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一枝”皆詩話
也許,“一”的哲學命題來自老、莊。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這個“一”是無窮的大,指無所不有、包容一切。而莊子說“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逍遙游》)這個“一”則是細微的小,謂僅此而已,比喻欲望有限,極易滿足。
莊子本意是:山雀在深林筑巢,所棲不過一枝;老鼠在河中飲水,所飲不過滿腹。人也是一樣,功名利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因此,與其汲汲奔命于功名利祿的追求,不如保持一種恬然淡漠的態度。由此開始,莊子的“一枝”典故流傳不已,在人間有著說不盡的詩話,文學史上演繹出無數的風景來。
梅花乃春天的使者,贈梅原本是越國的一種古老習俗。漢代劉向的《說苑》中記述:春秋時,越國使節諸發出使梁國,手執一枝梅花作為見面禮,前去向梁王致意問候。后來“一枝春”就成了著名的文學典故。
南朝詩人陸凱隱居江南時,給在長安的好友范曄寄去梅花一枝,并附詩云: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宋代黃庭堅有《劉邦直送早梅水仙花》詩云:“欲問江南近消息,喜君貽我一枝春。”在近代,亦有秋瑾女俠寫給友人的《菩薩蠻》詞曰:“無邊家國事,并入雙蛾翠。若遇早梅開,一枝應寄來。”梅花成了詩人贈給知己者的最好禮物。
唐人齊已寫了一首題為《早梅》的詩: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
風遞幽香去,禽窺素艷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
他聽說鄭谷頗有才學,便帶上自己的詩前去拜訪。鄭谷笑著說:“‘數枝開’不能說明《早梅》的詩題,不如改為‘一枝開’,這樣就更好了。”齊已欽佩鄭谷的一字之改,連連拜謝他為“一字師”。
有趣的是,王安石曾有《梅花》詩云:“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后來他又寫了《甘露歌》:“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間應未有。疑是經春雪未消,今日是何朝。”如此,宋人也在向唐人看齊呢。俗話說“物以稀為貴”,這是詩人的共識。李商隱的《春風》詩說:
春風雖自好,春物太昌昌。
若教春有意,唯遣一枝芳。
我意殊春意,先春已斷腸。
無疑,“一枝芳”也是梅花。詩人以傷感的筆調否定春風的用情不專,以“一枝”表現了自己在感情上的專一如故。
除了梅花,“一枝”也可以是春天里的其他花木。比如梨花,人們首先想到白居易的《長恨歌》:“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這是對楊玉環孑然一身的美麗寫照。又如杏花,看葉紹翁《游園不值》詩:
應嫌屐齒印蒼苔,十扣柴扉九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詩人在表達這樣一種愿望:獨立新生的美好事物是封鎖不住、禁錮不了的!
至于秋天的花兒,杜牧的《紫薇花》也是用“一枝”,詩云:
曉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園中最上春。
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偏笑艷陽人。
還有朱淑真的《桂花》詩曰:
彈壓西風擅眾芳,十分秋色為伊忙。
一枝淡貯書窗下,人與花心各自香。
還是“一枝”,寂寞的花兒成了詩人的知音。
說到柳樹,有張九齡的《折楊柳》詩:
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
一枝何足貴,憐是故園春。
遲景那能久,流芳不及新。
更愁征戍客,容鬢老邊塵。
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枝柳條贈給遠行者。其含義:一是“柳”諧“留”音,贈柳表示留念;二是柳樹的特點是“隨地可活”,拿來祝愿遠別的人,到了異地能隨遇而安,一切順遂。
關于竹子,便要說到鄭板橋的畫竹,他說:“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魚竿。”(《予告歸里畫竹別濰縣紳士民》)因為竹子象征著詩人的正直品格與清廉作風。清代戲曲家洪昇的名句是:“斑竹一枝千點淚,湘江煙雨不知春。”(《黃式序出其祖母顧太君詩集見示》)這是古代傳說:堯帝有二女,名娥皇、女英,同嫁舜帝。舜南游死于蒼梧,即葬其地。二妃尋舜至湘江,悼念不已,淚滴竹上而成斑點,稱為湘妃竹。
最后,想到了明代奇才徐渭(字文長),曾為舊居題名“一枝堂”,并書聯曰:“宮墻在望居三卜;天地為林巢一枝。”徐渭對莊子是心領神會的,暗示著自己那種遺世獨立的孤傲人格。
徐渭自評云:“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他在《題自書一枝堂帖》中說:“高書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書。然此言亦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徐渭所撰《一枝堂稿》二卷,有明萬歷丁巳(1617年)刻本,今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國學時代,時代國學】
GuoxueTimes
Sheer
Reading Pleasure
與您一起分享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