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試解《逍遙游》

  

  內容提要:《莊子·逍遙游》提綱挈領地闡明了在生存狀態中可能的自由精神,是莊子本身的自畫像或生存狀態的速寫。放下自我就是走向自由,坦然面對煩累乃至死亡即是得到了自由。神仙似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關鍵詞:莊子;逍遙游;自由精神;超越生死

  作者簡介:

  黃鵬,男,1953年生,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古典文獻學碩士生導師,古籍整理研究所專職教師。從事唐宋文學文獻研究.有《賈島詩集箋注》(巴蜀書社,2002年)等問世。

  薛紅,女,江蘇丹陽人,1956年生,四川省南充市第十二中語文中教一級教師。?

?

  《莊子》為莊門后學所編纂,《逍遙游》被置于編首,應當有提綱挈領的作用,至少起著表達編者理解的作用。正如《關雎》置于《詩三百》之首,“學而時習之”置于《論語》之首,都代表著編者對所學所宣揚的理解,不僅有珍貴的歷史價值,而且對后學的理解有著難能的啟發作用。

黃鵬:? 男,1953年生,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古典文獻學碩士生導師,古籍整理研究所專職教師。從事唐宋文學文獻研究.有《賈島詩集箋注》(巴蜀書社,2002年)等問世。

薛紅:? 女,江蘇丹陽人,1956年生,四川省南充市第十二中語文中教一級教師。

  “逍遙游”為本文的標題,是理解本文的重要窗口,也是理解莊子的關鍵,所以不能輕易放過。逍遙,舊作消搖(郭慶藩《莊子集釋·逍遙游第一》中有說)。《詩·清風》曰:“河上乎逍遙?!薄峨x騷》曰:“聊逍遙以相羊。”《廣雅·釋訓》曰:“逍遙,忀徉也。”忀徉即相羊,徜徉,徘徊自得也。馬敘倫《莊子義證》以逍遙為雙聲疊韻借為“愉”,又借為“怕”。《說文》曰:“怕,無為也?!迸c本篇“茫然彷徨乎塵垢之外”義同;又與《天運》篇曰:“逍遙,無為也”義同。其說似有確據。但無為只是逍遙之一義。通觀逍遙之義,自由自在,自足適得才是具意。如佛家語:“我為法王,于法自在?!弊栽?,即自由也,與英語liberty意近?!坝巍眲t概括了莊子的生存態度,即兒童似的無得無我、適性而來、適性而往、來者不拒,去者不留,隨運而化的自在,是莊子書中給人印象極深的字眼。游不是玩世不恭,隨波逐流,或自絕于人世。莊子云:“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莊子·外物》)游,從《莊子》全書來看,應當是放下自我,無心處世。

  本文講的就是什么叫自由以及什么叫不自由的樣式。

  大鵬展翅,隨運而化,率性而動是自由;野馬塵埃,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是自由。因為他們都無條件的接受了他們自身的可能性,按照他們可能的樣式實現了他們自己。這就是自由的基本樣式。每種存在都有實現自我的自由,然而,當他們拘泥于生死,拘泥于分別,用自己的生存可能性去同人家的生存可能性相比較,首先就有了攀比的悲哀,甚至于自得其樂的狹隘。這就是眾人、鸴鳩與蜩的不自由。因為他們不知道物之不齊,而齊于存在。自由的具體實施還在于“三無”,即“至人無己,圣人無名,神人無功。”也就是三個縛不住:即生死縛不住,虛實縛不住,有用與無用縛不住。

  先講生死縛不住。

  《老子》曰:“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勿有何患?”人之所以患得患失,是由于有身命的存在;無身,即不要計較生死的利害,即放下自我的意思。自我不僅僅是計較的根本,而且是實現欲望的利器,大多數人不愿意放下,因而自由不屬于大多數人?!跺羞b游》中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睂嵰粋€“無己”了得。郭象在解釋《人間世》時說:“與人群者,不得離人。然人間之變故世世異,宜唯無心而不自用者,唯能隨變所適而不荷其累也”無心而不自用,就是無己,也就是不計較和不自作聰明。放下自我,至少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他人的傷害,因為在大多情況下,他人能諒解無意的冒犯,如虛舟觸人,或不小心踩人之腳。其次,放下自我,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欲望的傷害,尤其是文化的傷害。能避免這兩種傷害,就能獲得極大的自由。因此《老子》說:“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莊子一生傲岸,不屑以莊語與常人交談,因為常人有我,不懂得他的自自在。故“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莊子·寓言》),以自適為得。故理解莊子的寓言故事,需要的是極平常的心,對人生價值有極透徹的感悟,看得穿名和利的虛妄,特別是自我的虛妄。

  人們在驚怖其大鵬展翅的寓言時,多半只是訝其恢詭,壯其漫浪,把它當作壯志凌云的豪興。殊不知這正是莊子本人的自畫像,表達出一種隨運而化,適性而往的生存情態。這正是涵蓋全文乃至全書壯闊的序曲,籠罩整部哲學詩的自由境界。的確,《逍遙游》乃至《莊子》一書可歸結為人應當而且可能求得自由。這使常人非常懷疑:存在決定意識,而人不可能擺脫意識而活著,可能自由嗎?人類在世界上不可能擺脫孤獨無援的境遇,可能自由嗎?還有,人總是受著其它存在物的制約,可能自由嗎?人們在指出這些似乎是無可非議的理由時,自己卻不自覺地走入了天命論絕對的誤區:自由是無拘無束,甚至擺脫了生死的羈絆,是為所欲為、無所不能,是不承擔任何責任或壓力的生活方式,等等。甚至有人從文中拈出“無待”二字,斷章取義地說莊子所說的就是這種自由,因此莊子所說的逍遙游只是沒落階級無可奈何的幻想。其實,莊子的自由只是坦然面對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或天命),以可能的、有限的方式實現自我。文中魚鳥之化,浮海而游,乘風鼓翅,海運圖南,何曾擺脫過客觀存在?天之蒼蒼,四顧茫茫,大鵬何曾有過外援?何曾有辨別方向的標志?不到南海不得止息,何曾不是一種壓力?但大鵬對自己的命運無怨無悔,只是依靠自己的可能性,實現了自己無可選擇的生存方式?!@才是莊子的自由觀。既要放下自我,又要實現自我,這才是莊子的自由觀。放下自我,并不意味著放棄自我,而是要在忘我中不計較環境的得與失,不計較天賦的優與劣,坦然于冰與火的煎熬,以及生與死的愉悅與恐懼,以自身的可能性實現自我——即一個必然由生到死的過程。這就是《人間世》的主題,也是《老人與海》的主題。

  野馬塵埃也是自由的,因為它們無可選擇地、無所拒絕地實現了自我,不在于受著這樣或那樣的制約。雖然大年有大年的自由,小知有小知的自由,但一經攀比、計較,則除了悲哀,自由即杳不可尋。學鳩與蜩是不自由的,因為它們不知一旦落入攀比、計較,便無自由可言。德合一君,知效一官,行比一鄉者,也是不自由的,他們自以為實現了自我,其實只作了他人的工具;而那些“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者,自以為超越了常人的情感糾葛,實際上卻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意識評判中。常人聞譽而喜,遇謗而悲,強作鎮定,害性而已。因此也是不自由的。至于御風而行,旬日而反的列子,自以為超越了常人的行走能力,卻違背了平常人用腳行走的自然形態。故莊子說他“彼于致福者,未數數然也?!币陨铣H苏J為得自由者,都不及“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來得自在。也許有人會把這段玄奧的哲學語言當作冠冕堂皇的遁辭。但翻譯出來,卻是一段極平實的文字,即:憑著天賦的可能性,去適應陰陽四季的變化,浮游在無窮無盡的命運長河之中——不過是逍遙游的另一種說法。而大鵬正是憑著自己的飛翔能力,摶扶搖而上九萬里,背負青天而圖南。然而,大多數人卻不敢接受這樣的自由,避之唯恐不及,因為他們做不到“無己”、“無功”、“無名”。

  莊子雖說了個“三無”,但關鍵還在于“無己”。無己并不是要取消自我以及自身的生存可能性,也不是要用忘我來安慰疲憊的自我,而是要清醒地認識到自我的生存地位和生存能力,然后把自己的生存方式完全建立在屬于自己的生存地位和生存能力上,并且不要因錯誤的認識傷害了自己的生存能力。許多人的自我認識多處于誤區中,故對無己之說多持茫然的態度。首先的誤區就在于攀比。人們多以大為美,以小為不足以至于沒有臉面。因為大似乎可以有較少的約束而擁有較多的占有。于是許多人歆羨大鵬展翅的雄闊,而于野馬塵埃不屑一顧。就連王先謙、郭慶藩這樣的學者也不例外。攀比的結果多半是力不從心。于是“力不足則偽,智不足則欺”,始則害人,終則害己。所謂“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背H硕喟氪髣t揚揚得意,小則掩面自悲。結果都是傷害了自己。在攀比中,人人都想作統治者,似乎治理天下才能顯示才華,才足以留芳千古。殊不知真正把天下治理得有條不紊的是那只“無形的手”。自詡有治理才華的不過是月下把火,雨中灌園,圖個虛名而已。故湯讓天下于務光,務光沉淵;堯讓天下于許由,許由洗耳。在許由看來,即使庖人不治廚,也決不越俎代庖。因為“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他不愿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虛名的基礎上。人生是有限的,人的欲望也是極其有限的,正可以說明虛名的虛妄。俗話說:“家財萬貫,衣不過四季,飯不過三頓;廣廈千間,夜宿不過一床?!弊非筮^多的、非分的需求便是虛名,與無己、無名恰好背道而馳。所以,無己只是清醒地認識自己、不務虛名、恰當的對待自己。既然能夠清醒地認識自己,對自己的名份(即生存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無嘗試民無知無欲己與無名同屬一個范疇。講了無己,也就講了無名?!独献印吩唬骸笆且允ト酥?,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三章>)以前多把老子的這番教誨看作是愚民的陰謀,豈不辜負了老子的本意。

  要認識“神人無功”的意義,一是要領悟無目的性的意義,二是要看穿有用性的蒙蔽性質自然造物是無目的的,人生也應當是無目的的,。所謂的無目的,就是除了本身之外,沒有其他的意義。就像大鵬從魚化而為鳥,又摶扶搖而上九萬里,再向南海飛去,——這一切都不是大鵬生存的意義。如果說有意義的話,即大鵬完成了它的生命這一過程?!此^無目的的目的。在目的性很強的領域,到處都彌漫著困惑和失敗的氛圍,——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筆者不愿涉及。只想說,有目的的人生即悲慘的人生。這就夠了。目的性誘惑著人的一生,有用性更是蒙蔽著人的一生。首先,我們把有用性當做了世界本身。我們認識世界就是通過有用與否來認識的。這顯然是極其狹隘和膚淺的。故惠施不知道大瓠之種可以用來做腰舟,以漂洗為職業的人不知道不龜手之藥可以用來成就伐國之功用,不知無用之用的人不知道怎樣栽種無用之樗櫟,等等。要不受目的性和有用性的蒙蔽,關鍵是要知道人生的過程是有一個主宰——這就是人自身的生存可能性——亦即自身的能動能力。?

  人身上最不可思議的是自己的能動能力,莊子稱之為“神人”。能動能力是造物賜予有生物享用終生的固定財產。它既不能生息,又不能存留,隨著生物鐘的運行而漸次消耗,與有限的人生同步。故《老子》曰:“夫唯道,善貸且成。”說的即只有道這個東西才能一次性地給與萬事萬物的存在,這個存在即不能增殖,又不可能留存不動,更不可能轉借,因此叫做“善貸”。生命力旺盛是因為有可以透支的財產,精力衰竭則由于財產無可透支。透支生命財產,一體現為縱欲,貪圖享受;二是拼命,為了一個虛幻的目標,不惜一切代價,損害了健康。但拼命似乎比縱欲聽起來更體面。透支生命之時,固然可以產生極度的興奮和快樂,之后,卻會感到極度的空虛和欠缺;因為欠缺與空虛,又以更大的透支來填補,但得到的卻是更大的欠缺與空虛,最終無物以透支……故老子明白指出縱欲拼命之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傷也),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我拿青春賭明天”雖然說得漂亮,但也掩飾不了縱欲的悲哀。人生的正道便是愛惜生命。老子指出:“治人事天莫若嗇。”“嗇”可以解釋為極度愛惜自己的生命,以免死于非命;也可以解釋為種莊稼的過程,其中來不得半點的虛假和浮躁?!叭ド酢⑷ド?、去泰”表面上是講謙虛謹慎,其實是講對生命的愛護。庖丁解牛的故事也包含有愛惜生命的意思。“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保ā肚f子·養生主》)在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刀象征著人這個存在體,牛象征著人必須面對的煩累,刀刃則象征著人的生命力或能動精神。刀沒有刃,只是一塊廢鐵,有了刃,刀才成為刀這個東西。人與能動能力的關系正與刀和刀刃一樣,沒有能動性的人,只是一堆行尸走肉。庖丁愛惜刀刃,就是愛惜人自己的能動能力。刀不用,可能比使用著損害的還要快。只有愛惜著用,刀刃才能長保鋒利。庖丁說:“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保ā娥B生主》)禁欲導致壓抑,愛惜卻帶來愉悅。其中也有謹慎行事的意思。愛惜能動能力并非為追求長生不老,而是為使存在表達得更加愉悅。

  要愛惜自己,就不能與自然、社會、他人爭功,爭功的結果,多半是既傷害自己,也傷害了別人,于社會的和諧大為不利。不論怎樣,功勞總是屬于自然,屬于社會,屬于他人,本來就沒有必要去爭。如果說人生有什么目的的話,那也只是一個由生到死的、自然的過程。這便是無功的意思之一。其二,無功還意味著,我們所認識到的世界只是事物對我們的有用性,而世界本身的真相卻深藏在這些有用性的背后。所謂“言隱于榮華,道隱于小成”(《齊物論》)因此,我們不能被事物的有用性蒙蔽了對世界真相的認識。所以小大之用、有用或無用永遠是一個沒完沒了的辯證過程。大瓠之種,不龜手之藥,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由于能動能力自身不具備自我支配的能力,也不受世俗的干擾,以及意識的改造,只是你愛惜它,它就能較長久的支持你的存在;你不愛惜它,它就較早的離你而去;全然無我而又獨立特行。它在人的身上永遠是一片凈土,永遠純美,如同藐姑射山的神人,“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榖,吸風飲露”。而“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糓熟。”說的就是愛惜自己的能動能力,不使它閑拋暗灑,它就能使你的存在保持健康有為的狀態。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專心致志,就能成就健康的人生,與自然同體,與自然同功。能動能力的無己,也就決定了他的無功性質,即無目的的存在,或為存在的存在。這種存在方式,較為近道,合于莊子的游世之說,可以成為人們效法的榜樣?!段饔斡洝分械膶O悟空就是作者理解了能動精神的境界后塑造出的形象,至今為世人所喜愛??膳c“神人無功”之說同調,但是今天攀比的愈演愈烈,使得無目的的生活方式已成為一種奢侈的精神向往,喜愛孫悟空的人愈來愈少,以至于喜愛豬八戒的形象倒成為熱門話題。

  “神人無功”的生活方式不僅體現了純美的游戲狀態,而且在認識領域表現出深刻的自由精神,即洞穿了常人拘執于事物平常用途的遮蔽,在有用和無用之間來往無所掛礙。常人多以事物的有用性來理解世界的性質及合理性,還以為這就是世界的本身以及全部。因此,有用和無用之爭也就成為是非之爭的前提,并且無休無止地進行著。(《齊物論》中就有專章討論這一問題,亦指出這是人們認識上的誤區)。常人最不愿承認的就是缺乏認識世界及自我的能力,多以為憑自己的感受得到的東西可以通過分析綜合勾畫出世界的形象;在他們的眼中,有就是有,無就是無,從不會想到人在感受上的缺失或制約。因此在他們的生活中,有用與無用是無可辯駁的,以此來判斷善惡是非。殊不知這正是在演譯著一場“盲人摸象”的鬧劇。肩吾驚怖于 “神人無功”之說為“大有徑庭,不近人情”,惠子譏諷莊子之說如“大瓠之種”和“大樗”樣大而無當,就是不知人在精神上的聾盲缺失,而死于“蓬之心”之下。

  如果只知道莊子關于“無用之用為大用”及“大有大用,小有小用”的高談闊論,還只有“死于句下”之得。當有用無用之辯面臨自我的人生選擇時,一場革命才真正發生了?!渡侥尽分星f子的弟子鑒于山木的有用而被砍伐,客棧的鵝不能鳴而被殺問莊子人應當有用還是無用?莊子答道:“周將處乎才與不才之間? 才與不才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意思是說:我不屑在似是而非之間選擇,因為這樣難免于各種牽累。不如憑著自己的能動精神(或生存可能性)游戲于人世,超出人世的毀譽,隨著環境的變化,能干什麼就干什麼,不專門扮演一種角色。不管在上還是在下,都以適性為準,同事物的本來面目打交道,同萬物打成一片而又不被萬物役使(如能動精神同生命融為一體,而又不為生命役使一樣),這樣就能夠擺落各種牽累。這與孔子說話的味道沒有兩樣。只要把生存的希望建立在自身可能性的基礎上,就能夠超越是非、有無的鐵門限,不為七情六慾所累——這也是大鵬展翅逍遙游乃至《莊子》全書的主旨。不論超越是非有無,還是超越情緒之累,目的都在于自適自得,求得身心的自由?!洱R物論》在回答如果沒有是非判斷標準,應當怎樣生活時說:“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是說只有通人才知道是非、有無之間沒有什麼界限,因此不走是非之途而投身到實際的生活中去,在實際的生活中實現自己、解放自們己,從而得到自在。這就差不多了。這才是真正的“難得糊涂”。

  既然人缺乏認識世界的能力,又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那探求世界的奧秘,激烈的是非之爭又有什麼意義呢?筆者的回答是:如果探求世界、是非之爭不是為了占有和奴役,就可以起到激活生命力、解放生存的作用,意義太深遠了。比如人們關心國家大事,多半不是為了參政議政,也并非要表達什麼愛國熱情,只是覺得充實而已;有了這種充實,人就充滿活力,生活即有意義——這就是無用之用乃為大用。如果事事以有用無用判斷,人門將寸步難行?!对⒀浴分谢葑诱f莊子學說無用,莊子回答道:假如人走在大地上,足之所履為有用,足之所不到為無用,把無用之地挖掉至黃泉,人還敢不敢行走?惠子說:當然不敢。莊子又說:這無用之用就很明白了。故孔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孟子開口即說“何必曰利”。總之,能動能力是衡量自我言行的準則,而不是衡量世界的標準;適性與否只有自己才知道,與別人毫無干涉。損害自我總是痛苦的,愛惜自我總是愉悅的,順應變化總是適性的,游戲狀態總是純真的。逍遙游并非不切實際的幻想,關鍵在走出有用和無用的怪圈。

  也許常人徘徊在有用與無用的怪圈中,并非不知道拘執于有無的害性,或是為了逃避死亡的迫逐,因而自動放棄了對自由的追尋,或承擔不起得到自由所付出的代價——孤獨和寂寞。毛病都在不敢接受人的命運常態:出生入死(即一旦出生,就開始了走向死亡的過程)。他們逃避自由,背對走向死亡;對一切生存責任采取放棄的態度,把生存希望把生存希望寄托在依賴別人的幫助上——這是真正的放棄自我,與“至人無己”全然不同。至人無己則坦然走向死亡,自己承擔起生存的責任,反而得到了自由的愉悅。《逍遙游》中沒有涉及坦然面對死亡的意思,只在最后談到了對寂寞孤獨的欣然接受——植無用之樹于無何有之鄉,正好與之徘徊彷徨。從莊子關于有用無用以及大用小用之辯,可知莊子于治國之才是綽綽有余,但莊子卻拒絕了楚王的邀請作宰相,寧愿曳尾逍遙于泥涂。因此知道莊子把自己看作無用之材,是出于對身外之物的極其輕蔑。并非簡單的自甘寂寞。

  《莊子》一書的編撰很有味:開篇的《逍遙游》是莊子的自畫像,結束的《列御寇》卻是莊子的遺像,最后的《天下》對先秦的學術流派作一概述,算是編后記?!读杏堋酚?,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莊子說,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我的葬具難道不豐富麼,你們為什麼還要準備厚葬?弟子們答道,我們害怕烏鳶啄食老師。莊子說,在上被烏鳶食,在下被蟻螻食,奪彼與此,多不公平哪!這種對死亡的曠達,與開篇對自由的歌頌,形成完美的照應,表達出“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刻意》中語)的自然和瀟灑,使后人景慕不已。

  總之,《莊子》是一本懷疑主義的書,是一本特立獨行的書。因其懷疑主義,才有其獨立特性。懷疑主義,并非否定一切,打倒一切,而是要把自己所見所聞放在自己的理性法庭面前重新審視一番,才不會人云亦云,人步亦步。而理性法庭的唯一尺度只是事情的真相。莊子是把屬于人的、自然的、社會的各種現象,尤其是許多人們自以為是的、不言自明的現象給與重新審視,因此常常有他的獨見?!短煜隆菲粌H僅是先秦文化的總結莊子在《大宗師》 中談到讀書學習的最后階段即“疑始”,就是懷疑的開始??梢哉f,沒有懷疑主義,就沒有新的文化與科技的產生。但懷疑主義通常與獨立自主結伴而行。沒有獨立自主的精神,也就沒有特立獨行的懷疑主義,更談不上愉悅適性的逍遙游。

? 二○○五年九月二十三日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阳县| 城固县| 凤冈县| 德安县| 宝应县| 宜良县| 嘉鱼县| 贺州市| 舒兰市| 六安市| 连城县| 越西县| 尉氏县| 容城县| 凤阳县| 乌什县| 安吉县| 朝阳县| 钦州市| 石河子市| 丹阳市| 敦煌市| 辽宁省| 富裕县| 洛扎县| 酉阳| 宜城市| 错那县| 大田县| 厦门市| 开原市| 临邑县| 全椒县| 隆子县| 沂南县| 泾川县| 丰镇市| 兰坪| 富源县| 泊头市| 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