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哲學學會2010年度學術研討會在中正大學召開
會議時間:2010年10月23至24日
主辦單位:中正大學哲學系暨研究所
發言人和論文如下:
- 王鵬翔(成功大學法律系教授):法律理由為何是獨立于內容的理由?
- Kevin Kimble(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State Space Semantics: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Content Similarity???
- 王一奇(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On the Dilemmatic Objection to Frankfurt’s Argument
- 王冠生(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人文社會系教授):霍布斯公共理性論的兩難與新霍布斯主義者的修正
- 吳瑞媛(清大哲學所教授):皮卡克論內容之幻覺(Peacocke on the Illusion of Content)
- 游惠瑜(醒吾技術學院通識中心教授):惡是什么?──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的觀點
- 李瑞麟(虎尾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資工系教授)、蘇哲平(澳洲墨爾本大學研究生):A Remark on the minimality of w
- 侯維之(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笛卡爾懷疑論論證的模態問題
- 陳張培倫(佛光大學哲學系教授):積極賦權行動議題中的族群概念
- 陳瑞麟(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評議臺灣社會對于死刑存廢的爭議
- 傅皓政(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高階模糊性與超值理論
- 黃麗娟(臺中技術學院教授):論《大學》:格物致知的三種詮釋向度
- 劉希文(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運動控制的互動表征
- 蔡政宏(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Knowledge of Language in Action
- 王靈康(東吳大學哲學系博士后研究員):試由仁禮義之互動詮釋荀子道德哲學
- 古秀鈴(東吳大學哲學系博士后研究員):Can Stern Solve the Transferring Problem of Metaphor?
- 甘偵蓉(成功大學博士后研究員):論人權在多元主義中的道德普遍優先性
- 林景銘(陽明大學心智哲學所博士后研究員):Evolutionary Altruism and Innate Morality(演化的利他主義與天生的道德)
- 洪世謙(中山大學政治所博士后研究員):被生產的人民——從身體疆界到地理疆界
- 許婷怡(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員):從文化價值之視野試論中西道德系統之不可共量性
- 蘇慶輝(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博士后研究員):孿生地球論證、獨我論與私有語言論證
- 吳子瑜(虎尾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專任助理):Incompleteness based on simple consistency
- 吳澤玫(臺灣大學哲學所博士候選人):審議式民主與多元社會的穩定
- 陳今偉(中正大學哲學所博士候選人):知識性二維語意論
- 陳嘉璟(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論北宋自然禪詩中的時空意識及其特征
- 劉俊麟(中正哲學所博士候選人):追求事實為真的公共利益?檢視裴迪特(Philip Pettit)的立場
- 何宗興(政治大學哲學所博士班):A Relaxation from Scientism? A diagnosis of McDowell’s Naturalism The Identity Argument for National Self-Government
- 李心文(School of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世俗是否為自相有?
- 林恕安(政治大學宗教所博士班):清辨知識論探析
- 林素純(中正大學哲學所博士班):Michael Smith提出的道德的問題:調和道德判斷的客觀性及實踐性難題,以及他解決該難題的方法:采取“部分的Hume心理理論”立場分析
- 張喜雯(東海大學哲學所博士生):哈伯馬斯在溝通理論中“溝通行為”與“目的行為”之主要區分
- 羅月美(輔仁大學哲學所博士生):Plotinus論靈魂的諸能力中的記憶理論
- 葉筱凡(中正大學哲學所博士生):科學理論模型的本質——從Hesse的模擬論證談
- 陳振昆(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論朱子“心統性情”的“心”是“本心”還是“氣心”?
- 姚富全(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論戒律在佛教倫理中的角色
- Jean-Yves Heurtebise何重誼(臺灣大學哲學系訪問學者):Life itself: biology and categories
- 黃文宏(清華大學哲學所教授):近代日本哲學思想中的“自我、國家與世界”
陳友冰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