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文獻實驗室落成萬壽閣,迎來首批海外學術訪客
【國學網訊】2014年7月1日,適逢中國共產黨建黨93周年之際,首都師范大學數字文獻實驗室在北京藝術博物館(萬壽寺)正式成立,首都師范大學宮輝力校長、北京藝術博物館張樹偉館長、韓占明書記、首都師范大學電子文獻研究所尹小林所長、中國詩歌研究中心趙敏俐主任、文學院馬自力院長、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易學文化研究院鄧瑞全教授等出席了成立儀式。數字文獻實驗室由首都師范大學電子文獻研究所與北京藝術博物館聯合創立,是我國首家針對古籍數字化而建成的科研實驗室,設于長河北岸萬壽寺的中心建筑萬壽閣三層。
萬壽寺始建于明萬歷五年(1577年),乃著名的皇家廟宇,現辟為北京藝術博物館,與首都師范大學隔紫竹橋南北相望,雙方早在幾年前便已開始合作,一直致力于打通高校與文博系統的隔閡,為傳統文化資源的共享和利用打造優良平臺,數字文獻實驗室正是雙方合作的升華成果。首師大電子文獻研究所建有《國學寶典》和《四庫大系》兩大數據庫,并在此基礎上研發出自動排版、自動比對、自動標點三大核心技術,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雄厚的技術實力。數字文獻實驗室以此為依托,并配備了最先進的儀器設備,可以將北京藝術博物館所藏的大量不同形態的文物資料予以數字化,再加上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以及首都深厚的文化底蘊,其成立可謂占盡天時地利人和。
數字文獻實驗室的宗旨在于通過數字化技術對古籍文獻進行加工、存儲和整合,進而建成國際一流水平的古籍數據資源中心。具體言之,即要具備強大的處理古籍善本、書札手稿、字畫碑帖、拓片印譜、輿圖檔案、舊報老刊等文獻資料的能力,將原始形態轉化成數字資源,進而建立超大規模數據庫以存儲海量的數據信息,并在這些信息之間建立多元聯系,進行分類管理和深度挖掘,以隨時根據學術研究需要將數據輸出為數字化產品。
數字文獻實驗室將秉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信念,持續推進資源庫的建設,除融合《國學寶典》、《四庫大系》及北京藝術博物館的館藏之外,今后還將努力與海內外各大學術機構加強合作,盡力將來自各地的館藏文獻匯通一脈,以供學界共享。
下午四點,數字文獻實驗室喜迎首批學術團體,由美國東亞圖書館協會組織的古籍鑒定與保護高級研修班近30位學者前來參觀訪問,其成員大多來自美國20余所大學的圖書館,少數來自香港高校。首師大電子文獻研究所所長兼數字文獻實驗室主任尹小林先生為研修班一行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一方面闡明了實驗室的建立宗旨,一方面演示了最新的數字成果,并希望與海外漢學界加強資源和技術的共享與合作。研修班盛贊實驗室將古典建筑與現代科研融合為一,是“古籍數字化”這一概念的絕好體現,雙方熱烈交流經驗,均感獲益良多,合作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