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康熙盛世的歷史思考

  康熙是清朝第四位君主,《清史稿》中稱他:“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他開創了中國封建時代著名的“康乾盛世”。近世以來,對康熙褒貶不一。康熙朝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盛世”?這究竟是不是“一次落日的輝煌”?閻崇年先生在本文中所講述的康熙的功與過,會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回味和思考。——編者

  演講人:閻崇年,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名譽館長。論文集有《滿學論集》、《燕史集》、《燕步集》、《袁崇煥研究論集》等四部;專著有《努爾哈赤傳》、《正說清朝十二帝》、《康熙大帝》等十六部。

  從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點燃戰火,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南明最后象征——延平郡王臺灣鄭克塽歸清,時間跨度,整整百年。這一百年間,君王與民眾、官員與百姓、貴族與平民、地主與農民、業主與工匠、士紳與商人,他們在痛苦、磨難、戰亂、災荒之后,最需要什么呢?是國家統一,民生富裕,文化融合,天下太平。康熙帝就是在國際與國內既有利又挑戰的歷史條件下,面臨”從打天下到坐天下”的歷史與現實的課題。而”坐天下”又經歷”亂世”、”治世”、”盛世”的艱難歷程。康熙帝駕駛大清帝國的航船,在洶涌波濤的海洋上,從”亂世”--”治世”--”盛世”的過程,經過半個世紀航行,駛向康熙盛世的局面,留下盛世歷史的思考。

  三種評價

  對康熙帝的歷史評價,近世以來,眾說紛紜。

  三種觀點 目前學術界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康熙朝的歷史是中國封建社會一個黑暗的時期;第二,康熙朝的歷史是中國封建社會一個盛世的時期;第三,康熙朝是中國封建社會一次落日的輝煌。

  先說第一種觀點,界定康熙“黑暗”說的觀點,主要論點說康熙朝是“封建專制”。封建君主專制從秦始皇算,到宣統帝,其間300多位君主,不可一概而論,不可不加分析。歷史上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洪宣之治”等,也都是“封建專制”。因此,以“封建專制”作為否定“康熙盛世”的觀點值得商榷。

  次說第三種觀點。論者認同康熙朝是“輝煌”,但是落日的輝煌。這個提法很有道理。日出的輝煌與日沒的輝煌,就“輝煌”這一點來說,都是輝煌。其實,康熙朝也好,大清朝也好,其他朝也好,都像日出日沒,月升月落一樣,既要觀察其是日出或月升,日沒或月落;更要觀察日出月升時,是被烏云遮蔽,還是光亮天下。本文討論的是學術界存在的兩種觀點。

  再說第二種觀點。我贊成“康熙盛世”的說法,有什么根據呢?我想,康熙盛世有五種景象。

  五種景象

  在歷史的天平上,康熙朝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文明的發展都作出了重大貢獻。概括說來,主要有五點——中華版圖奠定、民族關系穩定、中華文化承續、經濟恢復發展、社會秩序安定。

  第一,中華版圖奠定。我們打開中國地圖和東亞地圖,看看當時的清朝疆域:

  在東南,統一臺灣,金甌一統。明天啟四年(1624年)荷蘭人侵占臺灣。順治十八年(1661年)十二月十三日,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鄭成功死后,兒子鄭經奉南明正朔(即承認南明的正統地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抓住鄭經死后,其子鄭克塽年幼、部屬內訌、政局不穩的時機,率軍統一了臺灣。從而加強了中央對臺灣的管轄并促進了臺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在東北,抵御外侵,締結和約。黑龍江地域在皇太極時已經歸屬清朝。清軍入關后,沙俄東進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地區。康熙帝統一臺灣后,調派軍隊進行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取得勝利。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同俄國在尼布楚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格爾畢齊河、額爾古納河以東至海,外興安嶺以南,整個黑龍江流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土地,歸中國所有。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同外國簽訂的平等條約,表明康熙帝獨立自主外交的勝利。

  在正北,多倫會盟,善治蒙古。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解決了漠南蒙古問題,康熙帝則進一步解決漠北蒙古、初步解決漠西蒙古的問題。從秦漢匈奴到明朝蒙古兩千年古代歷史上的北疆難題,到康熙帝時才算真正得解。康熙帝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筑長城。我朝施恩于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康熙之后,蒙古是中華各個民族防御沙俄南進的長城。

  在西北,三次親征,敗噶爾丹。康熙帝先后三次親征,遏制噶爾丹勢力東犯,不僅穩定漠北喀爾喀蒙古局面,也穩定漠南內蒙古的社會,更有利于中原地區的社會安定。

  在西南,進兵高原,安定西藏。清初,順治帝冊封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西藏已經完全歸屬于清朝。康熙帝又派兵平定西部蒙古勢力對西藏的擾犯,維護西藏的社會安定。

  第二,民族關系穩定。在東北,打敗俄國的侵略,解決并鞏固了自遼河到黑龍江流域各民族的問題,東北的廣大地域,前代所謂的“邊徼”之野,清朝則成為“龍興之地”。在北方,中國自秦、漢以來,匈奴一直是中央王朝北部的邊患。明代的蒙古問題,始終未獲徹底解決。己巳與庚戌,蒙古軍隊兩次攻打京師,明英宗甚至成為蒙古瓦剌的俘虜。清朝興起后對蒙古采取了既完全不同于中原漢族皇帝的做法,也不同于金代女真皇帝的做法。先后綏服了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清朝對蒙古的綏服,“撫馭賓貢,敻越漢唐”。在西北,對南北疆統一。在西南,進兵安藏,加強了對西藏的統治。后乾隆《欽定西藏章程》設駐藏大臣、在西藏駐軍、冊封達賴和班禪、設立金奔巴瓶制度,西南云貴川的苗、瑤、彝等,改土歸流,加強了對這個地區民族的管理,清朝實現了中國皇朝史上多民族國家新的和諧。

  第三,中華文化承續。清朝帝王為了鉗制知識分子的思想、鎮壓異端、打擊政敵,實行文字獄。這是應當批評的。在文化方面,康熙帝主要有幾件事情:其一,興文重教,編纂典籍。他重視文化教育,主持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律歷淵源》、《全唐詩》、《清文鑒》、《皇輿全覽圖》等,總計六十余種,兩萬余卷。其二,移天縮地,興建園林。康熙帝先后興建暢春園、避暑山莊、木蘭圍場等,雍正、乾隆又大興“三山五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圓、萬壽山清漪園(后改名頤和園)和圓明園等,將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推向高峰。其三,引進西學,學習科技等。

  中華文明在清朝不僅得到傳承,而且延續活力。

  第四,經濟恢復發展。清軍入關后,最大的弊政,莫過于圈占土地。跑馬占田,任意圈奪。康熙帝頒令,停止圈地,招徠墾荒,重視耕織,恢復生產。治理黃河、淮河、運河、永定河,并興修水利,培育新的稻種,取得很大成績。康熙朝強調藏富于民,普免天下錢糧共達545次之多,其中普免全國錢糧三次,計銀一億五千萬兩。

  第五,社會秩序安定。我說康熙朝社會安定,主要是指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統一臺灣之后,雖然社會矛盾也有,民族糾紛也有,但沒有大的、嚴重的社會動蕩。康熙帝很有幸,他生命的后40年,中國社會處于由亂到治、由動到靜的歷史時期。原有的社會沖突已經釋放,新的社會沖突還沒有積聚起來。康熙朝的社會安定,我舉三個例子:

  從康熙二十年(1681年)到六十一年(1722年),中原地區41年間,沒有大的廝殺爭戰,沒有大的社會動蕩,也沒有大的社會危機。在中國兩千年皇朝史上,統一王朝皇帝在位40年以上的,有漢武帝(天漢民變)、唐玄宗(安史之亂)、明世宗(庚戌之變)、明神宗(薩爾滸大戰)、清圣祖和清高宗(王倫起義)六位,而中原地區連續40多年無戰爭的只有康熙朝。

  秋決死刑數字比較少。秋決死刑的案件,康熙十二年(1673年),“死犯共有八十余名”,(《康熙起居注冊》康熙十二年三月十一日)。后來“決一年之罪犯,減至二三十人”。(《康熙起居注冊》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康熙十六年(1677年),終歲決斷死刑,“不過十數人焉”!對于一個上億人口大國來說,一年死刑十余人,死刑數字,算是很少。這就說明:當時社會,相當安定。

  康熙帝多次四方出巡。他三次東巡、六次南巡、五次西巡、三次北征,還48次去木蘭秋狝、53次到避暑山莊。試想:如果社會動蕩,康熙四方出巡,這是不可能的。

  “盛世”的“盛”是指強盛、繁盛、興盛的意思。康熙朝的后40年,在中國皇朝史上,確是一個相對強、繁、興的局面——“強”,當時是世界上強大的帝國;“繁”,當時是比歐洲國家繁榮的帝國;“興”,當時是東亞興隆的帝國。康熙帝國有內在矛盾嗎?有潛存危機嗎?有。

  五項缺憾

  康熙帝的缺失,可以列出很多。但歸納來說,主要在五項制度方面有缺失。

  清朝開國“二祖一宗”就是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和世祖福臨(還有多爾袞),他們在建國時、在入主中原后,于制度的設計,存在嚴重缺失。康熙帝在位時間久、皇權威望高,他應當、也可能對其弊端做出重大改革。然而康熙朝沒有對自己遇到的各種新問題做一個整體的認識,看到它們之間的聯系,進行總體性的反思和回應。最后清朝滅亡正是下述新問題交織的結果。

  第一,八旗制度沒有徹底改革。八旗制度在打天下時起過積極作用,但對治天下呢?這就表現出清朝“二祖一宗”(還有多爾袞)在八旗制度的設計上有嚴重的缺失。當時只考慮到旗人政治、經濟、社會利益而埋下隱患。主要表現在:

  其一,在政治上,旗人貴族特權。如權力決策層核心的“五大”——內大臣(上三旗各二人)、領侍衛內大臣(上三旗各二人)、議政大臣(滿洲貴族)、大學士和軍機大臣(雍正設),主要是滿洲貴族。如大學士,康熙十六年(1677年)到二十七年(1688年),滿洲大學士中除覺羅勒德洪外,全是滿洲正黃旗。康熙朝大學士48人,其中滿洲22人,漢軍4人,漢人22人,旗人占55%,漢人占45%。康熙朝12位河道總督,旗人占了10位。

  其二,在經濟上,旗人生計問題。八旗群體生計由國家包下來,旗人缺乏創業與謀生的機制,從而腐蝕了整個八旗群體。

  其三,在社會上,旗民矛盾難題。旗人與民人、滿洲貴族與漢族平民,分城居住,同罪不同罰,同刑不同法,享有特權,終世不變。

  康熙帝對八旗制度缺乏原創性的改革和創新(八旗制度是他碰到的極少無法從前人那里學習解決方案的問題之一),只是解決了一些枝節問題。八旗貴族集團在清政權鞏固之后,其保守性大于進取性,頑固性大于創新性,安逸性大于勤奮性,寄生性大于謀生性,因此,這是一個拒絕分割部分利益給平民的集團,拒絕改革的保守集團。

  旗民矛盾,這是當時社會的基本矛盾,也是清朝的死結。要進行八旗制度改革,根本一點就是割掉一部分旗人利益,特別是滿洲貴族的利益,分給民人。孫中山先生同盟會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就是將旗民矛盾提到了政治高度。

  這個難題,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并不突出;順治時期,已經突出,但順治帝年輕、在位時間短,沒有解決、也不可能解決。康熙帝不同,他在位時間長、政治上成熟、威望也很高,有條件、也有可能進行修正或加以解決。但他沒有這樣做。從這種意義上說,康熙大帝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位改革家。爾后,雍正帝在位時間短,乾隆帝缺乏魄力,也都沒有解決這道難題。再往后,內憂外患,矛盾叢生,失去解決的機會。

  第二,皇位繼承沒有建立章法。清朝的皇位繼承,沒有采取明朝的“嫡長制”。它在清太祖、太宗朝是“貴族共推制”。順治朝用的是皇帝臨終“皇帝遺命制”。康熙帝則采取“立皇太子制”。他將兩歲的胤礽冊立為皇太子,就是皇位的接班人。事與愿違,康熙帝對太子“兩立兩廢”,鬧得朝廷紛爭,個人健康受損。英國在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發生“光榮革命”,走向君主與議會共同統治的歷史。清朝卻在“家天下”的圈子里轉悠。其結果,雍正帝實行“秘密立儲制”,慈禧太后實行“懿旨確定制”,路子越走越窄,最后走向亡朝。

  第三,吸納西學沒有進行推廣。康熙帝是中國歷史上既了解西方科學文化,又精通中華傳統文化的封建君主。他學習西方的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生物學、音律學、醫藥學、解剖學、測繪學等,還建立蒙養齋,被西方稱為“皇家科學院”。但康熙帝僅僅局限在個人興趣、個別皇子、個別官員的研修,沒有成為政府政策,也沒有形成國家行為。

  第四,人口發展沒有長遠之見。康熙朝的人口,隨著社會安定、經濟發展開始較快地增長。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規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清圣祖實錄》卷二四九)這個規定的積極意義是,減免新生人丁的“人頭稅”;負面影響是,刺激人口,過快增長,乾隆時達到三億,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全國人口達到4億人。人口猛增,解決的一個方法是獎勵墾荒,而大量墾荒又破壞生態平衡。一項重大政策的制定,要考慮長遠的后果。

  第五,文化差異沒有根本協調。康熙帝為了解決滿漢之間的文化沖突,采取許多措施,做了很多事情。弱化議政王大臣的權力,就是削弱滿洲貴族權力的一個措施。康熙朝有過兩起文字獄,皆因民族問題而起。清朝最后還是在民族問題,特別是八旗群體特殊化、八旗貴族掌控朝綱的問題,得不到根本的解決。

  清朝的近三百年間,在競賽中黯然落后,而歐美則因技術創新和工業革命而卓然崛起,最終改變了全球格局。總起來說,康熙帝有功有過,有對有錯,有成就也有缺憾。

  盛世寶鑒

  康熙盛世出現,主要原因有五:一是,國際環境有利,恰好處于西方大國兩次崛起高潮之間;二是,周邊國家協和,如果周邊環境不好,清朝也難以獨善其身;三是,國內有利因素,處在兩次社會大動蕩之間相對平靜的時期;四是,滿洲民族新興,滿洲民族共同體是一個上升的、有朝氣的族群;五是,康熙個人素養。

  康熙盛世出現的諸因素中,我著重探討康熙帝的個人因素,特別是探討康熙帝的個人素養。康熙帝個人素養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一”——“一以貫之”。

  康熙帝修身“一以貫之”,其表現,舉四例——知敬、知仁、知止、知學。

  知敬:一以貫之。康熙帝認為,君子修德,在于知敬。知敬,就是要敬天、敬地、敬人、敬事、敬己,要有敬畏之心。皇帝地位至高,權力至上,怎樣約束自己?作為皇帝的“敬”,就是對自己的約束。敬,不要時斷時續,而要“一以貫之”。總之,康熙帝認為“敬”就是“正”,他說:“念念敬,斯念念正;時時敬,斯時時正;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無在而不敬,故無在而不正。”(《康熙庭訓格言》)

  知仁:一以貫之。知仁,就是重視仁愛。他說:“己逸而必念人之勞,己安而必思人之苦。”康熙帝主張君子五戒:“勤修不敢惰,制欲不敢縱,節樂不敢極,惜福不敢侈,守分不敢僭。”(《康熙庭訓格言》)人有一顆仁愛之心,對人就會比較寬容。他對臣下寬和、善待:“人生于世,最要者惟行善。”(《康熙庭訓格言》)知止:一以貫之。人既要知進知變,又要知足知止。康熙帝說:“世人衣不過被體,而衣千金之裘,猶以為不足,不知鶉衣袍缊者固自若也;食不過充腸,羅萬錢之食,猶以為不足,不知簞食瓢飲者固自樂也!朕念及于此,恒自知足。雖貴為天子,而衣服不過適體;富有四海,而每日常膳,除賞賜外,所用肴饌從不兼味,此非朕勉強為之,實由天性自然,汝等見朕如此儉德,其共勉之。”(《康熙庭訓格言》)康熙帝知足知止。他拒絕大臣請求為他立碑記功。大臣們曾經八次奏請上尊號,均被康熙辭絕。康熙帝之文治武功,之出眾才華,在中國歷代帝王中確實是罕見的。康熙一貫堅拒別人的贊譽、恭維,更是難能可貴的。

  知學:一以貫之。“知學”就是重視讀書學習。康熙帝立志高遠。他說:“圣人一生,只在志學一言。”凡人、俗人與賢人、圣人的區別在哪里?在于讀書學習。堅持之心,持之以恒。康熙帝讀“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都能念誦120遍、背誦120遍,直至老年,還能背誦。他自己還有《御制文集》、《御制詩集》和《幾暇格物編》。康熙帝是一位學習型的皇帝,也是一位學者型的皇帝。

  總之,康熙帝的這些素養,不是一曝十寒,也不是淺嘗輒止,而是“一以貫之”。用康熙帝的話來說,就是“公四海之利為利,一天下之心為心”。但是,康熙帝突出“一”字,又產生了“僵”字。這個“僵”字的連帶影響,則是“五項缺憾”。

  千年一帝

  康熙帝的一生,歷史怎樣評價?自我評價 康熙帝晚年說:“朕自幼強健,筋力頗佳,能挽十五力弓,發十三握箭,用兵臨戎之事,皆所優為。然平生未嘗妄殺一人,平定三藩,掃清漠北,皆出一心運籌。戶部帑金,非用師賑饑,未敢妄費,謂此皆小民脂膏故也。所有巡狩行宮,不施采繢,每處所費,不過一二萬金,較之河工歲費三百余萬,尚不及百分之一。幼齡讀書,即知酒色之可戒,小人之宜防,所以至老無恙。”(《清圣祖實錄》卷二七五)又說:“朕之生也,并無靈異;及其長也,亦無非常。八齡踐祚,迄今五十七年,從不許人言禎符瑞應,……惟日用平常,以實心行實政而已。”(《清圣祖實錄》卷二七五)

  那么,《清史稿·圣祖本紀》如何評價康熙帝的呢?

  歷史評價 《清史稿·圣祖本紀》論曰:“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

  康熙朝版圖,東瀕大海,南極曾母暗沙,西接蔥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北達外興安嶺,東北至庫頁島,總面積約1300萬平方公里,是當時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人口最為眾多、軍事最為強盛、實力最為雄厚的大帝國。康熙大帝吸收了中華多民族的、西方多國家的文化營養。這為他展現雄才大略、帝王才氣,實現宏圖大業,陶冶了性格,開闊了視野,蓄聚了智慧,奠定了基礎。康熙大帝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熙盛世的大局面。

  他確是應該占有歷史偉人地位的,難怪當時在清朝宮廷里的西洋傳教士們,也有贊譽他是“人世間無與倫比的帝王”。李約瑟博士稱其為“科學的皇帝”。

  無論就中國歷史作縱向比較,或就世界歷史作橫向比較,都可以說康熙大帝是中國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也是世界史上的千年名君。他同當時俄國彼得大帝、法國路易十四,同列世界偉大的君主。但他也有另一面,如他對成年兒子幾乎都革過爵,或圈禁過;對有的大臣“以鐵釘釘其五體于壁而死”,這就是他專制君主的猙獰一面。

清朝康熙帝乘坐的帆船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江县| 洛阳市| 尚志市| 外汇| 临洮县| 克什克腾旗| 天水市| 英山县| 宜君县| 株洲县| 砚山县| 棋牌| 勐海县| 泰来县| 炎陵县| 隆安县| 涿州市| 织金县| 武强县| 屏南县| 竹溪县| 聂荣县| 福海县| 深圳市| 浦城县| 綦江县| 开平市| 兴安盟| 深泽县| 灵山县| 锡林浩特市| 宁津县| 汉中市| 夏津县| 成武县| 靖安县| 佳木斯市| 夏津县| 都江堰市| 简阳市| 莎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