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國學類學術會議信息(三十七)
2014年2—8月
1、2013年度中研院考古研究計劃成果發表會
時 間:2014年2月12日(周三)
地 點: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大樓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學門
聯 絡 人:許小姐,Tel: (02)2782-9555#675
連結網址:http://www2.ihp.sinica.edu.tw/bulletinDetail.php?TM=1&M=2&sM=1&C=9&bid=342
內容簡介:
10:00-10:50
趙金勇(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助研究員):臺灣最古老方格印紋陶探析
10:50-11:40
劉益昌(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花岡山文化探析
13:00-13:50
臧振華(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八仙洞遺址新近出土遺物整理與分析
13:50-14:40
郭素秋(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助研究員):花蓮縣壽豐鄉豐坪村遺址試掘研究
15:00-15:50
陳維鈞(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Chula遺址遭受破壞現況評估調查研究
15:50-16:40
李永迪(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黃銘崇(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山西臨汾地區殷墟時期考古遺址區域調查先導計劃
16:40-17:00
綜合討論
報名請洽:cfas@gate.sinica.edu.tw(請提供:姓名/單位/職稱/聯絡方式)
洽詢電話:(02)2782-9555 分機 675 許小姐
2、2014「亞太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
時 間:2014年3月14日及15日(周五至周六)
地 點: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聯 絡 人:林佩霓,Tel: 07-5252000#5518
連結網址:http://icaps.nsysu.edu.tw/files/15-1122-78039,c9113-1.php
內容簡介:
一、會議主題:亞太區域的社會安全與行政治理
亞太地區是二十一世紀變動最大、發展最快速的區域,為提升及加強學者專家對亞太區域的學術研究,本所將主辦103「亞太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主題:「亞太區域的社會安全與行政治理」,歡迎政治學、經濟學、法律學、社會學、教育學及歷史學等相關學門的學者,參與本次研討會并發表研究成果,尤其歡迎針對亞太區域國家及相關主題的比較研究。
本次研討會主題包括下列十二項相關的議題:
1. 國民就業 (National Employment)
2. 勞動安全 (Labor Safety)
3. 勞資關系 (Employer-employee Relations)
4. 勞資調解 (Labor Mediation)
5. 社會保險 (Social Insurance)
6. 社會扶助 (Social Subsidiary)
7. 社會救助 (Social Assistance)
8. 婦幼保護 (Women and Children Protection)
9. 公共衛生 (Public Health)
10.國民經濟 (National Economy)
11.人口政策 (Population Policy)
12.永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二、投稿方式
本研討會采網絡投稿,有意發表論文者請上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網站 http://icaps.nsysu.edu.tw/files/15-1122-78039,c9113-1.php 下載報名表;投稿之郵件主旨請統一繕打為「103亞太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摘要—姓名」。論文之撰寫請依照《遠景基金會季刊》撰寫格式。
◎投稿之電子文件(標準WORD)請寄至下列電子信箱:
國立中山大學亞太所 林佩霓 E-mail:zool93@staff.nsysu.edu.tw
三、時程與地點
論文繳交截止:2014年1月30日(星期四)
研討會舉辦日期:2014年3月14日及15日(星期五、六)
研討會舉辦地點: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合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國立中山大學逸仙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立中山大學日本研究中心
四、其它
大會將視獲得補助情況給予相關人員津貼與篩選后出版專書。
若有相關問題,請至本所網站上查詢或聯系:林佩霓助理:07-5252000*5518
3、2014年第三屆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 間:2014年4月25日至27日(周五至周日)
地 點:待定
主辦單位:華嚴專宗學院
聯 絡 人:Tel: (02)2356-0758
連結網址:http://www.huayencollege.org/frameset.html
內容簡介:
華嚴專宗學院為表彰創辦人成一老和尚對華嚴弘傳之貢獻,每年于老和尚圓寂紀念日舉辦學術研討會,廣邀專家學者發表論文,藉此提升華嚴學術研究水平,并推廣華嚴教學,以培養更多華嚴學者與行者。「第三屆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謹訂于2014年4月25日至27日三天舉行,會議主題如下:
(一)華嚴經論研究
(二)華嚴歷史與文獻
(三)華嚴哲學思想
(四)華嚴宗與諸宗派思想之比較
(五)華嚴藝術與文學
(六)其它與華嚴學相關之主題。
主辦單位提供國外學者來回機票、食宿、發表費等相關費用,提供國內學者發表費。欲參加之專家學者,請于2014年1月10日前惠寄論文題目、摘要或論文全文(電子文件),詳細征稿內容及連絡方式,請上華嚴專宗網址:http://www.huayencollege.org/frameset.html 下載「2014第三屆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征稿啟事」及相關表格。
4、「中國哲學中的心與自然」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 間:2014年4月25至26日(周五至周六)
地 點:東海大學(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主辦單位:東海大學哲學系
聯 絡 人:林盈吟,Tel: 04-23590420
連結網址:http://tpa.hss.nthu.edu.tw/news/news/3035
內容簡介:
東海大學哲學系謹此邀請人文學門學者參加「中國哲學中的心與自然」(Mind and Nature in Chinese Philosophy)國際學術研討會并撰寫論文。論文可從各種語境對會議主題作出論述:(1)儒家、道家、佛家,或其比較;(2)中國或西方哲學家之思想;(3)中國與西方觀念之比較。會議相關事項如下:
1.時間:2014年4月25-26日(周五、六)。
2.地點:東海大學。
3.主辦單位:東海大學哲學系。
4.語言:中文/英文。
5.論文題目及摘要須于2013年8月15日前以電郵寄至:g931513@thu.edu.tw。
6.會議籌備委員會于2013年8月31日前決定可接受發表的論文。論文發表人于2013年9月10日前提交一份簡歷及著作目錄。
7.會議論文于2014年3月30日前提交。
8.任何詢問可聯絡:林盈吟小姐,電話:04-23590420,E-mail:g931513@thu.edu.tw。
5、2014臺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
時 間:2014年4月25至26日(周五至周六)
地 點:待定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聯 絡 人:韓蕙如,Tel: (02) 2651-6862
連結網址:http://www.rchss.sinica.edu.tw/news/news.php?Sn=1091
內容簡介:
【臺灣東南亞區域研究廿周年:跨界的流動】
近年來各國的東南亞研究再度燃起了對本區域長久以來的高度混合性、流動性與創新性的興趣,而致力于超越今日既有國家框架,以挖掘跨界的歷史連帶、社會文化變遷、政治革新、與經濟制度。比如探討自十三世紀以來海洋東南亞與阿拉伯半島逐漸共構的伊斯蘭知識分子共同圈(Laffan 2011),或是鉆研早期紀載而提出的前現代東南亞之性別多元論(gender pluralism) (Peletz 2009);又如詳實記載印度尼西亞穆斯林融合中東與歐美思潮而促成以穆斯林為多數的民主化政體的歷史過程(Hefner 2000),及描述加里曼丹森林的命運如何
系于北美投機商、印度尼西亞政客、當地人與環保運動者的共謀與背叛之上(Tsing 2004);跨越時空而將大陸東南
亞高地人群長期對抗國家機制概念轉化為Zomia文化地理區 (Scott 2004),乃至于解構從中國到東南亞之「經濟特區」所隱含的「亞洲風」新自由主義(Ong 2005)。這些二十一世紀的重要研究皆兼具了長時性、超越國界的視野并做出跨學科的示范,而臺灣的東南亞研究也期待奠基在過去二十年的耕耘中繼續貢獻其發現。
我們鼓勵具有歷史深度,多元性關照以及「跨界」視野的研究,不只是跨越國界、更是族群、宗教、性別、階級、政黨、語言、文化、世代與理論議題上的跨界。除了繼續重視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領土爭議對人民的意義之外,我們也特別注目移工的新社會角色、以社群為主的全球自然資源管理運動,以及東南亞作為眾多未來臺灣新生代「娘家」之親屬關系探討。我們歡迎任何東南亞區域內的研究課題,但我們鼓勵對多元文化、生物多樣性、多元經濟與多族群間權力關系的著重。
以下為本年度研究議題與方向,但研究議題不限于此:
邊境意象與文化融合(如泰緬邊境、印馬邊境、泰馬邊境等等社會風貌與沖突)
國族建構(如國史建構、「民族」英雄論述、「文化」的疆界化、商業化與政治化、多元主義虛實)
認同政治與跨界角力(包含性別政治、族群沖突、政黨動員、民主化過程,如新興緬甸佛教極端分子、伊斯蘭政黨興衰、挑戰馬來西亞國陣的可能)
產業與歷史溯源(如泰國性產業、菲律賓電話服務中心、觀光業物質文化再現之歷史、東南亞中醫藥材的貿易)
民生物品的跨國身世(如成衣制造業、運動鞋、新自由主義與人權議題)
新興產業與跨國勞力分工(如跨國設廠造成的社會沖擊與資源分布、貧富差距與其它出路)
人群的跨國身世(如臺灣新生代、移民歷程、移民的公民社會參與及經濟參與、歐洲人在東南亞、大陸新移民對東南亞的投資)
超國體東協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決策過程、利害分析、實際操作與共同體想象)
跨越族群的宗教傳播(如亞洲靈恩運動、跨國佛教交流歷史、伊斯蘭運動、宗教觀光、宗教與文化沖突)
東南亞移工在中東、東亞與歐美(如幫傭、看護與勞工的流動、跨國比較、系統分析與媒體再現)
超越異性戀規范的性別生活(「人妖」、第三性、同志人權運動、性別迫害與公民權)
全球化下的文學、藝術、電影、表演(如伊斯蘭羅曼、寶來塢的流行、女性主義文學、前衛藝術創作)
超越國界的氣候與生態(國際NGO的角色、經濟作物的政治經濟學、富國對窮國的經濟宰制與環保論述、水災、旱災與其它極端氣候現象之社會原因探討與對策、永續經營案例研究)
東南亞各國的歴史、政治、社會與經濟發展等議題
研討會日期:2014年4月25至26日(周五至周六)
論文摘要截稿日期:2013年12月31日(摘要文長約600-800字)
審查公布爾日期:2014年2月20日
全文截稿日期:2014年3月31日
※審查標準:以論文主題是否符合研討會議題及論文摘要內容是否達到一定的學術水平。
投稿請填所附之報名表以電子郵件傳送至erinyfc@gate.sinica.edu.tw
相關事宜聯絡人:韓蕙如女士、林淑慧女士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電話:02-2651-6862;傳真:02-2651-6863
相關網址:http://www.rchss.sinica.edu.tw/capas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協辦單位:臺灣東南亞學會、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實踐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亞洲大學東南亞企業研究中心、臺南藝術大學亞太音樂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6、「東亞脈絡中的早期臺灣電影:方法學與比較框架」國際研討會
時 間:2014年4月26日(周六)
地 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文生態館(暫定)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
聯 絡 人:王小姐,Tel: +886-2896-1000#1902;Email: 2014tnua.etc@gmail.com
連結網址:http://filmmaking.tnua.edu.tw/?p=207
內容簡介:
9:00-10:00
【主題演講】
日本早期電影的發展及與臺灣、韓國、中國的交流互動(暫定)(講者待定)
主持人:焦雄屏(暫定)
10:10-11:30
【臺灣電影早期的歷史】
主持與講評人:黃建業(暫定)
永樂座與臺灣早期電影的發展(李道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副教授)
臺灣早期電影院的發展(暫定)(石婉舜,國立清華大學助理教授)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電影產業(暫定)(講者待定)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的新聞片與教育片(暫定)(講者待定)
13:00-14:20
【早期電影史的研究方法】
主持與講評人:邱坤良
研究華語電影工業歷史的方法與問題(暫定)(葉月瑜,香港浸會大學教授)
研究中國早期電影歷史的方法與問題(暫定)(李道新,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研究日本殖民時期臺灣電影歷史的方法與問題(暫定)(三澤真美惠,日本大學文理學部教授)
研究日本早期電影業的方法與問題(暫定)(講者待定)
14:40-16:00
【臺、中、港、日早期電影相互交流的脈絡關系】
主持與講評人:李道明(暫定)
臺灣、中國、日本早期電影交流的脈絡關系(暫定)(講者待定)
日本早期電影與亞洲影業的脈絡關系(暫定)(講者待定)
上海與香港早期電影相互交流的關系(暫定)(講者待定)
早期日本、臺灣與東南亞影業之關系(暫定)(講者待定)
16:10-17:30
【圓桌論壇:研究早期電影的方法優缺點與解決相關問題的方法】
主持人:李道明
與談人:邱坤良、李道新、葉月瑜、三澤真美惠、石婉舜
7、第七屆「語言、言談、與認知」國際研討會
時 間:2014年5月3至4日(周六至周日)
地 點:臺灣大學博雅館(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心理學系、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臺灣語言學學會
聯 絡 人:E-mail: cldc2014ntu@gmail.com
連結網址:http://homepage.ntu.edu.tw/~cldcntu/Chinese/
內容簡介:
第七屆「語言、言談、與認知國際研討會」(CLDC 2014)將于2014年5月3日至5月4日于國立臺灣大學舉行。此次會議由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心理學系、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與臺灣語言學學會共同主辦。CLDC會議目的在聚集對語言、言談、與認知研究議題感興趣的學者,報告嶄新發現、交換創新構想、并分享理論架構等。過去六屆的CLDC已經逐漸累積重要的成果,會議也邀請國際知名學者擔任主題講席,使得CLDC成為認知語言學領域在東亞的重要會議。我們期待CLDC 2014將會持續吸引來自各國的學者參與對話。第七屆「語言、言談、與認知國際研討會」將聚焦于認知語言學/功能語言學的研究,及其跨學科的研究。會議議題將分為一般主題與特殊主題;一般主題為:「認知語言學暨跨學科研究」,特殊主題為:「身體經驗與語言處理」。
一般主題(General Theme):「認知語言學暨跨學科研究」
第七屆「語言、言談、與認知研討會」(CLDC 2014)除延續本會議一貫的宗旨,廣邀各方語言學者,針對認知語言學與功能語言學等各相關議題深入討論、分享新知并開創新議題外,本屆會議也誠邀認知語言學/功能語言學在心理學、神經科學、生物科學、認知科學、信息科學等尖端領域的跨學科研究,以符合近年來跨學科研究日益重要的趨勢,并試圖建構認知語言學更完整的全貌。基于以上宏觀的考慮,本屆會議將邀請研究下列議題(但不限于這些議題)、并具有創新構想的摘要:
認知語法學
認知語意學
認知語用學
認知社會語言學
語料庫語言學
語言類型學
認知語言學與其它領域(心理學、神經科學、生物科學、認知科學、社會科學、信息科學等)的跨學科研究
特殊主題(Special Theme):「身體經驗與語言處理」
第七屆「語言、言談、與認知國際研討會」(CLDC 2014)訂定「身體經驗與語言處理」為特殊主題。過去數十年來,身體或感知經驗的議題在認知語言學、心理學、與認知科學中日益受到重視。我們的身體或心智不自覺地 受到不同刺激,如視覺、表情、或聲音等所產生的感官經驗,體現并感知到各種「意義」。我們深信藉由「身體經驗與語言處理」之議題,能進一步厘清身體經驗和 感知如何透過不同的語言結構呈現,及其在語言溝通、行為模式、及心智運作等認知層面上的運作。此外,我們也竭誠歡迎此議題相關的跨學科研究之創新摘要,從心理學、社會學、神經科學、生物科學、認知科學、信息科學等角度,進行學科間跨領域的互動與對話。建議子題如下(但不限于下列議題):
身體經驗與語言學領域(音韻結構、語音結構、語法結構、語意結構、語用結構、社會語言結構、與語言習得等)
身體經驗,語言與溝通
身體經驗,語言與文化
身體經驗,語言與老化
語言與手勢
語言,對象與動作
語言,身體經驗與其它領域(心理學、神經科學、生物科學、認知科學、信息科學、與人文學科等)的跨領域研究
主題講者:(依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Kara D. Federmeier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Toshiro Inui (Professor at Cognitive Science Group, Department of Intellig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aduate School of Informatics, Kyoto University)
Arie Verhagen (Professor in Leiden University Center for Linguistics at Leiden University)
重要日期:
摘要截稿日期:已截止
接受通知日期:2014年3月3日
預先注冊日期:2014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