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過年,帶上這六句話
春運如火如荼,每個人臉上寫上了同一種表情——“回家”。家,何以讓人如此牽掛,以至千百年來引申出如此豐富的意義,只是因為那個點燈等你的地方,有一個孕育陪伴期盼你長大卻常常讓你忽視的人——母親。值此農歷新年即將到來之際,網友在微博上發出倡議:有6句話,你對媽媽說了嗎?
去年在各大衛視開播的電視劇《你是我的生命》引起了很多觀眾共鳴,許多人在豆瓣、微博、飯否上表示“無關電視劇本身,只是又一次讓我在異鄉思念自己的母親”。也有網友“激情燃燒”地下了一波關于母親的“熱帖”,對母親浩浩蕩蕩的愛早已成為開年中一股熱流涌入人心。
母親的一生為你做了什么,你知道嗎?1歲的時候,她喂你吃奶、給你洗澡,作為報答,你整晚哭著;4歲的時候,她給你買彩筆,作為報答,你涂了滿墻的抽象畫;7歲的時候,她給你買了球,作為報答,你用球打破了鄰居的玻璃;11歲的時候,她陪你還有你的朋友去看電影,作為報答,你讓她坐另一排去;14歲的時候,她付了你一個月的夏令營費用,而你整月沒有打一個電話給她;17歲的時候,她在等一個重要的電話,而你卻抱著電話和你的朋友聊了一晚上;19歲的時候,她付了你的大學學費又送你到學校,你要求她在遠點下車怕同學看見笑話;20歲的時候,她問你“你整天去哪”,而你回答:我不想像你一樣;30歲的時候,她對怎樣照顧小孩提出勸告,而你對她說:媽,時代不同了;40歲的時候,她給你打電話,說今天生日,而你回答:媽,我很忙沒時間;50歲的時候,她常常患病,需要你的看護,而你卻為你的兒女在奔波;終于有一天,她去世了,突然你想起了所有從來沒做過的事,它們像榔頭般痛擊著你的心。
“子欲養而親不在”不該只是冷冰冰的教條,學會珍惜是生活中一門高尚的學問,需要用心去經營。“以前我老想著等,想著等我有錢了給媽媽買好吃的好玩的,可是要知道媽媽等不起,她等了一輩子。”一位母親過世的網友講述自己的經歷,“以前媽媽總是在老家的那個路口等我,每次我回城工作,她依舊會在那兒目送我。可是三年前去世了,如今路口空蕩蕩的,心也空蕩蕩的。就像風箏斷了線,飛得再高再遠,卻再也找不到那根線,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快過年了,對于回家的游子來說,除了年貨,還有什么是一定不能忘的?很多網友在微博上表示,“不要忽略了媽媽的衰老,不要總是讓媽媽忙碌”。網友們倡議回家的同時,請打包帶上這六句話——“媽,我回來了。”“媽,您歇會兒。”“媽,我陪你聊會。”“媽,您不老。”“媽,我來。”“媽,我會想你的。”
網友“給媽媽的許愿樹”還就此“織圍脖”,在線組了一幅漫畫,“回到媽媽身邊,是一年最幸福最美滿的事”。六句話,六幅圖,別再讓母親忙碌操心。(1)時間過得好快,才多久沒見,媽媽的頭發好像又白了一些;時間過得好慢,媽媽等我回來,等到頭發都白了。(2)片刻不停地忙碌,是媽媽歡迎我的方式;而我們回家,卻是為了給她端杯熱茶,讓她歇會兒。(3)或許是因為更年期,媽媽變得有些暴躁、有些嘮叨,而在這些表象之下,媽媽孤獨的心比以往更需要我們的陪伴。(4)失眠、心悸、潮熱、抑郁,更年期承受的痛苦比我想象的大得多,陪媽媽去醫院婦科做檢查,希望媽媽不要老去。(5)獨立居住之后,才知道房間需要每天打掃,才知道做頓飯要沾滿身的油煙;多年來,我都心安理得享受媽媽為我做的一切,如今長大了,我能為她做點什么?(6)下一個旅程,無論走多遠,媽媽,總會守在家中,為我們留著最溫暖的床和最明亮的燈。
請掛著滿滿的微笑和全心的愛踏上回家的路,“媽,我回來了”。祝大家一路順風!
《揚子晚報》2011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