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名園簡介(三):其它名園之蘇州獅子林
國學(三)園林特色
國學1、蘊含禪意
國學獅子林比起江南其它文人園林,與佛教的因緣更深。他原來就是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園元順帝至正元年(1341),高僧天如禪師維則來到蘇州講經,弟子們“相率出資,買地結屋”,為天如禪師建禪林。其得名亦與佛教有關:因天如禪師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獅子巖普應國師中峰,為紀念傳承衣缽,取佛經中獅子座之意,故名“師子林”。25454國學網q+27hj國學網spant
國學獅子林的假山、峰石亦深含禪意,如峰石獅子峰、一葦渡江、南海觀音等,通過模擬與佛教故事有關的人體、獅形、獸像等,喻佛理于其中,以達到渲染佛教氣氛之目的,體現了獅子林創始人的宗教思想。元代著名畫家朱德潤《師子林圖序》記載朱德潤與高僧維則的一段對話,表達了維則建園的思想。朱德潤問道:“獅子林的假山中,獅子峰突兀其中。這是否就是達摩祖師說的‘水中龍的力量最大,陸地上象的力量最大。此園命名獅子林,豈非以其威猛,可以攝伏群邪者乎?”維則師回答說:“不是的。只不過石頭偶然像獅子,比非有意雕琢成獅子模樣。如果說威猛,那干脆用以獅子為坐騎的文殊菩薩來‘攝伏群邪’不是更好嗎?”我又問道:“昔者佛經上說作獅子吼,是不是獅子的聲音相貌可以擊破諸般業障呢?”維則師回答說:“也不是的。這里的聲容不是指具體的獅子,而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朱德潤說:“我知道了,這種不言而喻的力量,大概就像師父您這樣吧。世道如此紛擾,您不形于色就不能使人們敬信佛法。所以您托獅子之名,來表達對世事的看法。‘師之真實,可以破諸妄,平淡可以消諸欲’。所以對于獅子林來說,您就是獅子石,獅子石就是你”。維則師回答說:“是的,是的”。維則在這段對話中借形似獅子的假山石峰,表達了面對“世道紛囂”的看法。認為其禪意可以“破諸妄,平淡可以消諸欲”;以“無聲無形”托諸“狻猊”以警世人。這就是維則建獅子林的真實意圖。DCD國學網ASWSDF國學網
國學必須指出的是,后人對維則禪師以托諸“狻猊”以警世人這種做法亂加發揮,演變為以堆砌某種動物形象為悅,而產生部分拙劣之作,這在東部疊山技法中較為明顯。尤其是“立雪堂”庭院中的石峰,疊砌成牛、蟹、獅、蛙之形,所謂“獅子靜觀牛吃蟹”,太實太俗,也與立雪之雅事相悖。就屬這類拙劣之作。HRE國學網kU235ratew3y
國學另外,獅子林的一些建筑如立雪堂、指柏軒、問梅閣等也都以禪宗公案來命名。立雪堂取義于禪宗二祖慧可向初祖達摩求法的故事:慧可雪夜立于門外向達摩問道,達摩不允。慧可就立于門外,至天明積雪過膝,達摩仍不為所動。后慧可自斷左臂,終于感動了達摩。一葦渡江說的也是禪宗初祖達摩的故事:達摩在南朝梁武帝時由印度來到廣東傳播佛法。后來到金陵見梁武帝。但梁武帝不識“正眼法藏”。于是達摩站在一根蘆葦葉上渡過長江而至北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禪宗二祖慧可,經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弘忍至六祖慧能,禪宗大倡于天下。指柏軒和問梅閣皆是禪宗機鋒:指柏軒出自唐代趙州從諗法師與門徒間的問答:徒眾問師:“何為佛祖西來意?”。從諗不正面回答,指著庭前南朝的宋柏云:“庭前柏樹立”。問梅閣則是馬祖問梅的故事。馬祖俗姓馬,法號道一,出自六祖慧能的門徒南岳懷讓門下,世稱馬祖。明州(今寧波市)大梅山法常禪師為馬祖的法嗣(法定繼承人)。傳說法常參見馬祖時,問師“如何是佛?”馬祖答曰:“即心是佛”。法常大悟回大梅山潛修。后來,馬祖派僧人前去考察法常是否真正了悟。僧問法常:“慧能和尚是大師,你從他那里得到了什么,便來此山修煉?”法常曰:“大師對我說‘即心是佛’,我便向這里住”。那僧說:“馬祖今日說法又變了”。法常道:“怎么變的?”那僧說:“近日不說‘即心是佛’了,改說‘非心非佛’”。法常道:“你不要來惑弄人!管它什么‘非心’,我只管‘即心是佛’”。那僧回去向馬祖匯報。馬祖嘆曰:“梅子熟了”意謂法常已得佛法真諦。后世便稱法常為大梅禪師。*ek國學網o9056v231%國學網*q
國學歷代獅子林吟詠中也多強調其中的禪意禪風,如金和源的七律:“石林精舍巨霊開,望里猙獰蒼翠堆。甘露空聞禪板繪,曲江何事剪刀裁。昂霄欲騁排霄翮,吐月還斟吸月杯。風度吼聲隨磬遠,碧云深處護如來”。ia國學網drtj8eub國學網h
國學附《師子林圖序》(節錄)(元)
國學仆曰:“因觀其林木蔽翳,蒼石巉立,所謂師子峰者,突然乎其中,乃諗諸師曰:‘昔達摩傳言,‘法中龍象’《智度論》解曰,水中龍力大,陸行象力大’。茲林曰師子,豈非以其威猛,可以攝伏群邪者乎?”師曰:“非也。石形偶似,非假攝伏而為。若以威相,則文殊固有精進勇猛之喻矣。”仆又曰:“昔人言作師子吼,得非以其聲容可以破諸障乎?”師曰:“非也。以聲容則無此聲容也。其有不言而喻者乎?”仆曰:“不言而喻,余知之矣。不言而喻,其惟師乎?噫,世道紛囂,不以形色,則不能攝諸敬信,而吾師以師子名其林者,姑以遇世紛而自得于不言者乎?矧師之真實,可以破諸妄,平淡可以消諸欲。若以靜默不二,則雖有形有聲,猶不能悸,況乎無聲無形,而托諸狻猊,以警群動者乎?雖然,觀于林者,雖師石異質,一念在師,石皆師也;一念在石,師亦石也。然不若師者師石兩忘者乎?”師曰:“唯唯”。v$!wjj8_ALs!@e_國學網a5j%
國學2、以石著稱
國學獅子林以假山、峰石聞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國”之美譽。獅子林在建園前就與“石”有關:相傳傳北宋徽宗在京城汴梁造大假山,派官員來江南選取太湖石,史稱“花石綱”,湖石尚未運完北宋即滅亡。部分未北運的湖石,被擱置在后來修建成獅子林的荒園里。獅子林假山總面積約為2335.86平方米(太湖石、黃石假山占地面積約1231.86平方米),約占全園面積五分之一。獅子林的峰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湖石玲瓏,洞壑宛轉,曲折盤旋,如入迷陣,洞頂奇峰怪石林立,均似獅子起舞之狀。有含暉、吐月、玄玉、昂霞等名峰,而以獅子峰為諸峰之首。54((^C國學網rsrtk國學網ean
國學(1)假山
國學獅子林的假山可分為旱假山、水假山、等三類:54((^C國學網rsrtk國學網ean
國學旱假山 旱假山遇大雨能一泄而干,故得此名名。其位置南起立雪堂北面長廊圍墻,北至指柏軒前香花橋南端,南北長約33米;東自燕譽堂、小方廳西山墻,西至池塘東岸邊,寬約24米,占地面積約為820平方米。略呈長方形,中間為90平方米的“盆地”,建有臥云室。游覽旱假山有六條線路:54((^C國學網rsrtk國學網ean
國學其中主線為一條回環線。最長也最為復雜,旁有多處岔道。從位于指柏軒前香花橋東南入,途經條石、石板橋6座,洞壑8個,經上、中、下3個層。次山上奇峰林立,山中洞壑幽深,山道回環曲折,有“桃源十八景”之說。途中可見明代“大石屋”基礎,元、明時期圓形、五邊形、六邊形青石條為基礎的“禪窩”遺址。幾彎幾曲,上下盤旋,繞至棋盤洞,回環到小方廳南西側花瓶形地穴出。3Ggh國學網e_G*(#@!$rbt12jm
國學線路之二為南北線。經香花橋西南入口進,從條石橋下穿越,沿水池東岸,蜿蜒盤旋,磴道上下直達修竹閣北。
國學線路之三,指柏軒前香花橋東入口,途經1洞壑(不入岔道),上磴道即轉入臥云室北側,身臨假山懷抱的小“盆地”。
國學線路之四為直線。入燕譽堂西北“賞勝”門,轉進臥云室東側1洞壑,可見“棋盤洞”,從小方廳西南花瓶形洞門出。即從燕譽堂西北“賞勝”門入,從小方廳西南花瓶形地穴出。3Ggh國學網e_G*(#@!$rbt12jm
國學線路之五為東西線。進燕譽堂西北“賞勝”門路經臥云室,西條石橋下穿過3個洞壑(其中涉水假山洞壑2個),可達修竹閣西,紫藤架東端。即從臥云室西條石橋下入,從紫藤架東出。3Ggh國學網e_G*(#@!$rbt12jm
國學線路之六為折返線,入臥云室北磴道旁洞口,經2個洞壑,2座青石板橋,可上見山樓,沿主干道(2洞,2橋均不重復計數)折返至臥云室北磴道口出。即從臥云室北入洞,從臥云室北磴道口出。6國學網knabfrtw4國學網yspansp
旱假山
國學水假山 水假山臨水而筑,池水水位升高,則洞內涉水,游人需躑躅而行,似仙鶴戲水;洞外雨水瓢潑,洞內水珠瀝瀝,別有情趣。水假山分為小島假山、南區水假山、黃石假山和西部假山四種:o_y國學網,mFGY:{國學網”d_2345nm
國學小島假山 小島假山四面環水,從南北向澗溪邊至接駕橋東端,亦即東起旱假山上白皮松,至小島西邊。東西長約32米,南北寬約5.3米,占地面積約為16.96平方米。o_y國學網,mFGY:{國學網”d_2345nm
國學小島假山與“小赤壁”黃石假山的連接部分。即:北自交界處的白皮松起,至“小赤壁”北端,南北長約13.2米,東西寬約8.6米,面積約113.52平方米。兩處合計約為130.48平方米。游覽水假山有兩條線路:o_y國學網,mFGY:{國學網”d_2345nm
國學一是從接駕橋東假山入口(小島線),進入水假山,穿越4洞(其中2個洞壑是涉水假山洞),6橋,5個平臺,經“小赤壁”從文天祥碑亭前出;o_y國學網,mFGY:{國學網”d_2345nm
國學另一條是自修竹閣西,“小飛虹”下(條石板橋)紫藤架東端出,此路為園內東西向5條干道之一,也是進入小島假山(水假山)的主要道路。j4國學網56reioR國學網T7th%q
國學南區水假山 東起“小赤壁”西端,即御碑亭西側矮墻至扇亭東墻,沿花園南面走廊,東西約長32米,南北寬約(長廊北面矮墻至池岸邊)5.3米,面積約為169.6平方米。南區水假山(見圖3-2)峰石有十二生肖之說,但尚能形似的有兔、豬、猴、馬等幾處。此處假山洞壑亦有人生輪回之說,洞壑之上文天祥碑亭前,峰石有青龍、白虎、玄武、朱雀的稱謂。
國學假山九條線路之九(沿廊線),從文天祥碑亭下磴道,進入3個連接的洞壑,其中2個是涉水假山洞。過1橋,沿池岸邊折返到扇亭下。j4國學網56reioR國學網T7th%q
南區水假山
國學黃石假山“小赤壁” 修竹閣南有一處黃石假山,因其石色黃而偏紅,號稱“小赤壁”(見圖3-3)。小赤壁尤如一道天然的山壁,矗立于山澗深潭邊,山體下有一拱形的涵洞。整座假山渾然一體,神妙奪天工。“小赤壁”北端至南端長廊矮墻,南北長約8.6米,東西寬約5米,面積約為43平方米。%%!@r國學網etgm[eUYJ$%(_@#
黃石假山“小赤壁”
國學西部假山 即石包土假山俗稱土山。它是民國貝仁生重修獅子林時疏浚水池,挖泥沿墻堆壘而成。土山分三層,山道兩側壘石塊。遠望西部土山與其他假山群風格相似,互相呼應。假山北高南低,北端有一山洞,可盤旋上下。山上問梅閣旁建有人工瀑布。整座假山南起走廊北墻至暗香疏影樓南墻西端,約長46米,東自問梅閣西墻起至土山邊(接駕橋西端為測量點),東西約長24米。占地面積約1104平方米。進出假山區有四條道:沿園內南部長廊,經雙香仙館進入假山;沿池塘西岸,銀杏樹旁蹬石級上山;暗香疏影樓下西側洞口,拾級上下;從暗香疏影樓樓上,沿園內西側圍墻走廊步入。$國學網$^)_)#@#!國學網@!#%%^+*$@
國學(2)峰石
國學據史志記載,獅子林內坡陡而高,假山上“石峰離立,峰之奇怪,居中最高,狀類獅子”。著名的還有“含暉、吐月、立玉、昂霄”等諸峰,千姿百態,玲瓏剔透,具備了太湖石峰特有的“瘦、皺、漏、透”的品性,“似橫道流星”散落在旱假山、水假山及庭院等處。1.5米以上高度的峰石有55座;1.2米–1.5米峰石12座。除獨峰以外,尚有數處堆壘的石峰及湖石小品。
國學①獨峰(指單獨一塊構成的峰石)
國學獅子峰 依據現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明代徐賁獅子峰圖,位于臥云室南,峰高4.4米,厚1.7米,寬1.3米。面對臥云室,兩前肢騰空作揖相,獅首歪斜,三目(包括傳說中的天目)圓睜,獅口大開。整座獅峰的獅相似一頭頑獅,似怒,似嗔,似喜,似吼,形象逼真。Wae4國學網QF*O{@!J國學網*$#
國學南海觀音 又名送子觀音,位于見山樓南,水池邊。其高2.5米,寬0.8米,厚0.55米。該峰座東朝西,臨水而立,似一女子,懷抱嬰兒,故名。456%QER國學網5Nwer國學網ak
見山樓南“送子觀音”峰石
國學一葦渡江 又名孔雀開屏位于玉鑒池中一座太湖石。高2.04米,寬0.77米,厚0.45米。因傳說中的達摩從金陵北上中原,過長江時,百姓試其法力隱匿渡船,達摩隨手拈一蘆葦站于其上順利過江而得名。具體見前面“蘊含禪意”中的“一葦渡江”。
玉鑒池中“一葦渡江”峰石
國學另有“兔子奔月”、“三元及第”、“無名峰”等獨立峰石,以及湖石堆砌的石峰及小品如“九獅峰”、“三腳蟾蜍”、“獅子靜觀牛吃蟹”、“獅子滾繡球”等。rtkwy國學網w38fng41國學網8
國學3、文化意蘊濃郁深厚
國學獅子林還有著濃郁的人文氛圍。它不僅表現在其園名、壘石、峰石、建筑中的禪意,也不僅表現在長廊的墻壁中嵌有宋代四大名家蘇軾、米芾、黃庭堅、蔡襄的書法碑及南宋文天祥《梅花詩》的碑刻作品,獅子林的花廳還是抗戰勝利蘇州軍民接受日軍投降之地。它還表現在名人和它的瓜葛因緣之中。這些名人中,最重要的要數倪瓚、乾隆和貝聿銘三位。
國學倪瓚(1301—1374)字泰宇、元鎮,號云林居士、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倪瓚極富才華,詩書畫可謂三絕。他工書法,擅楷書,形成簡遠蕭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風格;的詩歌造語自然秀拔,清雋淡雅,不雕琢,散曲更富意境,著有《清閟閣集》15卷;更以繪畫著稱,擅山水、竹石、枯木等,是元代南宗山水畫的代表畫家,其作品以紙本水墨為主。畫法疏簡,格調天真幽淡。與黃公望、吳鎮、王蒙并稱元代繪畫四大家。他還是位壘石造園高手。自小對園林便有深厚的感情,他二十三歲時創作的《西園圖》,就被時人譽為異品。而且還親自設計在自己的故里(今無錫市東亭鄉長大廈村)祗陀寺西構筑。其中建三層高方塔形的樓閣,作為秘藏書法名畫圖史之所,取唐韓愈詩:“筍添南階竹,日日成清”,命名為“清閟閣”。園南大門內建云林堂,為接待賓客的主廳。沼西建朱陽賓館,供賓客食宿,簫閑仙館供其靜坐讀書,山坡上筑雪鶴洞,沼北建海岳翁書畫軒,為作畫題詩之所。園林面積達90畝,是一所高度綠化,具有多功能宛若人間仙境的別墅園林。清閟閣在元代,聲名顯赫。據《無錫縣志》載,連大都的外國使臣“紅毛貢夷”也慕名前來,特備沉香百斤為贄禮登門,倪瓚命仆托言拒之,貢使三次登門徘徊不去,知其誠意,才命仆導入云林堂觀賞,向閣叩拜而別。獅子林則是他在晚年助建的。以他一生的筑園經驗和繪畫功力來助高僧維則筑獅子林,當然品味非凡。他成功地將其繪畫風格應用于園林,創造了富有靜逸之氣的城市山林,中有獅子峰,含暉峰、吐月峰、立云堂、臥云室、問梅閣、指柏軒、玉鑒池、冰壺井、修竹谷、小飛虹,大名屋諸勝。湖石玲瓏、洞壑宛轉,只有合抱大松五株,因而又名五松園。今園中之景大體尚在。并繪有名作《獅子林圖》傳世。明代著名書畫鑒賞家昆山張丑曾說“倪云林先生一生不畫人物,惟《獅子林圖》有之。”。況且,倪瓚能主動助人筑園,這件事本身就引起轟動。因為他信仰道教(全真教),養成了孤僻猖介、超脫塵世的性格。元朝公卿多次來閣登云林堂,薦舉倪瓚出仕元廷,他以病拒之。公卿臨別,有位在堂前桐樹上吐了一口痰,倪瓚立命童仆取水多次洗滌,因此民間流傳云林洗桐,譽為高士。世人譏笑他有官不做是迂,他就自號為“倪迂”。明初,朱元璋曾召倪瓚進京供職,他堅辭不赴,并題詩“只傍清水不染塵”(《題彥真屋》)畫上題詩書落款也只寫甲子紀年,不用洪武年號。所以獅子林名譽遐邇,與倪瓚關系極大,可以說是園以人傳。元人梅萼《題獅子林》,開頭便是“獅嶺吳城獨擅雄,石家金谷較同工。樓閣顏與遠公筆,石勢離奇倪瓚功”,高度稱贊倪瓚在獅子林造石之工。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巡江南,就帶了倪瓚的《獅子林圖》,一一展卷對照.回京后分別用13萬兩和7萬兩銀子在北京長春園和承德避暑山莊兩處仿建獅子林,命名“文園”,并在為“文園”題詩的序文中再次表達對倪瓚及其《獅子林圖》的仰慕和稱許:“向愛倪瓚《獅子林圖》,南巡時攜卷再至其地摹跡題詩。昨于長春園東北隙地規仿為之,即仍獅林之名。初得景八,續得景亦如之,皆系以句。然其亭臺峰沼,但能同吳中之獅子林,而不能盡同迂翁之《獅子林圖》。茲于避暑山莊清舒山館之前,度地復規仿之,其景一如獅園之,名則又同御園之獅子林,而非吳中之獅子林。且塞苑山水天然,因其勢以位置,并有非御園所能同者。若一經數典則仍不外云林數尺卷中,所謂言同不可,何況云異?知此則二亦非多,一亦非少,不必更存分別。見懶道人“畫禪三昧”或當如是耳。既落成,名之曰文園,仍隨景紀以詩。或有以同、不同?為叩者,惟舉倪迂畫卷示之”(《題文園獅子林十六景有序甲午(1774)》)且摹兩份倪瓚的《獅子林圖》分別放在兩座“文園”內,原圖收藏于“石渠寶笈”,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但乾隆仍認為這兩處仿作只能形似,缺少倪瓚謀劃的蘇州獅子林神髓:“山莊御苑雖圖貌,黃氏倪家久系心。”“略看似矣彼新構,只覺輸于此古林”。(《獅子林再迭舊作韻》)可見乾隆六游獅子林,與其說喜愛園林美景,更不如說這位詩書風流的帝王仰慕“詩書畫三絕”的倪瓚為人,更喜愛他的《獅子林圖》。
國學清代格律派代表詩人沈德潛在由獅子林時對園林之美和倪瓚治園也是稱贊有加,他在詩中寫道:“昔游獅子林,興偕方外士,如入深林中,宛然離城市”,“地重倪云林,名高趙承旨,從茲藝苑人,不薄林居子”。直到今日,名人題詞也多將獅子林與倪瓚掛鉤,如著名書法家、曾任上海圖書館館長的顧廷龍在獅子林門廳上題額就是“云林逸韻”。
國學與獅子林有瓜葛的第二位名人當然就要數乾隆了。他六次南巡,五次親臨獅子林,題詩10首,題匾3塊,其中“真趣”匾額至今仍懸掛園中。并曾臨摹倪云林《獅子林全景圖》三幅,又在北京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內仿建兩座獅子林,可見乾隆帝對獅子林情有獨鐘。0國學網wn9m4國學網國學網v
國學據《南巡盛典》與道光年間《蘇州府志》記載,乾隆從第二次南巡起,每次都要游獅子林。乾隆二十二年(1757)第二次南巡,便帶了倪瓚的《獅子林圖》親自到獅子林展卷一一對照。又題五言詩《游獅子林》,開頭便是“早知獅子林,傳自倪高士。”五年后(1762)三巡江南,為獅林寺題額“畫禪寺”,留下七律二首,其一題在親手臨摹的《獅子林圖》上,并“命永藏吳中”。另一首《游獅子林得句》題在倪圖上空白處,贊獅子林“一樹一峰入畫意,幾灣幾曲遠塵心”,“誰謂今時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回北京后,便命在北京長春園和承德避暑山莊兩處仿建獅子林,且摹兩份倪瓚的《獅子林圖》各置其中,原圖收藏于“石渠寶笈”。乾隆三十年(1765)第四次南巡,第三次游獅子林,寫下《游獅子林即景雜詠》七絕三首與七律一首,都表達對倪瓚的仰慕和贊許,如絕句第二首“云林大隱留芳躅,誰復輕言作者勞”,第三首“畫譜從來倪與黃,楚弓楚得定何妨”。在律詩中又聲稱:“每閱倪圖輒悅目,重來圖里更怡心”。此詩現刻在獅子林御碑亭詩碑上。去浙江后回京,途中小住蘇州,又去獅子林,留七律《再游獅子林》,聲稱自己是“本擬行宮一日間,念民瞻就策天閑。寧論龍井煙霞表,卻愛獅林城市間”。乾隆四十五年(1780)五次南巡,在《獅子林再迭舊作韻》中道“山莊御苑雖圖貌,黃氏倪家久系心。”意為在北京長春園和承德避暑山莊兩處仿建獅子林僅為“圖貌”,“略看似矣彼新構,只覺輸于此古林”。四年之后最后一次南巡,乾隆第五次到獅子林,得到徐賁畫的十二幅獅子林風景圖。在《游獅子林三迭舊作韻》中道“粉本石渠藏手跡,寫雖因手運用心”表明在臨摹倪圖時用心運手,又自問“真山古樹有如此,勝日芳草可弗尋?”因“六度南巡止”,只能“他日夢寐游”了。
國學乾隆因愛獅子林,連園林主人黃家也跟著沾光。乾隆不僅在詩中稱道“山莊御苑雖圖貌,黃氏倪家久系心”,肯定黃家造園之功,而且恩及子孫。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南巡第三次游獅子林。“重來圖里更”,心怡之下,賞給園主黃興仁兩個兒子、時為生員的黃軒、黃騰達弟兄每人一匹緞子,并勉勵弟兄倆要勵志學習,建功立業。哥哥黃騰達考中進士,任禮科給事中一職;弟弟黃軒六年后(1771)居然一舉奪魁,被乾隆欽點為狀。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不久,又奉詔入值上書房,任內廷行走、日講起居注官、司經局洗馬,深得乾隆信任和器重。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帝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南巡五幸獅子林,黃軒作為內廷近臣也隨駕同行。乾隆高興之余,手書一個“福”字賜給黃軒。回京后記京察一等,提升為四川川東道。時值臺灣用兵,黃軒督辦軍糧,勞累過度,病死在途中。乾隆得知詳情后,非常悲痛,特命給黃軒追加按察使銜,以示慰問。
國學第三位便是貝聿銘。貝聿銘祖輩是蘇州望族,顏料買辦商人貝潤生即其叔公。1917年貝潤生從民政總長李鐘鈺手中購得獅子林,園東則為貝氏家祠、族學。貝聿銘獅子林里度過了童年的一段時光。獅子林的精心設計和優美園林給少年時代的貝聿銘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決定了的專業愛好和人生方向。1935年貝聿銘遠赴美國留學,先后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筑,設計了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中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1970年日本世界博覽會中華民國館、卡塔爾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等代表之作。1983年普利策克獎得主,1993年獲美國喬治·布什總統授與“美國總統自由勛章”。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筑的最后大師”。貝聿銘的成功與他童年時代在獅子林的一段生活經歷不無關系。0國學網wn9m4國學網國學網v
陳友冰編寫
國學參考資料:陳從周《說園》、周雄權《中國古典園林史》、周武忠《園林美學》、羅哲文等《中國名園》、相關園志、陳友冰《應用美學》,互聯網等。
文章分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