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理論與實際的激烈碰撞——談街亭之戰中的馬謖與王平
公元228年,甘肅街亭,南山。
一位將軍不顧左右部下力阻苦諫,滿臉面帶愧色,極其絕望的對著南山下的魏軍咆哮:“再讓我沖一次,我一定要把街亭奪回來!”。
這就是三國史上著名的“失街亭”,而上句提到了那位將軍,則正是歷史上有名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中的馬謖。由于馬謖固持己見,作為鎮守街亭的主將,他并沒有當道扎營,而是機械的搬用兵法理論,強行在街亭旁的南山上安營扎寨,自己斷了自己的供水來源。副將王平看出了他扎營的錯誤之處,極力勸阻,而馬謖卻仍一意孤行,不聽忠諫,(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三國志·王平傳》)最終被魏軍切斷南山下水源,導致蜀軍不戰自亂,被魏軍張郃所擊敗。(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三國志·張郃傳》)繼而丟失了重要的戰略要沖——街亭。失去了街亭的馬謖,被諸葛亮斬首。而力勸馬謖扎營山下的王平,則受到了重用。
也許有人會說,當時蜀漢關張馬黃等名將皆早已作古,趙云也已年近七旬。蜀漢正處于人才凋敝之時。為何諸葛亮不能網開一面,饒馬謖不死,讓其戴罪立功豈不更好?況且馬謖作為一名軍事指揮員,確有其獨到之處。如其在諸葛亮南征孟獲中提出的“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戰略方針,深得諸葛亮之心。事實也的確如此,孟獲在被諸葛亮七擒七縱降伏后,不僅甘心歸順,而且就連諸葛亮死后,也并未造反。(謖對曰:“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亮納其策,赦孟獲以服南方。故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三國志》)這就足以證明馬謖確實是一名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
然而諸葛亮之所以“揮淚”斬了馬謖,就是因為街亭的戰略地位實在是太重要了。街亭地處斜谷之戰略要沖,為蜀軍的運糧道。由于當年漢中之戰戰敗后,曹操從漢中遷徙出數萬流民,使得整個漢中平原農業、土地貧瘠,無糧可產。(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三國志·張既傳》)這就迫使諸葛亮每次北伐時,要通過險峻的斜谷山澗小路為十幾萬大軍運糧。“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當時的地理狀況從西蜀出秦川連走路都很困難,就別說是用小車運糧了。因此,扼守住街亭就是卡住了蜀軍的咽喉,掐斷糧草運輸和蜀軍打持久戰,讓其在糧草不足中逐步“餓死”是魏軍抵御蜀漢北伐首選的防御戰略。街亭之戰的失利,則徹底為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劃上了休止符。
一次準備多年的北伐就因為馬謖的剛愎武斷和極端教條葬送了。諸葛亮怎么能不痛心?不斬馬謖以正軍法,又怎么能樹立日后蜀軍的軍威?馬謖的確是個難得的人才,然而別人運用兵法取得了勝利,為什么他運用了兵法反而失敗呢?他是個典型的教條主義式的人物,他沒有從戰場實際出發去考慮地形地貌和敵我雙方的特點,照搬兵法,思維缺乏創新僵化不變。也許馬謖作為一名參謀是稱職的:他的理論,建議、想法也許可成為諸葛亮戰略上的一個參考,但若要真的讓他領兵打仗,這就出了大問題。諸葛亮安排他作為主將守街亭,也犯了一個用人不當的錯誤,《三國志》里有一句一語點破:“而亮違眾拔謖”,一個“違”字,就是說諸葛亮違背眾人的意愿提拔了馬謖作為主將,既然知道馬謖的能力不一定能守住街亭,為什么又要讓他去呢?因此,諸葛亮也的確是應該對馬謖之敗負責的。
反過來再說王平。王平是怎么樣的一個人?王平本不是蜀將,是從曹操那邊投誠過來的。人是過來了,但沒有受到重用,偏將而已。(平從曹公征漢中,因降先主,拜牙門將、裨將軍《三國志·王平傳》)。
也難怪,街亭如此戰略要地,諸葛亮只是讓他當副將,而讓沒有任何實戰經驗的馬謖擔任主將。然而,后果是:熟讀兵書的馬謖丟了街亭,力勸馬謖扎營山下的王平卻得到了重用。街亭之戰馬謖被魏將張郃所擊敗,敗成什么樣?《三國志》里說的夸張:“謖大敗于街亭”。敗成這樣了,王平卻巍然不動,他一方面將部隊化整為零,一方面率領數千人,一邊擊鼓一邊吶喊,產生了虛張聲勢的疑兵效應,使張郃不敢貿然追擊,這就掩護了蜀軍大部隊的撤退,將失敗的損失降到了最低的限度。(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諸營遺卒,率將士而還。《三國志·王平傳》)
馬謖雖說是活著撤回來了,但卻因為戰敗被諸葛亮斬首,馬謖的副將張休、李盛也同樣受到了軍法的處斬,另一位副將黃襲被撤去了兵權。(丞相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奪將軍黃襲等兵《三國志·王平傳》),連諸葛亮本人也因為用人不當自貶三級。
唯有王平,是此次失敗中唯一的亮點。從那以后,王平再也不只是偏將王平了,《三國志》里記載:“平特見崇顯,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一個“特”字,獨顯他在作戰方面穩健持重和力挽敗局時毫不畏懼的勇氣。后來的王平曾駐軍漢中十多年,使魏國不敢輕易進攻蜀漢,成為蜀漢后期中流砥柱的將領。
街亭之戰,說到底實際上是一種以馬謖為代表“理論”與王平所代表的“實際”的激烈碰撞。理論有時聽起來很有用,但是一經過實際的檢驗就失去了作用,理論必須聯系于實際才能發揮最優的作用。馬謖作為一名青年將領,也是很有文化的人,《三國志》里用八個字評價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也算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了。然而就是因為他處處以我為中心,機械的照搬兵法,不求實際,不聽下屬意見,致使街亭丟失,也最終丟掉了自己性命。
而王平,《三國志》里說他是“手不能書,其所識不過十字”,也就認識十幾個字而已,我看那也和文盲差不了多少。然而就是這個大老粗的王平卻一眼看出了馬謖扎營的錯誤之處,這是為何呢?王平讀過很多兵書嗎?沒有,他連字也認不識幾個,是實際經驗。王平自小就是軍隊里成長的(平生長戎旅《三國志·王平傳》),有著豐富的實際作戰經驗,這與馬謖不同,這些作戰經驗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通過不斷的摸索、學習實踐中得來的。
青年人剛剛參加工作,有時覺得自己是科班出身,理論知識扎實,處處以專業眼光、視角來看問題。對工作中的一些問題常常會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張,有些主張和想法出發點是好的,但有沒有經過實際的檢驗呢?在工作遇到了問題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該多請教一些工作多年的老師傅呢?也許他們沒有上過專業的學校,也許他們沒有過高的學歷,可是大家不要忘記:寶貴的工作經驗是一種無形的財富,實際的工作經驗有時比理論更重要。不能因為自己是擁有了專業的理論知識,就不尊重、不聽取老師傅的意見。俗話說:“師傅好,賽如寶”。況且,老師傅也明白學習的重要性,你看《三國志》里說王平:“使人讀史、漢諸紀傳,聽之,備知其大義,往往論說不失其指。”(《三國志·王平傳》)一個所識不過十幾個字的老將軍,讓別人讀一些生澀、難以理解的《史記》、《漢書》之類的古籍給他聽,他還往往能說出個大概意思,八九不離十。足以顯現他對文化的理解能力有多強,可以想象,若是王平將軍能夠勤加學習,達到馬謖一半的文化水平,那真的可以算是“文武全才”了。可見連王平這樣的老將都知道活到老學到老的重要性,那在我們這個時代就更注重知識的再學習了。青年人處理任何問題都需要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這就好比是一個人身上的兩條腿,缺一條不行、一條長一條短也不行。理論要聯系實際,實際要依靠理論來指導,兩條腿都好,人生的路才能走的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