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相遇”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伊斯坦布爾舉行
2014年11月15-16日,由土耳其海峽大學孔子學院、亞洲研究中心暨上海大學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儒家、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相遇:近代中國與土耳其的傳教士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伊斯坦布爾隆重舉行。開幕式由孔子學院外方院長Arzu ?ztürkmen教授主持,海峽大學文理學院院長Taylan Akdo?an教授致歡迎詞。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的專家,同美國、法國、土耳其和黎巴嫩的學者一起參加了會議。《環球時報》英文版記者做了采訪報道。
在第一場會議中,北京大學王立新教授以《從文化帝國主義到文化國際主義:對近代來華美國傳教運動雙重遺產的反思》為題,討論了近代以來中國人對基督教傳教士認識的轉變。美國學者Christine B. Lindner教授追溯了基督教傳教士在奧斯曼帝國的傳播網絡,特別探討了各傳教團體之間的邊界和互動關系。
在第二場會議中,上海大學陶飛亞教授以“懷疑遠人”為主題,探討了清代中前期對天主教的政策及其對近代中國的影響。他特別指出,清中前期就有過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查禁天主教的先例,所以反對西方教會不僅僅是鴉片戰爭后才出現的新政策。美國學者Emrah ?ahin用“狂吠的狗和移動的大篷車”為比喻,討論了奧斯曼時期傳教士的出版物和帝國政策之間的沖突關系。
在第三場會議中,法國學者Nora ?eni討論了19世紀歐洲慈善模式的變化,特別是猶太人的慈善活動與近代基督教傳教士之間的關系。她認為,慈善并不必然帶來皈依,盡管其可能有一些教化作用。美國學者Cengiz ?i?man分析了基督新教傳教士在猶太人群體中的活動,認為其盡管失敗了,卻促進了當地社會的現代化進程。
在第四場會議中,山東大學劉家峰教授講述了19時期基督教傳教士在中國西北穆斯林地區的活動,探討了文化互動和文化交流的主題。黎巴嫩學者Hala Auji探討了奧斯曼時期基督教傳教士的印刷出版事業及其對敘利亞阿拉伯社會的影響。
在第五場會議中,上海社會科學院晏可佳教授以明末士大夫徐光啟為題,探討了中國天主教-知識分子對西方的認識,以及在科技傳播和文化交流方面的杰出貢獻。中國人民大學劉賢博士則以天主教歷史上的重要文件《夫至大通諭》為個案,分析了中國天主教的本色化問題。
在第六場會議中,土耳其學者Lale Babao?lu教授報告了奧地利遣使會在近代土耳其的教育活動,分析了一個教會中學的歷史演變過程。Saadet ?zen則報告了一個法國天主教中學的發展,以及教育和宗教之間的互動關系。
在第七場會議中,華東師范大學李向平教授分析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對話的理論問題,提出了公民-民族-宗教身份的疊合問題。孔子學院中方院長劉義博士報告了山西一個基督教社區的歷史和現狀,及其同地方政治、社會和文化的關系問題。
海峽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劉義博士主持了閉幕式。Sel?uk Esenbel教授突出基督教傳教士是全球史上的一個特殊案例,特別是在同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相遇過程中的重要意義。上海大學陶飛亞教授總結了在這一問題研究上的中國經驗,強調了比較研究的重要性。
此次活動是“孔子學院日”暨海峽大學孔子學院五周年慶的重要項目,也是發展高端研究型孔子學院的一個具體表現。會議的論文集將以英文形式出版。(上海大學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