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一):總集

21、《四六法海》

  歷代駢文總集,明代王志堅編選。此書標名“四六”,所選不從唐代四六文開始,而從駢散結合的魏晉文開始,是有見識的。此書依據《文選》、《藝文類聚》、《文苑英華》、《唐文粹》、《宋文鑒》、《元文類》等書,參以諸家文集及正史、野史所載,選魏晉至元駢文共702篇。唐以前作品居大多數。卷首有自序,論述四六文源流,頗有見地。編選者主張知人論世,“每篇之末,或箋注其本事,或考證其異同,或臚列其始末”,“皆元元本本,語有實征”(《四庫全書總目》)編選者編選此書,“大抵為舉業”(本書《編輯大意》),騷賦沒有選入。正本溯源,略嫌不足。它以體分類,計40類,如“序”體又分有詩文序、宴集序、贈別序等,亦覺瑣碎。

  清代蔣士銓有《評選四六法海》,自此書中選出262篇,從甲至癸,次為十等。宋人之作入選者寥寥,元人之作則全部刪去,已失原本之舊有明代天啟刊本、《四庫全書》本。

  王志堅(1576~1633)字弱生,更字淑士,一字聞修,號淑士,江蘇昆山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進士,授南京兵部主事。遷員外郎中。暇日,邀同舍郎為讀史社,撰《讀史商語》。遷貴州提學僉事,不赴,乞侍養歸。天啟二年(1622)起督浙江驛傳。奔母喪歸。崇禎四年,復以僉事督湖廣學政,卒于官。

  王志堅少與李流芳同學,卜居吳門古南園,與流芳、歸昌世并稱“三才子”。肆志為學,兼通內典,詩文法唐、宋。生平作詩甚富,自選止七十余首。編有《四六法海》、《古文瀆編》。

22、《駢體文鈔》

  歷代學駢文總集,也為歷來最好的駢文選本,清代李兆洛編選。標舉魏晉、六朝宗旨,輯入先秦至隋的作品共31卷。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包括銘、頌、箴、誄、詔、策令、檄移、彈劾等18體,是所謂“廟堂之制,奏進之篇”;中編包括書、論、序、碑記等8體,多屬指事述意之作;下編包括設辭、連珠、箋牘、雜文等5體,多屬緣情托興之作。編者認為,文之起源不分駢散,故主張駢散合一。該書入選司馬遷的《報任安書》,諸葛亮的《出師表》等,便是這一主張的具體體現。書成于嘉慶末年。有嘉慶末唐氏原刻本,《四部備要》譚獻評點本。

  李兆洛(1769~1841) 清代學者、文學家。字申耆,晚號養一老人,陽湖(今屬江蘇常州市)人。嘉慶十年(1805)進士,選庶吉士,充武英殿協修,改鳳臺知縣;后主講江陰暨陽書院達20年。李兆洛精輿地、考據、訓詁之學。為文主張混合駢、散兩體之長,與桐城派散文立異,是陽湖派代表作家之一。他所作文章,大體上能貫徹自己的主張;對桐城派的姚范、姚鼐兩人,也表示推尊,不持門戶之見。湯成烈《重刊養一齋文集序》評其學:“莫不兼綜百家,鉤稽歷代,研精極慮以出之,凡實事必求其是。”撰有《養一齋文集》20卷,有咸豐二年初刻本,光緒四年重刻本。輯有《皇朝文典》70卷,《大清一統輿地全圖》,《鳳臺縣志》12卷,《地理韻編》21卷,《駢體文鈔》31卷等。

23、《駢文類纂》

  清末學者王先謙編選。共46卷,共選文1510篇。全書按文體分為15類目,卷首有王先謙所撰長篇序例。序例主要表明選者對駢文和文章學的看法。編者認為自然景物、社會生活是誘發文學創作的動因,不強調儒家的“文以載道”和“義理”,而與袁宏道的“性靈說”相近。指出包括駢文在內的文學創作必須向前人學習,而且駢文也要學習古文創作技巧,不斤斤計較與駢散之爭。王先謙還另編有《十家四六文鈔》。

  《駢文類纂》有光緒二十八年(1902)思賢書局刊刻

  王先謙(1842~1917),湖南長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園,學人稱為葵園先生。晚清著名史學家、經學家、訓詁學家。曾任國子監祭酒、江蘇學政,湖南岳麓、城南書院院長。博覽古今圖籍,研究各朝典章制度。治學重考據、校勘,薈集群言。在任組織學人,集體從事古籍文獻的編校刊印工作。曾校刻《皇清經解續編》,并編有《十朝東華錄》、《續古文辭類纂》、《續古文辭類纂》等。為文遠追韓愈,又以桐城派陽湖派自許;其詩被稱為“得杜之神,運蘇之氣”,“置之清代集中,挺然秀拔”。著有《虛受堂詩文集》。學術著作有《漢書補注》、《后漢書集解》、《荀子集解》、《莊子集解》、《詩三家義集疏》等。

24、《全唐文》《全唐文補遺》

  清代官修的唐五代的文章總集。由董誥領銜,阮元、徐松等百余名學者參加編纂。歷時六年,嘉慶十三至十九年(1808~1814)。共1000卷共收文章18488篇,作者3042人,每一位作者都附有小傳《全唐文》,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總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總集。清嘉慶十二年(1807),清宮原藏有陳邦彥編的《唐文》稿本一百六十冊,清仁宗認為它“體例未協,選擇不精”, 于是下令重編。由大學士董誥任總裁。《全唐文》在《唐文》稿本基礎上,用《文苑英華》﹑《唐文粹》等總集補其缺略,又從《永樂大典》輯錄了唐文的單篇殘段,并旁采他書和金石資料編校而成。

  編次以唐及五代諸帝居首,其次是后妃﹑諸王﹑公主,再次為各朝作者﹑釋道﹑閨秀,宦官﹑四裔附編書末。但該書在編纂﹑考訂上還有不少缺點,包括文章漏收﹑誤收﹑重出,作者弄錯,題目和正文的訛脫,小傳記事不確,采用的書不注出處等等。清勞格和現代學者岑仲勉在讀本書的《札記》中曾舉出上述問題約四五百條。和《全唐詩》相比,《全唐文》投入了更多的編撰力量。總裁董浩曾任《四庫全書》副總裁,有主編巨書的經驗,故非徒以位高而領銜。先后參與其事者近百人,其中既有詞章之士法式善、周之琦、秦恩復輩,又有淵博學者阮元、徐松、胡承珙等。這一人員組合,對本書的質量起到了一定的保證作用。加上時當干嘉樸學鼎盛之時,編者又可以充分利用內府圖書,文章本身也不像詩歌那樣流傳多歧而容易以訛傳訛,所以《全唐文》的質量較之《全唐詩》要好得多。

  該書編成后,即頒發揚州,由督理兩淮鹽政阿克當阿等負責校刻,嘉慶二十四年(1819)刻成,此即所謂揚州官本。后來又有廣雅書局翻刻本。中華書局1985年出版了據原刻本影印的斷句本,附印了清末陸心源的《唐文拾遺》和《唐文續拾》,是現在通行的比較便于閱讀的本子。

  董誥(1740~1818),字雅倫,西京,號蔗林,一號柘林,浙江富陽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順天鄉試舉人,二十九年進士,殿試名列一甲第三,乾隆帝以其系大臣子,改置二甲第一,為傳臚,授翰林院庶吉士,充國史三通館協修,武英殿篡修。散館年改任編修。董誥歷任禮、工、戶、吏、刑各部侍郎,《四庫全書》副總裁,奉命輯《滿洲源流考》,充武英殿總裁,以至文華殿大學士。乾隆四十四年,任軍機大臣,旋任戶部尚書,兩次圖形紫光閣。其時,和珅用事,排除異已。董誥支拄其間,遇事多所救正。及嘉慶這即位后,又襄贊之,卒能殲除巨奸,朝綱不墜。嘉慶二十三年(1818),再次上疏乞休,命以太保大學士致仕,在家支食全俸。十月,病劇而卒。嘉慶帝親臨祭奠,賜謚文恭。

25、《全唐文補遺》

  清末四大藏書家之一的陸心源最早為《全唐文》補遺,所作《唐文拾遺》、《唐文續拾》二書,共補錄3000多篇。二十世紀唐代新出土文獻數量極其豐富,周紹良主編的《唐代墓志匯編》、《唐代墓志匯編續集》,收錄以墓志為主的唐代文章約5500 篇;吳剛主編《全唐文補遺》,亦是匯編近年來新發現的唐五代人的墓志等資料,共七輯,后附篇名索引和作者索引,由三秦出版社2000年出版。陳尚君的《全唐文補編》采輯四部群書、敦煌遺書、石刻文獻、海外漢籍、佛道兩藏,在上述諸書外,輯得唐人文章約7000篇,涉及作家2600多人。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26、《篋中集》

  唐人詩集名,元結編次,一卷,元結。集其親友沈千遠、趙微明、孟云卿、張彪、王季友等五言古詩共二十四首,命名為《篋中集》。集前有元結于干元三年(760)所作的序。元結主張詩應有規諷寄托,有益政教,故選錄其中以警時人。集中所收,有一些反映現實的詩,體現了他的文學主張,對白居易新樂府有一定的影響。有明汲古閣刻本及近人徐乃昌影宋刻本,附札記一卷。

  元結(719~772),字次山,河南魯山(今河南魯山縣)人,唐代文學家。少時不羈,十七歲才折節向學,從師于元德秀。天寶十二年(753)舉進士。安史之亂中,史思明攻河陽,肅宗召他進京問策,乃上《時議》三篇,受到賞識,擢為右金吾兵曹參軍,攝監察御史,為山南西道節度參謀。以討史思明有功,遷監察御史里行,又進水部員外郎。代宗即位,拜道州刺史,進授容管經略使,加左金吾衛將軍。罷還京師,卒贈禮部侍郎。其詩文注重反映政治現實和社會矛盾,文風力求擺脫六朝以來雕飾華靡的弊病,清淡簡潔,純真自然。唯過于質樸,文采稍遜。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元次山集》。他還曾編《篋中集》詩選行世。

27、《河岳英靈集》

  唐代詩歌總集。唐代殷璠編選。此書分上、中、下三卷。《敘》稱“起甲寅(開元二年,714),終癸巳(天寶十二載,753)”,一本誤作“終乙酉(天寶四載)”。它選錄了這個時期自常建至閻防24家詩234首,今本實為228首。在《序》和《集論》中,批判齊梁以來“理則不足,言常有余,都無興象,但貴清綺”的形式主義詩風,力主內容形式并重,聲律風骨兼備。由于選者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藝術鑒賞能力,選錄標準又非常嚴格,因而在唐人編選的唐詩選本中歷來最受重視,影響深遠。

  書中略仿南朝鐘嶸《詩品》,對入選各家詩歌的藝術風格都作簡括的評論,其中有不少精辟之見為后人所稱述。這種把評和選結合起來,在體例上實屬創舉,為后來許多評選本詩文集的漤觴,但由于此書自序說“分為上下卷”,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馬端臨《文獻通考》也都著錄為2卷,而明代毛晉、清代何焯都曾有手校抄本為2卷本,因此也有學者認為今本3卷是后人“推測其意似以三卷分上中下三品”,并非編者原意(孫毓修《河岳英靈集校文》引黃丕烈說)。

  《河岳英靈集》有《四部叢刊》影明翻宋本、汲古閣本,通行的為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收入《唐人選唐詩(十種)》中。

???? 殷璠,唐文學家、詩選家,丹陽(今屬江蘇)人。生卒年、字號不詳。書首自題“丹陽進士”,曾出仕,后辭官歸隱,詳情無可考

28、《中興間氣集》

  唐詩選集。唐代高仲武編選(或誤題孟彥深編選)2卷,選錄肅宗至德初(756)到代宗大歷末(779)20多年間作家作品,計26人,詩130多首。舊史家稱此時為安史亂后之“中興”時期,書名取此。

  此書大致反映出至德﹑大歷間詩壇的主要面貌。編選者推崇錢起﹑郎士元,把二人列為上﹑下卷之首。所選多為贈別酬和﹑流連光景之作,也有少數反映民生疾苦的篇什。在藝術上追求清逸幽遠之境,體制多為五言。高仲武《自序》中提出“體狀風雅,理致清新”的選取標準,基本符合當時詩風的特點。此書在每家姓氏之后,都有簡短評語,其中不乏精辟見解,但也有品評高下失當之處。鄭谷《讀前集二首》云:“何事后來高仲武,品題《間氣》未公心”。說他不如殷璠《河岳英靈集》品評公允。陸游也指責他“評品多妄”﹑“議論凡鄙”(《跋中興間氣集》)

  今存《四部叢刊》影印秀水沈氏藏明翻宋刻本,附清代何焯據述古堂影宋抄本所作校記。凡刻本原缺高仲武自序及張眾文﹑章八元﹑戴叔倫﹑孟云卿﹑劉灣五人評語,都見于何焯校記。又有明汲古閣刻本等。現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唐人選唐詩(十種)》。

  高仲武,渤海(今山東省濱州市)人。生卒年﹑字號不詳。

29、《極玄集》

  唐詩選本,唐代詩人姚合晚年編次,二卷(《直齋書錄解題》著錄為一卷)。選錄王維等二十一位唐代詩人詩百首(今存九十九首)。多為中唐時作品,偏重描寫個人情懷,流連風景,體制多為五言。姚合在自序中說:“此皆詩家射雕手也,合于眾集中更選其極玄者,庶免后來之非”。但選本中無李、杜、元、白、韓、孟、劉、柳這些公認的唐代代表作家。入選詩人,大多附有小傳。后世選集附有小傳,實自此始。

  有明毛晉汲古閣本。1958年收入中華書局出版《唐人選唐詩(十種)》一書。

  姚合,陜州硤石人。生卒年不詳,約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唐代詩人。元和十一年(816年)進士。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稱為姚武功。調富平、萬年尉。寶歷中,(826年左右)歷監察御史,戶部員外郎。出任荊、杭二州刺史。后為給事中,陜、虢觀察使,仕秘書監。詩與賈島齊名,號稱“姚、賈”,其體稱為“武功體”。著有詩集十卷。

30、《又玄集》

  唐人詩集,晚唐詩人韋莊于光化三年編選,共三卷。自序稱選“才子一百五十人,名詩三百首。”實收唐詩人杜甫等142家,詩297首。此書所選詩,五、七言古律及歌行均有,所錄釋子詩十家,婦女詩十九家。亦為詩選兼收僧道及女子詩開了先例,其中蜀妓薛陶(濤)詩,即初見于此書。此書在我國早已亡佚,明清人都沒有見過。但在日本卻有流傳。一九五七年,日本京都大學清水茂教授轉贈夏承燾教授江戶(享和三年)昌平坂學問所官版本書影照片一份,夏老即交與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于58年影印出版。

  韋莊(836─910),字端己,杜陵(今中國陜西省長安市附近)人,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少孤貧力學,才敏過人。為人疏曠不拘,任性自用。五十九歲登進士第,授校書郎。乾寧四年(897),時年六十二歲,被“宣諭和協使”李洵聘為書記,同至西川,結識了西川節度使王建,回長安后,改任左補闕。天復元年(901)六十六歲,應王建之聘入川為掌書記。天佑四年(907)唐亡,力勸王建稱帝,被任命為宰相,蜀之開國制度多出其手,后終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七十五歲卒于成都花林坊,謚文靖。韋莊詩詞都很有名,詩有《浣花集》十卷。其詞無專集,散見于《花間集》、《尊前集》和《全唐詩》等總集中。

31、《才調集》

  唐詩選集。五代后蜀韋縠編選。此書是今存唐人選唐詩中選詩最多最廣的一種。共10卷,每卷100首,共1000首。所選署名詩人180多人,自初唐沈佺期至唐末五代的羅隱等,廣涉僧人婦女及無名氏。韋縠自序其選取標準說:“韻高而桂魄爭光,詞麗而春色斗美。”要求高尚的情韻格調和秾麗的詞采才華,即所謂“才調”。這一選取標準有針對五代粗疏淺陋詩風的用意,《敘》中自稱“因閱李杜集、元白詩”,“遂采摭奧妙”,而書中卻無杜詩,蓋因杜詩沉郁頓挫,高古深厚,與其選錄標準不合。韓愈詩奇崛艱澀,亦所不取;孟郊僅收《古結愛》一首。所選各時期詩作,以晚唐為主,中唐次之,盛唐較少,初唐寥寥。所選詩人,盛唐突出李白,中唐推崇白居易、元稹,晚唐尤以溫庭筠、韋莊、杜牧、李商隱四家詩最多,見出編者旨趣之所在。所取作品雖以秾麗蘊藉的閨情詩為多,但題材亦廣,尚有宦游、邊塞、詠史、懷古、砭時及憂民之作。

  此書編輯體例不嚴。選錄詩人不按時代編次。同一作者重出頗多,李端甚至三見,賈島同時又收作僧無本。作者舛誤及詞賦入選的現象也存在。但它搜羅廣泛,唐代傳誦的名篇保存頗多,并收有諸家本集散佚之作,都有助于文獻整理校勘。

  有《四部叢刊》影印述古堂本、汲古閣本等,并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唐人選唐詩(十種)》。另有《二馮評點才調集》10卷,二馮為清初馮舒、馮班,他們推尊溫庭筠、李商隱,藉以指斥明末清初崇尚宋詩之風。乾隆間紀昀有《刪正二馮評點才調集》2卷。

  韋縠,生卒年、字號及籍貫不詳,曾在后蜀任臨察御史,遷尚書。

32、《唐百家詩選》

  亦名《王荊公唐百家詩選》。宋朝王安石選。王一生共選輯了兩部詩集,另一部是《四家詩選》,已失傳。這個選本專選名家以外的104位詩人的作品,因此此本沒有選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柳宗元等名家的詩,對于開闊視野很有益處。據卷首王安石自序,王在任度支判官時,同僚宋敏求請他在其家藏的唐詩百馀編中“擇其精者”編選而成。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歷進士。嘉佑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熙寧九年罷相后,隱居,病死于江寧(今江蘇南京)鐘山,世稱荊公,其散文雄健峭拔,舊時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而風格高峻。所著《字說》、《鐘山目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三經新義》中的《周官新義》殘卷、《老子注》若干條。

33、《唐詩鼓吹》

  唐代七言律詩選集。傳為金代元好問編選。沈德潛《說詩語》、羅汝懷《七律流別集述意》等對此提出質疑,但無確據。

  此書命名之由,武一昌以為取自《幽閑鼓吹》一書,《四庫全書總目》以為乃取義于《世說新語·文學》載孫綽語:“《三都》《二京》、《五經》鼓吹”,大約為宣揚推廣之意。書共10卷,選七言律詩近600首,96家。作者大都為中唐晚唐詩人,對許渾、陸龜蒙、杜牧、李商隱、譚用之等作品選錄尤多。入選詩歌多為傷時感懷之作,間有娛情悅志之篇,但風格頗清朗開豁,錢謙益謂此書“主于高華鴻朗,激昂痛快”(《唐詩鼓吹序》),比同時代方回所編律詩選集《瀛奎律髓》取逕較高。但編次較亂,初唐盛唐作家雜編其間,還有宋人摻入,選入宋代胡宿詩23首之多。明代朱紹、朱積依《唐詩鼓吹》體例,編選《鼓吹續編》,選宋元明七律。

  此書有元代郝天挺注本,至大元年(1308)刊本。另有明代廖文炳注本,名《唐詩鼓吹注解大全》,有明萬歷七年(1579)刊本。清代乾隆時又有《唐詩鼓吹箋注》,為錢朝、王俊臣、王清臣、陸貽典參校本。又有紀昀評本。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興定進士,歷任內鄉令、南陽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歸葬故鄉系舟山下山村(今忻縣韓巖村)。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是我國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家,文壇盟主,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后的橋梁,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詩、文、詞、曲,各體皆工。詩作成就最高,“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詩奇崛而絕雕琢,巧縟而不綺麗,形成河汾詩;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續夷堅志》四卷為其筆記小說集,為金代現存的優秀短篇小說。元好問亦是金代文學批評之巨子,仿杜甫《戲為六絕句》體例所寫《論詩絕句三十首》,在文學批評史上影響頗大。晚年致力收集金君臣遺言往事,多為后人纂修金史所本。著有《杜詩學》、《東坡詩雅》、《錦畿》、《詩文自警》、《壬辰雜編》、《遺山先生文集》四十卷、《遺山先生新樂府》五卷等,傳世有《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現有清光緒讀書山房重刊本《元遺山先生全集》。

34、《唐詩品匯》

  明代的唐詩選本,影響最大的是高棅《唐詩品匯》和李攀龍《唐詩選》。

  《唐詩品匯》成書于洪武二十六年至三十一年。初編九十卷,后又補十卷,收681家詩6769首,是一部規模闊大、有獨到見解的大型選本。其中五言古詩二十四卷、七言古詩十三卷、五言絕句八卷(末附六言絕句)、七言絕句十卷、五言律詩十五卷、五言排律十一卷、七言律詩九卷。又有唐詩拾遺十卷(分五言古詩二卷、七言古詩一卷、五絕七絕一卷、五律三卷、五言排律二卷、七律一卷)。此書明確將唐詩分為初、盛、中、晚四期,特重盛唐,每種詩體內又分為九格,以初唐為正始,盛唐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為接武,晚唐為正變、余響,方外異人為旁流。其崇尚盛唐、區分流變的意見,為世人指示了學習唐詩的正確途徑,因而獲得廣泛的響應,對明代尊唐詩風影響深遠。在選錄標準上,《唐詩品匯》注重于詩歌的社會功能、思想內容,而不大顧及到詩歌本身的藝術風格特征。它在卷首附有《歷代名士評論》、《詩人爵里詳節》,在卷中引用了一些筆記詩話,對詩歌進行評論箋證,于讀者都有幫助。

  原有明成化間陳煒刻本,明代汪宗尼、汪季舒、陸允中、張恂等以其訛誤甚多,加以校訂刊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明汪宗尼本,書后又附一人名索引,是較好的一種。

  高棅(1350~1423),字彥恢,更名廷禮,與當時林鴻、鄭定、王偁等詩人合稱“閩中十子”。 永樂二年(1404),高棅以布衣薦入京城參與纂修《永樂大典》。高棅任翰林院待詔。永樂六年十二月,《永樂大典》編成,留翰林院,永樂十年升為典籍。永樂二十一年,高棅卒于南京官舍。高棅的詩、書、畫時人稱為“三絕”。書法推崇米芾,山水畫學元人高房山,筆力蒼古,墨氣秀潤,自成一家。詩歌成就最高,尤精于五言古詩,他和林鴻被后人稱為明代閩中詩文的開創者。閩中十子的領袖人物林鴻,倡導嚴羽“四唐之說”,認為“開元、天寶間,神秀聲律,粲然大備,放學者當以是為楷式”,而高棅也正是在這種時代的氛圍與師友的啟發下,提出了唐代詩歌的“初、盛、中、晚”四段劃分法,并用這種思想為基準,編選了《唐詩品匯》。

  著有《嘯臺集》二十卷、《木天清氣集》十四卷、《玩宇樓詩文集》、《拾遺》10卷。

35、《唐音統簽》

  唐五代詩歌總集,明人胡震亨編,是中國古代私人纂輯的一部最大的唐五代詩歌總集。胡本人也為此付出畢生精力。全書凡1033卷,以干支為序,自《甲簽》至《壬簽》,按時代先后輯錄唐及五代的詩作以及詞曲、歌謠、諺語、酒令、占辭等。《癸簽》則包括體裁、法微、評匯、樂通、詁箋、談叢、集錄等部分,為唐詩研究資料匯編。此書對唐詩的源流與變革、體制的形成、風格流派的異同、作家的高下以及有關的知人論世材料,都作了較系統的論述;對常用詞匯的注釋和考訂,唐詩別集、總集、金石著錄、唐詩評論的綜合目錄,也都分門類地作了交代;所引明人詩話,亦有為今日不易得見者,因而又具有文獻價值。此外,書中各家詩人小傳也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除新舊《唐書》外,還引用了雜史、筆記、地志、詩話及各家別集的材料,并加以考訂。又采輯了許多詩人的遺聞逸事,附入小注,其中引用的材料大都注明出處,有時還注明編纂時所援用的版本。這些,對唐詩研究都是有用的。《唐音統簽》與清代康熙時所刊印的《全唐詩》有重要關系。《全唐詩》 900卷,就是以《唐音統簽》及季振宜《唐詩》為底本編纂而成的。其中初、盛唐部分主要采用季振宜書的成果,中、晚唐部分則在很多地方吸取了《唐音統簽》的成果。季書中所缺的中、晚唐詩,一般都可在《唐音統簽》得到補充。此外,《全唐詩》所輯錄的散佚詩篇和斷章零句,也多半采自《唐音統簽》。

  此書編成后,并未能付印,至清初始由其后人印出一部分,歷來通行易見的刻本只有《戊簽》和《癸簽》兩種。多數則以抄本傳世。

  胡震亨 (1569~1645?),字孝轅,號遁叟,又號赤城山人。浙江海鹽人。萬歷二十五年(1597)舉人,屢試進士不第。歷任固城教諭、合肥知縣、定州知州、職方員外郎,乞歸。晚年家居,藏書萬卷,日夕探討,校讀精勤。著有《赤城山人稿》、《讀書雜記》、《海鹽縣圖經》、《李詩通》、《杜詩通》、《唐音統簽》等。

36、《全唐詩》

  清朝初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編纂的唐代詩歌總集,共900卷。康熙為《全唐詩》所作序中,謂全書共“得詩四萬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后人多從其說。近年日本學者平岡武夫編《唐代的詩人》、《唐代的詩篇》,將《全唐詩》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編號作了統計,結論是:該書共收詩四萬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條,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這個數字是相當可靠的。

  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圣祖玄燁即考慮編纂此書,至四十四年(1705)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蘇州時,將主持修書的任務交給江寧織造曹寅,并將內府所藏季振宜《唐詩》一部發下,作為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揚州開局修書,參加校刊編修的有賦閑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潘從律、汪士綋,徐樹本、車鼎晉,汪繹、查嗣瑮、俞梅等十人。至次年十月,全書即編成奏上。全書以季振宜《唐詩》為主、兼采胡震亨的《唐音統簽》。具體來說,初、盛唐部分以季書為底本,略作增刪校補,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書比較單薄,編修諸臣參用胡書作了較大幅度的增補《全唐詩》各集后所附佚句,絕大多數系據胡書移錄。

  《全唐詩》將有唐一代詩歌匯為一帙,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但由于成書倉促,存在問題也很多。其主要有如下數端:一、未及廣檢群書,故缺漏甚多;二、考訂粗疏,多有誤收,今人考訂其誤收他朝詩即達數百首之多,唐人張冠李戴、重收復出之作亦不少,三、小傳較疏舛,作者先后次第亦多混亂;四、諸詩皆不注出處,征引者難以覆按;五、校勘不精,詩題及詩句錯誤較多。

  該書編成的次年,即由內府精刻行世,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揚州詩局刻本。后又有揚州詩局本,二本皆為一百二十冊,分裝十函。光緒十三年(1887)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歸并成三十二卷。1960年,中華書局據揚州詩局本斷句排印,并改正了一些明顯的錯誤。 

  季振宜(1630~1674),字詵兮,號滄葦,揚州泰興人,為清初著名藏書家,藏書之富,甲于江南。他整理唐詩,始于康熙三年(1664),迄于康熙十二年(1673),歷時十年,始得告成。全書凡七百十七卷,收詩四萬二千九百三十一首,作者一千八百九十五人。所據材料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是較充分地利用了其本人所藏的珍本秘籍。據《季滄葦藏書目》載,其所藏宋版唐詩總集、別集,多達一百五十馀種,如宋刻《萬寶詩山》、明抄《詩淵》,皆為罕見的大型類編詩集。在其開始編集后,又得到錢謙益原擬“集成唐人一代之詩”的未完稿。另外,初盛唐部分充分利用了明末黃德水,吳琯《唐詩紀》的成果。具備了這些條件,以季氏的學力,經過十年的反復校訂、廣事補遺,終于編成該書.書成后的次年,季氏即去世。當時書稿未曾付梓,不久即轉入內府。

37、《全唐詩補編》

  輯補《全唐詩》的著作,以日本上毛河世寧(即市河寬齋)《全唐詩逸》三卷為最早,成書時間約相當我國乾隆時期,凡補詩七十二首,句二百七十九條。中華書局本《全唐詩》附于全書之末,今人王重民輯《補全唐詩》、《敦煌唐人詩集殘卷》二種,據敦煌遺書補一百七十六首,孫望《全唐詩補逸》二十卷,補詩七百四十首又八十七句,童養年《全唐詩續補遺》二十一卷,補詩一千一百五十八首又二百四十三句。以上四種,由中華書局合編成《全唐詩外編》出版。復旦大學的陳尚君的《全唐詩補編》,對《》做了細致的甄別工作,剔出一些誤收重出之作,又新增佚詩四千六百六十三首,句一千一百九十九條,詩人一千一百九十一人。加上《全唐詩外編》原有成果,《補編》共收詩六千三百二十七首,句一千五百零五條,約為《全唐詩》作品的七分之一;收詩人一千六百多位,其中新見者九百余位,接近《全唐詩》詩人的三分之一。至此,唐詩作品存世者正式已知詩達五萬五千七百三十首,句計三千零六十條;所涉唐代詩人三千七八百位。這還不包括1992年夏天在湖南長沙唐窯出土瓷器上所題的幾百首唐詩。據悉,“其中不少詩是《全唐詩》中沒有收進去的”。另外,近年尚陸續有一些唐詩補遺之作發表。

  考訂著作,有劉師培《全唐詩發微》,收入《左庵集》,篇幅不多;岑仲勉《讀全唐詩札記》,訂正《全唐詩》小傳、篇章等錯誤,甚為精到,收入中華上編版《唐人行第錄》。今人張忱石編《全唐詩作者索引》,中華書局出版,甚便讀者。

38、《唐詩別裁集》

  唐詩選集,清代沈德潛編選。共20卷,選有作家270余人,詩作1900余首,分體編排。因杜甫《戲為六絕句》中有“別裁偽體親風雅”語,故名“別裁”。 重點選錄王維、李白、杜甫、岑參、韋應物、韓愈、白居易、李商隱等大家名家的詩外,也選錄不少小家的作品。由于門庭比較寬廣,能注重到不同時期、不同流派和不同體裁的作品,入選的題材和風格較為豐富多彩,大致反映了唐代詩歌創作的基本面貌。書中還附有簡要的評注,有助于理解詩意。

  《唐詩別裁集》初刻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增補重刻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有乾隆間刻本和掃葉山房石印本、商務印書館排印本等。上海古籍出版社據重刻本加以校勘標點的排印本,較為通行。清人俞汝昌曾撰《唐詩別裁集引典備注》20卷,有道光間刻本。

  沈德潛介紹見《古詩源》。

39、《唐詩三百首》

  唐詩選集,清代蘅塘退士選編。蘅塘退士有感于《千家詩》選詩標準不嚴,體裁不備,體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選本取而代之,成為合適的、流傳不廢的家塾課本。遂于乾隆二十八年春,與他的繼室夫人徐蘭英開始編選《唐詩三百首》。選詩標準是“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誦,全書以體裁為經,以時間為緯,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編輯完成。其選詩范圍相當廣泛,收錄了77家詩,共311首,在數量以杜甫詩數多,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唐詩三百首》以成功務實的編法、簡易適中的篇幅、通俗大眾的觀點、入選詩歌的精美打動著古往今來的無數讀者,流傳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之說。在眾多的唐詩選本中,以《唐詩三百首》流傳最廣、影響最大,被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流傳最廣的詩詞選集。它是兒童最成功的啟蒙教材之一,也是了解中國文化的模范讀本,對中國詩歌選編學、中國人的心理構成都有很大的影響。

  《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孫洙,字臨西,江蘇無錫人。他自幼家貧,性敏好學,寒冬臘月讀書時,常握一木,謂木能生火可敵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順天舉人,授景山官學教習,出任上元縣教諭。乾隆十六年(1752)他得中進士,歷任盧龍、大城知縣。后遭人讒陷罷官,平復后任山東鄒平知縣。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兩次主持鄉試,推掖名士。他為官清廉,又勤勉好學,書似歐陽詢,詩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40、《唐賢三味集》

  《唐賢三味集》共三卷,收錄唐代42位詩人440首詩。是王士禎為了糾正明代以來學盛唐者一味追求“高華壯麗”而流于膚廓,不能得盛唐真面目的弊端,倡導神韻之說而選編的。

  王士禎(1634~1711)原名士禛,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新城(今山東桓臺縣)人。出生在一個世代官宦家庭,祖父王象晉,為明朝河南省布政使。順治七年(1650),士禎應童子試,連得縣、府、道第一,順治十五年(1658)戊戌科進士,文名漸著。順治十六年(1659),任揚州推官,“晝了公事,夜接詞人”,康熙十七年(1678),受到康熙帝召見,轉侍讀,入值南書房。升禮部主事,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書。不久,因受王五案牽連,被以“瞻循”罪革職回鄉。康熙四十九年(1710),康熙帝眷念舊臣,特詔官復原職,因避雍正諱,改名士正。乾隆賜名士禎,謚文簡。王士禎為清初一代宗匠,詩與朱彝尊并稱。康熙時繼錢謙益而主盟詩壇。論詩創神韻說。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以后轉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但未能擺脫明七子摹古余習。一生著述達500余種,作詩4000余首,主要有《漁洋山人精華錄》、《蠶尾集》、雜俎類筆記《池北偶談》、《香祖筆記》、《居易錄》、《漁洋文略》、《漁洋詩集》、《帶經堂集》、《感舊集》、《五代詩話》等。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化县| 留坝县| 同德县| 遂川县| 清水河县| 绥中县| 梧州市| 高陵县| 泽库县| 洪雅县| 洛隆县| 青海省| 唐海县| 三穗县| 广丰县| 汕头市| 军事| 宁陵县| 阿城市| 蓬溪县| 区。| 佛冈县| 项城市| 白城市| 吉林市| 沙湾县| 永川市| 华阴市| 拉孜县| 通辽市| 荥经县| 保德县| 波密县| 长岭县| 江安县| 高邮市| 连城县| 新晃| 崇义县| 怀远县| 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