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中國歷史要籍介紹

48、《唐會要》

  “會要”是分門記述歷代各項制度沿革的史料匯編。內容除各項經濟、典章制度外,兼敘史實。始創于唐德宗時蘇冕所撰的《會要》40卷,記載自唐高祖至德宗九朝各項經濟、典章制度。宣宗時,崔鉉等人撰《續會要》40卷,續德宗 至宣宗事。宋代王溥增補至唐末,名《新編唐會要》,現簡稱《唐會要》。共100卷,成書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唐會要》是我國歷史上現存最早的一部會要。會要體裁和《通典》的主要區別在于,《通典》是歷代典章制度沿革的綜合敘述,會要則是有關典章制度原始資料的摘錄。

  《唐會要》專門記錄有唐一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政制沿革,自“帝號”始,以“四夷”終,共分514事目,細瑣史事不能定目者,則錄於雜錄.附于各條之后。《唐會要》“于唐代沿革損益之制,極其詳核”。 又保存了《新唐書》、《舊唐書》未載的史實,由於《大唐起居註》、《大唐實錄》,加上蘇、崔二書均亡佚,部分內容多靠此書保存,是研究唐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資料。可用以校勘兩《唐書》。但由于不分門,查閱不便,另有張忱石《唐會要人名索引》可供查考。

  《唐會要》所記,以宣宗前的內容較豐富,因為充分利用了蘇冕﹑崔鉉等人所編《會要》的舊文,有時還直接引用蘇冕的一些議論。宣宗以后因編者無所因循,加以唐末歷史資料散佚,故所述較為簡略。《唐會要》至清代僅存傳抄本,脫誤頗多。嘉慶年間才以木活字排印并補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所據舊抄本原缺卷七、八、九、十共4卷,后人以《舊唐書》、《冊府元龜》、《開元禮》諸書中有關資料輯補。原目卷七封禪、卷八郊議,今卷八補輯的也是封禪,與標目不相應。

  該書刻本至清初已屬罕見,僅常熟錢氏寫本,亦非足本。乾隆年間,四庫館搜訪遺書,汪啟淑所進抄本較錢氏寫本,卷九二不殘缺,卷九三、九四兩卷首尾完具,收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為清代第一個刻本,成為通行本。同治年間,江蘇書局翻刻,校勘頗精,改正了其中一些錯處,為清代最后一個刻本。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國學叢書”本,即以聚珍本為底本。1955年,中華書局又用商務印書館紙型重印出版。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江蘇書局本為底本,參以聚珍本和上海圖書館藏的四個抄本,校點出版,并附錄《玉海》中的《唐會要》佚文36條,按原目編次。

  王溥(922~982),字齊物,并州祁縣(今屬山西)人,是五代至宋初的政治家和史學家。于后漢乾祐中進士及第,授秋書郎。時李守貞等三鎮叛亂,漢廷派郭威討伐,郭威素知王溥才學出眾,辟其為從事,為之效力。郭威稱帝后,王溥步步高升由左諫議大夫至樞密直學士、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兵部侍郎、端明殿學士。郭威臨終時,所作的最后一件事就是任命王溥為中書侍郎、平章事,任命下達后,郭威說:“吾無憂矣”。周世宗即位后,加封其兼禮部尚書、監修國史。宋初罷相,任太子少保,開寶二年(969)十月,遷太子太師。太平興國初,封祁國公,七年(982)八月去世,時年61歲。謚文獻。

  王溥的著作除《唐會要》外,尚有《五代會要》39卷,另有《王溥集》20卷,《翰林酬唱集》1卷,但均已散佚。

49、《西漢會要》《東漢會要》

  分別記載西漢和東漢典章制度沿革的史料匯編。南宋徐天麟撰。成于宋寧宗嘉定四年(1211年),徐天麟在撫州教授任上。《西漢會要》分帝系、禮、樂、輿服、學校、運歷、祥異、職官、選舉、民政、食貨、兵、刑法、方域、蕃夷十五門類分別記載西漢時期的典章制度。每門之中,卷數多寡不等,均有子目。總計376目(《四庫提要》誤作367)。其中“職官”110子目,“食貨”36子目,很詳細。尤其是“兵”一門,共38目,徐氏把《漢書》有關兵制一類的材料收集編排起來,查檢很方便。

  《西漢會要》仿照《唐會要》體例,史料都是根據《漢書》的紀、表、志、傳,每條均注出處。唯本書僅取正史數據,未雜以其它筆記,恐有偏頗之虞。樓鑰《攻媿集》有《西漢會要序》。

  《東漢會要》記載東漢王朝的典章制度及沿革,亦是徐天麟撰。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成書,后《西漢會要》十五年。徐天麟時任武學博士。《東漢會要》計四十卷。取材與范曄《后漢書》、司馬彪《續漢書》、袁宏《后漢紀》等,分作十五門,但門類名稱與《西漢會要》不全相同,去學校、運歷,祥異門,增文學,歷數,封建門。子目共三百八十四。《東漢會要》四庫本缺三十七、三十八兩卷,三十六、三十九卷也各缺一半。光緒己卯(1879年),嶺南學海堂刊本據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影宋本補全,后有謬廷湘跋文為之說明,此書現已不缺。此書有中華書局點校本。本書與《西漢會要》合為《兩漢會要》。

  徐天麟,字仲祥,臨江(今江西清江西南)人。為《三朝北盟會編》作者徐夢莘之侄。開禧元年(1205年)進士,曾任撫州、臨安府教授,通判惠、潭二州,廣西轉運判官等,其生平事跡附見于《宋史》卷四百三十八《徐夢莘傳》,稱其“所至興學明教,有政惠”徐氏一門俱為史學家,徐天麟之父名得之,作《左氏國記》、《史記年記》,其長子孟堅作《漢官考》。徐天麟除了《西漢會要》《東漢會要》外,還作《漢兵本末》一卷、《西漢地理疏》六卷,今均不存。

50、《三國會要》

  記載魏、蜀、吳三國典章制度及沿革的史料匯編,清人楊晨編撰。楊晨于明末曾供職于史館,有感于《三國志》中無“志”,于是仿效徐天麟編纂《兩漢會要》的體例,在光緒十三年(1886)秋天開始編纂《三國會要》。全書22卷,分帝系,歷法 天文 五行 方域 職官 禮 樂 學校 選舉 兵 刑 食貨 蔗政和四夷,共15門,84目。瑣聞軼事,作為雜錄附于后。

  楊晨的《三國會要》所采錄的材料,有一百五十六種,較為廣博。參與考訂的有唐景崇,孫怡讓等著名學者。因而流傳較廣。

  本書由江蘇書局初刊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黃巖楊氏刊有《崇雅堂從本》;中華書局于1956據江蘇書局版校點出版。

  現存的另一種《三國會要》是據清代著名學者錢儀吉的手稿整理而成。錢氏所留的手稿未完,凡5冊40卷。此書撰寫于“乾嘉學派”鼎盛時期,資料豐富,考訂詳賅。其中天文、歷史、輿地等門類,遠較目前通行的楊晨《三國會要》為詳備精審。為便利讀者使用,書中還包含了“魏都城圖”、“吳都城圖”等歷史地圖。該書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整理出版該書時,對錢氏手稿中有所缺文之處,補入楊晨《三國會要》的有關內容;另外還配有《魏都城圖》、《金墉城圖》、《吳都城圖》等有關歷史地圖。

  楊晨(1845~1922),字定孚,黃巖路橋河西人。16歲有神童之稱。清同治四年(1865)舉人,光緒三年(1877)進士,殿試二甲第8名,光緒十年,考中御史,同年開始編《三國會要》,后歷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山東道與河南道御史,河北定興縣掌教河陽書院,刑部掌印執事中。光緒二十三年,母卒,楊晨辭官歸鄉。民國11年卒,終年78歲。楊晨的其他著作有:《路橋志略》2卷,《三國志札記》1卷,《定興縣志》26卷,《臨海縣志(稿)》32卷等。

51、《秦會要》

  又稱《秦會要訂補》,記載清代典章制度沿革的史料匯編。清人孫楷于光緒三十年(1904)撰成。共二十六卷。該書仿照漢、唐、五代《會要》體例,分為世系、禮、樂、輿服、學校、歷數、職官、民政、食貨、兵、刑法、方域、四裔等14門。門下再分為三百零一目,以史事系其下,并注明引用檔案文獻名目。原書遺誤甚多,后由徐復進行訂補,逐條修正。195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首次出版,書名《秦會要訂補》。2000年,楊善群又對此書加以補充,訂正,復原書名為《秦會要》。

  孫楷(1870~1901),字漢王旬,湖南湘潭人。清末學者。勤研歷史檔案,學理淵深。

52、《五代會要》

  記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典章制度及其損益沿革的史料匯編。北宋王溥于乾德元年(963年)告老還鄉的前一年修成。共三十卷(一作五十卷)。《五代會要》共設二百七十九目,除個別目﹑次略有調整外,體例一遵《唐會要》。每目內,先按朝代更迭,再依年代順序編排史料,甚便檢索。成書於北宋太祖建隆二年(961),一說乾德元年(963)。

  《五代會要》依五代時期的各朝實錄的詔令、奏議分類編纂而成,是研究五代典章制度必不可少的史料,價值很高,可視為《通典》之續編。《五代會要》在保存五代典章制度方面功績殊偉。它成書於《新五代史》和《舊五代史》之前,是關于五代典章制度的最早撰著。而且由于此後諸史於五代典章的敘述均甚簡略:《舊五代史》是輯本,《新五代史》又僅有司天、職方二考,《五代會要》遂成為研究五代這五十多年的典章文物制度的唯一史料。其“禮法刑政沿革”全賴《五代會要》得以流傳。關於唐初世族之升降,唐役使民工興建諸宮、府兵、養馬、都督府的設置、佛寺之興建等皆有記載,足補正史之缺。王溥仕於五代,后周時居相位,諳熟五代典章文物,編撰此書時又大量摘引五代諸朝實錄中的詔令﹑奏議,故史料亦比後出的新、舊《五代史》翔實。。四庫館臣稱該書“收放失舊聞,厥功甚偉”,又說:“讀五代史者,又何能無此一書哉!”

  《五代會要》撰成後,詔藏於史館。北宋慶歷六年(1046)文彥博初刊於蜀;南宋乾道七年(1171)施元之復刊於徽州(今安徽歙縣)。元﹑明之際無刊本。清乾隆中方有活字本刊行。今通行本為清光緒十二年(1886)江蘇書局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之校點刊行。

53、《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記述宋高宗趙構一朝時事的編年史書。二百卷。時間從建炎元年(1127)至紹興三十二年(1162)共36年的史事。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一書,包括宋高宗一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敘述,也記錄了金太宗完顏晟、金熙宗完顏亶、金海陵王完顏亮三代的史事,為研究宋﹑金等史的基本史籍之一。高宗一代曾有大量的時事記載,由于這些記載的見聞、詳略、政見不同,對人物的評論也有所不同,故事多歧互,眾說紛紜。李心傳以《高宗日歷》、《中興會要》等官書為基礎,參考其他官書,以及一百多種私家記載、文集、傳記、行狀、碑銘等,進行了細致的考訂,采用了他認為是可信的,辨別了他認為不可信的,并一一注明。對重要事件,本文不能全載的,也另加注明。該書可與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互為補充,前者有較為全面的敘述,后者則保存了較多的原始記述。有此兩書,對高宗一代史實可以得到較清晰的了解。

  作者撰寫該書適在秦檜、秦熺父子專權,恣意篡改官史之后,《要錄》因襲舊章,不免承其謬誤。《要錄》編纂多仿照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體例,書名《要錄》,又是摘要而記,這與《長編》所定寧繁毋略的原則多少有所不同。該書堪稱《長編》的繼續,把李心傳同李燾并稱,也是當之無愧。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有清《四庫全書》本、光緒仁壽蕭氏刻本和廣雅書局刻本傳世。

  李心傳(1167~1240),字微之,四川井研人。十四五歲時,隨其父李舜臣居于臨安(今浙江杭州)。時舜臣任宗正寺主簿,故心傳得有機會閱讀官藏的當代史書,引起研究當代史的興趣。慶元元年,(公元一一九五年)鄉試下第,遂絕意應舉,閉戶著書。晚年,魏了翁等薦為史館校勘,賜進士出身,修中興四朝帝紀又踵修十三朝會要。端平間,書成,擢工部侍郎。以言罷。心傳有史才,除《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外,著有詩文100卷,《高宗系年錄》200卷,《學易編》5卷,《誦詩訓》5卷,《春秋考》13卷,《禮辨》23卷,《讀史考》12卷,《舊聞證誤》15卷,《朝野雜記》40卷,《道命錄》5卷,《西陲泰定錄》90卷。《宋史》有傳。

54、《明會要》

  記載明代典章制度沿革的史料匯編。清人龍文彬撰。共八十卷,共80卷。體例本于《秦會要》、《兩漢會要》、《三國會要》,分帝系、禮、樂、輿服、學校、動歷、職官、選舉、民政、食貨、兵、刑、祥異、方域、外蕃等十五門,子目為四百九十八事,征引贍博,間附論列辨證,可供檢索明代制度資料之用。一般認為史料價值不及明代官修的《明會典》。

  國家圖書館藏有清光緒間(1875)廣雅書局刻本線裝24冊、清光緒十三年(1887)永懷堂刻本線裝20冊。中華書局1956年出版點校本。

  龍文彬(1821—1893),字筠圃,江西永新人。同治四年(1865)進士,改吏部主事,光緒元年充棱穆宗實錄加四品街。除《明會要》八十卷外,尚著有《永懷堂詩文鈔》10卷,《明紀事樂府》三百首。《清史稿》有傳。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榆县| 甘洛县| 乌鲁木齐县| 潼关县| 兴仁县| 惠安县| 永康市| 富裕县| 湖南省| 德保县| 昆明市| 加查县| 萨迦县| 高唐县| 洱源县| 砚山县| 长乐市| 大宁县| 嵩明县| 灵川县| 那坡县| 霍邱县| 白山市| 浏阳市| 崇礼县| 柏乡县| 大邑县| 华池县| 大竹县| 奉化市| 黎城县| 荃湾区| 东乌珠穆沁旗| 襄樊市| 高雄县| 壶关县| 保亭| 贵南县| 宣汉县| 五莲县| 洱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