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教授張良皋去世 曾為二戰翻譯官
張良皋教授生前照片。見習記者周迪 翻拍
張良皋教授生前獲得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見習記者周迪 攝
本報訊(記者屈建成 王震)14日下午,我國著名建筑學家、著名建筑教育家、巴楚建筑文化的締造者、紅學家、詩人、二戰老兵、華中科大教授張良皋先生去世,享年92歲。
出生于1923年的張良皋,是地地道道的武漢人,出生于漢陽的一個教師世家。近百年的風云歲月,張良皋就是一個傳奇。他是一位令世人尊重的二戰老兵,但在學界也頗有建樹,是著名的建筑大師,著名的建筑教育家,也是一位紅學家,他還是詩人、古人類歷史學家。
60歲退休后
從教32年成大師
在華中科技大學,在武漢高校,甚至是在中國高校中,作為一位高校教授,張良皋都是一個傳奇。他是一位受世人尊重的二戰老兵,是一位頗有建樹的建筑大師,他也是一位影響深遠的紅學家,他還是一位提出“石破天驚”新觀點的古人類歷史學家。
“老兵”張良皋
在張良皋家中,有一枚珍貴的勛章,那是他非常看重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勛章。
時間回到70年前。
1944年初,二戰正酣,然而中緬印戰場上,中國軍隊中翻譯人員奇缺。國民政府發布命令,從在渝的幾所著名大學中征召應屆畢業生充當譯員。中央大學建筑系二年級學生張良皋本不在應征之列,但他毅然投筆從戎。
在重慶譯員班的畢業典禮上,張良皋被蔣介石錯點名成“張良舉”。時年21歲的張良皋立刻大聲糾正:“報告!我叫張良皋!”這一嗓子將大隊長驚嚇出一身冷汗,也讓蔣介石好不尷尬。
張良皋被派遣到昆明,分配在炮兵訓練所戰炮連。后來,他回憶道,“原在意大利戰場上的美軍和裝備,幾乎全部移調到中國。訓練所的場地上,數以千計的大炮、卡車……連馱運75毫米山炮的騾子,也風塵仆仆從歐洲趕到亞洲來參戰。”
幾年前,張良皋應邀去美國講學。中途他去加拿大看望老朋友,需要重新申請簽證才能進入美國。他花了一天時間寫申請,其中他發現表格里有一欄,要求填寫是否會使用武器,幽默的他就在備注一欄寫上:“會放炮,我曾是二戰翻譯官。”美方簽證官微微一笑。幾天后簽證很快就辦下來。原來對方對二戰老兵非常尊重。張良皋一生也以是老兵為傲。
“大匠”張良皋
抗戰勝利后,張良皋回到學校,1947年畢業。
解放后,因為在國民政府當過譯員,張良皋在鎮反運動開始時差點出事,當時他在一家工廠當臨時工程師。再后來,他把工作關系悄悄轉到武漢市建設局。
從武漢市建筑設計院退休,張良皋參與華中科技大學建筑系的創建工作。這一年,是1982年。而后他從教32年,桃李滿天下,成為一位著名的建筑學家和建筑教育家。
或許,冥冥之中,張良皋就與教師、與建筑都有緣。
1923年,張良皋出生于教師世家。
1943年,中學畢業的張良皋來到中央大學求學,一心想學水利的他卻被告知錯過了報到時間。無奈之下,他決定留在重慶打工一年,來年再考。打工期間,張良皋偶然在一個美術展上看到了一批建筑畫,其中的一張《仿羅馬式教堂》更是讓他流連忘返,從此與建筑結下不解之緣。他如愿以償,進入建筑系。
1982年,張良皋受聘為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建筑系教授,與建筑學家周卜頤等學者共同創辦建筑系。當時,張良皋一行考察了全國各大高校建筑系。在建筑的研究中,只要有條件,張良皋也必定實地考察:埃及、蘇丹、澳洲……這些都為他成為一位著名的建筑學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他還對歷史和文學頗有造詣。
“大匠貴在是通才。” 在建筑的道路上,歷史和文學像是張良皋的左膀右臂。“建筑師古稱‘匠人’,大匠貴在是通才。”這是他的一貫觀點。“博古通今廣泛涉獵知識才能締造‘大匠之學’”。在教學過程中,他也要求自己的學生廣泛涉獵知識,汲取其他學科的精華。
在建筑領域, 張良皋成績斐然,著作等身。他曾兩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從事“鄂西土家族建筑的研究、保護與利用”、“中國干欄建筑綜合研究”。他的著作也影響深遠,著有《土家吊腳樓》、《武陵土家》、《匠學七說》、《老門樓》,參編《中國土木建筑百科辭典》、《中國民族建筑——湖北卷》、《中國建筑藝術集·南方少數民族卷》等。
“紅專”張良皋
張良皋還是獨樹一幟的紅樓夢研究者。用張先生的話說,“我也算得上是‘紅專’了,白天搞工程畫圖,晚上研究紅樓夢。”
張良皋酷愛文學,尤愛《紅樓夢》。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張良皋身邊唯一的書,就是《紅樓夢》。用他的話來說:“倒著看,多次看,立體地看。”反復把味,張良皋讀出了獨特心得,且有驚人之論。比如,他認為秦可卿死于自殺。對中藥頗有研究的張良皋,考證出當時太醫開出的藥方其實是十全大補湯,秦并無大病,只是心性過高,奸情被撞見,無臉見人,于是就自殺了。
在“紅學”研究方面,張良皋也著有數部著作,《曹雪芹佚詩辨》、《紅樓夢大觀園匠人圖樣復原研究》、《論史湘云之終身不嫁》、《金陵十二釵——紅樓夢中的超前女性》、《友輩詩章紀遠游——曹雪芹南游考之一》等等。
張良皋的女兒張眺告訴武漢晚報記者,就在去世前,父親還搜集了大量材料,準備再寫一部“紅學”專著,書名都想好了,就叫《紅樓內外》。按照父親的想法,這部著作將從建筑學、文學和詩詞的角度對《紅樓夢》進行全方位剖析。“準備工作都做好了,只差動筆了。”張眺無不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