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在上海大學召開
在紀念上海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8周年之際,12月8日,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在上海大學校本部樂乎樓隆重召開。本次會議由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大學聯合主辦,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上海大學文學院承辦,國家文物局政法司副司長何戍中、上海大學校領導忻平、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長褚曉波蒞臨開幕式并致辭,國內六十余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會議。??
上午10時,“公眾參與下的文化遺產管理與保護”主題發言中,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阮儀三教授首先發表演講,立足于數十年親身實踐的經驗與感受,指出當前國內環境下政府與民間組織在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呼吁政府重視、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國家文物局政法司副司長何戍中在講話中闡述了政府、企業、公眾在遺產保護工作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強調公眾對政府的監督、鞭策作用,是推動公民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對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何戍中指出,應發揮網民的強大號召力,志愿者在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專業性,社會小組及個人參與的積極性,繼續發揚注冊機構工作的重要作用,加強公民社會建設。隨后,復旦大學高蒙河教授對中外公眾考古教育進行比較,展示了中國公眾考古的典型案例,指出中國公眾考古具有原創性。此外,高蒙河教授也介紹了復旦大學公眾考古通識課程的開設情況,分享了高校公眾考古教育的經驗。上海大學社會學院陳志勤教授就“文化遺產中‘中國式’公民參與及其現代性轉向”這一主題發表講話,以古村鎮保護為例簡述民眾的參與形式,對公眾參與的實踐機制建設提出幾點思考與建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高大倫教授介紹了當下虛擬考古體驗館理念與實踐情況,現場展示公眾考古動畫短片,為面向公眾普及考古知識、增加公眾考古趣味性、提高公眾參與度提供了有益參考。華東政法大學李偉芳教授從法律角度闡述公眾參與的涵義、文化遺產對公眾參與的必然要求,環境法修訂中強調和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并著重介紹了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方式與救濟途徑中的公益訴訟問題。
下午,眾專家學者在各分會場分別就“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或實踐問題展開專題研討。研討主題包括:“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科學與管理”“全球視野下的文化遺產保護實踐”“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制度化保障”,以及“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視角”,會議從實踐角度討論了當前我國考古、博物館工作中的公眾參與情況,也對公眾考古、志愿者工作、非遺保護、社會組織等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理論問題進行了交流探討,研討頗具亮點。其中,江西師范大學曹柯平教授簡述了江西鉛山縣太源畬族鄉民族文化遺產及保護工作;武漢輕工大學張國超教授展示了“我國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行為的影響因素”問卷調查的實踐過程,并對調研結果進行了深入分析;上海博物館郭青生先生介紹了近年來上博開展的公眾文化活動,包括系列性公共講座、音樂戲劇觀賞、文化遺址參觀考察等形式豐富的活動,同時出版公眾考古等教育讀物,對文化遺產保護在公眾中傳播做出大量有益實踐;同濟大學張松教授、濟南大學顧方哲老師分別闡述了日本和美國等國家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成果,值得我國有關領域的學者進一步探索思考。下午的專題研討內容各具特色,針對性強,為公眾參與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了成功范例與經驗借鑒,并對當前國內研究與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進一步的建議。???
下午5時許,各分會場專題研討結束,上海大學歷史系主任張童心教授主持閉幕式,上海市文物局譚玉峰致閉幕辭,本次“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圓滿落幕。我國高度重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發展工作,2006年國務院下發通知,確定每年六月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在黨的十八大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突出強調“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戰略指導的契機下,本次會議的召開,為探討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有效方式、提升其服務社會的能力帶來重要的啟示,具有現實性的指導意義。(上海大學文學院 劉穎惠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