、《夢游錄》、《俠游錄》3種。
82、《元曲選外編》
元代雜劇總集,今人隋樹森編。主要是補錄臧懋循《元曲選》之外的元人雜劇,共62種,這些雜劇來自近幾十年陸續(xù)發(fā)現(xiàn)的元劇刻本和抄本,如《元刊雜劇三十種》、明刊《古名家雜劇》以及也是園舊藏明脈望館鈔校本《元明雜劇》等,對元劇佚文概不收錄。
??? 《元曲選外編》作品編次,依作家年代先后;作家先后則依《錄鬼簿》、《太和正音譜》及不見著錄者三部分的次序。《元曲選外編》也輯錄由元入明作家的作品,范圍以《元曲選》和王季烈《孤本元明雜劇》為限。無名氏雜劇先列見于《元刊雜劇三十種》者,次列劇目見于元孫季昌〔正宮端正好〕《集雜劇名詠情》套數(shù)者,再次列著錄于《太和正音譜》或《錄鬼薄續(xù)編》無名氏項下者,最后列《古名家雜劇》、《元人雜劇選》、脈望館校本《古今雜劇》諸書所輯而不見于著錄者。 編者還對文字作了校訂,并加斷句。對原有劇本未分楔子與折數(shù)或未注宮調(diào)者加以增補,對個別劇本分折不妥、斷句不準確者都予以改正。
《元曲選外編》使分散的元劇得以集中,使不易見到的元劇能夠普及,對《元曲選》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
版本有中華書局1959年版。
隋樹森(1906~1989),字育楠,原籍山東省招遠縣東良村人,元曲研究專家。除《元曲選》外,還編有《全元散曲》(上、下冊)。隋氏通曉日文因此翻譯了同時期許多日本漢學大作,如青木正兒的《中國文學概說》(1938)、《元人雜劇序說》(1941)、鹽谷溫的《元曲概說》(1947)等。
83、《全元散曲》
元代散曲總集。分上、下兩冊。上自金代元好問,下迄元末明初湯式、谷子敬等和無名氏213家,總共小令3800余首,套曲450余套,并且還輯錄了元代作者的散曲殘句斷語等。全書以作家為經(jīng)輯錄作品,編排上大體以作家年代先后為序,每一作家附有小傳。
元代的散曲總集僅存楊朝英編《陽春白雪》、《朝野新聲太平樂府》(此二集稱“楊氏二選”),佚名編《類聚群賢樂府群玉》、《梨園按試樂府新聲》,共4部。《樂府群玉》或云胡存善編,共 3卷,專選小令,按作家編列。共存 21家627首。《樂府新聲》(或稱《梨園樂府》)3卷,上卷為套曲,中、下卷為小令,共收20余家散曲作品。元代散曲作家有別集傳于世者,現(xiàn)僅有張養(yǎng)浩、喬吉、張可久、湯式等少數(shù)人。其它作品則散見各處。
《全元散曲》搜羅詳備。作者不但仔細校閱了元、明兩代的散曲總集和別集,并且遍閱曲譜、曲話、文集、詞集、詞話、道藏及有關材料約 110余種,盡量網(wǎng)羅,剔抉校比而成規(guī)模。與此同時,作者還采用天一閣《小山樂府》、《筆花集》、稿本《南北詞廣韻選》、殘本《北宮詞紀外集》等珍本,加以補充和校勘。校勘亦較詳盡,對所收散曲,于曲尾注明出處,關于作者、異說、題目差異、字句不同等,附有比較詳細的校勘記。編排大體以作家年代先后為序,第一作家附有小傳。因此,此書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元朝一代散曲創(chuàng)作概況,對于研究元代散曲有重要參考價值。
《全元散曲》中華書局1964年出版,1981年再版。
84、《六十種曲》
中國戲曲史上最早的傳奇總集,也是規(guī)模最大的戲曲總集。它集中了元明兩代一些著名的作家作品。明末毛晉輯。《六十種曲》編于崇禎年間,分6帙,在3年內(nèi)陸續(xù)出齊。初印本沒有總名稱,而是在每帙第一種的扉頁上題 “繡刻演劇十本”,每一種又題“繡刻某某記定本”,所以有人稱這部書為《繡刻演劇十本》,或《繡刻演劇》。康熙年間重印時,6套同時出齊,才有了《六十種曲》這一總標題。書中收集《琵琶記》等傳奇作品59種,雜劇《西廂記》1種,共60種。
《六十種曲》收錄了元、明兩代最著名的一些作品——如南戲中的《琵琶記》《荊釵記》《白兔記》《幽閨記》《殺狗記》,傳奇中的《玉簪記》《還魂記》《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等思想上、藝術上有較高成就的劇本,反映了編選者思想、藝術上的鑒別力。如要了解元、明兩代南戲、傳奇的概貌,它是一部簡明扼要的基礎書。而且,從版本的角度看,它也很有特色。毛晉是著名的藏書家,家中藏書八萬四千多冊,大部分是明刻本,也有很多宋、元本,并建造了“汲古閣”、“目耕樓”來貯藏圖書。又以汲古閣的名義刻了許多書,所刻的書以底本精善、校勘審慎而受到重視。《六十種曲》同樣具有這一特點。而且,其中有大約二十種左右的戲曲劇本,是現(xiàn)存劇本的最早或最好的版本。
毛晉(1599~1659)字子晉,號潛在,原名鳳苞,字子久,常熟(今屬江蘇)人,明末著名的藏書家﹑出版家。少為諸生。約30歲左右開始經(jīng)營校勘刻書事業(yè),建汲古閣﹑目耕樓。以高價購求宋代﹑元代刻本,藏書8.4萬馀冊。他苦心校勘,雇刻工﹑印工等多人,先后刻書600多種,著名的有《十三經(jīng)注疏》﹑《十七史》﹑《文選李注》﹑《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津逮秘書》等。有些宋刻本如《說文解字》等因得翻刻而傳世。重刻的唐﹑宋人詩詞,多經(jīng)精校。所刻各書的版心下端均具“汲古閣”或“綠君亭”名。毛晉刻書為歷代私家刻書最多者,且好抄錄罕見秘籍,繕寫精良,后人稱為“毛鈔”,極受珍視。明末江西出產(chǎn)竹紙,紙質(zhì)細膩,薄而松軟,表面平滑,托墨吸水效果甚佳,且價格便宜。當時,毛晉先到江西大量訂購稍厚實的竹紙,然后在紙邊蓋上刻有“毛”字的印,“毛邊紙”。著有《隱湖題跋》,并輯《毛詩陸疏廣要》。
85、《盛明雜劇》
專門收錄明代雜劇的戲劇選集,明人沈泰編。分一集、二集兩編。每編各收明代人所作雜劇劇本三十種,總共六十種。明代人所作雜劇甚多,在沈泰以前尚無人加以搜集、選擇而予以匯刊。沈泰雖不能搜羅全備明代雜劇戲曲,選刊時也未必能取舍盡當,但就總體說來,此書取材頗富,選收時也能注意到各種流派、風格,所據(jù)版本校為精善,因而是明雜劇的一種較好選本。同時,此書所收雜劇皆附有評語,有些評語出于名家之手,如袁宏道、王世懋等,是值得重視的研究材料。
《盛明雜劇》一、二集皆編成于明代崇禎二年己巳(1629),編成后即付刻。明刻原本甚不易得,通常所見的是誦芬室翻刻本(一集在1918年翻刻,二集在1925年翻刻)。
沈泰,字林宗,杭州人,身世不祥。主要活動于晚明時期。
86、《列朝詩集》
明詩選本。清初錢謙益編選。《列朝詩集》編定于明清之際,選錄明代 278年間的詩作,共81卷,入選詩人1600余家。全書總分為甲、乙、丙、丁 4集,另外,帝王的詩置于卷首為“干集”,僧道、婦女、宗室和域外詩列于卷末為“閏集”,元末明初的詩則編在干集后為“甲集前編”。
《列朝詩集》是仿金代元好問《中州集》而纂集的,旨在以詩存史,保存一代文獻,所以其編輯體例一如元好問的做法,以詩系人,以人系傳。所選作品一般都屬作者的代表作,間亦有借詩以存其人的情況。每個作者的小傳,介紹姓氏爵里生平,品評其作品得失,資料比較豐富,有些記述在今天已是罕見的史料,彌足珍貴。錢氏作為清初文壇盟主,小傳中有關詩的評論常常有精辟獨到的見解。在談及詩家不同流派時,略有門戶之見,但偏激之論不多。清人對此書頗有貶詞。例如《四庫全書總目》即謂其“以記丑言偽之才,濟以黨同伐異之見,逞其恩怨,顛倒是非,黑白混淆,無復公論”。此論失之偏頗。
《列朝詩集》于康熙初年由錢氏絳云樓付梓,不久即遭禁毀,流傳極少。至宣統(tǒng)庚戌(1910)始據(jù)原版重新雕印。康熙三十七年(1698),錢謙益的族孫錢陸燦曾匯集《列朝詩集》的小傳為一編,單獨刊行,名為《列朝詩集小傳》
錢謙益 (1582~1664)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常熟(今屬江蘇)人。明萬歷進士。崇禎初官禮部侍郎,弘光時為禮部尚書。入清以禮部侍郎管秘書院事。順治初,因江陰黃毓祺起義案牽連,被逮入獄,次年獲釋。自是息影居家,筑絳云樓以藏書檢校著述。詩文在當時頗負盛名,東南一帶奉為“文宗”。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錢氏著述被列為”悖妄著書人詩文”,其已載入縣志者均被刪削。1666年,錢謙益以八十三歲的高齡病歿于杭州,歿葬于虞山南麓。
作為文章家,錢謙益名揚四海,號稱“當代文章伯”,黃梨洲《忠舊錄》稱他為王弇州(世貞)后文壇最負盛名之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他開創(chuàng)了有清一代詩風。當時人稱“前后七子而后,詩派即衰微矣牧齋宗伯起而振之,而詩家翕然宗之,天下靡然從風,一歸于正。其學之淹博、氣之雄厚,誠足以囊括諸家,包羅萬有,其詩清而綺,和而壯,感嘆而不促狹,論事廣肆而不誹排,洵大雅元音,詩人之冠冕也!”(凌鳳翔《初學集序》)
作為史學家,錢謙益早年撰《太祖實錄辨證》五卷,立志私人完成國史,他于弘光元年、順治三年兩次欲修明史,雖然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如愿,但人們認為“虞山(錢謙益)尚在,國史猶未死也”,可見對他史學才能的極度推崇。
作為收藏家,錢謙益盡得劉鳳、錢允治,楊儀、趙用賢四家書,更不惜高價廣肆購求古本,構筑“絳云樓”,收藏宋元孤本書于其上,“所積充牣,幾埒內(nèi)府”。
著作有《初學集》110卷、《有學集》50卷、《投筆集》2卷、《苦海集》1 卷及外集等多種。各集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校點本為最完備。此外有《錢注杜詩》20卷。另編選《列朝詩集》77卷(順治間刊本作81卷)。《吾炙集》 1卷。又錢陸燦節(jié)錄錢謙益所作詩人小傳為《列朝詩集小傳》一書另刊著作有《初學集》、《有學集》、《投筆集》、《開國群雄事略》、《列朝詩集》、《內(nèi)典文藏》等。
87、《明詩綜》
明代詩歌總集,清代朱彝尊輯錄,一百卷,自洪武朝始,止于崇禎朝,錄存明代詩人3400余人的作品。此書首卷錄明代諸帝王之詩;第二卷至第八十二卷,按時代先后編錄明詩家作品;第八十三卷至第九十九,輯錄宮掖,宗室、閨門、僧道等詩;末卷錄民間雜歌謠辭155首。重要詩人選入百首,亦有只選一首者,特重于死節(jié)之臣和遺民詩作,凡有詩者大致網(wǎng)羅無遺,末卷錄民間雜歌謠辭155首。附有作家小傳及其友人汪森、朱端、張大受等人的分卷輯評,并附自著《靜志居詩話》。
朱氏選錄此書旨在成一代之書,因此,他針對明代詩風屢變,選詩不一的情況,求全圖備,搜羅各派詩歌、詩人幾乎無所遺漏,資料較為全富。詩人小傳也頗費斟酌,評論較為公允,為后人所重視,對研究明代詩歌風貌有重要資料價值。
版本有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自序六峰閣刊本。
朱彝尊(1629~1709),字錫鬯,號竹姹,晚號小長蘆釣魚師,秀水(今浙江嘉興)人。朱氏為明朝宰輔朱國祚曾孫,早年曾參與抗清復明活動,事敗出走,游幕四方,以布衣自尊。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舉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充《明史》纂修官。宦海沈浮十數(shù)載,于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罷官家居,潛心著述。朱氏博學多聞,號為通才,《清史稿》本傳稱當時王士稹工詩,汪琬工文,毛奇齡工考據(jù),獨彝尊兼有眾長。其詩與王士稹齊名,稱南朱北王二家;詞與陳維崧并駕,開浙西陽羨兩派。著《經(jīng)義考》三百卷《日下舊聞》四十二卷、《曝書亭集》八十卷、《曝書亭集外稿》八卷、《騰笑集》八卷外,另編《詞綜》二十六卷、《明詩綜》一百卷。
88、《明詞綜》
中國明詞總集 。清代王昶編 。共 12 卷。康熙年間選錄的《歷代詩余》曾選明詞 160 余家,朱彝尊在編選三唐五代宋金元詞的同時,也曾編選了明詞數(shù)卷,但未刊行。王昶在這些書稿的基礎上,廣泛搜集,共選錄380家,編成《明詞綜》附于朱彝尊《詞綜》之后。明代許多詞家作品賴此書得以流傳。王昶選錄宗旨,仍奉朱彝尊詞論為標的,以南宋姜(夔)、張(炎)各家為宗。每一詞家前都有簡略小傳和品評。這些作家小傳和品評文字有助于讀者了解作家和作品。
王昶(1725~1806),字德甫,號蘭泉,又號述庵。青浦(今屬上海市)人。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官至刑部右侍郎。好金石之學,編成《金石萃編》160卷。曾參加纂修《大清一統(tǒng)志》、《續(xù)三通》等書。昶工詩古文辭,通經(jīng)。讀朱子書,兼及薛瑄、王守仁諸家之學。輯有《明詞綜》、《國朝詞綜》、《湖海詩傳》、《湖海文傳》等。著有《春融堂集》。
89、《明詩別裁》
明詩總集。清代沈德潛、周準合編。十二卷。全書12卷,共收錄明代詩人作者340家,詩1010余首。能大致反映明詩概貌,并注意選入無名氏作者和明遺民詩人的作品,流傳較廣。
明末清初的明詩選集,有陳子龍、李雯等的《明詩選》、錢謙益的《列朝詩集》、 朱彝尊的《明詩綜》。沈德潛以為三本各有偏頗,于是“合群公選本暨前賢名稿,別而裁之”,刪其浮艷之作,去其雷同,編成此書。從沈、周的自序及蔣重光所寫的序中,可以看到他們的編纂意圖和選詩標準大抵是:①所錄“皆深造渾厚和平淵雅,合于言志永言之旨”,以“輔翼詩教”;②選詩時“始端宗旨,繼審規(guī)格,終流神韻,三長具備,及登卷帙”;③“因詩存人,不因人存詩”,不求備一代的掌故,只是要“示六義之指歸”;④“是書之選,欲上續(xù)唐人”。這里所歸納的四點,實際上正是沈德潛提倡的所謂“溫柔敦厚”的詩教,強調(diào)詩的“厚人倫,匡政治”的功用,尊盛唐、主格調(diào)等詩論主張的具體化。明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極為豐富,能以不很大的篇幅,反映其大概,并注意選入不知名作者與明遺民詩人的作品,這是此書的一大特色,也是它得以廣泛流傳的原因。例如卷十一選入顧炎武的詩16首,即使與前后七子等大作家比較,數(shù)目也不算少。 另外,也比較重視錄取有關民生疾苦的篇什,從某些側面反映了明代的社會現(xiàn)實。
版本有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中華書局1975年出版縮印本,又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排印本。
90、《明詩選》
明詩選本。原題為:濟南李攀龍編選,云間陳子龍增刪,錢塘陸元龍裒定,但世人皆以李攀龍、陳子龍為其編者,共十二卷。李攀龍、陳子龍都為著名詩人,又都提倡復古主義的詩歌主張,這就使他們二人的《明詩選》更加具有自己的特色。選詩上自洪武年間,下迄正嘉年間,按照“古詩追蹤漢魏,近體同聲開寶、歌行絕句繼軌少陵、太白”的原則,輯詩數(shù)百首。其中不少詩作都附有簡明扼要的旁批,后面還輯錄有評語。這些旁批和評語內(nèi)容各異,有的闡述其題旨,有的說明其藝術風格,有的表述其社會作用,也有的分析其淵源出處。宋征輿稱贊該詩選“帙簡而體備,格嚴而調(diào)工,譬諸‘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雖略有過譽之嫌,但卻較為精當?shù)馗爬嗽撛娺x的價值。直至現(xiàn)在,該詩選仍然是明詩研究工作者重要參考資料之一。
因為該詩選的輯錄者之一是明王朝著名幾社文人,誓死不降、堅決抗清的義士陳子龍,所以該集在清代被禁毀,今存有明代崇禎年間刊本。
李攀龍(1514~1570),明代詩文作家,后七子代表人物。字于鱗,號滄溟,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九歲時父親即去世,家境貧寒,無力延請老師,但他勤奮好學。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初任刑部主事、歷員外、郎中。在京期間,先后與謝榛、王世貞、宗臣、徐中行、梁有譽、吳國倫結成詩社,“諸人多少年,才高氣銳,互相標榜,視當世無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明史·李攀龍傳》)。嘉靖三十二年(1533),出守順德,饒有政績,深得眾譽。三年后擢升為陜西提學副使,不久因病還歸故里。自構一樓于華山、鮑山之間,名曰“白雪樓”,日日在樓中讀書、吟哦。隆慶改元(1567),薦起浙江副使,兩年后升為學政,又改任為河南按察使,后因母親故世,哀傷過度,不久去世。
作為后七子的首領,他只推崇漢魏古詩,盛唐律詩,認為文章要“視古修辭”,“寧失諸理”也在所不計,在編選的《古今詩刪》中,唐后即緊跟明代,宋元詩一概不選,以表明其論詩宗旨。在其創(chuàng)作的諸體詩歌中,有七律、七絕為最優(yōu),其七律以聲調(diào)著稱,意境雄渾,詞采俊亮,七絕風調(diào)自然,“不著議論,而一切著議論者皆在其下”(《明詩別裁集》),深得世人稱道。他的樂府詩,“止規(guī)字句而遺其神理。”(朱彝尊《靜志居詩話》)他的散文有時故意佶屈其詞、涂視其字,過于求古,令人反而拗口不已。
著有《滄溟集》三十卷,編有《古今詩刪》。
陳子龍(1608~1647),明代文學家。字臥子,號軼符,又號大樽,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禎初年,他參加了以張溥為首的復社,又與夏允彝、徐孚遠、周立勛等人結幾社,與復社相呼應。崇禎十年(1637)考中進士,在國事日非的情況下,頗注意經(jīng)世致用文學。崇禎十一年,編纂《皇明經(jīng)世文編》。崇禎十二年整理徐光啟的《農(nóng)政全書》。福王時任兵科給事中,屢次進諫,福王不予采納,陳子龍憤而辭職還鄉(xiāng)。清軍攻破南京后,他在松江起兵,事情敗露后,躲避山中,想借太湖兵重新起義抗清,但事情泄露,陳子龍在蘇州被捕,他誓死不降,最后在押送途中偷空投水而死。清代乾隆年間被賜予謚號“忠裕”。著有《幾社稿》、《陳李倡和集》、《屬玉堂集》、《平露堂集》、《白云草》、《湘真閣稿》、《三子詩稿》、《焚余草》等。
91、《天啟崇禎兩朝遺詩》
總集名。清陳濟生編選,自順治十年(1653年)開始至順治十二年(1655年)完成,隨選隨刻。。今存初集八卷,續(xù)集兩卷。錄存明末天啟、崇禎兩朝遺詩(也有崇禎以后的詩),凡三百零七人。書末附作者小傳;也有有傳無詩,有詩無傳的。本書是仿照錢謙益的《列朝詩集》編纂的,補其未備,但更突出其民族感情和節(jié)操觀念。同一般選家的著眼點不同,編選者的宗旨很明確就是借詩存人,用選詩的形式為人物立傳。因此有的選詩的藝術價值不一定很高,但入選的詩作者都是經(jīng)過嚴格篩選的,都是忠臣烈士、碩德名賢、高士幽人,而絕沒有作偽之人。卷一錄入高攀龍、楊漣、左光斗、周順昌等人的遺詩,他們是在天啟五年(1625年)、六年(1626年)年間因反對閹逆而被屈殺死的正直朝臣。卷二選入張銓、何廷魁、盧象升等人的作品,這些人是在崇禎十七年(1644年)到順治二年(1645年)間壯烈犧牲的殉國者。卷三、卷四選的是乙酉以后的殉節(jié)者。以上都是第一類首錄的忠義諸公。第二類則是碩德名賢,立朝著大節(jié)而沒被害得以保全下來的人,再往下就是有道德有操守的高士幽人等等。
此書刻于順治十六年(1659)(分次刻成,初編刻于順治十二年,僅八卷)。后遭“奸人告訐,因干厲禁”。康熙初萊州黃培詩案作,顧炎武等牽連入獄即為是書。詩案發(fā)作后,無人敢收藏,故流傳絕少。本世紀初上海發(fā)現(xiàn)一殘本。經(jīng)陳乃乾抄補,才較完善。后又發(fā)現(xiàn)常熟趙氏舊山樓藏本,內(nèi)容各有不同。中華書局于1958年參補二本而影印,后附陳乃乾《啟禎兩朝遺詩考》。
陳濟生字皇士,號定叔,長洲人,陳仁錫之子,少時師事黃道周、劉宗周,傳其學,以蔭官太仆丞,明亡后奉母隱居,著述甚多。卒年四十七,門人私謚節(jié)孝先生。著有《天啟崇禎兩朝遺詩初集》及《啟禎兩朝遺詩考》諸書。
92、《皇明經(jīng)世文編》
明代文章的總集。主編是陳子龍、徐孚遠、宋徵璧。全書共五百零四卷,補遺四卷,以人為綱,按年代先后為序,選錄了四百二十人家的文章。
明末,東南各地知識分子紛紛組織文社,講求制藝,議論朝政,聲勢最大的是蘇州以張溥、張采為首的復社。松江則有幾社,初創(chuàng)時有所謂幾社六子:徐孚遠、陳子龍、夏允彝、杜麐征、彭賓、李雯。他們以文會友,后來便和書坊合作,選刻時文,《皇明經(jīng)世文編》即是在選刻時文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一部明代文章的總集。這本書的編輯過程采用了主編負責,集體選輯的方法。全書統(tǒng)計,列名選輯的有二十四人,均為松江人,他們負責編輯工作;列名參閱的一百四十二人,分散在全國各地,他們參加了文集的搜集、校點的工作。該書的主編是陳子龍、徐孚遠、宋徵璧三人于崇禎十年二月開始編輯,同年十一月定稿。
《皇明經(jīng)世文編》是一部從歷史實際出發(fā),總結明朝兩百多年的統(tǒng)治經(jīng)驗,企圖從中得出教訓,用以改變當前現(xiàn)實,經(jīng)世致用的書。這部五百多卷的大書,搜集了明代五百家的作品,全書范圍十分廣泛,包括兵餉、馬政、邊防、邊情、火器、貢市、番舶、災荒、農(nóng)事、治沙、水利、海運、漕運、財政、鹽法、刑法、錢法、稅法、役沒、科舉等各個方面,都是有關治國的方針政策的實用之學。宋征璧所作的此書凡序,將選輯文章篇目的目的和原則說得十分清楚:“此書非名教所裨,即治亂悠關”,所收之皆為“學術淵深、足為世用,一稱立言之家,一為實用之準”。 此書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例如宋濂的《渤泥入貢記》、商輅的《贈行人劉偕立使西南夷序》涉及到明代和南洋諸島的友好往來;吳桂芳的《議阻澳夷進貢疏》、龐尚鵬的《題為陳末議以保海隅萬世治安事》,記述了澳門的情況及其被蒲都麗家(葡萄牙)占領的經(jīng)過;徐學聚的《報取回呂宋囚商疏》,說出了當時呂宋慘殺華人萬余人的慘狀;余子俊的《添設將官事》,宋懋澄的;東征紀略》,記載了明王朝與建州女真族之間的戰(zhàn)事;周忱的《與戶部諸公書》,指出蘇松戶口流亡的嚴重性,并以太倉為例,批評了當時的弊政;耿裕的《災異疏》記述了光祿寺的廚役原先就有六千三百八十名,后來又增添一千五百名,可見當時官僚機構的龐大和統(tǒng)治者的腐敗。這些史實,對研究的明代歷史有著重要的意義。書中錄存了《徐文定公集》六卷,特別受到后人的重視。徐光啟是明末第一位思想家,精通天文、歷算、火器、兵機、鹽?、水利、農(nóng)政等實用之學,也是中國最早介紹西方學術思想的人,在西文化交流方面有卓越的貢獻。
此書在清代被列為禁書。原因之一是因為書的主編陳子龍是一個抗清志士;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清朝統(tǒng)治者為了掩飾清代先祖同明朝的關系,把建州部族說成一個從來都是獨立的部族,從沒有臣服過明王朝,而大量禁毀明末清初的詩文。此書恰好收入了清朝統(tǒng)治者最不愿為人所知的一些歷史文獻。
陳子龍介紹見前。
徐孚遠(1599~1665),字闇公,明代萬歷年間宰相徐階曾孫,崇禎十五年舉人。清兵破松江,孚遠從魯監(jiān)國漂泊海島,有人說他后來到臺灣依鄭成功,死在臺灣。但也有人說他未久留于臺灣,后再返廈門。永歷十七年(1663),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孚遠擬攜眷歸鄉(xiāng)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平,兩年后病故于此。 ?
宋征璧(1602~1672),原名存楠,字尚木,天啟七年(1627)舉人,后改名征璧,崇禎十六年(1643)進士。明亡,和弟征輿降清,官潮州知府。宋征璧是云間詞派的重要成員之一。與云間詞派盟主陳子龍的倡和影響較大。有《三秋詞》。
93、《皇明文衡》
明代詩文總集,一百卷。明程敏政編。它是明代詩文《明文衡》、《明文海》、《明文在》三部總集之一。編次依《玉臺新詠》體例,分為三十八體,包括代言、賦、騷、樂府、琴操、表箋、奏議、論說、解、辯、原、箴、銘、頌、贊、策問、問對、書、記、序、題跋、雜著、行狀、神道碑、墓志、墓表、祭文、字說等。內(nèi)容比較蕪雜,并多臺閣體風韻,頗能反映明初文風。
善本為明嘉靖八年(1529年)鄭氏宗文堂刻本。18冊2函。
程敏政(1446~1499)字克勤,中年后號篁墩,又號篁墩居士、篁墩老人、留暖道人,明南直隸徽州府人,后居歙縣篁墩(今屯溪篁墩),時人稱為程篁墩。明代著名學者、文學家、理學家、文獻學家。十三歲隨父宦游四川,侍郎羅綺異之,以神童薦于朝。大學士李賢試以圣節(jié)及瑞雪詩并經(jīng)義各一篇,敏政應對自如,援筆立就。詔讀書翰林院,師從李賢、劉詡、呂原、彭時諸公。十九歲,以《尚書》中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一人;二十三歲,舉成化二年一甲二名進士,為同榜三百五十余人中最少者,授編修,同修《英宗實錄》。成化五年,同考禮部貢舉。后又同修《資治通鑒綱目》。十一年,廷試進士,為受卷官。二十二年,主考應天府鄉(xiāng)試。二十三年,遷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弘治元年,同修《憲宗實錄》兼侍文華殿講讀。后受中傷,詔令致仕。既歸,讀書講學于休寧南山精舍。弘治五年冬,昭雪復官。七年,升太常寺卿兼侍講學士掌院事。十一年,擢禮部右侍郎,任《大明會典》副總裁,專掌內(nèi)閣誥敕。十二年春,與李東陽主考禮部會試。被給事中華昶等彈劾敏政鬻題與舉人徐經(jīng)、唐寅。敏政乃請與廷辯。華昶等人于廷辯之時語塞,以言事不察被謫。時值酷署,敏政出獄四日,以癰毒不治而卒,贈禮部尚書。
程敏政文章為一代宗匠。所編著刊刻有《明文衡》、《篁墩文集》、《堿賢奏對錄》、《新安文獻志》、《休寧志》、《詠史詩》、《宋遺民錄》、《唐氏三先生集》、《真西山先生心經(jīng)附注》、《程氏統(tǒng)宗譜》、《儀禮逸經(jīng)》、《大學重訂本》、《胡子知言》、《蘇氏禱機》等近二十種,五百余卷。《休寧志》38卷,為休寧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縣志。
94、《明文海》
明代文章總集,原稱《明文案》,清朝黃宗羲編。《明文案》編于康熙七年(1668年),最初有217卷,約360余家,后擴充為482卷,明朝各家文集2000多種,費時二十六年。全書凡分28類,即賦、奏疏、詔表、碑、議、論、說、辨、考、頌、贊、銘、箴、戒、解、原、述、讀、問答、文、諸體、書、序、記、傳、墓文、哀文、稗文。黃宗羲編此書意在發(fā)掘“埋沒于應酬訛雜之內(nèi)”的“情至之語”
本書搜羅廣泛,經(jīng)陳垣考證,《四庫全書》收錄萬頁以上的著作有31部,而《明文海》為其中之一。《四庫全書總目》卷190評:“欲使一代典章人物,俱藉以考見大凡,故雖游戲小說家言,亦為兼收并采,不免失之泛濫。”本書可作為研究明史的基本史料。黃宗羲又編有《明文授讀》六十二卷,是文海的簡本,張錫琨〈明文授讀·序〉云:“先生明文之選,權輿于《文案》,絕筆于《文海》,而《授讀》之集為家傳簡捷之本。”
《明文案》未刊行,僅有稿本與抄本傳世。《四庫全書》收錄482卷,刪去晚明史料118卷。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南雷,學者稱梨州先生,余姚黃竹浦(今明偉)人。明清之際偉大的啟蒙主義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與自然科學家。黃宗羲自云其一生有三變:“初錮之為黨人,繼指之為游俠,終廁之于儒林。”黃宗羲生長于書香之家。父親黃尊素為明萬歷四十四年進士(1616),明熹宗時的御史,東林名士,因彈劾閹黨魏忠賢被害。年僅十九歲的黃宗羲,袖藏鐵錐,孤身赴京為父訟冤。當時,崇禎即位,閹黨失勢,黃宗羲在刑部大堂當場錐刺魏忠賢死黨許顯純等,其事轟動海內(nèi)外。他遵照父親生前囑咐,用三年時間,“自明十三朝實尋,上溯二十一史”,全部閱讀完畢。之后,他便有計劃地研讀六經(jīng)、歷史、哲學、天文、地理、歷算、音樂、數(shù)學等方面的書籍。拜浙東名儒劉宗周為師,學業(yè)上進很快,二十多歲時已譽滿東南了。甲午之變后,黃宗羲高揚民族氣節(jié),投身于武裝抗清的斗爭,并表現(xiàn)了卓越的軍事才能。抗清失敗后,黃宗羲以清醒的頭腦對國家興亡、歷史變革進行了一系列深刻的反思。康熙三年,五十四歲的黃宗羲在十年前撰寫的《留書》的基礎上,又完成了一部啟蒙主義杰作《明夷待訪錄》。這本書猛烈抨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斷言“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主張改革土地、賦稅制度,提出“工商皆本”的先進思想,批判了傳統(tǒng)的農(nóng)本工商末的觀點,全書閃耀著民主主義的光芒。黃宗羲一直隱居鄉(xiāng)間,清廷詔征博學鴻儒,聘他預修《明史》,他三次堅辭不就。黃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學家和哲學史家。他在哲學的本體觀上,致力于陽明心學的總結、修正和改造,明確提出了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氣一元論”,這是他最可貴的貢獻。作為一位哲學史家,黃宗羲對中國哲學的發(fā)展作出了極為重要的概括:“一本萬殊”。這在他七十五歲時完成的學術巨著《明儒學案》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這部著作對明朝三百年間各個學派的學術思想作了系統(tǒng)的、完整的介紹和評述,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學術思想史的大作。黃宗羲八十四歲那年,《明文海》問世,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一部著作。黃宗羲著作極為宏富,據(jù)統(tǒng)計,他一生的著作有六十余種,一千三百余卷,數(shù)千萬字。黃宗羲努力著述同時,還在寧波、紹興、海昌等地講學、培養(yǎng)學生,是浙東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清朝著名學者萬斯同,萬斯大,閻若璩等,都是他的學生。
95、《明文在》
明代詩文總集,清代薛熙編,一百卷。仿《昭明文選》體例,選錄明代詩文二千余篇。編選標準編選著眼于文辭。選錄對象從明代歸有光、唐順之、茅坤等唐宋派古文入手,門戶之見頗深,故所選不夠全面。
有倪霱寫刻本,蘇州刻本,商務印書館排印。
薛熙,生卒不詳,字孝穆,為清代著名作家汪婉的門人。
96、《賴古堂文選》
古文選本,清人周亮工編選,二十卷,錄存明末清初古文家的作品,以徐世溥、陳弘緒、艾蘭英、錢謙益作品為多,內(nèi)中亦保存一些不見經(jīng)傳的作品,有一定史料價值。
《賴古堂文選》學術界見者甚罕,研究者亦稀。但《賴古堂文選》為周氏二十多年精力所貫注,極為自負,“吾鄉(xiāng)侯朝宗,初為古文,以晉魏六朝為宗。予選成自二十年以前者,朝宗見之因盡廢其生平所為,而從事于韓歐諸大家”。
版本有刻于清康熙六年刻本。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又有陶庵、減齋、緘齋、適園、櫟園等別號,學者稱其為“櫟園先生”、“櫟下先生”。 原籍河南祥符(今開封)人,后移居金陵(今江蘇南京)。明代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次年入仕,為山東濰縣令,后授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清兵下江南,遂降清朝,任鹽法道、兵備道、布政使、左副都御史、戶部右侍郎等。周亮工一生飽經(jīng)宦海沉浮,曾兩次下獄,被劾論死,后遇赦免晚年有焚書之舉。康熙十一年(1672)六月二十三日卒于南京。《清史列傳》列入貳臣傳。
周亮工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學者、藝術家、藏書家、出版家。精于詩文、書畫篆刻和藝術鑒賞,生平著述豐富,所著《閩小記》是研究福建古代社會的重要文獻。此外,還有《全濰紀略》、《賴古堂集》、《書影》、《字觸》、《同書》、《讀畫樓畫人傳》、《印人傳》等十數(shù)種著述傳世。
97、《清詩鐸》
清詩選集,原名《國朝詩鐸》,清張應昌編。始選于咸豐六年(1856),完成于同治八年(1869),其間屢經(jīng)增刪。共選入清初(包括明代遺民)至同治年間詩人 911家,詩2000余首。卷前列有《詩人名氏爵里著作目》,有科舉功名的以科目先后為次;無科舉功名的以輩行先后為次。集中所選不限名家及已故作者,生人及編者自己的作品也選入和附錄。在體制上,按題材內(nèi)容分歲時、輿地、財賦、漕船、流民等152類。編者想選擇的是那些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及元稹、白居易、張籍、王建一類新樂府精神相通,諷諭時世,有裨于封建政治、道德的作品,為研究清代詩歌和社會狀況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有一定史料價值。
版本有同治八年應氏秀芝堂刻本,1960年中華書局排印本。中華書局排印本用同治八年永康應氏秀芝堂刻本斷句排印,并補編作者索引,按姓名筆劃排列, 附于書末。
張應昌(1790~1869)字仲甫,號寄庵。嘉慶十五年舉人,官至中書舍人。他晚年編選兩部清代詩選,另一為《國朝正氣集》,已亡佚。
98、《晚晴簃清詩匯》
清詩總集。一名《清詩匯》,近代徐世昌在其其門客、幕僚協(xié)助下編成。《清詩匯》仿吳之振《宋詩鈔》、顧嗣立《元詩選》、錢謙益《列朝詩集》、朱彝尊《明詩綜》的規(guī)模,網(wǎng)羅全清的詩歌加以選錄。《凡例》中說:“不分異同,薈萃眾長,尚神思,務屏偽體。自大名家外,要皆因詩存人,因人存詩,二例并用,而搜逸闡幽,尤所加意”;要求做到“一代之中,各家俱存;一家之中,各法俱在”。其中收錄清代詩人6100余家,詩27000余首,分為200卷。編次為先選皇帝、親王的作品;再依科甲次第選錄各時期詩人的作品,沒有科甲可依的,略按生卒先后為序,這部分從孫奇逢、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等人起,至嚴復、周蕃、周曾錦、朱聯(lián)沅、李遜等人;接著是閨秀、釋道詩;最后是所謂「屬國」詩人的詩。
該書的優(yōu)點是選錄了清代幾乎全部著名詩人的一些代表作;保存一些流傳不廣的難見作品和一些不知名詩人的資料。小傳下所附各家詩話,選擇頗精。這部書的缺點是:書成于眾手,選擇標準不一,用心不足,有些入選作品的代表性不夠;對反映社會矛盾及清末反帝斗爭的作品,很少入選
《晚晴簃詩匯》于1929年編成,有退耕堂刊本。
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號菊人,又號濤齋,天津人。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在清朝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入民國,依附袁世凱等北洋軍閥,曾在1914年任袁世凱臨時政府國務卿,1918年由段祺瑞的「安福國會」選為大總統(tǒng),至1922年被直系軍閥所黜。
99、《清詞綜》
清詞總集,原名《國朝詞綜,》清人王昶編。該書仿朱彝尊《詞綜》體例,選錄清初至乾隆朝詞人735家的作品(末3卷有方外、婦女作品),共48卷。作者名下附小傳,并輯有評語,是清詞最重要的匯集。嘉慶八年,又續(xù)刻《國朝詞綜二集》,共8卷,錄60余家詞,起于錢大昕,終于王紹成。王昶論詞,以為“詞實繼古詩而作”,不宜說成“詩之余”,意在尊詞體。但他以南宋詞為宗,與“浙派”相近,所以此書所選詞,以朱彝尊、厲鶚的作品為多,兩人都獨占一卷。此書保留乾隆以前的大批詞作,是清詞較早的重要選本。書成于嘉慶七年(1802),有當時刊本。
道光間,海鹽黃燮清編《國朝詞綜續(xù)編》24卷,選錄586家詞,是接續(xù)此書的纂集。繼后又有丁紹儀輯《國朝詞綜續(xù)編》五十八卷,《續(xù)補》八卷。1978年 中華書局香港分店出版的葉恭綽編《全清詞鈔》。
???? 有嘉慶七年(1802)刊本。四部備要本。
王昶(1724~1806)字德甫,號述庵,又號蘭泉,青浦(今屬上海市)人。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乾隆南巡,召試,授內(nèi)閣中書,充軍機章京。三遷刑部郎中。三十二年,察治兩淮運鹽提引,前鹽運使盧見曾坐得罪,云貴總督阿桂帥師討緬甸,疏請發(fā)軍前自效。復從阿桂定兩金川,再遷郎中。刑部侍郎袁守侗按事四川,上命察軍中事,還奏言昶治軍書有勞。四十一年,師凱還,擢昶鴻臚寺卿,仍充軍機章京。三遷左副都御史,外授江西按察使。數(shù)月,以憂歸。起直隸按察使,未上,移陜西按察使。旋調(diào)江西布政使。五十四年,內(nèi)遷刑部侍郎。五十八年,以老乞罷。嘉慶元年,詣京師賀內(nèi)禪,與千叟宴。嘉慶十一年卒。
昶工詩古文辭,通經(jīng)。讀朱子書,兼及薛瑄、王守仁諸家之學。搜采金石,平選詩文詞,著有《春融堂集》。
100、《清詩別裁》
清代詩歌總集。原名《國朝詩別裁集》,沈德潛編選。原選本36卷,入選996人,3952首詩。始選于乾隆十九年(1754),二十二年完成,二十四年初刻,二十五年重新修訂。二十六年增訂本刻成,同年十二月乾隆帝命南書房刪改重鐫為32卷,將錢謙益、吳偉業(yè)、龔鼎孳等人的詩刪去。書前有《例言》,作者名下有小傳,詩后間有評語。編者自稱選詩“唯祈合乎溫柔敦厚之旨,”凡“徒辨浮華”,或直露“叫號”之作,或香奩詩如王次回《疑雨集》之類皆不選,遺老詩一般也不選。此本選有少數(shù)揭露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矛盾、批評明末弊政、哀慟民間疾苦的作品,如吳偉業(yè)的《永和宮詞》、顧湄的《感懷》、鄭世元的《官賑謠》等即是。也有些詩,如吳嘉紀的《一錢行》、朱彝尊的《岳忠武王墓》等通過詠物、詠史抒發(fā)了作者的民族感情。該集相對缺少暴露康、雍、乾時期社會矛盾之作。但總的來說,此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初到乾隆朝的詩歌面貌。評語也有可取之處。編者的藝術趣味傾向于唐詩,故集中作品接近唐人風格的較多。另外,所選作者的專集,不少已屬難得或亡佚,不少作品賴此書得以保存,所以還不失為研究清詩的重要參考書。
有中華書局1975年影印乾隆二十五年36卷本。
沈德潛介紹見《古詩源》。
101、《皇朝經(jīng)世文編》
清代類編性散文總集。署賀長齡輯,實為魏源代編。成書于道光六年(1826),次年刊行共凡120卷,收文2236篇。分為學術、治體,吏政、戶政、禮政、兵政、刑政、工政八類,類下又分子目。選輯清初至道光前官方文書、專著、述論、奏疏、書札等文獻,入選作品反映了清代前期和中期部分學者和官吏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及改革圖治的愿望,實本于乾隆中陸耀的《切問齋文鈔》。
此書行世后,開啟了近代經(jīng)世思潮,續(xù)書爭出。其中盛康《皇朝經(jīng)世文續(xù)編》,葛士浚《皇朝經(jīng)世文續(xù)編》,陳忠倚《皇朝經(jīng)世文三編》,以及《皇朝經(jīng)世文新編》、《皇朝經(jīng)世文統(tǒng)編》等,影響較大。
賀長齡(1785~1848),字耦庚(亦作“耕”),號耐庵。湖南善化(今長沙市)人。官江蘇布政使,著有《耐庵文存》。
魏源(1794~1857年),晚清思想家、史學家。原名遠達,字默深,一字墨生,又字漢士。湖南邵陽縣隆回人。晚年棄官學佛,法名承貫。道光二十四年進士,官至江蘇郵州知州。主張改革內(nèi)政,抵制外國侵略,力圖以此謀求國富民強,從而成為晚清學術的開風氣者。鴉片戰(zhàn)爭前,輯《皇朝經(jīng)世文編》,撰籌漕、籌河篇、湖廣水利議等;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魏源一度應欽差大臣裕謙聘,入浙江參加抗英斗爭。兵敗,感憤時事,撰成《圣武記》14卷。又遵友人林則徐囑,據(jù)《四洲志》及中外文獻資料,輯為《海國圖志》50卷,后增至100卷。《海國圖志》率先介紹西方各國歷史地理狀況,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是中國近代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的先行者之一。咸豐七年(1857)三月,在杭州僧舍病故,終年63歲。
102、《清文匯》
清代散文總集,原名《國朝文匯》。近人沈粹芬、黃人、王文濡等輯刊。
此書分甲前集20卷,甲集60卷,乙集70卷,丙集30卷,丁集20卷。甲前集收遺民文作者107家;甲集收順治、康熙、雍正三朝文,乙集收乾隆、嘉慶兩朝文,兩集作者290家;丙集收道光、咸豐兩朝文,丁集收同治、光緒兩朝文。自明末清初的顧炎武、黃宗羲、陸世儀、孫奇逢諸家始,至近代的章炳麟、嚴復、康有為、梁啟超諸家,《清文匯》共收作者1356家,文章共1萬余篇。選文以“不名一家,不拘一格”為宗旨。作者名下,附字號、爵里、著作的簡注。這是一部較大型也較完整的清代散文總集,取材宏富。輯刊始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完成于宣統(tǒng)元年(1909)。
版本有上海國學扶輪社刊本。
(資料來源:《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四庫總目提要》、徐州師范學院中文系《歷代文學及工具書常識》、互聯(lián)網(wǎng)等。陳友冰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