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百年以來韓偓研究述評

  內容提要:20世紀以來的韓偓研究,大致可以分為肇始、發展、相對繁榮三個階段。這一時期韓偓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績,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生平事跡、文獻考辨與整理、《香奩集》與詞的研究、詩歌創作及其影響等方面。關于韓偓的生平事跡,對其生年、卒年、字號以及行蹤進行了考察;在文獻考辨整理方面,學者們對韓偓詩歌進行輯佚、辨偽并考察其版本的存留情況,進而對詩歌進行了新的校注;在《香奩集》與詞的研究方面,把《香奩集》和詞放在一起研究是一大特點,對《香奩集》的作者、思想內容,學者們也多有爭議;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大家普遍認為韓偓后期詩歌具有獨特的價值,一些學者以史證詩、并重新探討其詩歌的主導風格。但我們同時看到,韓偓研究剛剛步入正軌,還有大量問題沒有解決,研究方法存在單一、靜止和孤立的傾向,研究角度需要創新、一些問題的研究需要深化,韓偓研究需要進一步加強。

  關鍵詞:韓偓研究;生平;詩歌;《香奩集》;述評

  作者簡介:張偉利(1982-),男,山東臨沂人,文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唐宋文學。

  韓偓(842–923)字致堯,小字冬郎,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人。少有詩才,李商隱曾稱贊他“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因呈二絕寄酬兼呈畏之員外》其一)。唐昭宗龍紀元年進士,累遷左諫議大夫、翰林學士,進兵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等。天復元年因構罪朱全忠貶濮州司馬,再貶榮懿尉,徙鄧州司馬。聞朱全忠殺崔胤、劫昭宗遷都,遂棄官南下,經湖北、湖南、江西最終攜家避地入閩。后僑居泉州南安縣,卒于南安龍興寺,葬于葵山之麓。韓偓是晚唐五代之際的著名詩人,以《香奩集》和《翰林集》名世。現代意義上的韓偓研究發軔于上世紀初,百年以來韓偓研究經過其肇始期和發展期,逐步進入了相對繁榮期。

  20世紀上半葉是韓偓研究的肇始期。繼晚清著名學者、桐城后勁吳汝綸評注《韓翰林集》后,1911年震鈞作《香奩集發微》,專就《香奩集》進行箋釋。

  此前繆荃孫《韓翰林詩譜略》問世,這是韓偓的第一個年譜,對其生平事跡首次進行了較為清晰的勾勒。李叔同寓居泉州對韓偓很是推重,親作《香奩集辯偽》,并囑高文顯作《韓偓評傳》①。此時,韓偓研究專論有三篇②,分別是薇園《稻花香館雜記·香奩或無題詩》,玄修《說韓偓》[4]和邵祖平《韓偓詩旨表微》,其中邵祖平《韓偓詩旨表微》可以看作韓偓研究全面化的開始。

  建國后至70年代的三十年間是韓偓研究的緩慢發展期。這一時期研究相對低落,論著較少。除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略有提及外,論文僅僅有閻簡弼《香奩集跟韓偓》、徐復觀《韓偓詩與〈香奩集〉論考》、王達津《古詩雜考·〈宮柳詩〉和韓偓的生卒年》和施蟄存《讀韓偓詞札記》等幾篇。盡管如此,但這幾篇文章都是有很大力度的論作,閻簡弼《香奩集跟韓偓》對韓偓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并對前人的有關論述進行了糾謬與補充。徐復觀《韓偓詩與〈香奩集〉論考》則提出了與閻文相左的觀點,對《香奩集》的作者、《香奩集》的自序、《翰林集》的部分詩篇提出了質疑。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韓偓研究進入了相對繁榮期。僅此后二十幾年發表的論文是過去八十年的六、七倍之多,一些專著也相繼問世?;羲闪?、鄧小軍《韓偓年譜》、陳祖美《韓偓評傳》、陳繼龍《韓偓事跡考略》都對韓偓生平事跡進行了詳細考證與梳理。臺灣則有陳香《晚唐詩人韓偓》,對韓偓各方面進行全面的考述,是有較大分量的研究成果。齊濤《韓偓詩集箋注》、陳繼龍《韓偓詩注》相繼出版,對韓偓詩進行了新的箋注詮釋。陳伯海《韓偓生平及其詩作簡論》首次對韓偓詩歌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以此為標志這個時期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由外部研究轉向內部研究、由生平辨證轉向文學價值探究。

  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韓偓研究經歷了由舊學到新學、由冷到熱的發展過程,許多著名學者為韓偓研究作出了貢獻,隨著更多學者加入韓偓研究的隊伍,也預示了一個較好的發展前景。

一、生平研究

  關于韓偓的生平,在《新唐書》、《十國春秋》等史書中皆有記載。《新唐書》于韓偓事跡敘事有紊亂處,為此劉乾《〈新唐書·韓偓傳〉辨誤》專門進行了梳理。近世以來為韓偓做年譜者頗多,先后有繆荃孫《韓翰林詩譜略》、震鈞《韓承旨年譜》③(《香奩集發微》附)、霍松林、鄧小軍《韓偓年譜》、陳繼龍《韓偓生平簡表》(《韓偓事跡考略》附)以及臺灣孫克寬《韓偓簡譜初稿》、陳敦貞《唐韓學士偓年譜》、高文顯《韓冬郎年譜》(《韓偓》附)等數種之多,其中霍鄧《年譜》于韓偓生平事跡考證最為詳實,應該說是各個譜當中最優者。但并非沒有缺憾之處,周祖譔、葉之樺《韓偓年譜補正》即針對霍鄧《年譜》進行了補正,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④。岑仲勉《唐集質疑·韓偓南依記》、陳香《晚唐詩人韓偓·韓偓與福建》主要對韓偓貶后尤其在福建的行蹤進行考察。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中的韓偓部分也對其生平事跡進行了考察。陳祖美《韓偓評傳》對韓偓生平和創作都有所介紹;陳繼龍《韓偓事跡考略》也具有傳記的性質,可以看作是對韓偓生平研究的最新成果??嫡锻硖圃娙隧n偓》、齊濤《論韓偓與韓偓詩》以詩歌為線索概述了韓偓一生的基本事跡。

  韓偓的生卒年。韓偓生年史未之載,現在唯一的依據就是李商隱詩(《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因呈二絕寄酬兼呈畏之員外》其一)。馮浩《玉溪生年譜》系此詩于大中七年,繆荃孫《韓翰林詩譜略》遂定韓偓生于會昌四年(844年)。陳寅恪批吳汝綸評注本《韓翰林集》認為“此詩應作于大中五年,則是冬郎實生于會昌二年壬戌年即八四二年”?;羿嚒赌曜V》據張采田《玉溪生年譜會箋》定李商隱詩作于大中五年,故也認為韓偓生于會昌二年(842年)。王達津《〈宮柳詩〉和韓偓的生卒年》則認為韓偓生于會昌元年(841)。三說當以陳寅恪、霍松林說為是,證據確鑿,并為廣大學者所接受。韓偓生于會昌二年,庶幾應該成為定論?!妒畤呵铩吩祈n偓卒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年),繆荃孫、震鈞、陳寅恪、霍松林等都持此說。王達津《古詩雜考·〈宮柳詩〉和韓偓的生卒年》和康正果《晚唐詩人韓偓》則認為韓偓卒于后梁乾化四年(914年)或此后不久,理由是韓偓詩紀年止于乾化三年、以后就沒有詩了,而且第二年其妻裴氏去世,疾病纏身、又遇悼亡,應該在乾化四年或此后不久就去世了。

  韓偓的字。關于韓偓字,歷來有致堯、致光、致元三說?!端膸炜偰刻嵋分^“按劉向《列仙傳》稱,偓佺,堯時仙人,堯從而問道。則偓字致堯,于意為合”??娷鯇O《韓翰林詩譜略》、岑仲勉《補唐代翰林兩記·補僖昭哀三朝翰林學士記》、陳寅恪批吳汝綸評注本《韓翰林集》、閻簡弼《香奩集跟韓偓》等從之。施蟄存《讀韓偓詞札記》則根據吳融詩《和韓致光侍郎無題三首十四韻》認為偓字致光,“吳融與韓偓同時為官,可證其字實為致光”。對于這個問題,陳冠明專門撰文《韓偓字甄辨》,他從《新唐書》的錯訛、韓偓字的意義出典等方面入手并反駁施蟄存之說,作者經過詳細考察后下結論認為“韓偓字致堯,庶幾亦無由可疑矣”。

  韓偓前期行蹤。韓偓的后期行蹤我們知之甚詳,前期則資料相對匱乏。對于韓偓生平前期的一些具體事件,學者也多有考辨。對于韓偓“江南之游”一事,徐復觀《韓偓詩與〈香奩集〉論考》最先提出并且加以否定。周祖譔、葉之樺《韓偓年譜補正》、陳繼龍《韓偓事跡考略》都認為早年有“江南之游”的事情,從其詩歌就可以清楚窺見。諸家還提出早年“北上并州”的推測,曹麗芳《韓偓北上隰州、并州時間考》認為霍鄧《年譜》提出“當在龍紀元年春末的意見是正確的”?!俄n偓事跡考略》認為韓偓遭黃巢起義曾避亂成都,都自成一說。陳香《晚唐詩人韓偓》認為韓偓曾流寓晉江、惠安,《韓偓詩與〈香奩集〉論考》則認為晚年有一段畸戀,雖未必如是,但也可備參考。

二、文獻考辨與整理

  對作品集的考輯整理,是進行韓偓全面研究必要的基礎工作,也是近世學者關注的重點之一。

  輯佚辨偽。武強賀氏刻吳汝綸評注本《韓翰林集》三卷,《香奩集》三卷,又有《補遺》一卷。但《補遺》是補入《全唐文》所錄奏議三篇、手簡11帖,并非補詩之遺。陳尚君《全唐詩補編》重錄一首《深村》,辨偽一首《刺桐花》。周祖譔《韓偓詩的編輯流傳與版本》則輯大家失之眉睫、視而不見的佚句“連宵侍坐徘徊久”。李叔同到惠安弘法,則從《螺陽文獻》輯佚詩一首《淞洋洞》。陳香《晚唐詩人韓偓·遺閩佚詩》補入七首即《題松洋山石壁詩》、《啅雀》、《記夢》、《有懷舊事》、《欲寄》、《坐待鄰翁返》、《良辰》。對于辨偽,岑仲勉《讀全唐詩札記》于《全唐詩》十函七冊下謂“韓偓《大慶堂賜宴元鐺而有詩寄吳越王》,暨又和、再和、重和,凡四首…此殆誤收”。在諸文中,徐復觀《韓偓詩與〈香奩集〉論考》辨偽力度尤大,他考證《香奩集》自序是一篇假序,由于他根本否定“江南之游”所以認為“各本共有的《江南送別》、《過臨淮故里》、《吳郡懷古》、《游江南水陸院》這一類詩,可斷言皆非出于韓偓”,又根據周昂《十國春秋》之說認為韓偓集所載《紅芭蕉賦》、《黃蜀葵賦》為黃滔所作。

  版本研究。韓偓生前曾親自編定詩集,《香奩集》為入閩后編輯,《翰林集》祖本也是出于韓偓的手抄本。但各目錄書所載篇目、卷數并不相同,施蟄存《讀韓偓詞札記》、陳伯?!俄n偓生平及其詩作簡論》都提到韓偓作品的版本問題。閻簡弼《香奩集跟韓偓》考察了《香奩集》六種本子的收詩情況,并認為其中三本與另外三本有不同來源;霍松林、鄧小軍《韓偓年譜》也認為韓偓詩集有兩個系統,一個為大體編年者,一為分體不編年者。周祖譔認真對校各種版本后,則認為現在所存各種本子同出一源,周祖譔先生論證嚴密,給人諸多啟發。專門對韓偓詩集版本進行了系統地考察的是萬曼《唐集敘錄·韓翰林集(附香奩集)》、鄧小軍《韓偓集版本》、周祖譔《韓偓詩的編輯流傳與版本》。萬曼《唐集敘錄·韓翰林集(附香奩集)》專門對韓偓詩集各種版本進行了系統地考察、梳理,很是明晰。鄧文探討了韓偓詩編集及宋代版本、今存韓集宋本明清刻本抄本及其源流與分系、今存韓集其他明清刻本抄本及其源流與分系,并考察了韓偓筆記《金鑾密記》及散文。周祖譔文則以一卷本《韓偓詩》為主體,分別考察了從一卷本到三卷本的增益離析、現存各種版本的情況以及與《香奩集》的重出問題等方面,論述精到,頗多發明。

  近人校注。清末吳汝綸評注本《韓翰林集》是韓偓第一個全集校本,但對《香奩集》卻未加評注。1911年震鈞《香奩集發微》則是專門針對《香奩集》作了箋注闡釋。此后直到九十年后,2000年齊濤《韓偓詩集箋注》的出版,這是新時期韓偓詩歌的第一個校注本。第二年陳繼龍《韓偓詩注》也由學林出版社出版。這兩個本子是韓偓詩集比較通行的注本,它們的先后出版為研究者提供了極大方便,也為深化韓偓研究提供了新的起點和契機。但也不免偶有失誤,為此吳在慶《韓偓若干詩歌解讀系年辨釋》、白愛平《〈韓偓詩集箋注〉校注疏誤舉例》分別針對兩個注本的一些方面進行了辨誤。

三、《香奩集》與詞的研究

  關于《香奩集》的作者問題,千載以下聚訟紛紛。《香奩集》為韓偓所作,各書多有著錄。但也有人提出異議,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認為《香奩集》為和凝偽托,“和魯公凝有艷詞一編,名《香奩集》。凝后貴,乃嫁其名為韓偓。今世傳韓偓《香奩集》,乃凝所作也”,葉夢得《石林詩話》則謂“世傳《香奩集》,江南韓熙載所為”。這樣關于《香奩集》的作者就有了三種說法。但近世以來更多學者認為《香奩集》乃韓偓所作,有的學者專門進行了辨正考訂。玄修《說韓偓》“今考香奩集前有偓自序,無題詩三首亦在香奩集中,偓亦自序。是則不得以其艷詩,而疑其為和凝所托也”。閻簡弼《香奩集跟韓偓》用大量的篇幅把沈括、葉夢得、方回、葛立方、胡震亨、毛晉、何文煥等人觀點細致嚴密地加以考訂后,最后試下批判“現行世本的《香奩集》應該說是屬于韓偓的”,事實充分,令人信服。沈家莊《〈香奩集〉的作者不是和凝》、陳香《晚唐詩人韓偓·韓偓的詩案》、施蟄存《讀韓偓詞札記》通過考析《香奩集》不是和凝所作,從而肯定作者是韓偓。但近世仍然有學者認為非韓偓所作,李叔同寓居泉州對韓偓很是推重,親作《香奩集辯偽》,認為“偓乃剛正之人,豈是作《香奩集》者?”徐復觀《韓偓詩與〈香奩集〉論考》認為“《香奩集》作為一個集而言,與韓偓本人毫無關系。而《香奩集》本身,乃是由雜湊了韓偓、和凝、韓熙載,乃至不知名姓的人的作品編輯而成”,此后張興武《〈香奩集〉非韓偓所作再考訂》、劉鵬《〈香奩集〉歸屬問題考述》都延續徐復觀的觀點,張興武進一步認為“乃宋初所傳艷體詩集,成書年代及編撰者姓名難以確考”,劉鵬則直接說是“宋仁宗朝所編選艷情詩歌選集”。

  《香奩集》的思想內涵。韓偓是晚唐忠臣,大節挺然,《香奩集》既然為韓偓所作,忠臣而作“艷語”,其人品與詩品之間便存在一種矛盾之處。黃世中《論韓偓及其香奩詩》、劉怡《解開韓偓的人品和“詩風”矛盾的結》就試圖為這種矛盾探尋一種合理的解釋。有些學者認為《香奩集》非韓偓所作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認為忠臣不可能作“艷詞”。有些學者認為《香奩集》是韓偓所作,但同樣為了維護忠臣形象,就把《香奩集》解釋成“香草美人之遺”。吳汝綸評注《韓翰林集》其子吳闿生作跋語亦云“韓致堯為晚唐大家,其忠亮大節,具在篇章,而含義悱惻,詞旨幽眇,有香草美人之遺”。最為特出者當為震鈞《香奩集發微》,全書完全用“香草美人”的方法來解釋《香奩集》,將《香奩集》目為屈原之《離騷》、《九歌》,“乃夷考其辭,無一非忠君愛國之忱,纏綿于無窮者”,其推崇可謂至矣。邵祖平《韓偓詩旨表微》也認為“當以屈子香草美人求之,始不失為忠厚之道”,并且用屈原詩句來概比《香奩集》詩句,為《香奩集》的“香草美人”之法尋找依據。直至施蟄存認為震鈞乃冬郎后世知己,他雖然不完全同意震鈞的箋釋,但同意他對《香奩集》的評價,認為“作者是有所寄托的”。

  《香奩集》的情感表達。有人認為《香奩集》純粹為綺艷言情之作,這種觀點也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如方回《瀛奎律髓》云“香奩之作,詞工格卑,豈非時世不可救藥,姑流連荒亡,以抒其憂乎”?胡震亨《唐音癸簽》謂其“冶游諸篇,艷奪溫李,自是少年時筆”。黃世中《論韓偓及其香奩詩》則謂《香奩集》所抒發的是一種純真誠摯的愛情,并對香奩詩的本事進行考索,認為韓偓所戀的對象是他的表妹即李商隱的女兒。康正果《風騷與艷情》中“香奩詩”一節探討了香奩詩的內容和描寫手法,作者認為“香奩詩把‘元和體’對瑣事和閑情的關注完全引向了艷情的趣味,妖艷的女性及其閨房生活構成了它的中心內容”,“詩人好象有意在閨房的日常生活中收集素材,他既非敷衍舊事舊題,也非記錄個人的冶游生活,而是想象性地再現了閨中佳人在不同情境中應有的形象”。林偉星《韓偓〈香奩集〉情感脈絡的文本分析》探討了香奩詩作為艷詩的情感表達方式。

  《香奩集》與詞的關系。這是學者們探討的一個熱門話題。張侃《拙軒集》卷五《跋揀詞》便云“偓之詩淫靡,類詞家語”。震鈞《香奩集發微》云“《香奩集》命意,去詞近,去詩卻遠”。施蟄存《讀韓偓詞札記》說的更具體“《香奩集》雖屬歌詩,然其中有音節宛然曲子詞者,且集中諸詩,造意抒情,已多用詞家手法”。自施蟄存經典論述后,尤其進入新世紀以來探討《香奩集》的詞體性質的文章大量涌現,如白愛平《韓偓詞與〈香奩集〉管窺》、張巍《韓偓香奩詩的詞體性質》、楊文娟、陶化武《〈香奩集〉與詞的內在特質》、董希平《香生九竅:韓偓詩歌的詞體意識》等。一些論作在談到《香奩集》詞體性質的同時也談到了香奩詩對詞的創作的影響,如孫克強、陳麗麗《韓偓詩歌對詞體的影響》、劉怡《論韓偓“香奩體” 的性質及對宋詞的影響》、張曉霞《韓偓《香奩集》的詞家手法及對后世的影響》等。陳祖美《〈香奩集〉與〈漱玉詞〉》、李曉婉《尚故以為新,點鐵亦成金—談李清照〈點絳唇〉對韓偓詩〈偶見〉的化用之功》考察韓偓香奩詩對李清照的影響,后者則以李清照《點絳唇》為例作了個案研究。曹章慶《論馮延巳詞對屈宋辭賦和韓偓詩歌的受容性》[53]則檢討了馮延巳詞對韓偓詩歌的學習化用。

  韓偓詞的研究。對韓偓詞的研究是和《香奩集》的研究密切聯系著的。對韓偓詞篇目的考訂歷來未有定論?!蹲鹎凹?、《花庵絕妙詞選》僅載《浣溪紗》二首,《全唐詩》在《浣溪紗》二首外又從《花草粹編》增《生查子》一首,共得三首。王國維輯《香奩詞》除上述三首外,從《香奩集》中增十首,總共十三首,這是對韓偓詞最寬泛的輯錄。林大椿《唐五代詞》錄五首,分別是《浣溪紗》二首、《生查子》二首、《木蘭花》一首,其余篇目附錄于校記中。史雙元《唐五代詞紀事會評》收《浣溪紗》二首、《生查子》二首、《玉臺》、《金陵》共六首。曾昭岷、曹濟平、王兆鵬、劉尊明編著《全唐五代詞》錄《浣溪紗》二首,另外十一首列入副編。施蟄存《讀韓偓詞札記》則認為韓偓詞有《浣溪紗》二首、《生查子》二首、《玉樓春》一首、《謫仙怨》三首,“當以此八首為定本”,并對這八首詞進行了箋釋,可以說是對韓偓詞研究的代表之作??娿X《論韓偓詞》題詩曰“冬郎神似義山詩,雛鳳聲清人盡知。幽約低回無限意,如何未見入新詞”,認為韓偓沒有將滄桑之痛、身世悲哀寫在詞中。王小蘭《從〈香奩〉到〈花間〉》通過比較《香奩集》與《花間集》的異同來探尋唐五代詞體發展演變的藝術軌跡。

四、韓偓詩歌創作及其藝術特質

  韓偓一直被目為“香艷詩人”,恐非的評。只有對韓偓整體詩歌創作作出宏觀鳥瞰,才能真正對韓偓有一個公允的評價。隨著時代的發展,學者們逐步認識到韓偓后期詩歌的獨特價值。早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邵祖平《韓偓詩旨表微》就探討了“游覽詩遷謫詩喪亂詩合而為一之韓偓詩”,認為游覽詩“具身境意境,不僅寫景之深妙而已也”,遷謫詩“饒有心性”,喪亂詩“讀之無不驚聳悲蕭”。又說“孰謂偓之詩才,不宜于遷歷之體哉”。玄修《說韓偓》指出韓偓詩“精于煉字”,“又有使用俗語者”的特點。陳伯海的《韓偓生平及其詩作簡論》首次對韓偓詩歌創作進行了全面深入分析。文章認為韓偓詩中最有價值是感時的篇章,把感時詩分為三個階段,它們是唐代動亂時代的寫真,幾乎是以編年史的方式再現了唐王朝由最后痙攣以至死亡的圖景。作者還探討了寫景抒情詩和香奩詩,認為寫景抒情詩“能夠從景物畫面中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即景即情,渾然無跡”,香奩詩“確有一定數量作品反映士大夫的狹邪生活,感情浮薄,作風輕靡”。尤其作者重點考察了各類詩歌的藝術手法、藝術特色,提出許多卓見。楊旺生《韓偓詩歌簡論》也認為真正體現詩歌創作成就是其后期詩作,他以《香奩集》為代表探討其前期詩歌,同時從“反映唐末社會變亂”、“抒寫內心憂思憤郁”、“描寫山水風景”三類詩歌來看其后期詩作。宋心昌《韓偓詩詞散論》分別對“冬郎神似義山詩,香艷未必是淫詞”的香奩詩、“世事雖未入新詞,然卻潔凈有風姿”的香奩詞和“砥柱晚唐擅近體,雛鳳聲清人盡知”的近體詩歌進行了概說。

  韓偓后期詩歌研究。楊明潔《論韓偓的政治抒情詩》對韓偓入翰、貶官后的政治抒情詩專門拈出來作了疏理,作者認為“篇什題旨意在探本溯源。矛頭所向,是地方藩鎮惡勢力的巨憝、朱溫及竊權的宦官、奸相,指斥他們的罪行”。也正因為如此,王海峰《一曲風雅不廢的慷慨悲歌》認為應該重新認識韓偓詩歌的主導風格—“悲惋慷慨”。劉心《試論韓偓入閩后的詩歌創作與藝術特色》主要探討了韓偓在福建的詩歌創作,認為韓偓此時的詩歌內容題材拓展了,意象擴大了,同時在詩歌表現手法和特點上也更具多樣化。韓偓后期詩作亦有“詩史”之稱,一些詩歌與史相合或補史之缺。陳寅恪批吳汝綸評注本《韓翰林集》對韓偓許多詩歌進行了批注,從歷史的角度對《六月十七日召對,自辰及申方歸本院》、《故都》、《八月六日作四首》等詩進行箋證。鄧小軍《韓偓〈八月六日作四首〉箋證》(收《詩史釋證》)廣泛征引《資治通鑒》等史料專門對《八月六日作四首》進行詳細解析,在陳寅恪觀點的基礎上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吳在慶《解讀幾首韓偓詩的史料依據——兼談韓偓詩與〈資治通鑒〉、兩〈唐書〉的關系》根據《資治通鑒》、兩《唐書》對《六月十七日召對,自辰及申方歸本院》、《冬至日作》、《八月六日作四首》之二等進行了解讀。

  韓偓貶后心態嬗變。被貶后的韓偓仍系心唐朝,深感“宦途險巇終難測”,希冀過一種“穩泊漁舟隱姓名”的生活,其心態較以前有很大的變化,其內心矛盾借助詩歌來抒發,其心態嬗變也必然反映到詩歌中。吳在慶《韓偓貶官前后心態及對詩歌創作的影響》、孟晨麗《從韓偓的感時述懷詩看詩人被貶后的心態》、劉鐵峰《韓偓謫居期間詩歌創作的情感心態淺說》和《韓偓貶謫詩歌中的情感心態探討》、蘇黎明《從韓偓貶后詩作看其晚年思想》或者從詩歌創作探尋作者心態,或者從心態看對詩歌創作的影響,都是在探尋韓偓心態和詩歌創作的關系。如吳在慶文從貶官前與貶官后做對比,使人更能深切感受到其前后心態與詩歌創作的內在因緣。

  韓偓詩歌體裁。詩至晚唐,往往以近體見長而少古體。韓偓的詩歌也是長于近體,而近體中又以七律詩歌數量最多,成就也最顯著。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抄》曾云“唐末七言律,韓致堯為第一”。故王安石《唐百家詩選》多選之。邵祖平《韓偓詩旨表微》認為韓偓七言律“不規矩于一家,不亟亟于形似,典麗高舉,流連哀思,有唱必嘆,無垂不縮”。程千帆、張宏生《七言律詩的政治內涵——從杜甫到李商隱韓偓》認為韓偓習慣用七言律表現其思想,“遠紹杜甫,而且更受到李商隱的影響”,“是杜詩在唐末的最好繼承者”,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宋心昌《韓偓詩詞散論》認為韓偓“砥柱晚唐擅近體,雛鳳聲清人盡知”,其七言律“或詠舞,或述景,或懷舊,或寫男女戀情,題材較寬,詩集中佳作層出迭見”。張健《韓偓的五絕》則對韓偓的11首五絕《效崔國輔體四首》、《半睡》、《兩處》、《春閨二首》、《花時與錢尊師同醉》、《與僧》、《野釣》進行了解析。與分體研究相聯系的是分題材研究。陳香《晚唐詩人韓偓》第六章《韓偓的唱酬》、吳在慶《韓偓詠梅詩解讀》、卓清芬《韓偓閑適詩初探》、郁慧娟《雨村歌者—淺析韓偓詩中“雨”的藝術表達》等分別對韓偓的酬唱詩、詠梅詩、閑適詩、寫雨詩進行了分類闡析。例如郁慧娟文通過雨中感詩傷事、雨中落花、雨中風物的生機盎然及雨中思婦來看韓偓詩中呈現的煙雨蒼茫的世界。

  韓偓詩歌的音韻學分析。王力曾經說:“歷代韻文本身對漢語史的研究價值并不比韻書韻圖低些”。許多學者都重視對唐詩人用韻的研究,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杜荀鶴、寒山子等都是大家關注的對象。韓偓作為晚唐五代之際的著名詩人,又以近體擅長,自然成為學者關注的對象之一。王力《漢語詩律學》就曾經指出韓偓用仄聲的特點,并舉出五律《五更》、《乾寧三年在奉天重圍作》、七律《閑步》的例子。陳鴻《韓偓詩韻研究——五代詩韻研究之一》專門對韓偓詩的用韻情況進行研究,在考察了韓偓用韻的三十六攝后探討了其古體詩用韻與《廣韻》的異同、近體詩用韻出現耕庚青清同用、寒桓刪山同用和不同攝通押現象,并有四聲換韻、四聲通押、養漾合用的情況。陳冠蘭《韋莊韓偓的詩歌用韻》把韋莊韓偓放在一起來看,以考察晚唐北方語音的面貌。

  韓偓詩歌對后世的影響。韓偓詩歌對后世影響最大的仍然是《香奩集》,因為《翰林集》晚見且直到清同光年間才真正受到重視。因此探討韓偓詩歌的影響主要是《香奩集》的影響,而《香奩集》大家所關注的最多是對詞體、詞人的影響,如前述所列孫克強、陳麗麗《韓偓詩歌對詞體的影響》、劉怡《論韓偓“香奩體” 的性質及對宋詞的影響》、張曉霞《韓偓《香奩集》的詞家手法及對后世的影響》諸文等。張巍《韓偓與江湖詩派》指出江湖詩派在推崇賈姚一派的同時也效法韓偓的香奩詩,部分詩作在題材上敘寫女性及戀情,風格婉麗纏綿。韓瑜《韓偓在后世的傳播及其影響》以陳繼龍《韓偓詩注》所附“集評”為藍本,考察了晚唐五代至北宋、金元時期、明代、清代等幾個時期文人對韓偓及其詩歌的關注與評價。

五、韓偓研究的反思與展望

  回顧百年以來的韓偓研究,在總體上取得一定成績。尤其近些年來逐步受到學者的重視,研究角度逐步轉移到文學的層面,在一些問題上也有一定的突破。但我們同時看到,韓偓研究畢竟處于一個相對薄弱的狀態,急切需要進一步加強。這里略舉幾端。

  一、韓偓研究剛剛步入正軌,大量問題需要解決。盡管前人對韓偓生平事跡多有考辨,但關于韓偓生平中的許多問題尚不明朗,入仕前的事跡尤為晦暗。韓偓家世交游等情況亦不明晰,其思想狀況、與儒釋道的關系等問題值得去探討。韓偓棄官后,可以去的地方尚多為何要輾轉入閩?施蟄存認為“夫艷情詩者,多數為文人意淫之作”,《香奩集》所寫是否實有其事可以考辨一下,也可以給韓偓一個公道的說法。諸如此類,韓偓研還有較大的發揮的余地。

  二、研究方法存在單一、靜止和孤立的傾向。研究者對《香奩集》注意較多,后期詩歌雖然引起一些學者的注意,但研究尚不夠深入。學者們習慣就韓偓論韓偓,沒有充分用聯系的方法放在一個較大背景和視閾中去考察。大家都喜歡說韓偓對杜甫、李商隱的繼承關系,但其中關系到底如何,并未見專門的探討。韓偓《香奩集》對后世艷情詩歌影響較大,但后人是如何對香奩詩接受的,學者們探討不多。韓偓身處晚唐五代之際,其詩風受晚唐五代詩風影響以及影響晚唐五代詩風如何也并未見有人探討。對韓偓前承后繼、橫向聯系的關系沒有明晰的認識,對其詩史地位便很難有一個合理準確的確定。

  三、研究角度需要創新,一些問題的研究需要深化。學者對許多問題的探討尚存在于較淺的層面上,有些問題雖然引起較多學者的關注,但大多沿續前人的角度,深化、發明力度不夠。尤其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們在看到韓偓研究相對繁榮的同時,同時也應該看到這些論作的質量參差不齊,總體來講比起前人的研究還有很大的距離。當然,我們所說的深化是相對于現有的研究狀況而言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任何問題的研究都不能停滯不前、都需要深化。也只有隨著研究角度的創新和研究程度的深化,研究的突破才會真正成為可能。

  宏觀百年以來韓偓研究的歷程,是一個緩慢而又不斷發展的過程。盡管問題很多、困難重重,近些年來有一些研究生把韓偓作為學位論文的寫作對象,有一些論文內容厚實,價值可觀,為將來的韓偓研究積蓄了力量。我們相信,隨著學術觀念、研究方法的不斷創新,隨著一批青年學者的迅速成長,隨著更多學者的加入韓偓以及晚唐五代文學研究的隊伍,韓偓研究在新的百年一定會取得更加驕人的成績。

注釋:

①《韓偓評傳》書稿于1937年交于上海開明書店編輯部,已排出校樣,不久就可以出版。但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進一步入侵,書稿毀于“八·一三”戰火。后由高文顯重新編纂,直到1984年才由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出版,書名《韓偓》。

②杜曉勤《二十世紀隋唐五代文學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版)認為20世紀上半葉“對韓偓創作進行研究的專論有兩篇,即薇園的《香奩或無題詩》和玄修的《說韓偓》”,而實際上有三篇,曉勤先生沒有注意到邵祖平的《韓偓詩旨表微》,筆者認為邵文才真正算這一時期的代表文章。

③杜曉勤《二十世紀隋唐五代文學研究》認為震鈞《韓承旨年譜》是韓偓的第一個年譜,誤。韓偓的第一個年譜應該是繆荃孫《韓翰林詩譜略》。震譜后出,在許多方面頗受繆譜的影響。

④對此鄧小軍自己后來亦有補正,收入其《詩史釋證》(中華書局2004年7月版)一書。

參考文獻:

[1] 震鈞.香奩集發微[M].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

[2] 繆荃孫.韓翰林詩譜略.[M].煙花東堂四譜本.

[3] 薇園.稻花香館雜記[J].國史論叢,1941(6).

[4] 玄修.說韓偓[J].同聲月刊, 1942(5).

[5] 邵祖平.韓偓詩旨表微[J].東方雜志,1945(4).

[6] 閻簡弼.香奩集跟韓偓[J].燕京學報,1950(6).

[7] 徐復觀.中國文學精神[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8] 王達津.古詩雜考[J].南開大學學報,1979(2).

[9] 施蟄存.讀韓偓詞札記[J].中華文史論叢,1979(4).

[10] 霍松林,鄧小軍.韓偓年譜[M].陜西師范大學學報,1988(3),(4),1989(1).

[11] 陳祖美.韓偓評傳[A].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續編[C].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

[12] 陳繼龍.韓偓事跡考略[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3] 陳香.晚唐詩人韓偓[M].臺北:國家出版社,1993.

[14] 齊濤.韓偓詩集箋注[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15] 陳繼龍.韓偓詩注[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16] 陳伯海.韓偓生平及其詩作簡論[J].中華文史論叢,1981(4).

[17] 孫克寬.韓偓簡譜初稿[J].圖書館學報,1963(8).

[18] 陳敦貞.唐韓學士偓年譜[M]. 臺北:商務印書館,1982.

[19] 周祖譔,葉之樺.韓偓年譜補正[A].唐代文學研究[C],1995(9).

[20] 岑仲勉.唐集質疑[J].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47(9).

[21] 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2002.

[22] 康正果.晚唐詩人韓偓[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1983(1).

[23] 齊濤.論韓偓與韓偓詩[J].山東大學學報,1997(3).

[24] 劉乾.《新唐書·韓偓傳》辨誤[M].中國史研究,1984(3).

[25] 陳寅恪.陳寅恪集[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26] 岑仲勉.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7] 陳冠明.韓偓字甄辨[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1982(3).

[28] 陳尚君.全唐詩補編[M]. 北京:中華書局,1992.

[29] 周祖譔.韓偓詩的編輯流傳與版本[J].文學遺產,2000(1).

[30] 高文顯.韓偓.[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31] 岑仲勉.唐人行第錄(外三種) [M]. 北京:中華書局,2004.

[32] 萬曼.唐集敘錄. [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3] 鄧小軍.詩史釋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4.

[34] 吳在慶.韓偓若干詩歌解讀系年辨釋[J].中國韻文學刊,2005(2).

[35] 白愛平.《韓偓詩集箋注校注》疏誤舉例[J].唐都學刊,2005(1).

[36] 沈家莊.《香奩集》的作者不是和凝[J].讀書,1988(1).

[37] 張興武.《香奩集》非韓偓所作再考訂[J].甘肅高師學報,1998(2).

[38] 劉鵬.《香奩集》歸屬問題考述[J].江蘇大學學報,2004(3).

[39] 黃世中.論韓偓及其香奩詩[J].溫州師專學報,1984(2).

[40] 劉怡.解開韓偓的人品和“詩風”矛盾的結[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4(1).

[41] 施蟄存.唐詩百話[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2] 康正果.風騷與艷情[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43] 林偉星.韓偓《香奩集》情感脈絡的文本分析[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2(4).

[44] 白愛平.韓偓詞與《香奩集》管窺[J].寧夏大學學報,2002(4).

[45] 張巍.韓偓香奩詩的詞體性質[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2).

[46] 楊文娟,陶化武.《香奩集》與詞的內在特質[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06(2).

[47] 董希平.唐五代北宋前期詞之研究——以詩詞互動為中心[M]. 北京:昆侖出版社,2006.

[48] 孫克強,陳麗麗.韓偓詩歌對詞體的影響[J].汕頭大學學報,2005( 5).

[49] 劉怡.論韓偓“香奩體” 的性質及對宋詞的影響[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4(2).

[50] 張曉霞.韓偓《香奩集》的詞家手法及對后世的影響[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11).

[51] 陳祖美.《香奩集》與《漱玉詞》[J].文史知識,2002(12).

[52] 李曉婉.尚故以為新,點鐵亦成金—談李清照〈點絳唇〉對韓偓詩〈偶見〉的化用之功[J].社會科學研究,1995(1).

[53] 曹章慶.論馮延巳詞對屈宋辭賦和韓偓詩歌的受容性[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6(1).

[54] 王國維.唐五代二十一家詞[Z]. 上海:六藝書局,1932.

[55] 林大椿.唐五代詞[Z]. 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56] 史雙元.唐五代詞紀事會評[M].合肥:黃山書社,1995.

[57] 曾昭岷等.全唐五代詞[Z]. 北京:中華書局,1999.

[58] 王小蘭.從《香奩》到《花間》[J].甘肅社會科學,2005(1).

[59] 楊旺生.韓偓詩歌簡論[J].安慶師專學報,1992(2).

[60] 宋心昌.韓偓詩詞散論[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1992(2).

[61] 楊明潔.論韓偓的政治抒情詩[J].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1986(1).

[62] 王海峰.一曲風雅不廢的慷慨悲歌[J].雁北師范學院學報,1996(4).

[63] 劉心.試論韓偓入閩后的詩歌創作與藝術特色[J].福州大學學報,2003(1).

[64] 吳在慶.解讀幾首韓偓詩的史料依據—兼談韓偓詩與《資治通鑒》、兩《唐書》的關系 [J].古典文學知識,2003(1).

[65] 吳在慶.韓偓貶官前后心態及對詩歌創作的影響[J].寧夏社會科學,2003(2).

[66] 孟晨麗.從韓偓的感時述懷詩看詩人被貶后的心態[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3(3).

[67] 劉鐵峰.韓偓謫居期間詩歌創作的情感心態淺說[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04(3).

[68] 蘇黎明.從韓偓貶后詩作看其晚年思想[J].泉州師專學報,1986(1).

[69] 程千帆,張宏生.七言律詩的政治內涵—從杜甫到李商隱韓偓[J].文藝理論研究,1988(2).

[70] 張健.韓偓的五絕[J].中國國學,1982(11).

[71] 吳在慶.韓偓詠梅詩解讀[J].古典文學知識,2000(6).

[72] 卓清芬.韓偓閑適詩初探[J].中國文學研究,1995(6).

[73] 郁慧娟.雨村歌者—淺析韓偓詩中“雨”的藝術表達[J].陰山學刊,2004(2).

[74] 王力.漢語詩律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75] 陳鴻.韓偓詩韻研究——五代詩韻研究之一[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4(1).

[76] 陳冠蘭.韋莊韓偓的詩歌用韻[J].廣州大學學報,2002(2).

[77] 張巍.韓偓與江湖詩派[J].深圳大學學報,2006(4).

[78] 韓瑜.韓偓在后世的傳播及其影響[J].中國韻文學刊,2006(2).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 福建泉州 362000)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州市| 汶上县| 正阳县| 隆昌县| 深水埗区| 南安市| 江西省| 东莞市| 黄龙县| 朝阳区| 宜丰县| 焉耆| 灌云县| 华宁县| 永年县| 天津市| 安塞县| 莒南县| 东乡族自治县| 虎林市| 宜良县| 越西县| 涟源市| 夹江县| 行唐县| 阿勒泰市| 康马县| 深水埗区| 灌云县| 怀仁县| 仲巴县| 鹤庆县| 方正县| 邢台市| 吴堡县| 靖州| 襄城县| 从江县| 饶平县| 衡东县| 晋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