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彭明

彭明

生卒:1924年12月~2008年6月
籍貫:河南夏邑人
職務: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專長: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


  彭明,1924年12月生,河南夏邑人。1945年12月,入華北聯合大學教育學院史地系學習。1947、1948年在華北聯合大學和華北大學先后師從胡華與范文瀾先生攻讀研究生。1949年擔任華北大學中國革命史助教。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后,一直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1983年任教授,1986年任博士生導師,2005年獲“中國人民大學榮譽教授”稱號。曾兼任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學科組成員、中國現代史學會名譽會長、黃埔軍校史研究會會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北京市政協委員等職,并被國內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聘為兼職教授、客座教授、榮譽研究員。

  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是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理論(原中外政治思想)專業博士點的開創者,也是國內公認的五四運動史研究以及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和中華民國史研究的學術大家。其學術風格,一曰嚴謹,二曰寬容,受范文瀾先生影響至深,時時以范老“二冷”精神自勉。一方面,在一些重大學術問題和理論問題上,有著十分明確的學術見解的堅持,并利用各種機會反復闡述和論證;另一方面,又極力倡導學術寬容,認為學術爭論的“筆墨官司,有比無好”,相信時間和實踐會證明一切。在治學路徑上,先治通史,再攻專史,然后至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中華民國史的研究。這種由博到約、由約返博的治學經歷,造就了他深厚的學術功底、扎實的研究基礎和開闊的思維視野,他的許多學術觀點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和社會影響。

  彭明先生從23歲開始與胡華合作出版第一部著作《日本投降以來中國政局史話》。青年時期寫作出版了《中國近代簡史》、《中蘇友誼史》等著作。剛剛步入而立之年,就和李新、孫思白、陳旭麓、蔡尚思共同主編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由此奠定了在學術界的地位。60年來,撰寫和主編學術著作十余部,學術論文200余篇。其中,代表作《五四運動史》,1986年獲中國人民大學科研成果一等獎,1987年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1988年獲全國普通高等院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共同主編的《中國新民主主義時期通史》(合著),1988年獲國家教育委員會優秀教材一等獎;共同主編的《中華民國史》(第二編·第二卷),1992年獲孫中山基金會優秀學術著作一等獎;主編的《從空想到科學——中國社會主義思想發展的歷史考察》,1995年獲全國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著作)二等獎;合著的《中國共產黨的創立》,1996年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2008年6月27日上午9時30分,彭明先生因患胃癌逝世,享年83歲。

一、代表著作

  1. 《日本投降以來中國政局史話》,與胡華合著,于力作序,冀中新華書店,1947年
  2. 《五四運動論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77年
  3. 《五四運動在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4. 《五四運動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1998年12月再版

二、主要論文

  1. 從“五卅”運動中,我們學習些什么?——紀念“五卅”二十八周年,《教學與研究》1953年第2期
  2. 中蘇人民偉大友誼的歷史,《教學與研究》1954年第2期
  3. “三一八”慘案始末,與桑咸之合寫,《歷史教學》1957年第2期
  4. 中蘇友誼四十年,《教學與研究》1957年第11期
  5. 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教學與研究》1964年第1期
  6. “五四”前后的研究系,《歷史教學》1964年第1期
  7. “五四”前后的交通系,《歷史教學》1964年第2期
  8. “五四”前后的安福系,《歷史教學》1964年第3期
  9. “五四”前夕封建軍閥掠奪土地的狀況,《歷史教學》1979年第2期
  10. 中國現代史上的啟蒙運動,《文史哲》1979年第2期
  11. 民主、科學和社會主義,《教學與研究》1979年第3期
  12. 從五四運動看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哲學研究》1979年第4期
  13. 李大釗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兼論他在五四時期的功績,《教學與研究》1979年第6期
  14. 北洋軍閥(研究綱要),《教學與研究》1980年第5期
  15. 北洋軍閥(研究綱要)[續] ,《教學與研究》1980年第6期
  16. 如何評價歷史人物,《歷史教學》1980年第6期
  17. 中國現代史的研究對象問題,《學習與研究》1981年第6期
  18. 中華民國檔案和中華民國史,《歷史檔案》1981年第1期
  19. 馬克思學說何時介紹到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參考資料》1981年第2期
  20. 論南京臨時政府,《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3期
  21. 漫談治學,《武漢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4期
  22.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南京《臨時政府公報》研究札記,《歷史檔案》1981年第3期
  23.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幾個問題,《歷史教學》1983年第3期
  24. 我是怎樣研究五四運動史的?《文史哲》1983年第4期
  25. 開墾中國現代史學領域中的處女地,《中國現代史論叢》(上),1983年6月1日
  26. 談談中國現代史教學中如何貫徹愛國主義教育的問題,《歷史教學》1984年第2期
  27. “五四”研究斷想,《教學與研究》1984年第3期
  28. 1986年中國現代史研究述評,與羅瑛合寫,《教學與研究》1987年第4期
  29. 1987年中國現代史研究簡述,與羅瑛合寫,《教學與研究》1988年第2期
  30. 談談五四精神,《史學月刊》1989年第3期
  31. 五四運動史研究的幾個問題,《文史哲》1989年第3期
  32. 五四新文化運動史上應補的一頁——讀張聞天五四時期的一批論文,與張培森合寫,《中共黨史研究》1989年第2期
  33. 1988年中國現代史研究述評,《教學與研究》1989年第4期
  34. 五四時期的陳獨秀和蔡元培,《高校社會科學》1989年第2期
  35. 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文化觀,《歷史教學》1989年第5期
  36. 李大釗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大釗同志百年誕辰答客問,《中共黨史研究》1989年第6期
  37. 十年來張聞天研究述評,《中共黨史研究》1990年第5期
  38. 屈辱·抗爭·探索——談談中國近現代史的基本線索,《歷史教學》1991年第5期
  39. 屈辱與崛起——中國國情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近現代史與國情問題研究》,1991年9月1日
  40. 淺談甲午戰爭與港臺問題,《清史研究》1994年第4期
  41. 關于半個世紀以來五四運動史研究的若干情況,《中共黨史研究》1997年第6期
  42. 論五四精神——紀念五四運動80周年,《北京黨史》1999年第3期
  43. 五四運動與五四精神,《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9年第5期
  44. 反封建并非反傳統,《百年潮》1999年第5期
  45. 五四運動在三次歷史巨變中的地位和影響,《思想理論教育導刊》1999年第5期
  46. 五四運動與二十世紀的中國,《中共黨史研究》1999年第3期
  47. 李大釗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李大釗研究論文集》,1999年6月30日
  48. 北京百年斷想,《北京黨史》2000年第2期
  49. 舊話重提——北京應該有個“五四”紀念館,《北京黨史》2000年第3期
  50. 論觀點和史料的統一——“實事求是”與史學研究,《黨政干部學刊》2000年第5期
  51. 關于中國史學傳統的繼承問題——讀《清通鑒》,《史學月刊》2000年第5期
  52. 范文瀾治史的我見我聞,《文史知識》2000年第12期
  53. 中國共產黨與20世紀的中國──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史學月刊》2001年第3期
  54.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社會科學》2001年第7期
  55.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歷史命運,《光明日報》2001年7月3日;《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百年潮》2001年第7期
  56. 板凳須坐十年冷 文章不寫一句空——憶范文瀾先生的治學精神,《中國高等教育》2002年第10期
  57. 系統闡述江澤民科學思想,《光明日報》2003年2月24日
  58. 塵封于史海中的幾個片斷——“五四”愛國思想回放,《北京黨史》2003年第3期
  59. 論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巨變,《史學月刊》2003年第11期
  60. “五四”運動:邁向“青春中國”的第一步,《協商論壇》2007年第5期
  61. 孫中山與五四運動,《中山日報》2008年11月29日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淳安县| 临泉县| 辽源市| 汕头市| 裕民县| 洮南市| 苍溪县| 鹤峰县| 古田县| 社会| 江口县| 固始县| 乳源| 丹巴县| 锦屏县| 自治县| 郁南县| 清水河县| 永兴县| 宜宾市| 临夏县| 武川县| 元阳县| 都江堰市| 介休市| 达日县| 青海省| 长沙县| 津市市| 衡东县| 咸宁市| 搜索| 剑川县| 靖宇县| 都江堰市| 东城区| 泗阳县| 武汉市| 桑日县| 马尔康县| 尼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