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國學會報論文目錄(1949—2008)
第31集 1979年
田上泰昭 春秋左氏傳中敘事手法成熟的原形——以十三魯公女記事為中心
木村英一 中國哲學中的中庸思想
河崎孝治 呂氏春秋節喪篇與安死篇
向井哲夫 《淮南子》與墨家思想
宇佐美一博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圍繞君主權的強化與抑制問題
堀池信夫 京房的六十律——兩漢經學的發展與律歷學
松浦崇 關于袁淑的《俳諧文》
神塚淑子 沈約的隱逸思想
興膳宏 詩品與書畫理論
森野繁夫 關于文選李善注——集注本李注與版本李注的關系
增田清秀 后蜀花蕊夫人的“宮詞”
岡本不二明 語言與身體——朱熹的文學理論
磯部彰 《西游記》中豬八戒形象的形成
山岸共 唐詩選的實際狀況及其對偽書說的批判
杉山寬行 關于朱彝尊《經義考》的諸本
橋本高勝 孟子字義疏證系統性的概念界定與戴震嫩的訓詁學
小林俊雄 清家本《孟子》版本考
第32集 1980年
中缽雅量 死與再生——中國古代祭祀的一個斷面
森田傳一郎 扁鵲考
室谷邦行 莊子的道的觀念
三浦吉明 荀子的對天思想
片倉望 “性偽之分”與性惡說——荀子思想的分裂與統一
巖本憲司 公羊三世說的形成過程
高橋忠彥 從《三禮注》看鄭玄的禮制思想
佐竹保子 任昉的文章——其形成過程與晚年文體的變化
安東諒 圍繞《文心雕龍》神思篇
砂山稔 《關于成玄英的思想》——以重玄和無為為中心
加藤國安 杜甫的“拗格七律”
長谷川滋成 《文選鈔》的引書
市來津由彥 呂大臨的思想
小川陽一 三言二拍與善書
藤井良雄 顧炎武詩中的孤高形象
濱久雄 莊存與的公羊思想
藤井省三 近代中國對拜倫的介紹——以章炳麟、魯迅、蘇曼殊為例
三寶政美 魯迅《傷逝》試論——以其創作動機為中心
第33集 1981年
谷田孝之 關于中國古代昭穆制度產生的考察
川上義三 防風氏與封嵎山
石田秀實 中國古代的精神病觀——中國古代的非“理性”問題
北村良和 關于前漢末期的改禮
島一 韓愈與《論語》
土田健次郎 楊時的立場觀點
福島仁 朱子心性論的形成過程
近藤正則 從《讀余隱之尊孟辯》看朱子對孟子不尊周的反應
佐野公治 明代的背誦——中國人與經書
小川晴久 關于實學概念
加納喜光 《詩經》類型描寫的功能
福井佳夫 關于“詔”的文體——以漢魏為中心
吉田隆英 關于仙人子安
宮澤正順 陶淵明與劉柴桑
慶谷壽信 關于 “字母” 這一名稱
新免惠子 關于岑參的詩——同一手法的頻繁使用
下定雅弘 柳宗元的柳州詩——苦惱的解脫及其由來
阿辻哲次 北京圖書館藏段玉裁《說文解字讀》初探
南云智 茅盾與短篇小說集《野薔薇》
第34集 1982年
鈴木喜一 春秋時代的君臣倫理
淺野裕一 墨家集團質的變化——說話類意味著什么
向井哲夫 《淮南子》與陰陽五行家思想——以覽冥訓及本經訓為中心
花崎隆一郎 關于荀爽的卦變說
田中麻紗巳 關于何休的夷狄關——以“進”為中心
大上正美 關于阮籍的《為鄭沖勸晉王箋》
矢嶋美都子 關于庾信的《蒙賜酒》詩
末岡實 中唐時期性說的發展與作用——以歐陽詹《自明誠論》、皇甫湜《孟荀言性論》為中心
神鷹德治 關于慶安三年刊本《新樂府》
吉田隆英 唐宋拜月考
野口善敬 明代前期禪門的一個斷面——圍繞毒峰本善與空谷景隆
鷲野正明 歸有光的壽序——古文對民間習俗的貢獻
合山究 歸莊對看花的執著——《尋花日記》的寫作過程
佐藤豐 《國粹學報》雜志上“國粹”主義與“國學”的形成
藤井省三 魯迅“詩人”形象的破滅——以《野草》中〈復仇?希望〉各章的寫作
為中心
第35集 1983年
栗原圭介 古代中國儀禮上的慣行與原始心態——以對與閃族宗教的比較為中心
石川三佐男 關于《詩經》中捕兔的興詞及婚宴中的即興舞蹈——以兔子為對象的祭祀性行為及其發展
藤山和子 通過戴震的“詩摽有梅解”來論述《詩經》摽有梅中的婚姻的適齡期
室谷邦行 《老子》的循環思想與“大”的理論
鬼丸紀 《管子》四篇的養生說
飯山正雄 周代簡策的形態及其書寫法
鈴木喜一 戰國時代的君臣倫理——以儒家為例
近藤則之 關于《左傳》成書問題的再探討——以對禮學思想的再評價為中心
福井佳夫 關于“上奏文”的文體——以鄒陽的《獄中上書自明》為中心
宇佐美一博 董仲舒淺論——圍繞匈奴與復仇
藤川正敏 關于社稷祀——以后漢末期的禮學論爭為中心
游佐升 葉法善與葉凈能——唐代道教的一個側面
上田正 惠琳音論考
太田辰夫 元刊本《調風月》考
澤田亞弘 明代中期吳中文苑考——以名士培養為例
西村秀人 袁中郎的性靈說與李卓吾的思想
大谷通順 魯迅所譯《月界旅行》及《地底旅行》——以其中所表現出來的掙脫牢獄思想為中心
尾崎文昭 與陳獨秀訣別的周作人——以1922年反基督教運動中的沖突為中心
菅野禮行 對《菅家后集》中“自詠”詩的考察
佐藤昭 正齒音二等字的音韻變化及若干問題
第36集 1984年
清水茂 “行”的本義
柴田清繼 《管子》四篇中所見神與道
湯淺邦弘 秦的法律與法學思想——以云夢秦簡為中心
淺野裕一 黃老道的政治思想——與法術思想的對比
內山俊彥 仲長統——后漢末期一位知識分子的思想與行動
原田二郎 關于太平經的生命觀、長生說
沼口勝 關于阮籍的《東平賦》
衣川賢次 論謝靈運的山水詩——山水中的體驗與詩
下定雅弘 柳宗元的詩體問題——以元和十年為界從古體向近體的轉變
近藤正則 王安石孟子尊崇的特色——以元豐的孟子配享及孟子圣人論為中心
樸洋子 關于朱子的“知言疑義”
末木恭彥 陰符經考異的思想
吾妻重二 關于朱熹的《周易參同契考異》
伊藤漱平 李漁小說的版本及流傳——以《無聲戲》為中心
吉田健舟 王夫之的思想——其根本性的東西
濱口富士雄 關于段玉裁的考據——以《詩經?匏有苦葉》第二章“軌”字的考據為例
藤村浩一 論龔自珍——關于“愛根”與“童心”
廣畑輔雄 《日本書紀》之神武傳說與周武王故事
第37集 1985年
北村良和 試論昭穆制的結構——世代之序與父子范疇
小林茂 春秋侵伐筆法考
吉永慎二郎 論孟軻的“不動心”在思想史上的意義
石田秀實 《管子》四篇與《荀子》正名論中的“語言”問題
間嶋潤一 鄭玄《魯禮禘祫義》的結構及其意義
佐藤利行 二陸的文章觀
野間文史 五經正義所引定本考
矢嶋美都子 樓上的思婦——閨怨詩主題的形成與發展
加藤國安 成都時期的杜詩與庾信的文學作品
鈴木修次 唐代擬魏晉六朝詩的風潮
川合康三 游戲文學——圍繞韓愈的“戲”
詹滿江 甘露之變與詩人們——以李商隱為中心
松尾肇子 《詞源》與《樂府指迷》
高橋文治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及其它
武田時昌 從易學發展史的角度看黃宗羲對圖書先天之學的批判
三浦秀一 年輕的顏元——關于清初士大夫思想形成的考察
荒木見悟 關于崎門學者鈴木貞齋——朱子學者的苦惱與轉變
第38集 1986年
谷中信一 關于《逸周書》的思想與成書——對齊學術側面的一個考察
倉田信靖 關于《孟子》的“春秋 天子之事也”
林克 騶子五行說考
玉木尚之 “樂”與文化意識——圍繞儒家樂論的形成問題
齋木哲郎 秦儒活動素描——圍繞《尚書?堯典》的改訂與《禮記》大學篇的成書問題
薄井俊二 從思想史的角度對古代中國治水理論的探討——以漢武宣房的治水事業為中心
田中順子 試論阮籍的《獼猴賦》
沼口勝 關于阮籍的四言“詠懷詩”——以其修辭手法為中心
高橋均 關于敦煌本論語疏——以經文為中心
岡村繁 編纂《文選》時的情況與當時對《文選》的評價
高橋明郎 歐陽修散文文體的特色——與韓愈散文之不同的成因
花崎隆一郎 “李圖”考
佐藤煉太郎 李贄的經世論——《藏書》的精神
大平桂一 揚州時期的王漁陽——以汪懋麟的作品為線索
竹村則行 圍繞《西廂記》、《還魂記》和《紅樓夢》的夢的展開——從現實中的夢到夢中的現實
宮尾正樹 新文化運動中的張厚載與胡適——以舊劇改良論爭為中心
楠原俊代 關于聞一多的《律詩底研究》
第39集 1987年
小瀧敬道 投壺禮的起源與在儀禮上的意義
玉木尚之 作為賢者的樂人的終結
吉田篤志 谷梁傳的君主觀——君權強化的理由與背景
有馬卓也 《淮南子》原道訓的地位——圍繞“因盾”思想
湯淺邦弘 從鹽鐵論爭中看管子與董仲舒的思想
武田時昌 《易緯坤靈圖》象數考
宮野直也 王逸《楚辭章句》的注釋態度
安藤信廣 陶淵明《形影神三首》包含的問題——佛教與《贈答詩》
戶倉英美 離別詩的時間與空間
西上勝 關于韓愈的墓志銘
黑田真美子 關于唐代小說《乾子》——與溫庭筠的關聯
岡崎由美 《拜月亭》傳奇流傳考
阿部泰記 明代公案小說的編纂
本間次彥 圍繞王船山的詩論
松岡純子 論《商人婦》——以其與泰戈爾的《在加爾各答途中》的關聯為中心
巖見輝彥 三浦梅園的聲主論
第40集 1988年
吉永慎二郎 孟子的仁——論其思想性質
室谷邦行 論“自然”觀念的形成
藪敏裕 《毛序》成書考——以與古代文學的比較為中心
坂本俱償 《漢書》五行志的災異說——對董仲舒說及劉向說的資料分析
古川末喜 對建安、三國文學思想的新探討
下定雅弘 韓愈的詩作——從古體優勢向近體優勢的變化
東英壽 “太學體”考——在北宋古文運動中的探討
近藤正則 關于張九成的《孟子傳》
日下翠 “出”字考
丸山浩明 《水滸傳》簡本淺探——圍繞劉興我本和藜光堂本
吉田純 《尚書古文疏證》及其時代
手代木有兒 “自由”思想在清末——其傳播與發展
游佐徹 “西學”與“新學”——論中國近代引進西方文化時的理論依據
長堀祐造 魯迅革命文學理論中的托洛斯基文藝理論
丸山升 中國知識分子的選擇——以蕭乾為例
大西克也 關于上古漢語否定詞“弗”與“不”的區別——對否定論的再探討
遠藤光曉 關于三個內外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