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亞丑方簋

殷商晚期青銅器,通耳高20.7厘米,口縱11.9厘米,寬17.6厘米,重4.9千克,出土于山東益都蘇埠屯,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青銅禮器中,簋是用來盛食黍稷的容器。一般的簋形器為圓腹圈足,而本器為罕見的方形,因有銘文“亞丑”二字,故名曰“亞丑方簋”。腹兩側飾以獸吞鳥狀耳,側視如冠羽長卷之立鳥伸展、俯視則如一大口侈張的獸面將鳥頭啗入嘴中,極其生動。。獸頭一對似夔紋羊角突出,腹部前后有獸飾面,底部飾以云雷紋,為貴族身份高低的標志。
銘文鑄在腹內底面,亞字形框內似有戴冠者舀酒,蓋表示掌酒供祭祀之職司,亞形或為一種特殊身份的標記。
點擊:3,469 發布:2015-02-13 14:40 責編:moon 來源:國學網
【版權聲明】本網頁中圖片引用自網絡的,如有版權方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謝謝! 【聯系我們】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