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著名家教選介(八):李鴻章家書
示兒(談派人出洋學藝道理)
【原文】
年來國事日非(1),吾等執政,雖竭力謀強盛,然未見效,深為可嘆。國人思想受毒根深,忽然一旦變化,固非易事,然受外人之凌辱,國人未能反省,非愚且鈍乎?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諳世事,墨守陳法(2),藏身于文字之間而卑視工商(3)。豈知世界文明,工商業較重于文字。窺東西各國之強盛,無獨不然。今當局者漸醒,于是有出洋考察之議。然考察而未能仿行,等于不察(4);欲仿行而仍假手于外人,等于不仿(5)。故曾夫子滌生等,有上疏擬選聰穎子弟出洋習藝事,各專所學,報效于國家也(6)?;蛑^(7)天津、上海、福州等處,已設局仿造輪船、槍炮、軍火;京師設同文館(8),選滿漢子弟,延請學者教授;又上海開廣方言館,選文童肄業,似中國已有基緒,無須遠涉重洋。(9)不知設局制造、開館,所以圖振奮之基也;遠適肄業(10),集思廣益,所以收遠大之效也。西人學求實濟,無論為士、為工、為兵,無不入塾讀書,共明其理,習見其器,躬親其事(11),各致其心思巧力,遞相師授,期于月異而歲不同。中國欲取其長,一旦遽圖盡購其器(12),不惟力有不逮(13),且此中奧窔(14),茍非遍覽久習,則本源無由洞徹,曲折無以自明。古人謂學齊語者,須引而置之莊岳之間(15)。又曰:百聞不如一見,此物此志也(16)。況誠得其法,歸而觸類引伸。今日所為孜孜以求者,不更擴充于無窮耶!余然曾夫子之說,附其后(17),因疏圣上,并籌辦法。
吾兒身體不佳,宜自保重。每日工作,宜有定時,弗過度。余年老力衰,耳眼不靈,疏忽之處頗多,可恨可恨!
【注釋】
(1)國事日非:國家狀況一天不如一天。
(2)不諳世事,墨守陳法:不懂得世事在發展變化,還是抱著老一套陳規不變。諳(ān):熟悉,精通。
(3)藏身于文字之間而卑視工商:整天在故紙堆中鉆研作文,輕視工、商等實用之學。
(4)然考察而未能仿行,等于不察:如果僅僅是出洋調查了解而不去學習模仿,這樣的考察沒有什么用處。
(5)欲仿行而仍假手于外人,等于不仿:然而僅僅是通過外國人來仿效,自己不會親自動手,這樣的仿效還是沒有用。
(6)“故曾夫子滌生等”句:指曾國藩在同治十年(1871)8月給同治皇帝上的奏折《擬選子弟出洋學藝折》要求選派幼童出洋留學,以學習西方先進科技為途徑,改變中國被動挨打的局面。曾夫子滌生:曾國藩字滌生,“夫子”是對人的尊稱。
(7)或謂:有人說。
(8)天津、上海、福州等處,已設局仿造輪船、槍炮、軍火;京師設同文館:1862年李鴻章在上海設洋炮局。繼而曾國藩在安慶設軍械所,李鴻章在上海設江南制造總局、輪船招商局,左宗棠設福州船政局,張之洞設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摹習列強的工業技術和商業模式。京師設同文館:清末中國政府官辦的外語人才學校,以教授西方語言為主的官辦教育機構,也是中國近代最早成立的新式教育機構,于1862年8月24日成立于北京。由洋務派領袖恭親王奕?、桂良和文祥的奏請下成立。同文館于1900年因庚子事變被迫停辦,1902年并入京師大學堂。
(9)上海廣方言館:亦稱上海同文館,為清末在上海設立的外國語文學校。同治二年(1863年)由江蘇巡撫李鴻章以上海交涉事件較多為理由,奏請清政府批準招收近郡十四歲以下的俊秀兒童入館,學習外文為主課。只利用禮拜休業日講中文,自習自然科學。三年業滿,分派洋務職事。1905年改為兵工中學堂。同治三年廣州仿上海例,也設廣方言館,又稱“廣州同文館”。
(10)遠適肄業:到遙遠國度的學校去學習。肄業(yì yè):在校學習。
(12)遽圖盡購其器:打算很快將西方的器械全買回來。遽(jù):突然,時間很快;圖:圖謀,打算。
(13)不逮:不及,不能成功。
(14) 奧窔(ào yào):奧妙精微之處。
(15) 古人謂學齊語者,須引而置之莊岳之間:語出《孟子·滕文公下》:有位楚國官員,希望他的兒子會說齊國話,那么,找齊國人來教呢,還是找楚國人來教呢?”戴不勝回答道:“找齊國人來教?!泵献诱f:“一個齊國人來教他,很多楚國人干擾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說齊國話,也是不可能的。假如帶他在莊、岳鬧市區住上幾年,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說齊國話,也是不可能的。
莊岳之間:街道和里巷之中。顧炎武《日知錄》云:“莊是街名,岳是里名”
(16)此物此志也:(派幼童去西方學習這件事)這與古人所說的情況和道理完全一樣。
(17)余然曾夫子之說,附其后:我完全同意曾國藩老夫子所說的這番道理,因此作為他的奏章附議,上奏皇上。
【簡評】
這封信主要是解釋為何要派少年去西方留學。其中涉及如何才能改變中國被動挨打的局面。如何向西方學習,是購買西方的工業設備還是學習西方工業技術和商業模式?學習列強的工業技術和商業模式,是關起門來學還是留學西方親自操作、耳提面命。所以,這封私信雖說是教子,實際上是說給全國民眾聽的,它代表了洋務派通過教育來實業救國的基本主張。
在鴉片戰爭失利、太平天國起義后,清廷上層為應對內憂外患形成了“洋務派”與“守舊派”兩大陣營,以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為代表的洋務派官員,抱著“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和目的,在全國展開實業救國運動。摹習列強的工業技術和商業模式,利用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模式發展近代工業,以獲得強大的軍事裝備、增加國庫收入、增強國力,維護清廷統治。該運動自咸豐十年年底(1861)開始,至1895年大致告終,持續了近35年。如何開展實業救國,洋務派官員和容閎等一批了解西方的知識分子,認為只有打開國門學習西方先進科技,才能改變中國積貧積弱、被動挨打的局面。正是在此背景下,同治十年(1871)八月十九日,時任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曾國藩會同直隸總督李鴻章領銜會奏《擬選子弟出洋學藝折》。奏折先從對現實的分析入手,闡發派幼童留洋的必要性,然后提出具體的操作模式,并依此向朝廷申請政策和資金方面的支持。第二年2月12日,兩人又再次領銜會奏,促請“派遣留學生一事”盡快落實。并提出在美國設立“中國留學生事務所”,推薦陳蘭彬、容閎為正副委員常駐美國。在上海設立“幼童出洋肄業局”,奏請劉翰清“總理滬局選送事宜”。半個月后,三月一日,曾國藩病逝。此后主持此事則有李鴻章獨立完成。
1871年9月9日(農歷八月初八),總理衙門奉旨:“依議欽此”。官方提供的條件十分優厚:赴美留學期限長達十五年,在此期間,政府負責衣食住行等全部開銷,還有大學畢業后在美游學兩年的花費。學成歸國后聽候總理衙門量才使用。出洋學生的年齡,開始定在十三四歲到二十歲,后來修改為十歲到十五歲之間。最后選定120名幼童,其中有五對是兄弟兩人前去留學。這些幼童的家庭,多是得風氣之先的廣東,其次是沿海的江浙、福建和李鴻章的老家安徽。其中廣東84人,江蘇22名,浙江8人,安徽3人,福建2人,山東1人。與澳門毗鄰的廣東香山縣就有39名。當年屬香山縣的唐家鎮,就先后送出了七位留美幼童,其中包括日后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理的唐紹儀和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的唐國安。
李鴻章此信,即寫于同治十年八月十九日與曾國藩領銜會奏《擬選子弟出洋學藝折》之后。如上所述,主要是解釋為何要派少年去西方留學的原因??词且环饧倚牛瑢嶋H上同與曾國藩領銜會奏的奏折一樣,說理非常充分,邏輯十分嚴密:信中從國家現狀“國事日非”,自己作為執政之一“雖竭力謀強盛,然未見效”談起,指出變革圖強已是當務之急。但如何
變革圖強?首先要改變國人墨守陳法,輕視工、商等實用之學的陳規陋習,打開國門,向西方學習。再接下去,又提出如何向西方學習,信中先否定兩種不可行之辦法:“然考察而未能仿行,等于不察;欲仿行而仍假手于外人,等于不仿”。然后再正面肯定曾國藩和自己奏議“選聰穎子弟出洋習藝”的必要性,這才是考察而且仿行,靠自己而不假手于外人的最好辦法。為了證明必須如此,李鴻章在信中又破國人質疑:國內已開設仿造輪船、槍炮、軍火的制造局和學習洋文的同文館,為何還要在再派留學生。為了答疑,信中從兩方面立論:一是僅僅仿造并不夠,因為僅僅是購買洋機器,國家沒有那么多錢財。更因為這樣并不能掌握制造的科學方法。必須派人身臨其境,耳濡目染,才能洞察其中奧秘,掌握訣竅,讓后再觸類旁通,擴大引申。另一方面據圣人孟子之言“學齊語者,須引而置之莊岳之間”,以及民間俗語“百聞不如一見”來證明派幼童留學之必要。這樣層層推進,設問答疑,使“擬選子弟出洋學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讓國人皆知。從他意識到如不學習、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中國必亡,以及決心說動朝廷打開國門,派遣少年出洋留學以圖富國強兵的拼老命精神來看,如果說他是因循守舊、茍且偷安,不思進取,甚至罵他是“賣國賊”,似乎于情于理皆說不過去。
李鴻章兒子共有六人,長子李經方;次子李經述為繼室夫人趙小蓮所生;三子李經邁為妾莫氏所生。在李經邁前后,莫氏還各生有一子:李經遠、李經進,皆早夭。此信寫于同治十年(1871),三子李經邁生于光緒二年(1876),次子李經述生于同治三年(1864),此時七歲;長子李經方生于咸豐五年(1855),此時十六歲。與派遣幼童出國的年齡相近。因此此信是寫給長子李經方的。李經方是李鴻章六弟李昭慶之子。李鴻章原配夫人周氏生子經毓,早夭,因此過繼李昭慶之子作繼子。李經方受乃父教育,努力學習西方文化。在天津直隸總督衙門讀書隨朱靜山、白狄克學習英文。光緒八年(1882)八月中舉,后留在北洋大臣衙門隨李鴻章襄辦外交事宜。十二年(1886)夏,隨駐英欽差大臣劉瑞芬赴英,擔任參贊。十六年(1890)以候補道出任出使日本大臣,并隨李鴻章參加《中俄密約》談判。李鴻章去世后,他又隨工部左侍郎盛宣懷與英國人馬凱談判通商條約,后又參與安徽及滬寧鐵路的籌建事宜。光緒三十三年(1907)三月出任出使英國大臣。宣統二年(1911)十二月,調任郵傳部左侍郎。李經方為維護國家主權,進行多次具體交涉,最終將郵政業務從外國人把持的稅務司轉回郵傳部管轄,并由李經方兼任中國第一任郵政總局局長。為中國外交、郵政和鐵路事業的開創都做過一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