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稱和中國歷代疆域的演變
一、“中國”名稱內涵的發展與完善
我們的祖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擁有遼闊的土地、豐富的資源。不論過去還是現在,她都對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巍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中國,是我們祖國的名稱,各族人民都為生活在這樣一個偉大的國度而感到自豪。但是“中國”這個名稱的內涵,是有一個歷史演變過程的。
相傳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夏朝。上古時期黃河流域一帶的先民自稱“華夏”,或簡稱“華”、“夏”。“華夏”一詞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楚失華夏”。唐代經學家孔穎達疏:“華夏為中國也”。從字義上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華夏”所指即為中原諸族,也是漢族前身的稱謂,所以“華夏”至今仍為中國的別稱。
古代居住在黃河流域的華夏族人,稱其四境的民族為蠻、夷、戎、狄,華夏人居中央,遂自稱為“中國”。“中國”一詞最早見于《尚書.梓材》:“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后來隨著所指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大致說來,有以下六種概念:一是指京師(首都)而言,如《詩經·民勞》注:“中國,京師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如《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載,諸葛亮曾對孫權說:“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三是指中原地區,如《史記·越列傳》:“東甌(在今浙江南部)請舉國徙中國,乃悉眾來處江、淮間。”四是指國內、內地,如《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五是指諸夏族居住的地區,如《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六是指華夏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如《史記》的《齊太公世家》、《天官書》、《匈奴列傳》等篇都把華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稱為“中國”。所以自漢代開始,人們常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正因為如此,當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也以“中國”自居。如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將漢族建立的南朝叫做“島夷”;而同時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稱北魏為“魏虜”。又如在宋代,遼、北宋、金、南宋均自稱“中國”,彼此互不承認對方的“中國”。
“中國”一詞所指范圍,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歷了一個從小到大的擴展過程。當《尚書》上出現“中國”時,僅僅是西周人們對自己所居之地(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亦即指周天子的直接統治區;到東周時,周的附屬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了,“中國”的含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膨脹,“中國”成了列國全境的稱號。秦漢統一以后,更從政治上加了一層有力的保證,并把不屬黃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權統轄范圍之內的地區都稱為“中國”,“中國”一名終于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則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土的專用名詞,不作他用。
“中國”一名雖然早在3000年前已見于歷史文獻,但它原先只是一種地域概念。從夏、商、周開始直到清代,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例如漢朝,正式國號是“漢”,匈奴在與漢朝交往的官方文書中也稱“漢”,而不稱“中國”;又如唐朝,正式國號是“唐”,吐蕃、回紇、南詔、渤海等政權與唐會盟的盟文中稱唐朝為“唐國”或“大唐國”,日本則稱中國為“唐土”。其后如宋、遼、金、元、明、清各朝,國號分別為“宋”、“遼”、“金”、“元”、“明”、“清”,而不叫“中國”。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許多不平等條約上,署的國名都是“大清”。不過,明末清初來華的西方傳教士,已開始稱我國為“中國”或“中華帝國”;當時和傳教士有交往的一些士大夫,也已用“中國”來稱呼自己的國家。這時的“中國”,顯然已是指稱與外國相對的有自己主權與疆域的國家。
“中國”之名最早出現在外交文獻上,是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從此,“中國”一名以戰敗國的身份多次登上過國際舞臺。清政府外交文書中使用“中國”一詞,往往包含著一種傳統心態,即著眼于“中國”一詞的字面含義一一中央、中心、天下之中的國家,理解為Central Empire,當做一種尊稱而樂于使用。但西方人對“中國”一詞的理解,只是表示一個特定的國家即China而已,并無特別尊崇的意思。
“中國”正式作為國名,始于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國際上通稱Republic of China,簡稱“中國”(China)。至此,“中國”一名才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又將“中國”概念完善、充實到今天的含義。
“中國”的別名,除上述的“華夏”之外,還有“中華”、“九州”、“四海”、“神州”等稱呼。“中華”最初指黃河流域一帶,《三國志》裴松之注中最早出現了“中華”一詞。隨著歷朝版圖的擴大,凡屬中原王朝所管轄的地方均統稱為“中華”,泛指全國。唐人韓偓有詩云:“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云從島上來”,已把“中華”與“外國”對舉。所以,中國也簡稱“華”,僑居海外的中國人稱“華僑”,外國人赴中國叫“來華”,均出典于此。
“九州”之名,起于戰國中期。當時列國紛爭,戰火連天,人們渴望統一,于是產生了區劃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貢》中便有了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其他古籍如《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中也有九州的記載,可列表對比如下:
雖然各書中具體州名有所差異,但記載的均為九州。傳統看法以為《禹貢》是夏制,《爾雅》是商制,《周禮》是周制。實際上,州成為政區是在東漢后期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細,轄區也越來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當于戰國時代“九州”的范圍。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國的代稱,一直沿用至今。
上古先民曾以為,中國居天下之中,四境為東、西、南、北海所圍,因而曾自稱“四海”,稱國境以外為“海外”。“四海之內皆兄弟”即為此意。戰國中后期的齊國人鄒衍,受到海外交通的啟發,大膽地提出了大九州說。他認為,《禹貢》中的九州合起來只能算一州,叫“赤縣神州”;同樣大小的州共有9個,但不過是裨海環繞的小九州;這樣的小九州共有9個,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為大瀛海所環繞。所以,“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后代的事實雖然證明這只是一種假說,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不過,中國歷代雖然有自己的國名,也有美麗動人的別稱,卻從來不以自己的國名或別稱聞名于世。歷史上,外國人對“中國”、“中華”、“神州”等名稱是感到陌生的,他們常常用另外的名稱來稱呼中國,“支那”就是其中最為流行也是影響最大的一種叫法。
古代印度、羅馬等帝國的人,均尊稱中國為Cina、Thin、Sinae。世界史上各文明古國如伊朗、希臘,許多發達國家如英、法、德等國,幾乎都用它或與之音近的名詞稱呼中國,譯成中文即為支那、希尼、震旦、至那、脂那(后四種都是“支那”的異譯)等。這些名稱都是“秦”的外文對音。原來,秦自攻滅六國、統一天下后,聲威所及,已名揚中外。當時中國北方、西方的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匈奴等,均稱秦朝人、秦國人為“秦人”,以后又泛稱“中國人”為“秦人”。這種稱呼直到晉代人們還在沿用。“支那”即系“秦”之音轉,是從強大的秦國、秦朝而來的。[1]
“支那”是譯音,各國文字有不同拼寫法,拉丁文作Cina,意大利文作Sina,法語寫作Ia Chine,英語、德語作China。至于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后稱呼中國為“支那”,大概是從佛教經籍中吸取了這個名稱,因為佛教典籍中常常出現“支那”這個詞,如慧苑《華嚴經音義》說:“支那,翻為思維,以其國人多所思慮,多所制作,故以為名”;法云《翻譯名義集》也說:“支那,此名文物國”。二者的意思是說,用“支那”來稱呼中國這一思維發達、文物昌盛的國度。這已是對“支那”一詞的另一種解釋了。不過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支那”一詞成了日本人對中國的蔑稱。
俄羅斯將中國叫做“契丹”,顯然是另有來源。契丹族建立的遼朝,武力強盛,控制著整個蒙古高原及其周圍地區,鐵騎所至,所向無敵,而當時剛剛興起于東歐平原的斡羅思(“俄羅斯”的古譯)人,初聞東方惟有契丹,所以俄語里至今稱中國為“契丹”。
二、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
打開地圖,我們中國的疆域就像一只引頸報曉的大公雞,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目前,我國疆域東起烏蘇里江和黑龍江交匯處,西止帕米爾高原,北起“北極村”漠河,南達南沙群島曾母暗沙,東西逾60個經度,南北跨49個緯度,擁有陸地邊界22000多公里,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里,目前陸上與15個國家毗鄰,自東而西、自西而南依次是: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老撾、越南,又與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蘇丹國隔海相望。
這片960萬平方公里的神圣疆域,是我們的先民長期開發、生息、經營的碩果,也是歷史上各兄弟民族共同奮斗的結晶。應該指出的是,由于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遭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已經失去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19’21年外蒙古又從中國獨立出去(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國,今蒙古國);因此今天中國的領土已經不能反映歷史上中國疆域的實際情況。我們要講中國的歷史疆域,應以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最后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一一清朝所達到的最為穩定時期的疆域為基本范圍。具體而言,就是今日中國的版圖加上巴爾喀什湖和帕米爾高原以東、蒙古高原和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這一范圍大多在歷代中原王朝的直接統治之下,有的曾先后屬中原王朝管轄,有的曾由當地的少數民族建立過政權,而這些民族早巳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
把中國的歷史疆域定位在這一范圍,并不是因為它的廣闊,而是由于它能比較全面地反映中國歷史疆域發展的最后結果。事實上,這一范圍并非中國歷史上的最大疆域。歷代王朝的疆域有伸有縮,有的王朝,其版圖比我們所定位的歷史疆域要大得多。
下面我們就以上述范圍為基礎簡要論述一下中國歷史疆域的演變。
(1)先秦時期
商朝是我國有確鑿可信歷史的最早王朝。商湯之前國都遷徙了8次,自湯至盤庚又遷徙了5次,最后遷到了“殷”這個地方(今河南安陽小屯村),所以商朝又叫殷朝,也可合稱殷商。當時,商王朝把東起泗上(今山東西部泗水流域)、西到河南(今河南伊、洛河流域)的大范圍平原地區稱作“邦畿”,也就是商王朝直接管轄的地區。在邦畿外圍,為方國的管轄區,方國是王室統治下的臣屬之邦,集中分布在當時的黃河下游兩岸,如土方、舌方、鬼方等。殷商王朝極盛時期的疆域,西起今關中西部,東達今山東濱海,南抵淮河,北至關塞(今河北、山西北部),包有整個華北大平原和黃土高原的一部分。
不過,商朝疆域內的土地未被完全開發,荒山野林普遍存在,村邑散布在遼闊的大地上,顯得十分稀疏。在眾多的村邑、方國之間,散布著一些少數民族部落,甚至是無人區,所以在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只有敵方侵犯村邑、農田時才引起商王重視的記載。從這層意義上說,商朝疆域像是一張由村邑和城邑組成的網,即網狀疆域。
武王滅商后,建立了西周,定都豐鎬(今西安市西南)。豐鎬附近的渭河平原是它的心臟地帶,稱“宗周”。周公旦輔政時,平定了東方的管、蔡之亂,特地在伊、洛河流域修筑了洛邑、王城,作為西周王朝鎮撫東方的重鎮,稱為“成周”。宗周、成周連成一片,合稱王畿。王畿是周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周天子在王畿之外征服的廣大地區采用“封邦建國”的手段,即大規模地分封同姓、異姓諸侯,作為天子的藩屏。相傳從武王開始到成王、周公旦時期,先后分封了71個諸侯國。分封諸侯在當時對維護西周的統治起到了促進作用,因而西周勢力南抵長江以南,西至甘肅,北達華北平原北部,東止山東半島,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不過,大小諸侯只對天子負有進貢的義務,它們之間還有不少不服從諸侯統治的其他部族,存在著一些管不到的地區,因而西周的疆域并沒有連成一片。
前770年平王東遷后,歷史進入了東周時代,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階段。
春秋之初,王畿還比較大,約有今河南省西北部跨黃河兩岸的方圓600里之地。后來,有的賜給了功臣,有的作為采邑分給了卿大夫,有的被少數民族攻占,有的甚至為諸侯侵占,至春秋末期王畿已所剩無幾,東不及虎牢,西不及崤函(崤山和函谷關),南至伊、洛二水之間,黃河以北僅有今河南西部,方圓不過一二百里之地,比一個普通的諸侯國還小。諸侯中出現了春秋五霸即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一說無宋襄公、秦穆公而有吳王闔閶、越王勾踐)。
齊是東方大國,定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臨大海、西枕黃河。約有今山東泰山以北全部和河北東南部地區。晉國疆域起初很小,經過連年的戰爭,地盤四處擴展,首都也從絳(今山西翼城)遷到了新田(今山西曲沃),從而擁有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的廣大地區。秦本系小國,穆公時“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2],成為西方大國,但疆域最大時只是東拒潼關、南至秦嶺、西人隴東、北止今延安附近,其地遠不及晉、楚遼闊。楚是春秋時代土地最為廣闊的大國,先后統一了江漢、淮河流域的各方國部落,擁有今湖北全省,地跨豫、陜、川、皖、贛五省各一部分的地區。吳國擁有今江蘇大部、上海市、安徽和浙江的各一部分地區,定都姑蘇(今江蘇蘇州市)。越國位于吳國之南,定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市),初時擁有今浙江大部和江西一部分,前473年滅吳后盡有吳國故地,其地盤擴展到了今山東東南部,成為一個東方大國。當時,鄭、曹、宋、衛、魯、杞、許、陳、蔡、邢、中山諸國,介于齊、晉、秦、楚、吳各國之間,戰爭使這些小國的土地日益收縮,有的還成了別國的附庸。在這些大小諸侯國之間,還散布著許多少數民族部落,雜居著一些蠻夷戎狄之邦。
? 總的說來,春秋時期周王室雖然式微,天子權力被架空了,但是列國疆域加上周天子王畿,還是比西周疆域拓展了許多。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既成事實,但史學界通常把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作為戰國時代的開始。
戰國時,在北起長城、南達長江流域的范圍之內先后出現了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個大國,史稱“戰國七雄”。而此時的周天子,局促于伊洛一隅之地。前440年周考王封弟于河南(今洛陽市西),建立了一個小小的西周國之后,王畿更加縮小。周天子威信掃地,比一個普通諸侯還不如,前256年終于為秦國所滅,滅前的王畿僅有七座城邑而已。
秦國是后起之秀。戰國之初都于雍(今陜西鳳翔),商鞅變法后遷都咸陽(今陜西咸陽市東北)。它東侵韓、趙、魏,北滅義渠,西兼漢中,南并巴蜀,逐步攻取楚地,擁有今陜西全部、四川東部、甘肅東南部以及山西、河南、湖北三省的部分地區,疆域險固,進可攻,退可守,成為日后統一六國的資本。楚都于郢(今湖北荊州市紀南城),滅越后擴地至浙江,滅魯后勢力深入山東南部,又遣將軍莊矯人滇,一度控制今云南滇池附近地區,擁有今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戰國中期國勢最盛,是秦國的主要對手。齊國曾經圍魏救趙、攻楚滅宋,疆域比春秋時略有擴展。燕國春秋時不見經傳,定都于薊(今北京市西南),戰國時強大起來,擁有今京津二市、河北北部和遼寧西南部地區。韓是七國中最為弱小的一國,初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后遷陽翟(今河南禹州市),滅鄭后遷都新鄭(今河南新鄭),擁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及山西南部地區,山地多,平原少。趙國初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后遷邯鄲(今河北邯鄲市),東滅中山,北破林胡、樓煩,極盛時擁有今山西中部、北部、河北南部、河南和山東一隅,北至河套,傍陰山筑長城,成為北方強國。魏國初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后遷大梁(今河南開封),曾敗秦、齊諸國,向南攻取鄭、宋、楚大片土地,擁有今河南東部和山西南部等地區,境內多系平原,無險可守。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開發程度的加深,戰國時國與國之間的“隙地”(無人區)越來越少,國界線也越來越明確;同時,雜居于內地的戎狄次第為各大國兼并,逐漸融合到華夏民族中來。戰國時代中國的疆域,包括了今天甘肅以東的黃河流域全部、四川以東的長江流域大部,北起遼寧、內蒙古南部,南至五嶺,東到大海,較之春秋時代廣闊得多了。
(2)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
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的統一國家。在統一六國前后,秦始皇并不滿足于獲得這些國家的土地,而是進一步向周圍地區擴張。秦軍滅楚后,進入今浙南、福建,征服了當地越人政權,置為閩中郡,治冶縣(今福州市)。前215年,派蒙恬率30萬大軍北逐匈奴,次年在河套地區置九原郡(治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又將原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接成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前214年,秦始皇派史祿開鑿了靈渠,然后南下攻取陸梁地(今兩廣地區和越南北部),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在西南地區,秦軍向西、向北擴張到今大渡河以北和泯江上游,占據了邛、笮、冉、駹等少數民族的地區,又向南開通了五尺道,從今天四川宜賓延伸到曲靖,并在沿線控制了一些據點。這樣,到前210年秦始皇去世時,秦帝國已經擁有北起河套、陰山和遼河下游,南至今越南北部和兩廣地區,西起隴山、川西高原和云貴高原,東至朝鮮半島北部的遼闊疆域。能夠在這樣大的范圍內建立起一個統一國家,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秦朝開拓的疆域,構成了以后歷代中原王朝疆域的主體,成為中國統一的地理基礎。
戰國時期,匈奴已在蒙古高原崛起,河西走廊聚居著烏孫、月氏等族,西域地區存在著數十個以綠洲城郭為中心的小國,青藏、云貴高原某些地區分布著一些羌人部落。這些少數民族所建立的政權并沒有被秦朝所征服。
漢代疆域以漢武帝時最盛。在西北,漢軍收復了一度被匈奴攻占的“河南地”,修繕了蒙恬所建城塞。前121年,霍去病率大軍北出,俘匈奴渾邪王之子,不久渾邪王殺休屠王降漢,漢朝遂有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先后置酒泉、武威、張掖、敦煌、金城五郡。此前,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又徹底擊敗了匈奴在西域的軍事實力,漢朝控制了天山南、北。漢宣帝時,設置西域都護府(治烏壘城,今新疆輪臺縣東),它既是漢朝的軍事駐防區,也是一個特殊的行政區,轄境包括白玉門關、陽關以西的天山南北直至今巴爾喀什湖、費爾干納盆地和帕米爾高原以內的范圍。西域初有36國,后增至50國。漢朝一般不干預這些城國的內部事務,但掌握著它們的軍事權和外交權,必要時朝廷可以直接廢立它們的君主。正因為如此,西域也是西漢疆域的一部分。東漢時,“絲綢之路”數度被匈奴切斷,朝廷先后派班超、班勇出使、經營西域,123年改置為西域長史府,繼續行使對西域的管轄權。
在西南,前130年漢武帝征發巴蜀士兵向南開疆拓土,置犍為郡(治今四川宜賓市西南),日后川西高原和云貴高原上的邛都、笮都、冉駹、白馬、且蘭、夜郎等族邦納入了漢朝統治,置越崙、沈黎、汶山、武都、群柯五郡;滅昆明夷后又新置了益州郡(治今云南晉寧縣東)。于是,西漢的西南邊界擴展到了今高黎貢山和哀牢山一線。東漢明帝時,哀牢夷內屬,朝廷為設永昌郡(治今云南保山市東北)。這樣,東漢時的西南疆域不但包括了云貴高原全部,而且轄有今緬甸的東部。
在東北,前109年漢武帝用兵衛氏朝鮮,次年滅之,在那里設置玄菟、樂浪、真番、臨屯四郡。東漢時迫于滅貊、馬韓的壓力,放棄了玄菟郡的全部和樂浪郡的一部分,轄境內縮。
在東南,漢武帝派兵解散了當時建立在今浙江南部和福建的甌越、閩越政權,把越人北遷到江、淮之間,當地幾乎成了無人區。
在南方,秦末、漢初在今兩廣地區和越南北部有獨立的南越國。漢武帝時,南越國王同意歸漢,但丞相呂嘉反對,并殺死國王、發動叛亂。于是漢朝兵分南路南下,于前111年攻占南越國首都番禺(今廣州市),活捉呂嘉。漢朝在南越舊境設置了九個郡,其中南海、蒼梧、郁林、合浦四郡在今廣東、廣西,珠崖、儋耳二郡在今海南島上,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均在今越南境內。
當然,漢朝并非一直都保持著最大疆域,實際上后來在局部地區有所收縮,邊境地區的政區如沈黎、汶山、臨屯、真番、玄菟、儋耳、珠崖等郡先后撤銷的撤銷、內遷的內遷。不過漢代疆域的主體是穩定的。
秦漢時期,匈奴已成為一個以蒙古高原為中心的強大國家,與中原王朝多次發生戰爭。后內部分裂,南匈奴降漢,北匈奴在東漢時被擊敗而西遷。大興安嶺、西遼河流域為鮮卑、烏桓人的天下,后烏桓降漢而南遷,鮮卑占領了整個蒙古高原。烏孫擺脫了西域長史府控制而獨立。青海湖地區居住著先零羌,青藏高原上有唐旄、發羌等部族。黑龍江流域直到日本海沿岸有夫余、肅慎、沃沮等部族。高旬麗興起于鴨綠江流域,公元3年建都于國內城(今吉林集安市東),以后就向朝鮮半島中部發展而遷出了中國。臺灣島當時被稱為“夷洲”,島上人民與大陸已有往來。海南島被稱為“朱崖洲”,與大陸的來往依然很密切。
東漢滅亡后,歷史進入了三國分裂時期。從那時起直到589年隋滅陳的400多年間,中原地區只有過30多年的短暫統一,邊疆地區則不時變換主人。有些邊疆政權擴展了自己疆域,以后又成為中國以外的政權,因而實際縮小了中國疆域;但也有些邊疆政權遷入中原后,將他們原來居住的地方與中原合在一起。
西南地區自古以來少數民族就多,雖然漢武帝已在那里設置了郡縣,但中央政權的行政控制往往只限于政區的治所周圍和交通沿線。諸葛亮曾七擒孟獲,終于將南中地區(相當于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貴州二省)納入蜀漢版圖,疆域有所擴展。西晉設置的寧州(管轄今云南大部和貴州西部),直到南朝梁時始終存在,并由朝廷委派官員前去治理。梁武帝時侯景之亂爆發,寧州刺史奉命救援首都,離開治所,當地豪族乘機而起,脫離梁朝,于是周圍的部族紛紛自立。從此,在今四川長江、大渡河以南,湖南西部,廣西西部,已不再有南朝的郡縣存在。
在南部,西漢疆域最南端是日南郡象林縣(治所在今越南峴港南)。192年,當地人建立了林邑國,脫離漢朝,因而漢朝的南疆從北緯14°退到了北緯16°一線。三國時,林邑又向北擴張,吞并了西卷縣(治今越南平治天省廣治),推進到北緯17°。大約在南朝后期,林邑又向北占據了原日南郡其余的三個縣,南朝疆域的南界退至北緯18°。
在朝鮮半島,東漢末公孫氏占據樂浪郡,向南發展并設置了帶方郡(治今朝鮮黃海北道沙里院之南)。公孫氏和后來的曹魏、西晉還基本上控制了今朝鮮北部北大峰山脈以東地區。不久,高句麗崛起,日益強大,到西晉末年完全占據了樂浪郡,同時南方的馬韓政權也吞并了帶方郡。中原王朝在朝鮮半島設置正式政區的歷史從此結束。高句麗繼續向西侵奪屬于前燕、后燕的遼東、玄菟二郡(時玄菟郡遷治今沈陽市東),404年還從北魏手中奪取了遼水以東之地,427年它遷都今朝鮮平壤,中原王朝與高句麗劃遼水而治。
與南方漢族政權和東北朝鮮半島上的疆域收縮相反,此時的北方中原政權在局部地區還有所擴展。
三國初的北部邊疆,大致退到了今桑干河、呂梁山、黃河、六盤山一線。西晉八王之亂以后,匈奴、鮮卑、羯、氐、羌、烏桓等少數民族乘機突破長城,攻人中原,先后建立了十六國[3],其中匈奴人建立的漢、前趙,羯人建立的后趙,鮮卑人建立的前燕、后燕,氐人建立的前秦等政權,先后占有黃河流域的全部或大部,它們把原來中原王朝的疆域和自己的根據地連成一片,有的還吞并了其他的北方部族,因此中原政權的管轄范圍比東漢后期、三國、西晉都擴大了。例如前燕吞并了鮮卑的宇文部,北部邊疆增加了老哈河流域,基本上恢復了西漢舊疆。在北魏統一北方以后到六鎮起義前夕,它的北界達到了秦漢故土,陰山一帶還擴至陰山以北,超出了秦漢舊域。
十六國時期,聚居在湟水流域和黃河上游的吐谷渾興起,向南擴張到今四川松潘一帶。以后吐谷渾被打敗,羌人進入今甘肅南部、四川北部。北周王朝又驅逐了這里的羌人,置宕昌等郡。這是中原王朝在當地首次設立的正式行政區劃。
東漢后期對西域的控制一度中斷,此后西域長史府也時置時廢,但西域與中原的聯系并沒有斷絕。不僅如此,割據西北的地方政權還第一次在西域設置了正式政區。327年,張氏前涼置高昌郡,轄有今新疆吐魯番盆地。該盆地是通向西域的孔道,一直是中原政權經營的要地,所以歷經前秦、后涼、西涼、北涼政權,高昌郡始終存在。439年,北涼為北魏所滅,高昌獨立,460年建立了高昌國。高昌國直到640年方為唐朝所滅。
(3)唐宋時期
隋朝國祚雖然短促,卻于589年統一了全國,并在前所未有的范圍內建立了正式政區。在北方,擊敗突厥,使其分裂為東、西二部,把邊界擴展到陰山以北,五原、定襄二郡的北界已接近今中蒙邊界。在西北,隋從突厥手中取得了今新疆哈密地區,置為伊吾郡;又滅吐谷渾,于609年設置了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此四郡轄境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南起昆侖山脈,北至庫魯克塔格山脈,基本上是以前從未設置過正式政區的地方。在西南,隋設南寧州總管府于今云南曲靖市。在南方,陸地上滅了林邑國,置為沖、農、蕩三州(后改比景、象浦、海陰三郡),其中最南之地已在西漢日南郡之南;海上,最大的事件莫過于海南島重歸大陸政權,這要歸功于當地俚族首領冼夫人。南朝梁、陳雖已在海南島設置了崖州,但實際上并未能有效地控制,而冼夫人對隋朝的效忠,使隋朝順利地行使對海南島的管轄權,因而在她去世后就能在島上設置了珠崖、儋耳、臨振三郡,從此以后中原政權對海南島的行政管轄再也沒有中斷過。
盛唐時期的疆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630年,唐滅東突厥,實際控制區達到貝加爾湖以北,設置政區的北界也已超出了今中蒙國界。唐滅高昌后置為伊、西、庭三州(轄今烏魯木齊以東的新疆),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市西北)設置安西都護府。又曾打敗薛延陀、西突厥、鐵勒,攻百濟、滅高句麗,軍事上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勝利,從而在邊疆地區先后設置了六大都護府,它們是:(1)安東都護府。669年置,治今朝鮮平壤市,轄境西起遼河,南至今朝鮮北部,東、北至海,包括今烏蘇里江以東和黑龍江下游兩岸直至海口之地。后內遷遼東,又進一步遷至遼西。(2)安南都護府。679年改交州都督府置,治今越南河內市,轄境包括今云南東南部、廣西邊緣直至越南中部河靜、廣平省界。五代時獨立為安南國。(3)安西都護府。640年置,治所在今新疆吐魯番,統轄安西四鎮(龜茲、疏勒、于闐、碎葉),轄今新疆及中亞楚河流域;后移治龜茲(今新疆庫車縣),轄境擴大到西至咸海的廣大地域,后漸有收縮,安史亂后退到蔥嶺以東。(4)北庭都護府。702年分安西都護府置,治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破城子,統轄天山北路東起今巴里坤湖、阿爾泰山、西至咸海的西突厥各部族,安史亂后轄境喪失。(5)安北都護府。始稱瀚海都護府,669年改此名,轄今蒙古國和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一帶,686年移置于今內蒙古。(6)單于都護府。663年置,稱云中都護府,次年改名,治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西北土城子,轄境當今內蒙古陰山、河套一帶,698年并人安北都護府。
如上所說,大唐盛世的國威所及,不僅包括了內地設置的300多個府州,而且容納了六大都護府轄地,北起貝加爾湖以北,南達越南中部的北緯18°,東至庫頁島,西臨咸海。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但是,這并不是說唐朝的疆域有這樣的廣闊,因為它從來沒有同時管轄過這樣的范圍,而且到達最遠點的時間是很短暫的。例如唐朝控制碎葉以西至咸海地帶僅限于661年至665年的4年間,而那時還沒滅掉高句麗,東部邊界仍在遼河一線。中唐以后,大食東侵,與唐以蔥嶺分界,吐蕃乘機占領了河西走廊和西域大部分地區,六大都護府撤并的撤并,內遷的內遷,唐末的疆域比盛唐時縮小了許多。
唐末失去的疆土,分別被當時的邊疆政權如回紇(占據今蒙古高原)、吐蕃(占據今青藏高原)、南詔(占據今云南地區)、渤海(占據今中國東北北部、朝鮮北部和俄羅斯遠東部分地區)所占,不過這些邊疆政權均是當時中國的一部分。同樣,雖然五代處在分裂時期,但不管是梁、唐、晉、漢、周,還是南方九國,抑或北漢,都是當時中國的一部分,它們的疆域共同組成了當時中國的范圍。因此,下文將要講的北宋、南宋、遼、金、西夏,以及其他一些邊疆政權,只可看成是在更大范圍內中國內部的分裂時期,所有這些政權均是當時中國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的轄境共同組成了當時中國的疆域。
五代時期,西拉木倫河流域的契丹人迅速崛起,926年攻滅渤海國,后又向西征服了蒙古高原上的游牧部落,向南取得了后晉“兒皇帝”石敬瑭出賣的燕云十六州,成為中國北方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帝國,定都于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東南波羅城)。947年,改國號為遼。遼朝穩定時期的疆域,西起阿爾泰山,東抵庫頁島,北至蒙古高原北緣,南與西夏、北宋、高麗為鄰。
北宋的統治地域不出唐末五代十國舊疆,擁有今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河流的中下游地區,西以今成都平原、黔西與吐蕃、大理為鄰,東、南至海,北接遼和西夏。北宋統治者一直努力收復燕云十六州,直到北宋滅亡前四五年才勉強成功。但后來連北宋首都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也被金兵所侵占。
1114年,女真完顏部起兵反遼,次年建國號金,定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市南),并于1125年滅遼,1127年又攻滅北宋。金朝全盛時,擁有今東北全部和華北平原,西鄰西夏,南以黃河與南宋為界。但當時黃河頻繁地決口、南移,最后黃河奪淮人海,所以1141年宋金索性議定以淮河為界,西部則以大散關分界。陸游名句“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所指即此。與北宋相比,南宋疆域的北界大大南縮了,不過西南邊界和南部并沒有什么變化。
北宋與遼、南宋與金分別先后占據了北方和南方,而在當時中國范圍之內還同時存在著西夏、大理、吐蕃、黑汗王朝和后來的西遼政權。西夏系黨項人李元昊所建,占有今寧夏、鄂爾多斯高原、阿拉善高原和河西走廊地帶,首都設在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市)。大理國是南詔的延續。吐蕃當時沒有統一政權,但周邊地區也無力入主青藏高原。黑汗(喀喇汗)王朝系中亞楚河流域的葛邏祿聯合西遷的部分回鶻人所建,定都八刺沙袞(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東南),11世紀時的疆域包括今新疆西部和中亞兩河(錫爾河、阿母河)流域,1140年歸人西遼。西遼是遼朝宗室耶律大石于1124年率部西遷時所建,先后占據了西州回鶻和黑汗王朝舊地,后定都于虎思斡耳朵(今托克馬克以東楚河南岸)。西遼最大的疆域大致包括了今天新疆的全部、帕米爾高原以西至咸海、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北至今天蒙古國西部,1218年為蒙古汗國成吉思汗所滅。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這些政權間的界線是當時中國內部不同政權間的界線,而不是中國與外部世界的界線。它們所占據的區域都曾經是中國歷史疆域的一部分,只不過后來又有所變化。
(4)元明清時期
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后,軍事力量迅速強大起來,先后發動過3次西征,并多次南攻。1218年滅西遼,1227年滅西夏,1234年滅金,1254年滅大理,不久征服吐蕃地區,1279年又滅宋,70余年間蒙古鐵騎橫掃歐亞無敵手,從而建立了龐大的蒙元帝國和四大汗國。這些被征服或占領的地區并非都屬元朝的疆域。例如今新疆天山以北部分已分封給窩闊臺汗國,阿母河行省后被并人伊利汗國,設在今伊犁河流域的阿里麻里行省后被并人察合臺汗國。
元朝穩定時期的疆域是:在北方,西起今額爾齊斯河,東至鄂霍次克海,最北界曾達北海(今北冰洋)。在東部,擁有朝鮮半島東北部,王氏高麗成為元朝附庸。在西南,包括今克什米爾、錫金、不丹以及緬甸東北部、泰國北部等地。全國共分為1個中書省、10個行中書省,青藏高原地區則屬宣政院管轄。與漢、唐極盛時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疆域大大超過了以前的任何朝代。
明朝的北方疆界比元朝收縮了許多,但在東北方面的統治有所加強。1392年李氏朝鮮建立后,鴨綠江成為中、朝界河。1409年,明朝在今俄羅斯遠東的黑龍江下游東岸特林設置了奴爾干都司,轄境包括今黑龍江、精奇里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北至北山(即清代外興安嶺,今名斯塔諾夫山脈)以北,后又征服苦兀,轄境擴大到庫頁島。奴爾干都司設立后,朝廷曾10次派遣宦官亦失哈前去諭慰當地部族,在都司城西南的山上建筑了永寧寺,并在寺前立碑。《永寧寺碑》是中國擁有主權的明證。在西北地區,明朝疆界止于嘉峪關,關外的今新疆地區不在明朝版圖之內。在西南,明朝在今西藏設置了烏思藏都司、朵干都司和俄力思軍民元帥府,今西藏始終是明朝疆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南部,1407年明朝出兵安南,將其與內地一樣置為交趾布政使司(省),下轄17府、47州、157縣,同時設都指揮使司,下轄11衛、3所;1427年,撤銷該省,明朝重新承認安南的屬國地位。同時,明朝還擁有今緬甸、泰國、老撾、越南各國北部的一小部分地方。
明朝疆域之外,今新疆大部、帕米爾高原和巴爾喀什湖、塔什干以東地區為別失八里(亦力把里)國所有。今內蒙古和蒙古國為韃靼、瓦剌所據,明筑長城為界。瓦剌強盛時,不斷越過長城南侵,1449年在土木堡一役中還俘獲了明朝皇帝(英宗)。后韃靼分裂,瓦刺也西遷。
興起于白山黑水之間的滿族于1616年建立后金政權,1636年改國號大清。1644年清兵人關,占領北京,接著分兵攻打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軍和明朝殘余政權。到1659年清兵占領云南、南明桂王逃往緬甸為止,除閩南一隅外,清朝已擁有明朝的全部疆域。
蒙、藏關系當時已相當密切。在宗教上雖然西藏的黃教(喇嘛教格魯派)統治著蒙古,但在軍事上蒙古和碩特部占領并統一了青藏地區,并于17世紀末歸附清朝。于是清廷冊封了西藏宗教領袖達賴、班禪,雍正初年以后又設駐藏大臣,并確立了達賴、班禪轉世的金奔巴制度。這樣,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體制得到了清朝的正式承認,清朝在西藏的統治也得到了確立。
當時,臺灣為鄭氏政權統治。1683年,康熙帝出兵平定臺灣,將寶島收歸中央政府。1696年,康熙帝親征雄極一時的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在昭莫多(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南)將其打得落花流水,于是清朝將整個蒙古高原納入了中原王朝版圖。1757年,乾隆帝派清軍攻人伊犁,徹底平定了準噶爾叛亂,兩年后又平定了大、小和卓木叛亂。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天山南、北從此全部納入了清朝版圖,清朝統一中國的大業宣告完成。
清朝與俄羅斯的邊界,1689年的《尼布楚條約》中確定以外興安嶺、額爾古納河為界。在1727年清朝與俄國簽訂的《布連斯奇界約》和《恰克圖條約》中,規定了東起額爾古納河及其支流開拉哩河(今海拉爾河)相交處,經恰克圖(今屬俄羅斯)西至沙賓達巴哈(今俄羅斯薩彥嶺西北)的中、俄兩國中、西段邊界走向。.
清朝全盛時期的疆域分為26個一級行政區,它們是:內地18省(直隸、山東、山西、陜西、甘肅、河南、湖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貴州);盛京(奉天)、吉林、黑龍江、伊犁、烏里雅蘇臺5個將軍轄區;駐藏大臣、西寧辦事大臣轄區和內蒙古的盟旗。盡管有些地區實行一定程度的自治,但涉及國家主權和中央權威的重大問題已經完全由朝廷掌握,這樣的統一范圍和程度是以往從來沒有達到過的。
從秦始皇滅六國,開疆拓土,建立統一的秦帝國開始,經過近兩千年的經營,中國終于形成了一個北起薩彥嶺、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南至南海諸島,東起庫頁島,西盡帕米爾高原,擁有110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的空前統一的國家。
(5)近代
西方列強東侵后,侵占了中國部分地方。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后,中國喪失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葡萄牙人早在1553年就以賄賂的方式在壕鏡澳(今澳門)建立居留地,1849年后葡方又拒交地租,1887年簽訂的中葡《友好通商條約》允許葡人“永居管理”澳門。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
鴉片戰爭中,英國占領了香港島。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1860年的中英《北京條約》又以九龍半島南部割歸英屬,1898年中英訂立《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以深圳河以南的九龍半島北部租給英國,租期99年。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歸祖國。 .
侵占中國領土最多的是沙皇俄國。它占領了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的烏第河以南待議地區。1858年,俄方通過與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的《璦琿條約》,強行割占黑龍江以北直到外興安嶺的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烏蘇里江以東至海則劃為中俄共管,僅規定璦琿對岸的江東六十四屯歸中國所有。清朝中央政府當時拒絕批準這個條約,但兩年過后,清政府在中俄婦匕京條約》中不僅被迫承認《璦琿條約》,還進一步將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4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割讓給俄國。1864年,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勘分西北界約記》,攫取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1881年簽訂的中俄《伊犁改訂條約》,俄方雖將伊犁還給了中國,但據此而另定的幾個邊界議定書,沙俄又割占了齋桑泊東南、霍爾果斯河以西等地7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1892年,沙俄出兵非法侵占了帕米爾高原薩雷闊勒嶺以西2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1900年,沙俄血洗海蘭泡、強占江東六十四屯。沙皇俄國從中國割占的土地,比英、法、德、意大利四國面積之和還要多。
英、法、日本還利用其殖民地保護國來蠶食中國邊疆的領土。例如,拉達克本為西藏阿里的一部分,1840年前后為克什米爾所占,1846年英國吞并克什米爾后,拉達克被并人英屬克什米爾。又如1885年法國吞并越南后,法國多次與中國交涉劃分中、越邊界,結果中國云南南部的烏得、孟烏二土司被劃人了法屬越南。再如,日本通過1895年的《馬關條約》,占據中國臺灣、澎湖列島長達50年,直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才由中國收復。
此外,1913—1914年間,英國人炮制出非法的所謂“麥克馬洪線”,為中、印邊界爭端埋下了伏筆。1921年外蒙古的獨立,又使中國減少了15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清朝政府的愚昧落后和腐敗無能,是導致近代以來中國國土淪喪的主要原因。
注釋:
[1]或以為從“絲綢”之“絲”讀音而來,也有人認為源出“瓷器”(ddIn)或閩南話的“茶”。
[2]《史記·秦本紀》。
[3]實際上不止十六個國家(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