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牧羊
任頤(1839~1895),清代著晚畫家。初名潤,字伯年,一字次遠,號小樓,亦作曉樓,浙江山陰人,因此他的畫署款多寫“山陰任頤”。其父任云淞為民間畫工,任頤自幼隨父學畫肖像,有扎實的基礎。太平天國進逼江浙時,據說他曾參加太平軍,任掌旗手,太平軍失敗后他到寧波隨任薰學畫,后定居上海,鬻畫為生。任頤的繪畫題材廣泛,人物、肖像、山水、花卉、禽鳥無不擅長。作品能反映現實生活,針砭社會,寄托個人情懷。用筆用墨,豐富多變,構圖新巧,主題突出,疏中有密,虛實相間,濃淡相生,富有詩情畫意,清新流暢是他的獨特風格。任頤的主要成就是在于人物畫和花鳥畫方面,往往寥寥數筆,便能把人物整個神態表現出來,著墨不多而意境深遠。其線條簡練沉著,有力瀟灑。
《蘇武牧羊》是任頤反復描寫的歷史故事畫。《漢書·蘇武傳》中記載:蘇武,字子卿,曾奉漢武帝命以中郎將身份出使匈奴,單于欲降蘇武,蘇武不屈,被留放北海(今貝加爾湖)長達十九年,蘇武“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旌盡落”,表現了強烈的愛國精神。作為出身于市民,又一度隨太平軍轉戰的任頤,面對加速殖民化的國土,深感“身居十里洋場,無異置身異域”,甚至寄希望于“草莽英雄”,正是這種思想驅使他在畫中寄托憂患意識,歌頌高尚的愛國情操。
在任頤的筆下,蘇武的形象既是悲壯的,又是崇高的。畫面上站著的蘇武,也有席地而坐的蘇武,頭裹巾,身披風衣,手執使節,忠貞不屈,氣宇軒昂,嚴肅悲壯。成天與他為伴的只有一根使節,他拿著使節放羊,抱著使節睡覺。他相信:總有一天拿著使節回到漢朝。
光緒庚辰年(1880)作,紙本設色,149.5×81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蘇武手持漢節,如堅石般站立于畫面中心,雙目望于畫外,似在遙望漢國,目光堅定自信,表現了不屈的精神。人物造型比例準確,除保持了陳洪綬人物奇古偉岸的特征之外,還融匯了西洋畫速寫、素描的技法,線條凝練概括,具有力度,與主題相統一。色墨的渲染協調統一,尤其是羊群和山的畫法運用寫意的手法,在黑、白、灰的墨色變化中準確地描繪出羊群的造型,同時也描繪出群羊因寒冷而擠作一團的情景,以此襯托出環境的惡劣,從而突出了人物不畏艱難險阻的剛毅氣節。
光緒癸未年(1883)作,紙本設色
整幅畫作,線條清晰,構圖細膩,著墨淡雅,明暗合度,虛實相間,人物形象飽滿,五官生動傳神。畫中山羊活潑生氣,自然和諧。右上角落以:“光緒癸未八月望凌山陰,任伯年畫寫于海上畫齋”字樣,印陰文小篆“任頤之璽”印,陽文金文“任頤印”。
光緒乙未年(1895)作,紙本設色
題識:光緒乙未七月上浣,山陰任頤伯年寫。鈐印:山陰任頤、伯年氏藏。
任頤在人物畫創作上的構思和構圖,往往匠心獨具,不步前人。他作畫善于把握典型環境,把人物放在恰當的位置上來刻畫,人們的視覺都會被他所要傳達的信息而牢牢地抓住。本幅是其人物畫的代表作,宏幅巨制,氣勢磅礴。畫面中描繪了蘇武身著長衣、坦胸赤腳扭身站立于羊群中的景象,蘇武頭扎發髻,眼神桀驁不馴,充分體現了不屈的意志和堅定的精神。人物神態刻畫逼真,整幅筆墨簡逸放縱,設色明凈淡雅,形成兼工帶寫、明快清疾、氣勢蒼茫的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