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從《儒林外史》看明清科舉制對人性的殘害

  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范之作,小說假托明代,實際反映的是清朝康乾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對功名追逐的社會現實。作者以敏銳的觀察力,生動的細節描寫和幽默詼諧的文筆,揭露了明清封建科舉禮教在現實中對人性的殘害,從而較為廣泛而深刻的展現和批判了明清時期社會發展的嚴重畸形化和病態化。本文試從封建文人和普通百姓兩方面來論述其對人性的殘害,以及其對現實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儒林外史》 科舉制 人性

  《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文學家吳敬梓創作的一部通俗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同時也是我國諷刺文學的典范之作。全書共五十六回,約四十多萬字,描繪了近兩百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小說描寫的故事發生在明代,但實際反映的是清朝康乾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對功名追逐的社會現實。作者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和心理上一系列生動細致的描寫,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后期科舉制度對人性的殘害,反映了當時社會發展的嚴重畸形和病態。

  一、作者、著作簡介

  作者吳敬梓出身于官宦家庭,童年時就讀于私塾,熟讀四書五經,年齡稍長,進入官學學習,個人尤其精通于《文選》。然而吳敬梓并不善于經營家業,史書記載吳敬梓“性豪邁,不數年,舊產揮霍俱盡,時或至于絕糧”。但是他豁達的心態以及喜歡結交朋友的性格,使他能夠博學多聞,敏銳的觀察到社會的各種矛盾。出于對社會現實的思考,以及對科舉制誤人、壓制人性的憎惡,作者花費二十余年的心血著成《儒林外史》一書,專寫煎熬于此中文人的真相,文風幽默詼諧,讀之令人捧腹大笑。
???
  雖然歷來大多數的外史皆與正史相對,人物也多是虛構或是民間傳說,與歷史人物沒有關聯,但反觀《儒林外史》,其內容多是對當時所處時代和社會現實問題的反映。如《范進中舉》一文生動地勾勒出一個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屢試不過”的窘境。中舉前范進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對他呼西喚東,老丈人對他更是百般呵斥。當得知中舉后,范進竟然高興得發了瘋,而老丈人胡屠戶也一反常態,對范進畢恭畢敬,到處說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曲星下凡。轉眼功夫,范進時來運轉,不僅有了錢、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環也有了。后來,范進進京趕考,并成功考取進士。作者正是通過對這種極具現實意義的故事和人物的描寫,展示了明清封建社會科舉制度下文人和普通百姓的精神面貌,抨擊了科舉制度對人們的麻醉與毒害,對人性的摧殘和扭曲。從而廣泛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整個封建社會的黑暗。

  二、明清封建科舉禮教在現實中對人性的嚴重殘害

  通過閱讀《儒林外史》我們可以清楚的感受到明清封建科舉禮教在當時對人性的嚴重殘害,包括對當時封建文人和對普通百姓的殘害。

  (一)對當時封建文人的人性殘害

  科舉制度發展到明清時期已經變得日益腐朽,與其初創時所發揮的積極作用相比,此時消極作用開始占主導地位。雖然更加放寬了參與資格,使得普通百姓有更多機會參與國家政治生活,以及促進了文化的普及和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但是由于明清時期已是封建社會的晚期,統治國家的各種制度開始表現出明顯的反動性。統治者為了維持固有的統治,實行嚴厲的文化思想禁錮政策,直接導致了科舉制發展的逐漸僵化,無法實行與時俱進的改革,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從而導致其弊端叢生,對封建文人產生了極大的人性殘害。單從《儒林外史》就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首先,明清統治者對科舉制的過分宣揚和重視,以豐厚的物質誘惑和精神滿足來吸引讀書人參加科舉,以致漸漸發展成為當時文人的唯一發展出路,形成一種只有中舉才能改變人生,才能光宗耀祖,才能治國平天下,實現人生理想。這種錯誤認識扭曲了文人的價值觀念,在讀書人中形成了科舉制度決定命運的共同意識,使得文人整天忙于讀圣賢之書,參加科舉考試,把八股文看做是正途正道,以至于形成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不良社會風氣,這是對文人人性的嚴重扭曲和殘害。例如:文中很有諷刺意味的描寫了范進聽到自己中舉了,竟然發了瘋。再如:魯編修閑居無事,便和女兒談說:“那股文章若做得好,隨你做甚么東西,要詩有詩,要賦有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甚么來.都是野狐禪、邪魔外道!” 再如:如周進呵斥童生魏好古說:“‘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像你做童生的人,只該用心做文章,那些雜覽,學他做甚么。”

  其次,由于明清的科舉制不同于唐宋,是明太祖朱元璋創立的“三年一科,用《五經》、《四書》、八股文”,使得科舉考試的考察內容及形式過于單一,趨向于單一的儒家經典,以四書五經為主體,輔以朱熹編撰的《四書章句集注》。這種單一的傳統儒家經典考察,不僅無法適應于國家政治的現實需求,反而成為鉗制士人階層的思想工具,在反復循環的科舉考試下,士人階層以淪為統治階級的政治工具,失去了真正的自我,用科舉培養出來的考生,存在著嚴重的知識體系不合理狀況,看似學問精深實則學問片面狹隘,缺乏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方法。例如范進雖然憑著八股文發達了,但他所熟知的不過是四書五經。當別人提起北宋文豪蘇軾的時候,他卻以為是明朝的秀才,鬧出了天大的笑話。這種以八股取士,禁錮文人思想,失去自我的科舉制度正是對文人人性的嚴重扭曲和殘害。

  最后,腐朽僵化的科舉制度和對中舉盲目崇拜的風氣,文人為了追求得到“名”和“利”,致使道德喪失與人格裂變。一方面中舉意味著可以得到一切,社會地位發生根本性變化。文人為了飛黃騰達,不惜出賣道德,喪失人性,不擇手段,比如考試作弊,文中就有十分精彩的描寫:“也有代筆的,也有傳遞的。大家丟紙團,掠磚頭,擠眉弄眼,無所不為”。另一方面,為了能夠中舉,文人的人際關系逐漸開始以“名”、“利”為中心,代替了讀書人原本的淡泊名利和以學交友,尊師重德的交往原則,這說明封建文人才學的空疏和道德的蛻變。正如歷史學家黃仁宇所說“科舉考試正是中國明代的制度腐敗的重要因素。”例如文中鄭老爹和李給諫兩位老人在臨終給女兒的遺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緊的”,“做官怕不是榮宗耀祖的事。我看見這些做官的都不得甚么好收場”。以此可以看出科舉制度對文人人性的嚴重摧殘和扭曲。

  綜上,由此可見,封建科舉八股取士制度對封建文人造成了極其嚴重的人性摧殘和扭曲,并由此形成的惡劣腐朽的社會風氣,使得封建文人不僅把中舉奉若神明,看成人生唯一出路,而且思想禁錮,言語迂腐,失去自我,甚至道德淪喪,追求名利。正如王炳照先生在《科舉制度漫話》中所說的:“科舉考試助長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風氣和僥幸心理,以致產生鉆營舞弊的惡習;導致了科舉控制教育,學校變成了科舉的附庸;未能真正實現以知識能力取人。”

  (二)對當時普通百姓的人性殘害

  《范進中舉》原文中有多處對范進中舉以后,家人與鄰居語言的描寫,例如范進的老丈人胡屠戶面對鄰居要求通過打耳光警醒范進時,胡屠戶作難道:“雖然是我女婿,如今卻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我聽得齋公們說:打了天上的星宿,閻王就要拿去打一百鐵棍,發在十八層地獄,永不得翻身,我確實不敢做這樣的事!”面對范進即將赴任時,胡屠戶又說道“姑老爺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銀子送上門來給他用,只怕姑老爺還不稀罕。今日果不其然!如今拿了銀子家去,罵這死砍頭短命的奴才!”而范進中舉之前胡屠戶的態度遠非如此,范進中舉前,被他視為“現世寶”、“爛忠厚沒用的人”,連中了秀才也是他“帶挈”的。對范進希圖中舉,而挖苦諷刺性質的話就更多了,例如“癩蝦蟆想吃起天鵝肉”、“尖嘴猴腮,也該撒拋尿自己照照”等,這類粗鄙的話數不勝數。待到范進果真中了舉,他忽然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稱范進為“賢婿老爺”,當眾夸范進“才學又高,品貌又好”,把范進真的捧上了天——說他是“天上的星宿”。以上這些胡屠戶對范進中舉前后的截然不同態度的描寫,說明了中舉在當時人心目中具有極其重大的震撼力。從胡屠戶的話中,我們不難發現胡屠戶嫌貧愛富、趨炎附勢,是個十足的市儈,而胡屠戶的形象亦是當時社會普通百姓形象的一個縮影,是普通百姓形象的代表。由此看來,正是由于明清統治者對科舉制的過分宣揚和推崇以及科舉制度本身發展的僵化,使得當時的普通百姓對參加科舉的盲目追求,從而漸漸形成了對中舉的盲目崇拜,以至于形成中舉前和中舉后截然不同的語言態度。同時也使得文人從周邊環境中形成對參加科舉和中舉的錯誤認識和盲目追求,以致社會充斥了拜金逐利與趨炎附勢之風。這種病態的對人對己的態度和認識正是一種對人性的扭曲和嚴重殘害,完全背離正常積極健康的社會風氣,只能在畸形和病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正是科舉制度對人性的嚴重殘害和扭曲造成了范進的人生不幸,而范進只是明清時期深受科舉制殘害眾多文人中的一員。而作者借助《范進中舉》一文生動形象的向我們展示了老百姓在面對科舉制度時的嚴重病態的精神狀態,由此可見,在科舉制發展的后期,其對普通百姓的人性殘害和對社會不良風氣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結語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為我們提供了客觀審視明清科舉制的間接史料,從而使我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腐朽的科舉制度以及由其形成的不良社會風氣對古代文人和普通百姓造成了嚴重的人性殘害和扭曲。對封建文人而言,科舉制度使他們不僅把中舉奉若神明,看成人生唯一出路,而且思想禁錮,言語迂腐,失去自我,甚至道德淪喪,追求名利。對普通百姓而言,科舉制度使得他們對中舉盲目推崇,中舉前和中舉后態度截然不同,形成一種拜金逐利與趨炎附勢的社會不良風氣。作者正是從上述兩方面抨擊了明清科舉制度對人們的麻醉與毒害,對人性的摧殘和扭曲。從而廣泛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整個封建社會的黑暗。另外,通過本文的分析,對現代社會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制度和人性的關系需要謹慎處理。反觀明清科舉制的僵化腐朽和對人性的摧殘,現代社會更需要多樣化的,較為靈活的,與時俱進的人才培育、選拔、任用模式。更為重要的是,制度只能作為一種工具使用,必須重視人性,充分關注人性,多一些人性化的制度,使人得到積極健康的全面發展,任何殘害人性的制度不僅危害性大,而且最終都將走向滅亡。

參考文獻:

[1] 陳汝衡.《 吳敬梓傳》[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
[2]吳敬梓.儒林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 黃仁宇.《萬歷十五年》[M].北京:中華書局, 1992.
[4] 王炳照.《科舉制度漫話》.[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5]龔延明.清代科舉與《儒林外史》[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1 (2):19.

作者簡介:樊寧(1992-),男,河南新鄉人,渤海大學歷史學系大四學生,大三曾在吉林大學文學院歷史系交流一年,從事古典文獻學研究已發表論文:對《論語·公冶長第五》中“加”字的釋義載《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02期。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察布市| 华容县| 肥东县| 星子县| 沅陵县| 汽车| 商南县| 于都县| 清水县| 清水河县| 宣城市| 连平县| 靖州| 玛多县| 科尔| 阿克| 涡阳县| 塔城市| 绵阳市| 汉阴县| 泰和县| 德州市| 通山县| 黔南| 会理县| 镇江市| 三江| 昌都县| 万荣县| 徐水县| 茌平县| 浮梁县| 翼城县| 玉门市| 宜春市| 封丘县| 丹巴县| 潢川县| 定陶县| 屏南县| 镶黄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