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漫說九鼎

  九鼎之名,不見于《尚書》、《詩經(jīng)》,從《左傳》開始才有記載。《左傳》宣公三年楚莊王在王室境內(nèi)陳兵示威,周定王讓王孫滿做特別代表去慰問楚王,楚王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答復(fù)說:“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yuǎn)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xié)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于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于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他指出夏禹道德高尚,遠(yuǎn)方把各地東西事物畫成圖獻(xiàn)給他,九州的長官都貢上青銅。禹把銅熔鑄成鼎,把各地所繪畫的奇物都印于鼎上。百姓看了這鼎,就知道什么是神物,什么是惡物。這樣他們出入川澤山林,就不會遇到不順眼的怪物,這樣九鼎起到團(tuán)結(jié)上下,受天保佑的作用。后來夏桀無道,被商湯所滅,鼎就到了商,過了六百年武王滅商,鼎又遷到周。后來成王在郟鄏也就是洛陽定鼎,安頓好九鼎后他向天占卜,得知周朝可傳三十代,享國七百年。所以他告誡莊王周王德望雖不如前,但天命未改,勸告楚莊王莫要有野心。似乎在記載中,鑄類似的鼎也并非從夏禹始,《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在汾陰得鼎,有司儀說“聞昔泰帝興神鼎一,一者壹統(tǒng),天地萬物所系終也。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混沌時(shí)期的泰帝就造了神鼎,黃帝則造了三個(gè)寶鼎,到禹則鑄九鼎,當(dāng)然這更多可能是這些司儀隨口說說。《墨子》中則把鑄九鼎之人歸于夏禹的兒子啟,《墨子》卷十一《耕柱第四十六》:子墨子曰:“鬼神之明智于圣人,猶聰耳明目之與聾瞽也。昔者夏后開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鑄之于昆吾;是使翁難雉乙卜于白若之龜,曰:‘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舉而自臧,不遷而自行。以祭于昆吾之虛,上鄉(xiāng)!’乙又言兆之由曰:‘饗矣!逢逢白云,一南一北,一西一東,九鼎既成,遷于三國。’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數(shù)百歲矣。”這里提到的夏后開就是啟,后人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的。《墨子》成書也比較早,這個(gè)說法很值得重視。這里對九鼎的形制也做了說明,它是“三足而方”的。一般來說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九鼎似乎比較特別。在《史記》卷四十《楚世家》:楚欲與齊韓連和伐秦,因欲圖周。周王赧使武公謂楚相昭子曰:“…….今子將以欲誅殘?zhí)煜鹿仓?居三代之傳器, 吞三翮六翼,以高世主,非貪而何?”在“三代之傳器”下司馬貞《索隱》注“謂九鼎也。”“吞三翮六翼”下《索隱》注“翮,亦作‘婼’,同音歷。三翮六翼,亦謂九鼎也。空足曰翮。六翼即六耳,翼近耳旁,事具小爾雅。”這里理解為每個(gè)鼎是有三個(gè)空心的足和六個(gè)附耳。而孔穎達(dá)則解釋為三圓六方九個(gè)鼎,可能并不準(zhǔn)確。而且從古漢語語法來講,“居三代之傳器, 吞三翮六翼”也可以是并列關(guān)系,上一句指九鼎,下一句可能指其他器物。九鼎在三代相傳,成為法統(tǒng)的象征。在周室積弱之后引來楚國的貪念。

  貪圖九鼎的也并非楚國一家。《戰(zhàn)國策》開篇第一條就是“秦興師臨周求九鼎”,這篇里提到“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后來顏率到齊國借兵才解了圍,可惜剛?cè)チ死怯秩莵砘ⅲ褒R將求九鼎,周君又患之。” 顏率又到齊國游說,“顏率至齊,謂齊王曰:‘周賴大國之義,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獻(xiàn)九鼎。不識大國何途之從而致之齊?’齊王曰:‘寡人將寄徑于梁。’顏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暉臺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齊王曰:‘寡人將寄徑于楚。’對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于葉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終何途之從而致之齊?’顏率曰:‘弊邑固竊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壺醬甀耳,可懷甀挾挈以至齊者,非效鳥集烏飛、兔興馬逝,漓然止于齊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九九八十一萬人,士卒師徒器械被具,所以備者稱此。今大王縱有其人,何途之從而出?,臣竊為大王私憂之。’齊王曰:‘子之?dāng)?shù)來者,猶無與耳。’顏率曰:‘不敢欺大國,疾定所從出,弊邑遷鼎以待命。’齊王乃止。”《秦策一》“司馬錯(cuò)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條,張儀說“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當(dāng)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據(jù)九鼎,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yè)也。”《史記·周本紀(jì)》赧王四十二年,“秦破華陽約。馬犯謂周君曰:‘請令梁城周。’乃謂梁王曰:‘周王病若死,則犯必死矣。犯請以九鼎自入於王,王受九鼎而圖犯。’梁王曰:‘善。’遂與之卒,言戍周。”從幾則材料中可以看出秦、齊、魏都貪圖九鼎,秦齊屬強(qiáng)國,魏國這樣的小國也有著非分之想。《戰(zhàn)國策》“秦興師臨周求九鼎”這段里邊最值得注意的還有一句,就是“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九九八十一萬人”,九萬人誠然夸張,但從九九八十一也可以看出九鼎應(yīng)當(dāng)是九個(gè),畢竟顏率是周王的代表,想必是比較了解九鼎形制的。順便說一句,顏率的這個(gè)游說言論似乎還是比較傻,未必是史實(shí)。洪邁《容齋隨筆》卷九“顏率兒童之見”就說“《戰(zhàn)國策》首載此事,蓋以為奇謀。予謂此特兒童之見爾!爭戰(zhàn)雖急,要當(dāng)有信。今一紿齊可也,獨(dú)不計(jì)后日諸侯來伐,誰復(fù)肯救我乎?疑必?zé)o是事,好事者飾之爾。故《史記》、《通鑒》皆不取。”

  但文獻(xiàn)中最早提到九鼎,則是在桓公二年,這比上面提到的宣公三年早百年多一點(diǎn),經(jīng)曰“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納于大廟。非禮也。”郜鼎的來歷,還得從桓公元年說起,元年冬,“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艷。’”,宋國宋戴公的孫子華父督在路上遇見宋國大司馬孔嘉的老婆,按照原文,應(yīng)當(dāng)是該女子從對面走來,華父督以目光迎之,該女子走過之后,華父督又以目光送之,想來目光中還是有幾分熱切。果然不久他就開始了行動,“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弒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這個(gè)過程是華父督先殺了大司馬孔嘉,娶了他的“美而艷”的老婆。國君宋殤公得知消息大怒,華父督怕國君有所行動,索性先下手為強(qiáng),把宋殤公給做了。這個(gè)“弒”字自然體現(xiàn)了傳說中的春秋筆法。他發(fā)動了政變后,立了公子馮為君,就是后來的宋莊公。為了爭取國際支持,他給各國領(lǐng)導(dǎo)人送了不少禮物,給魯桓公送的就是這個(gè)郜鼎。各國收了賄賂,自然有所表示,所以華父督名正言順的成了宋國的宰相。因?yàn)檑κ鞘苜V所得,置于魯國太廟,當(dāng)然不合禮法,所以魯大夫臧哀伯開始進(jìn)諫,他的長篇大論中有一句提到“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于大廟,其若之何”,這句話便是關(guān)于九鼎的最早記載。但是明顯臧哀伯就是隨口說說,因?yàn)槲渫跏荒昱c商紂戰(zhàn)于牧野,滅了商,紂王自焚而死。直到成王七年,才開始營建雒邑,就是現(xiàn)在的河南洛陽。雒和洛其實(shí)是一個(gè)字。所以如果有“遷九鼎于雒邑”的事情,也應(yīng)該是周成王之后,而非武王克周之時(shí)。

  《史記》在《周本紀(jì)》中提到武王“命南宮括、史佚展九鼎保玉。”之后又提到“成王在豐,使召公復(fù)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fù)卜申視,卒營筑,居九鼎焉。”前邊的一段記載,文字很類似于《逸周書》,或許是司馬遷所據(jù)。司馬原文“武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已而命召公釋箕子之囚。命畢公釋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閭。命南宮括散鹿臺之財(cái),發(fā)鉅橋之粟,以振貧弱萌隸。命南宮括、史佚展九鼎保玉。命閎夭封比干之墓。命宗祝享祠于軍。乃罷兵西歸。行狩,記政事,作武成。封諸侯,班賜宗彝,作分殷之器物。”《逸周書》卷四《克殷解第三十六》則是“武王再拜稽首乃出。立王子武庚,命管叔相。乃命召公釋箕子之囚,命畢公、衛(wèi)叔出百姓之囚。乃命南宮忽振鹿臺之財(cái)、巨橋之粟;乃命南宮百達(dá)、史佚遷九鼎三巫;乃命閎夭封比干之基;乃命祖祝崇賓饗,禱之于軍。乃班。”后面一段則隱約是根據(jù)《尚書》的《召誥》和《洛誥》而成。《尚書》中《周書》召誥第十四“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誥》。” 《周書》洛誥第十五則云“召公既相宅,周公往營成周,使來告卜,作《洛誥》。”但是《尚書》中全然沒有提到九鼎,關(guān)于九鼎的那句,也可能是司馬遷根據(jù)《左傳》加進(jìn)去的。

  九鼎之后的去向,《史記·周本紀(jì)》提到周赧王五十九年,“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亡。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公於憚狐。后七歲,秦莊襄王滅東周。東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在《秦本紀(jì)》中也有類似記載,昭王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但《史記》里又提到另一種說法,在《封禪書》中提到“其后百二十歲而秦滅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沒于泗水彭城下。” 宋太丘社亡是很早的事情,按照《六國年表》,應(yīng)該在周顯王三十三年,如果這一年九鼎就已經(jīng)沉于泗水的話,那秦就根本沒有得到過九鼎,而且之前提到的《戰(zhàn)國策》、《史記》中張儀、顏率等人的言辭也就變成了無的放矢。而且比較疑惑的是宋社和九鼎本就沒有什么直接關(guān)系,宋在周之東,隔著千里之遙,宋社亡了九鼎為何就無人牽挽自沉泗水了呢。《史記》不止在《封禪書》中這樣說,《秦始皇本紀(jì)》始皇二十八年“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按照這個(gè)描述,始皇從沒有見到九鼎,也在泗水找。而在后來張守節(jié)的《史記正義》中,則加以圓融,“器謂寶器。禹貢金九牧,鑄鼎於荊山下,各象九州之物,故言九鼎。歷殷至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馀八入於秦中。”這樣就兩邊都說的通,但是張守節(jié)是唐人,不知道他的依據(jù)是什么。而且赧王十九年這個(gè)時(shí)間也很奇怪,這個(gè)比之前提到的宋社亡遲四十年又比周亡早三十九年,不知其所據(jù)。《水經(jīng)注》卷二十五《泗水注》對此有稍微詳細(xì)的說明,“周顯王四十二年,九鼎淪沒泗淵。秦始皇時(shí)而鼎見于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使數(shù)千人沒水求之,不得,所謂鼎伏也。”這個(gè)時(shí)間和剛才有點(diǎn)不同,按《史記》是在顯王三十三年,這里則遲了九年,變成顯王四十二年,可能是他根據(jù)的是《漢書》班固的說法。在《戰(zhàn)國策·趙策》中張儀游說趙王時(shí)提到“今秦以大王之力,西舉巴蜀,并漢中,東收兩周而西遷九鼎,守白馬之津。”則又似乎遷鼎是秦惠文王時(shí)之事,說客之辭,難免不能盡信,聊備一說。沈欽韓在其《漢書疏證》里提出“周鼎至重,何得輕蘻往宋,從河南府卻至徐州千二百里乎!愚謂九鼎之亡,虞大國之?dāng)?shù)甘心也,為宗社之殃,又當(dāng)困乏時(shí),銷毀為貨,謬云鼎亡云”,是說他覺得是當(dāng)時(shí)經(jīng)濟(jì)困難,就把九鼎化成銅給用了,畢竟在當(dāng)時(shí)也是貴重金屬。然后騙大家說九鼎不見了。王先謙在《漢書補(bǔ)注》中則云“當(dāng)時(shí)列國紛爭,記載互異。秦之滅周取鼎,自由時(shí)人揣度之辭,而鼎實(shí)未入秦。淪沒泗水,則系秦人傳聞如此,故始皇有禱祠出鼎之事”。這兩位清代學(xué)者明顯對傳聞持懷疑的態(tài)度。后來疑古的代表顧頡剛則提出九其實(shí)是虛數(shù),九鼎按照青銅的鑄造水平,可能也是商代的東西。武王克商,從商那邊得到很多重器,成王遷洛,自然也挑了很多搬去。九者表示多而已。后人根據(jù)禹分九州的說法,正好一州一鼎,兩個(gè)便合成一個(gè)。顧先生這個(gè)提法也可以自圓其說,相對比較科學(xué)。

  漢武帝得鼎,根據(jù)《封禪書》,漢文帝年間“平言曰:‘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溢通泗,臣望東北汾陰直有金寶氣,意周鼎其出乎?兆見不迎則不至。’於是上使使治廟汾陰南,臨河,欲祠出周鼎。”平指的是趙人新垣平。他提出很神奇的觀點(diǎn),九鼎通過水道到了汾河。到了漢武帝時(shí)汾河果然出了鼎,“其夏六月中,汾陰巫錦為民祠魏脽后土營旁,見地如鉤狀,掊視得鼎。”但悲劇的是這個(gè)鼎長的著實(shí)不像傳說中的九鼎,它“大異於眾鼎,文鏤無款識”,而九鼎則是各種花紋的。所以漢庭也沒有宣稱自己得了九鼎,只是“藏於帝廷,以合明應(yīng)”。

  在漢代之后,原來的九鼎就沒有什么消息了。后代也曾仿造過幾次。《舊唐書》卷六《武則天本紀(jì)》中提到“夏四月,鑄九鼎成,置于明堂之庭”,《新唐書》卷四《則天本紀(jì)》“四月戊辰,置九鼎于通天宮。”,可知公元697年武則天曾仿制九鼎。鑄鼎的詳細(xì)過程在《舊唐書》卷二十二《禮儀志二》中有記載:“天冊萬歲二年三月,重造明堂成,號為通天宮。四月朔日,又行親享之禮,大赦,改元為萬歲通天。翼日,則天御通天宮之端扆殿,命有司讀時(shí)令,布政于群后。其年,鑄銅為九州鼎,既成,置于明堂之庭,各依方位列焉。神都鼎高一丈八尺,受一千八百石。冀州鼎名武興,雍州鼎名長安,兗州名日觀,青州名少陽,徐州名東原,揚(yáng)州名江都,荊州名江陵,梁州名成都。其八州鼎高一丈四尺,各受一千二百石。司農(nóng)卿宗晉卿為九鼎使,都用銅五十六萬七百一十二斤。鼎上圖寫本州山川物產(chǎn)之像,仍令工書人著作郎賈膺福、殿中丞薛昌容、鳳閣主事李元振、司農(nóng)錄事鐘紹京等分題之,左尚方署令曹元廓圖畫之。鼎成,自玄武門外曳入,令宰相、諸王率南北衙宿衛(wèi)兵十余萬人,并仗內(nèi)大牛、白象共曳之。則天自為《曳鼎歌》,令相唱和。”《宋史》卷四百七十二列傳二百三十一奸臣傳中提到蔡京“每為帝言,今泉幣所積贏五千萬,和足以廣樂,富足以備禮,于是鑄九鼎,建明堂……”此事在《徽宗本紀(jì)》中也有記載“甲申,奠九鼎于九成宮。”則公元1104年宋徽宗趙佶仿制九鼎。《宋史》卷三百五十六列傳一百一十五“(劉)煒?biāo)溃叹┻獣m大司樂,付以樂正。遂引蜀人魏漢津鑄九鼎,作《大晟樂》。昺撰《鼎書》、《新樂書》,皆漢津妄出己意,而為緣飾,語在《樂志》。”可知這次鑄九鼎是由一位蜀人叫魏漢津的負(fù)責(zé)的。《宋史》卷六十六《五行志》“崇寧四年三月,鑄九鼎,用金甚厚,取九州水土內(nèi)鼎中。既奉安于九成宮,車駕臨幸,遍禮焉,至北方之寶鼎,忽漏水溢于外。劉炳謬曰:‘正北在燕山, 今寶鼎但取水土于雄州境,宜不可用。’其后竟以北方致亂。”可知這次鑄鼎,是將九州的水土放置到寶鼎內(nèi)部,而沒有將圖畫繪到鼎身。可惜這個(gè)九鼎沒有為大宋帶來好運(yùn),卻導(dǎo)致了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入侵。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xué)國學(xué)社)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邯郸市| 景德镇市| 仁布县| 浮梁县| 恭城| 廉江市| 平武县| 沭阳县| 庐江县| 山阴县| 衡水市| 根河市| 屏东县| 临澧县| 花莲市| 顺平县| 崇义县| 隆德县| 都安| 仁化县| 巴南区| 孙吴县| 台东市| 潮安县| 五指山市| 永顺县| 扶沟县| 揭西县| 阳原县| 上虞市| 宁蒗| 汉川市| 光泽县| 瑞丽市| 龙游县| 宜黄县| 旬阳县| 腾冲县| 什邡市| 台东县| 阳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