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國學類學術會議信息(2013·10——2014·8)
1、西湖溪流域客家村落史與文化資產研討會
時間:2013年10月5至6日(周六至周日)
地點:苗栗客家文化園區2F簡報室(苗栗縣銅鑼鄉九湖村銅科南路6號)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國際客家研究中心
聯絡人:溫欣琳,Tel:(03)571-2121#58745;E-mail:sihu2013cr@gmail.com
連結網址:https://sites.google.com/a/hkc.nctu.edu.tw/2012shihwu-river/
內容簡介
10月5日
9:30-10:30
【專題演講】
主持人:羅烈師
西湖溪谷地客家人的聚落空間(潘朝陽)
10:50-12:20
【西湖溪流域地域社會的形成與傳統文化】
主持人:潘朝陽
西湖溪下游地域社會之形成與變遷(邱曉燕)
評論人:潘朝陽
苗栗西湖地區石母信仰研究(楊明璋)
評論人:羅永昌
苗栗三叉河金華生三十二股之發展與經營(賴國誠)
評論人:陳運棟
13:30-15:00
【學員成果發表(一)】
主持人:黃鼎松
苗栗西湖溪流域五湖尾與九湖之拓墾(林坤山)
與談人:黃鼎松
西湖溪流域賴姓家族嘗會之形成與變遷(徐毓宏、賴文慧)
與談人:林桂玲
從古文書尋找先民的足跡——以高埔徐家入墾臺灣為例(徐煜佾)
與談人:林桂玲
洗盡鉛華、走過歷史——客家傳統建筑(何智興)
與談人:黃鼎松
15:20-17:00
【學員成果發表(二)】
主持人:賴阿勝
小故事大道理——好心奉茶(鍾林英)
與談人:劉鳳芯
說給孩子們聽的西湖溪流域故事(范金蓮)
與談人:劉鳳芯
尋找西湖溪的源頭(鄭昌政)
與談人:賴阿勝
10月6日
【專題演講】
創意循環——區域文創產業發展的黃金法則(俞龍通)
主持人:羅烈師
10:50-12:20
【學員成果發表(三)】
主持人:俞龍通
文化園區扮演地方觀光之角色——以苗栗銅鑼客家文化園區為例(李欣穎)
與談人:周錦宏
我是三銅西田僑仔(曾碧秋)
與談人:俞龍通
119 LINE行腳(李業興)
與談人:俞龍通
魯花田飯慶豐收:苗119線生態休閑旅游(黃寶蓮)
與談人:周錦宏
苗栗縣西湖鄉客家文化生活環境營造之調查研究(龔郁晴)
與談人:周錦宏
13:30-15:00
【學員成果發表(四)】
主持人:羅烈師
恩主公信仰的文化意涵——以苗栗銅鑼武圣宮為例(李慶華)
與談人:邱一帆
三義五谷宮簡介(黃玉鳳)
與談人:羅烈師
西湖鄉店仔街中廟旁的十字架(彭振雄)
與談人:邱一帆
15:20-16:30
【綜合討論】
主持人:羅烈師
地方事務發展與學員成果綜合討論
2、第六屆中國文哲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3年10月12至13日(周六至周日)
地點:臺北大學民生校區信息大樓(臺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三段67號)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
聯絡人:蔡旻娟,Tel: 02-86741111#66708;E-mail: chinese@mail.ntpu.edu.tw
連結網址:http://www.chinese.ntpu.edu.tw/app/news.php?Sn=440
內容簡介
【專題演講】
曾永義/臺灣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
戲曲在當代因應之道
【論文發表】
成玲/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從語用學探究儒林外史之諷刺敘述》
江惜美/銘傳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華語基礎教材生字教學探析》
佐藤將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呈現人類文明的秩序:《荀子》「理」概念探析》
吳惠玲/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師
《試論建安通侻士風》
吳聲佑/聯合大學華語文學系兼任講師
《劉師培「三《傳》《荀子》相通考」蠡論》
李詠健/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講師
《釋《上博七?吳命》簡9之「 日」》
李麗涼/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代課助理教授
《授受之道:六朝道教上清經傳經模式初探》
林盛彬/淡江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論《論語?八佾》篇的「美」、「善」關系及其優位問題》
林碧玲/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孔穎達《禮記·大學》詮釋探究》
邱培超/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助理教授
《六經皆文?且聽經學家怎么說——學術史視域下焦循的文學論述及其意義》
邱惠芬/長庚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古文字與詩經名物》
金進/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講師
《莫言長篇小說論》
施凱華/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天臺智者與太虛于教判思想之對觀》
袁光儀/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處泰州與江右之間的儒者耿定向——一個跨越陽明后學分派畛域的人物典型》
馬耘/崇仁醫護管理專科學校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帛書〈道原〉「迵同大虛」說解義》
張曉芬/陸軍專校共同科助理教授
《萬理由來吾具足,六經原只是階梯——論王陽明詩中的情與理》
許宗興/華梵大學中文系教授
《朱子本性論探究》
許通元/南方大學學院馬華文學館主任
《論陳翠梅〈無夏之年〉傳說故事的意象》
陳伯軒/經國管理學院通識中心兼任講師
《原初的姿勢──論夏曼?藍波安作品中的儀式與身體》
陳佩君/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王弼、郭象「仁義」觀的比較研究》
黃志祥/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王念孫《讀書雜志·戰國策》蠡探》
楊奕成/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太谷學派婦女觀之探究》
蒲彥光/明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袁太史稿〉研究》
劉見成/弘光科技大學通識學院教授
《李道純〈道德會元〉中的丹道思想》
劉梅琴/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論傳統筆墨的現代化》
劉嘉偉/江蘇師大文學院副教授
《元代多族士人圈中師生關系的新變》
蔡月娥/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師
《周易「命」及其憂患義》
鄭志明/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殯葬禮俗在生命倫理的經世與致用》
賴賢宗/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吃茶趣公案新詮:趙州與雪峰》
3、2013年南臺灣歷史與文化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3年10月17日~18日(周四至周五)
地點:高雄市自然史教育館(高雄市路竹區中山路1821號)
主辦單位:高雄市自然史教育館
聯絡人:Tel:(07)6077839;E-mail: em@cc.kyu.edu.tw
連結網址:http://dm.kyu.edu.tw/
內容簡介
壹、目的
本研討會以南臺灣歷史與文化為探討對象,藉由邀稿及征稿方式,請論文作者蒞臨研討會上發表,并與特約討論人、現場與會學者專家共同研討。期能透過研討會此一平臺,讓南臺灣各級學校教師,拓展其教學領域,豐富其課程內涵,加強對鄉土課程之重視;讓與會者學習到南臺灣各地區多元、豐富的文化特色;讓關懷南臺灣歷史與文化發展的人士,相互交流、學習,促進學術研究外、并能達致社會教育之多重功能。
貳、內容
舉凡南臺灣相關之族群文化、社會習俗、政治、經濟、宗教信仰、教育、文學、藝術、自然生態、環境……等各方面均為研究探討之列。
參、時程
一、征(邀)稿截稿日期:2013年9月30日。(※請繳交全文)
二、征稿論文接受通知日期:2013年10月4日。
三、研討會報名截止日期:2013年10月11日。
四、研討會舉辦日期:2013年10月17日~18日(星期四~五),共兩天。
肆、論文征件須知
一、字數:論文以中文為原則,每篇字數約10000~15000字。
二、附中文摘要及關鍵詞:每篇論文須附中文摘要約300字及關鍵詞約5個。
三、稿件格式:以計算機word橫打,A4紙張規格。題目、作者與服務機關請置中,題目16級字,作者姓名及服務 機關10級字并列于下方。內文新細明體12級字,引用及摘錄文句標楷體12級字,英文請用Times New Roman12級字。內文使用標準字距與單行行距,文字取左右對齊,段落與前一段落間距0.5行,與后一段落間不再留間距,段落與段落間請勿加空行。論文必須之所有注釋,請采「當頁注」(即word文書操作系統中【插入/腳注】設定)。
四、稿件首頁前另紙依序載明:論文題目、作者姓名、任職機構、職稱、聯絡電話、傳真號碼、通訊地址、e-mail 信箱、備注(如研究領域、著作出版……)等作者基本資料。
五、若為共同著作,應附所有作者之簽名同意書。
六、請以e-mail方式寄出稿件;若無法e-mail傳送,請以郵寄方式寄出原稿之計算機磁盤片乙份。
伍、稿件投遞處
82151高雄市路竹區中山路1821號高雄市自然史教育館
歡迎踴躍投稿,如有任何問題請與高雄市自然史教育館蘇明純小姐聯絡。
電話:(07)6077839 傳真:(07)6077122、6077841
e-mail信箱:em@cc.kyu.edu.tw
訊息公布網站:http://dm.kyu.edu.tw、http://www.kyu.edu.tw
4、臺灣的天空——2013年「航空與社會」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3年10月18日(周五)
地點:空軍航空技術學院巨輪校區(高雄市岡山區巨輪路1號)
主辦單位:空軍航空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聯絡人:E-mail: planelife2013@gmail.com
連結網址:https://sites.google.com/site/planeandsociety/
內容簡介
一. 時間:2013年10月18日(周五)。
二. 地點:空軍航空技術學院,(巨輪校區)高雄市岡山區巨輪路1號。
三. 主辦單位:空軍航空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四. 論文形式:8,000~10,000字左右的學術論文,中英文稿件皆可。
五. 論文范圍:航空與社會相關之學術性或實務性之論文。
包括下列項目:
1. 航空歷史與人物(航空相關歷史、傳記等)
2. 航空教育與展示(相關之博物館搜藏/展示/推廣、通識課程、中小學教育、航天專業教育……)
3. 航空產業與政策(相關之科技政策、國防政策與工業、產業發展、軍/民航事業……)
4. 航空文化及其它(相關之文化、藝術、風俗、產業文化資產……)
六. 題目及摘要截止日期:2013年7月15日。
七. 摘要審查結果通知:2013年7月22日。
八. 全文繳交:摘要審查通過者于2013年9月20日前上傳全文電子文件。
九. 論文相關疑問聯絡方式:
1. 地址:70101臺南市大學路1號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2. 聯絡電郵:planelife2013@gmail.com
3. 大會網站:http://sites.google.com/site/planeandsociety/
十. 投稿須知、論文格式、交通方式、住宿信息:請查閱大會網頁。
5、世界華文小說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閻連科
時間:2013年10月17日~18日(周四至周五)
地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至善樓B1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新地文學發展協會
聯絡人:陳學祈,Tel: 02-2666-0222
內容簡介
10月17日
10:20-11:10
【專題演講】
引言人:郭楓(新地文學總社社長)
演講人:閻連科(小說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10:15-12:25
《四書》:一部探討靈魂的小說(劉劍梅,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教授)
「震驚」與歷史創傷的強度:閻連科小說敘事方法探討(陳曉明,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12:25-15:00
閻連科與世界文學視野中的中國文學(張英進,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訪問講席教授)
閻連科的「神實主義」(孫毅,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
《發現小說》與閻連科的文學創作(王堯,蘇州大學文學院長)
15:10-16:30
【學者座談】
主持人:郭楓
座談人:艾克拜爾?米吉提(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林建法(《當代作家評論》主編)、甘鐵生(小說家)
10月18日
9:00-10:20
閻連科作品的海外譯介與傳播(季進,蘇州大學教授)
現實魂在論:閻連科的小說世界(王曉玨,賓州大學東亞系教授)
10:30-12:00
【譯者座談】
主持人:周春塘(原美國康乃爾大學教授)
座談人:陳安娜(瑞典學院閻連科研院學者)、李莎(Patrizia Liberati,閻連科作品意大利文翻譯家)、達西安娜(Taciana Fisac,西班牙馬德里大學教授)、菲利普?畢克葉(法國國家文學出版社社長)
13:00-14:20
有聲的神實,緩慢的暴力:在政治惡托邦與生態烏托邦之間(宋偉杰,羅格斯大學東亞系教授)閻連科作品中權力敘述與政治話語(郭澤寬,東華大學臺灣文化系副教授)
14:40-16:20
夢與現實:評閻連科的《丁莊夢》(孔海立,Swarthmore University東亞系教授)
四書、私書與禁書(羅杰(Carlos Rojas),杜克大學東亞系教授)
同情與批判的政治主體性:從《丁莊夢》對生命的熱愛談起(沈翌鵬,Trinity College語言與文化研究系教授)
6、「臺灣文學研究的界線、視線與戰線」國際研討會
時間:2013年10月18至19日(周五至周六)
地點: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國際會議廳第二演講室(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國立成功大學閩南文化研究中心
聯絡人:王先生,E-mail: hexagram69@gmail.com
連結網址:http://www.chinese.nsysu.edu.tw/app/news.php?Sn=598
內容簡介
10月18日
【專題演講】
新型態殖民主義及其未爆彈
“Des bombes à Retardement du colonialisme aux nouvelles formes de colonialisme”(米海兒?法農(Mireille Fanon-Mendès),法國法農基金會負責人)
翻譯者:林深靖(浩然基金會研究員)
13:30-15:00
【邊緣、少數及其「他者」】
主持人:李瑞騰(臺灣文學館館長)
誰是「他者」?:近現代琉球社會自我認同的型塑過程(林泉忠,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討論人:朱惠足(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當東方(the East)遇見東方(the Orient):沙漠羅曼史及其跨文化想象(林芳玫,臺灣師范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討論人:陳音頤(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
15:20-17:00
【臺灣文學的劃界與跨界】
主持人:王儀君(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兼人文中心主任)
文學跨界與會通:蘇雪林、謝冰瑩及鍾梅音的南洋經歷與書寫的再思(許文榮,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討論人:劉乃慈(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助理教授)
世界華文文學論為什么不后殖民?(游勝冠,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
討論人:張錦忠(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兼華語中心主任)
從《大公報?文藝》(1938-1941)看抗戰時期香港南來報紙副刊的文化生產(樊善標,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兼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
討論人:須文蔚(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10月19日
9:00-10:30
【知識傳播與文化翻譯(一)】
主持人:黃玉珊(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教授)
一九六十年代臺語片與大眾文化的流變發表人:鍾秀梅(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
討論人:廖金鳳(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Exclusive Ethnic Harmony in Wei Te-Sheng’s Cape No. 7 & the Geographic Imaginary(排外性的民族和諧:魏德圣的《海角七號》與想象的地理)(Nicholas A.Kald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inese Studies Department of Asian & Asian American Studies Binghamton University )
討論人:蘇碩斌(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混雜與信仰之聲:《化城再來人》做為影音評論體(龔卓軍,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兼視覺藝術學院院長)
討論人:孫松榮(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副教授)
10:45-12:15
【知識傳播與文化翻譯(二)】
主持人:崔末順(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日治時期明治暢銷小說《金色夜叉》的東亞行旅(楊智景,中正大學臺灣文學所助理教授)
討論人:吳佩珍(政治大學臺灣文學所助理教授)
王夢鷗的翻譯工作與臺灣現代文學(蔡明諺,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助理教授)
討論人:蕭義玲(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復眼人》洞穴的文化翻譯(石岱侖,臺灣大學文學院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討論人:曾珍珍(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兼語言中心主任)
13:30-15:30
【庶民研究】
主持人:丘延亮(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論「民族——人民的」:和葛蘭西一起思考(陳越,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討論人:萬胥亭(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Subaltern Rebellions in an Eschatological Frame: The Case of Birsa Munda(在一個末世論框架下的庶民反叛:以Birsa Munda為例)(Milind Wakankar, AssociateProfessor of School of Culture & Creative Expressions, Ambedkar University, Delhi)
討論人:丘延亮
家園的基進教育:邊界文本與抵殖民的橫向政治行動(Toward a radical pedagogy of Homeplace: Border texts and de-colonial transversal politics)(廉兮,東華大學
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助理教授)
討論人:夏林清(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愛的條件:《斗室星空:「家」的社會田野》與《排灣人撒古流:十五年后》(“Conditions of Love” – Poky Rooms Starry Sky and Sakuliu 2)(丁乃非,中央大
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性/別研究室成員)
討論人:劉人鵬(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15:40-17:20
【論壇:庶民研究的教習踐行與文藝研究】
主持人:丘延亮
與談者:米海兒?法農、Nicholas A. Kaldis、陳越、Milind Wakankar、周勉(M.P Joseph)
翻譯者:林深靖
7、中山醫學大學第八屆臺灣語文暨文化研討會
時間:2013年10月19日(周六)
地點:中山醫學大學正心樓0112教室(臺中市南區建國北路一段110號)
主辦單位:中山醫學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國立臺灣文學館、臺中文學館
聯絡人:蕭伊廷,Tel: 04-24730022#13032;E-mail: taiwanese92@hotmail.com
連結網址:http://taiwan.csmu.edu.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20130918001&Rcg=1
內容簡介
8:40-9:40
「護公心血集遺詩」——談編注張賴玉廉先生詩集《挹青吟草》之歷程(王文瑞)
10:00-11:50
臺中大坑古典詩研究(王惠文)
古典文學中的震災書寫——以簡揚華《棲鶴齋詩文集》地震詞為例(林盈芳)
櫟社次級組織中央金曜會、臺灣文社之「歷史書寫」析探(賴恒毅)
殖民教育與民間故事之傳播——以臺灣「狗耕田」故事為例(翁雅琴)
12:50-13:50
從名人書信看近百年來臺中知識分子(廖振富)
13:50-15:20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呂赫若小說中女性議題的另一個觀察面向(曾金承)
醫人與醫國——江自得之醫事文學析論(葉連鵬)
寫白話字小說的企業家:郭頂順(鄧慧恩)
15:40-17:30
臺語歌謠ê句型分析kap語言風格ê探討——以詹雅雯所創作ê歌詞為范圍(呂淑惠)
臺中新世代作家的散文詩書寫與變異:以李長青、然靈為主要觀察對象(林佩珊)
林沉默的臺語詩書寫(柯彥瑩)
地域新詩史及地域文化——以臺中臺語新詩為研究范疇(黃建銘)
8、第2屆「性別研究與社會革新研討會」
時間:2013年10月18至19日(周五至周六)
地點: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三民區十全一路100號)
主辦單位: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
聯絡人:黃麗鳴,Tel:(07)3121101#2636
連結網址:http://gigs.kmu.edu.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13060009&Rcg=1
內容簡介
10月18日
9:05-10:50
主持人:周逸衡(高雄醫學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
性別研究知識建制的回顧與前瞻(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回應人: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親密關系與情感教育研究回顧與前瞻:教育學研究領域的探討(楊幸真,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游美惠,高雄師范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回應人:謝小芩(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性別研究跨領域前進與發展:以心理領域為題(黃囇莉,清華大學學習科學研究所教授)
回應人:陳武宗(高雄醫學大學醫社系副教授)
11:00-12:30
【父權與女性主義】
主持人:蔡麗玲
1960 年代《婦友》雜志建構的現代母職論述分析(劉桂君)
評論人:游美惠
性別角色、夫妻權力與家務分工對家庭生活滿意度之影響(蔡慈娟)
評論人:黃囇莉
以天父和/或父權之名:師母工作處境的性別政治(陳師迪)
評論人:謝小芩
【情感教育】
主持人:陳宜倩
家庭結構變遷下,融入大學通識文學課程的情感教育研究(蔡玫姿)
評論人:蓋綺紓
性別教育現場的A-ha!時刻——以多元性別「案例」教學顛覆師資生的認知平衡(蕭昭君)
評論人:楊佳羚
國中生的情欲規訓:一個校園民族志研究(洪荷亭)
評論人:林昱瑄
13:30-15:15
【圓桌論壇:同志婚姻大辯論】
主持人:林津如(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與談人:許秀雯(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理事長)、吳紹文(臺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秘書長)、郭書琴(,成功大學法律系副教授)、達努巴克(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理事)、洪凌(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助理教授)
15:30-17:00
【多元性別政治】
主持人:林津如
評論人:邀請中
原生理女性女同志就醫經驗(王紫菡)
「自由換證之后?」由跨性別主體的社會排除經驗試論性/別平權的多元想象(胡郁盈)
評論人:林文玲
脫光光帶出場:臺灣天體主義女性之認同實踐(黃斐新)
評論人:邀請中
【多元性別政治】
主持人:林昱瑄
不再傳統的愛情?主流報紙愛情觀與意義分析(楊幸真、陳建州)
評論人:蕭蘋
「不要啦!杰哥」沒有教我們的情欲經驗:以符號學與酷兒理論重構《如果早知道男生也會被性侵》(張峻臺)
評論人:達努巴克
臺灣女性對男性的身材偏好以及男性錯估女性偏好的傾向(張榮富、溫凰鈴、王麗雪)
評論人:邀請中
10月19日
9:00-10:30
【工作坊——拉拉手女同志聊天室:與異性戀世界的交手】
主講單位:臺灣女同志拉拉手協會
主持人:胡郁盈(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助理教授)
10:45-12:30
【在地同志經驗與實踐】
主持人:廖佩如
無性之愛:無性戀者的生命敘說(王泓亮)
評論人:廖佩如
男同志多重伴侶經驗的污名與能動性(吳振洋)
評論人:王采薇
異性戀大學生與同志同儕友誼初探(王采薇、張德勝、張藝寶、李孟純)
評論人:楊巧玲
陽剛氣質研究的系譜考察(張盈堃)
評論人:邀請中
【性別與STM】
主持人:邀請中
醫療科技實作中的性/別協商:以愛滋篩檢與服藥為例(曾柏嘉)
評論人:許甘霖
促動的身體:臺灣懷孕女性、胎兒與產前超音波的編舞(施麗雯)
評論人:詹德富
更年期政策的改變1990-2010(成令方)
評論人:張菊惠
外籍配偶入國前輔導實施之反思——多元文化女性主義的觀點(王翊涵)
評論人:邀請中
13:30-15:15
【圓桌論壇:醫美挖挖哇!】
主持人:張中興(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皮膚科教授)
與談人:許甘霖(東海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李筱嬋(成功大學STM中心專任助理)、張中興、吳堃銘(高雄市誠愛診所主任)、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9、玄覽論壇──珍籍保存與玄覽叢書
時間:2013年10月25日(星期五)10:30-12:00
地點:國家圖書館行政區一樓簡報室(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國家圖書館
聯絡人:廖箴,Tel:(02)2361-9132#352;ccsgrant@ncl.edu.tw
連結網址:http://activity.ncl.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黃寬重(長庚大學講座教授,國家圖書館前館長)
專題演講(一)
劫余秘籍玄覽情(盧錦堂,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研究所教授,國家圖書館特藏組前主任)
專題演講(二)
玄覽堂叢書傳播與影響(徐憶農,南京圖書館南圖國學研究部主任)
專題演講(三)
重慶圖書館及所藏鄭振鐸紉秋山館藏書(袁佳紅,重慶圖書館特藏文獻中心副主任)
綜合討論:國語注音符號百周年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3年10月25至26日(周五至周六)
地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主辦單位:臺灣師范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所、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博碩士學位學程、銘傳大學華語文教學學系、中原大學應用華語系所
聯絡人:Tel:+886-2-7734-5186
連結網址:http://www.ntnu.edu.tw/tcsl/zhuyin100/
內容簡介
會議介紹
注音符號緣起于清末開始的國語統一運動,在1913年(民國二年)由教育部召開讀音統一會,正式制定「注音字母」(后改名為注音符號),至今年剛好滿一百周年,其間歷經了曲折的發展,回顧它百年來的發展過程與影響,有其歷史的意義,因此特地舉辦此研討會。
會議時程
論文摘要截稿:已截止
論文全文(論文集)截稿:已于9月15日截止
會議期間:2013年10月25(周五)- 26(周六)
會議地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研討會議程:近期公布
報名方式:近期公布報名網站
10、「明清儒學的類型與流變」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3年10月24至25日(周四至周五)
地點:中央大學文學院二館大講堂
主辦單位: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中央大學明清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會
聯絡人:鄭同學,E-mail: yuyuscheng@gmail.com
連結網址:http://www.ncu.edu.tw/~hi/mingching/workshop/201310/index.html
內容簡介
10月24日
9:30-10:30
主持人:鍾彩鈞
朱子與陽明的孟學詮釋差異之比較(蔡家和)
無知與格物:王龍溪「以無知論良知」與孟子良知理論之出入處(許朝陽)
10:40-11:40
主持人:謝大寧
焦循的性善論再探(岑溢成)
儒佛會通與歸《易》——從覺浪道盛《麗化說》試析明末清初佛教思想的轉變(徐一智)
13:30-15:00
主持人:蔣秋華
新竹地區日本時期鸞書引述儒家經典的表現及意義探究(楊晉龍)
張惠言《易》學新探——即象言理與即象言禮(楊自平)
劉宗周《易》論探析(鄧秀梅)
15:10-16:40
主持人:岑溢成
以朱反朱——朱熹《詩經》前后論說與明清學者反對朱子《詩》義觀的方式
講評人:岑溢成
傅遜《春秋左傳屬事》及其相關問題討論
講評人:劉德明
王陽明與黃宗羲關于性情善惡詮釋之探討
講評人:劉德明
16:50-17:50
主持人:李瑞全
朱熹與王陽明論「知行合一」之對比(蔡龍九)
論宋明氣學的幾種型態(陳佳銘)
情欲之身體與禮之意義(黃崇修)
10月25日
9:00-10:30
主持人:趙飛鵬
三禮義疏對宋明禮說之依循與詮釋(曾圣益)
通天地人者曰儒——清代前中期儒學知識體系的擴大:以阮元《疇人傳》編纂活動為中心的考察(蕭敏如)
學術史視域下重探焦循《與孫淵如觀察論考據著作書》(邱培超)
10:40-12:10
主持人:林月惠
從伊川、朱子的思想型態論中國哲學的思辨性(楊祖漢)
朱子「心」之意涵新詮(賴柯助)
14:00-15:30
主持人:王力堅
本色與雜采:錢澄之儒家性情詩說論析(曾守仁)
《金瓶梅》的家庭敘事與中國倫理(康佩)
中晚明「聲色」論述:以「情」探「道」的詩學途徑(黃莘瑜)
11、華梵大學中文系第十二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3年10月26日(周六)
地點:華梵大學覺照樓國際會議廳(新北市石碇區華梵路1號)
主辦單位: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
聯絡人:簡瑞文,Tel:(02)26632102~4911;E-mail:cl@cc.hfu.edu.tw
連結網址:http://cl.hfu.edu.tw/app/news.php?Sn=301
內容簡介
一、會議宗旨:秉持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創校理念與中文系「生命實踐」設系理念,發揚中華文化內涵中「生命實踐」之道德理想。
二、主辦單位: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
三、征稿范圍:凡是以「生命實踐」為進路,探討中國義理、辭章、考據、經世等范疇之學術論文皆所歡迎。以下為本屆子標題:
(一)中國義理學的當代理解與實踐
(二)中國文學、美學、語言學的生命省察與建構
(三)生命與文化的治療與重建
四、相關時程:
(一)會議舉辦日期:2013年10月26日(周六)
(二)報名截止日期:2013年8月31日(周六)
(三)接受投稿通知日期:2013年9月4日(周三)
(四)全文繳交日期:2013年10月10日(周四)
五、會議地點:華梵大學覺照樓國際會議廳
六、論文格式:請參考中研院文哲所集刊之論文格式(見附錄)。
七、論文字數:一萬五千字上下。
八、發表者資歷:具講師以上資格者。
九、收件地址:22301新北市石碇區華梵路1號 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
十、聯絡人: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 簡瑞文先生
TEL:(02)26632102~4911 E-mail:cl@cc.hfu.edu.tw
12、漢傳佛教的跨文化交流國際研討會
時間:2013年10月26至27日(周六至周日)
地點:政治大學綜合院館五樓國際會議廳(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2段64號)、法鼓山第三大樓國際會議廳(新北市金山區西湖里法鼓路620號)
主辦單位: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佛教學院、政治大學宗教所、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聯絡人:洪小姐,Tel:(02)2938-7730;E-mail:lichien3@gmail.com
連結網址:http://conferences.ddbc.edu.tw/ChineseBuddhism/pc_index.php
內容簡介
10月26日
9:20-10:10
【主題演講】
西游與東游:漢傳佛教與亞洲的跨文化交流(于君方,Former Sheng Yen Professor Emerita of Chinese Buddhism at Columbia University, USA)
10:30-12:00
主持人:藍吉富(中華佛學研究所研究員)
唐?北宋時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考:以天臺山與比叡山為主(果鏡法師,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
中韓水陸法會之考察——以召請對象之「踵事增華」為主(陳英善,中華佛學研究所教授)
The Intercultural Exchange of Chinese Buddhism: Comparing Contemporary Korean Buddhism with Taiwanese Buddhism(漢傳佛教的跨文化交流:以韓國與臺灣佛教異同的比較為中心)(樸永煥,韓國東國大學教授)
13:30-15:10
主持人:林鎮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中國印度化?佛教中國化?中國佛教文化碰撞的理論思考(鄧偉仁,法鼓佛教學院教授)
再議《中國佛教文學史》的建構(蕭麗華,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The In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anhwa Seon in Korea(看話禪在韓國的引入和吸收)(宗浩法師,韓國東國大學)
15:25-16:35
主持人:顏尚文(中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東南亞中文系的管理文化——以佛家管理思想探討教師的研究與教學(陳劍锽,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近代性的棱鏡——互為他者的中日佛教(陳繼東,日本青山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院教授)
16:40-17:35
【綜合座談】
主持人:廖肇亨(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10月27日
9:00-9:50
【主題演講】
漢傳佛教在隋唐時代形成了亞洲新的文化運動(李志夫,中華佛學研究所榮譽所長)
10:10-11:40
主持人:丁敏(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晚明清初曹洞宗壽昌派在東亞的流衍傳布:以石濂大汕與東皋心越為中心的討論(廖肇亨,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
新羅崔致遠《四山碑銘》中的禪宗祖師觀(The Role of Chan Patriarchs in Ch’oe Ch’iw?n’s “Four Mountains Stele”)(林佩瑩,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博士后研究)
道元對宏智正覺的理解——中日曹洞宗交流的一個層面(何燕生,日本郡山女子大學教授)
13:10-14:40
主持人:蔡伯郎(法鼓佛教學院副校長)
擴大與簡化:東亞五臺山信仰的跨域交流(林韻柔,日本明治大學博士后研究)
神圣的藝術:法華經之流傳(李玉珍,政治大學宗教所教授)
僧肇《注維摩詰經》中所見的羅什三昧觀(王晴薇,師范大學華語教學研究所教授)
14:55-16:15
主持人:黃柏棋(政治大學宗教所所長)
An Evaluation of the Source of Chinese Materials on the Decline of Buddhism in India (評論佛教在印度式微的中國來源材料)(Prof. KTS Sarao ,Head of Department of Buddhist Studies, Delhi University, India)
月亮上的兔子(莊國彬,法鼓佛教學院教授)
16:20-17:15
【綜合座談】
主持人:惠敏法師(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13、2013傳統與現代——竹塹學術三百年第一屆臺灣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3年11月8至9日(周五至周六)
地點:新竹教育大學國際會議廳(新竹巿南大路521號)
主辦單位: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新竹市政府
聯絡人:黃雅莉,Tel:(03)521-3132#2600
連結網址:https://sites.google.com/site/zhuqianstudies/
內容簡介
【會前活動:竹塹學系列演講】
9月26日 講堂丙
13:00~16:00
從報導文學到旅行文學的寫作(陳銘磻,作家)
10月1日 階梯教室
9:00~12:00
南方的誘惑:我在東南亞華文文學領域的探索(李瑞騰,國家臺灣文學館館長)
10月3日 階梯教室
9:00~12:00
紀錄片制作與新竹影像博物館(陳正勛,紀錄片導演)
10月18日 講堂丙
9:00~12:00
也談詩諺采風:人文世道總關情(武麗芳,新竹市政府社會處處長)
11月8日
9:20-10:20
【專題演講】
講題待定(李歐梵,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冼為堅中國文化講座教授)
引言人:陳惠邦(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校長)
10:40-12:20
【第一場:臺灣竹塹學現象的探討】
主持人:李瑞騰
1.發表人:李進益(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
評論人:柳書琴(清華大學臺文所)
論文題目:龍瑛宗《植有木瓜樹小鎮》對日本近代文學的接受
2.發表人:莊華興(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外文系)
評論人:洪淑苓(臺灣大學臺文所)
論文題目:東亞邊緣現代性歷程的「零余者」:以黃錦樹與龍瑛宗小說為中心
3.發表人:垂水千惠(日本橫濱國立大學)
評論人:邱若山(靜宜大學日文系)
論文題目:日本人の描いた新竹——日影丈吉を中心に
13:30-15:10
【第二場:清領迄日治時期的竹塹學研究】
主持人:顏昆陽(淡江大學中文系)
1.發表人:楊晉龍(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評論人:蔡英俊(清華大學中文系)
論文題目:民國前竹塹士人詩文應用《詩經》探論
2.發表人:蔡振念(中山大學中文系)
評論人:江寶釵(中正大學臺文所)
論文題目:呂赫若小說的女性主題
3.發表人:張重崗(北京中國社科院)
評論人:徐慧鈺(長庚大學通識中心)
論文題目:林占梅現象與臺灣士人社群的興起
15:30-17:10
【第三場:竹塹族群的多元性書寫】
主持人:李奭學(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1.發表人:施懿琳(成功大學臺文系)
評論人:黃美娥(臺灣大學臺文所)
論文題目:新竹齋堂貞女鄭卻(1909-1997)的漢學養成及其詩文書寫
2.發表人:黃美娥(臺灣大學臺文所)
評論人:廖振富(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論文題目:從「史料」到「評述」——魏清德作品綜論
3.發表人:朱雙一(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
評論人:陳建忠(清華大學臺文所)
論文題目:新竹藝文作家的老兵書寫和眷村敘事
17:10-18:30
【座談:臺灣竹塹學的回顧與開展】
主持人:李喬
座談討論學者:陳銘磻、彭瑞金、范文芳、黃美娥等
11月9日
9:00-10:00
【專題演講二】
講題待定(杜國清,美國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校區東亞語言文化研究系,賴和吳濁流臺灣研究講座教授,暨臺灣研究中心主任)
引言人:王文進(國立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10:20-12:20
【第四場:竹塹傳統藝文及地方風物】
主持人:陳文華(淡江大學中文系)
1.發表人:林佳儀(新竹教大中文系)
評論人:陳龍廷(臺灣師大臺灣語文學系)
論文題目:竹塹北門大街發展與北管子弟軒社活動研究(1857-1945)
2.發表人:王幼華(聯合大學華文系)
評論人:翁圣峰(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
論文題目:清代流寓文人查元鼎考述
3.發表人:武麗芳
評論人:黃雅莉(新竹教大中文系)
論文題目:塹城竹社話從頭
4.發表人:吳貞慧(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系)
評論人:蔡雅熏(臺灣師范大學應用華語系)
論文題目:新竹在地化華語師資培訓課程設計與實施--以竹教大碩班華語文教學實習課程為例
13:30-15:10
【第五場:竹塹現當代學術及文學作品探討】
主持人:陳芳明(政治大學臺文所)
1.發表人:詹雅能(東南科大通識中心)
評論人:龔顯宗(中山大學中文系)
論文題目:擊缽吟活動的推手——蔡啟運其人、其事及其詩文
2.發表人:許俊雅(臺灣師大國文系)
評論人:楊雅惠(中山大學中文系)
論文題目:訂訛與補充/閱讀與傳播:從《黃旺成先生日記》析論日治臺灣時期的中國文學作品
3.發表人:豐田周子(日本關西大學)
評論人:朱惠足(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論文題目:光復初期(1945-1949)吳濁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15:30-17:10
【第六場:竹塹在地書寫現象及其作品觀察】
主持人:陳萬益(清華大學臺文所)
1.發表人:陳惠齡(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系)
評論人:范銘如(政治大學臺文所)
論文題目在「空間-時間」結構中的地方詮釋及其文學想象--竹塹文學的傳統與現代
2.發表人:王惠珍(清華大學臺文所)
評論人:廖淑芳(成功大學臺文系)
論文題目:鄉關何處:論龍瑛宗故鄉北埔書寫的特征與意義
3.發表人:丁威仁(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系)
評論人:曾進豐(高雄師大國文系)
論文題目:新竹地區文學獎新詩組得獎名單研究
14、第九屆兩岸三地四校南北論壇之《理性差異與文化再造》兩岸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3年11月16至17日(周六至周日)
地點:政治大學百年樓330309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2段64號)
主辦單位:政治大學哲學系、北京大學哲學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
聯絡人:顏小姐,Tel: (02) 2939-3091#62361;E-mail: yanfong@nccu.edu.tw
連結網址:http://conference.nccu.edu.tw/snphil
內容簡介
11月16日
9:00-10:40
主持人:楊國榮
當代新儒家的普遍理性觀及其反思(何信全)
「子不語」與「道可道」——從中國古代思想層次中談「理」與理性邊界(程樂松)
循康德的知識完整性 (Vollst?ndigkeit) 理念重讀大乘佛學的佛一切智 (sarvaj?ā) 與所知障 (J?eyāvara?a)(劉宇光)
11:00-12:15
主持人:王慶節
On Analyticity:The inspiration from Kurt G?del(郝兆寬)
The Separation into Laws of Nature and Laws of Right – Montesquieu’s Enlightenment(Rainer Sch?fer)
13:30-15:15
主持人:張汝倫
從「原初理性」生成「原初語言」來談文化的再造——從海德格的討論出發來看(汪文圣)
海德格論作為邏輯理性的思想在西方形而上學中統治地位的建立(王慶節)
「依乎天理」——從「物質性」概念探討科技理性(張國賢)
15:30-17:50
主持人:林遠澤
焦點議題:反思西方理性概念的內涵與限度(韓水法、劉國英)
焦點議題:反思中國理性概念的內涵與限度(楊國榮,林鎮國)
9:00-10:45
主持人:韓水法
感受、理性與良知:論毛斯之迷(畬碧平)
康德的純粹理性(劉創馥)
阿佩爾重構人類行動理性之嘗試——兼論阿佩爾和哈貝馬斯交往理性概念的差異(羅雅玲)
11:00-12:15
主持人:劉國英
時間概念與理性思維(徐龍飛)
奧古斯丁與胡塞爾之時間理論的比較(羅麗君)
13:30-15:15
主持人:王中江
從勾股定理與畢達哥拉斯定理的證明看中西理性差異(周程)
荀子成圣之道中「心」與「情」所扮演的角色(王華)
直通與曲行:中西理性之辯(盧杰雄)
15:30-17:50
主持人:待邀請
焦點議題:展望西方文化發展的過去與未來(蔡錚云、張汝倫)
焦點議題:展望中國文化發展的過去與未來(吳啟超、王中江)
15、世紀末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3年11月23至24日(周六至周日)
地點:東海大學人文大樓茂榜廳(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主辦單位: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聯絡人:劉瑞玲,Tel:04-23590208;E-mail:anne@thu.edu.tw
內容簡介
9:00-10:00
【專題演講】
主持人:劉榮賢
迎接下一輪華文文學盛世的臺灣(陳芳明)
10:00-11:40
主持人:陳芳明
【作家演講】
傷痕與重建(賴香吟)
【論文發表】
其后、幸存與意義──賴香吟小說中的命運與書寫行旅(蕭義玲)
討論人:陳芳明
除魅與寬恕──論賴香吟《其后》的死亡、治療及其書寫(楊莉敏)
討論人:李欣倫
13:00-14:40
主持人:周芬伶
【作家演講】
文學的面具──淺談主詞的使用(陳玉慧)
【論文發表】
仰首與回望──論陳玉慧《海神家族》中的女神信仰與主體認同(黃文成)
討論人:廖淑芳
在路上,我寫作──試探陳玉慧散文中的自我凝視和寫作關懷(李欣倫)
討論人:蕭義玲
14:50-16:30
主持人:陳明柔
【作家演講】
我的左手(駱以軍)
【論文發表】
外邊的轉折與困局──《西夏旅館》其后(劉淑貞)
討論人:楊佳嫻
自我、文本與世紀末──駱以軍小說的分身組態書寫(廖淑芳)
討論人:陳明柔
16:50-18:30
主持人:彭錦堂
從景觀符號、民俗儀典到信息媒介──作為「生產地方性」的新鄉土小說書寫現象(陳惠齡)
討論人:彭錦堂
贖罪文學:談莫言《蛙》的身體政治、歷史與虛構敘事的矛盾(唐毓麗)
討論人:許建昆
才子佳人的順寫與逆寫:胡蘭成《今生今世》與張愛玲《小團圓》(楊佳嫻)
討論人:周芬伶
11月24日
8:30-10:10
主持人:張瑞芬
【作家演講】
在兩端之間奔跑:在游戲和苦工、直覺和理念、感性和知性之間(張讓)
【論文發表】
感官書寫對身體與記憶的建構──張讓的旅行與飲食散文(羅秀美)
討論人:張瑞芬
島嶼的文化記憶──張讓散文中的間接記憶/再現臺灣(王鈺婷)
討論人:黃文成
10:30-12:10
主持人:陳義芝
【作家演講】
呼喚知音及其它──關于我的創作(零雨)
【論文發表】
文明作為他者:論零雨詩作的批判意識(李癸云)
討論人:陳義芝
零雨《特技家族》詩作的荒謬劇場性:與商禽《門或者天空》的比較討論(解昆樺)
討論人:李癸云
13:30-15:20
主持人:洪銘水
六0年代臺灣散文的分流與演變(張瑞芬)
討論人:周芬伶
后現代之外:世紀末臺灣散文現象析論(吳孟昌)
討論人:徐國能
寫「我」的書:論七○年代回歸現實脈絡下外省男性散文(楊富閔)
討論人:陳慶元
16、第四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3年11月22至24日(周五至周日)
地點: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5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聯絡人:Tel:(02)27829555
連結網址:http://dahcr.ihp.sinica.edu.tw/conference/paleography2013/index.php
內容簡介
自2006年開始第一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學術研討會的舉辦,往后每兩年舉辦一次,每屆與會者皆超過二百位,是古文字領域重要的學術活動。第四屆將邀請二十余位國內外古文字或古代史學者專家發表學術論文,進行利用出土古文字材料,研究古代歷史,「古文字」的范疇下及秦漢隸書。
本次會議兼以紀念董作賓先生逝世五十周年,將于11月23日(六)下午2:00舉行「董作賓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另舉辦「鑿破鴻蒙」紀念特展,歡迎踴躍參觀。包含:
1.甲骨主題展
2.董作賓書法、檔案展
展期:2013年10月16日至2014年3月29日(每周三、六,上午9:00~下午4:30)
開幕時間:2013年11月23日(星期六)下午
地點: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本研討會議程將于10月份公布于官網。
17、2013「交流與跨界:海洋、環境、與臺灣的文化景觀」國際研討會
時間:2013年12月5至8日(周四至周日)
地點: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552 University Rd, Santa Barbara, CA 93106)
主辦單位:美國圣塔芭芭拉加州大學(UCSB)臺灣研究中心、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聯絡人:Tel: 886-2-33664781
連結網址:http://www.gitl.ntu.edu.tw/news/news.php?Sn=406
內容簡介
一、會議主題及說明:
本次2013 USBC臺灣研究國際研討會主題為「交流與跨界:海洋、環境、與臺灣的文化景觀」。
臺灣四面環海,隔著臺灣海峽與中國大陸遙遙相對,島上地形豐富,從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高山到平原丘陵不一而足。臺灣自17世紀起即為東西航海貿易的重要據點,頻繁的人口移入移出與隨之而來的多元文化在此生根茁壯,成為臺灣文化社會的一大特色;其地理、歷史、社群、文化等皆有可觀,為社會學、歷史學、環境研究、政經研究、殖民主義等不同學科領域提供豐富深蘊的研究史料與課題。
本次會議歡迎各方學者專家從多元面相探討相關臺灣議題,在不同媒介/形式的文本剖析上開啟新視野,甚或是以批評的角度深入追蹤、評議相關的社會文化現象,共同拓展臺灣研究的新畛域。
本次國際研討會論文可以中文或英文發表,唯有意投稿者須提供中英對照摘要一份,于10月31日前提交。完整論文截稿期限則為2013年11月15日。
二、投稿須知及截稿日期:
1.本次會議由圣塔芭芭拉加州大學(UCSB)臺灣研究中心與本所合辦,因此特別提供本所同學參加研究生論壇,同學可參考上述說明,就臺灣文學與文化中的海洋書寫、環境書寫以及由此而形構的文化景觀等議題,自訂主題撰寫論文。
2.本所博、碩士班在學之研究生,符合下列資格且有意投稿者請就會議主題撰寫中文論文全文(10000-15000字)、中英對照之摘要(500字)與關鍵詞(5個),投稿甄選。
(1)本年度未曾獲得國科會、文學院或本所甄選推薦或補助出國者。
(2)101學年度曾在臺政、臺清、臺廈及其它國內會議發表論文者優先考慮。
3.投稿截止日期:9月10日之前,請繳交報名表、中文論文綱要(3000字以上)或全文、中文摘要與關鍵詞、英文摘要與關鍵詞。
4.預定9月20日公布錄取名單,錄取者須在11月15日之前繳交論文全文,并提前在10月1日之前向文學院、國科會或其它單位送件申請研究生出國開會經費補助(詳細規定請自行確認)。
三、名額、費用及其它說明:
1.名額:1-3名
2.錄取者須先向國科會、文學院或其它單位申請出國經費補助;本次研討會大會將提供與會人士會期間所有膳食與住宿(12/5起至12/8止)。未通過上述經費補助者,以及其余參訪費用由本所視情況酌予補助(詳洽趙詠萱助教或黃婉華專任助理)。
3.錄取者須協助相關之文書工作與撰寫活動紀錄,如拍照、側記及個人心得。
4.錄取者一年內須主動參與協助本所其它活動。
四、投稿方式:
請下載附件報名表并填妥所需數據,于9月10日之前以電子郵件寄至本所信箱ntugitl@ntu.edu.tw,主旨注明:投稿2013 USBC臺灣研究研討會。
五、如有未盡事宜或變更者,由本所另行公告通知
18、2013經學與文化全國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3年12月6日(周五)
地點:中興大學綜合大樓8樓(臺中市南區國光路250號)
主辦單位: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聯絡人:湯碧珠,Tel: (04)22857078-801
連結網址:http://chinese.nchu.edu.tw/app/news.php?Sn=909
內容簡介
一、研討會名稱:2013經學與文化全國學術研討會
二、主辦單位: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三、地點:臺中市國光路250號國立中興大學綜合教學大樓八樓
四、日期:2013年12月6日(周五)
五、主題:經典為不刊之鴻教,歷久彌新之常道,蘊含豐富之文化資產,亟需以現代科學文化知識,開發意蘊、闡揚微旨,以期返本開新。本屆「2013經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意在探賾經學與文化的相關性與影響,期望以文會友,各獻所長,發揮學術與淑世之功能。
六、論文題目及摘要截稿日期(請在線投稿):2013年5月31日(周五)
1.先完成在線報名http://chinese.nchu.edu.tw/actnews/actnews.php
2.再點選投稿者登入,上傳”發表人學經歷及論文題目摘要表”檔案
七、論文截稿日期:2013年9月30日
八、論文格式:
1.請至相關網址下載。
2.請交Word計算機打字本(橫排),并附磁盤或以MAIL方式投稿。
九、論文字數:以一萬五千字內為宜。
十、征稿對象為研究機構及大學院校教師(含博士班學生)
十一、聯絡地址:臺中市國光路250號 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
聯絡人:韓碧琴主任、湯碧珠助教
聯絡電話:(04)22857078-801
傳真:(04)22861713
E-MAIL:bctang@dragon.nchu.edu.tw
※附注:如來稿過多,無法安排在會中宣讀,則由本會柬擇,事非得已,敬請 曲宥
19、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3年12月12至13日(周四至周五)
地點: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漢學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聯絡人:蔡慶郎,Tel: 02-2361-9132#351;E-mail: ccstcc@ncl.edu.tw
內容簡介
12月12日
9:30-10:30
【專題演講】
講題待定(李歐梵,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
10:50-12:20
主持人兼評論人:待定
接受與排斥——唐朝時期漢籍的西域流布(榮新江,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
從《甘棠集》與《桂苑筆耕集》論唐代晚期的文化及其影響(陸揚,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員)
日本禪宗寺院之宋明伽藍神(二階堂善弘,日本關西大學文學部教授)
13:40-15:10
主持人兼評論人:吳哲夫
文獻處理與數據流失(黃沛榮,中國文化大學)
地獄版權——葉德輝印經因緣考(劉苑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忠經》小傳:一卷書的生命簡史(劉瓊云,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15:30-17:00
主持人兼評論人:嚴志雄
明代的帝國想象與出版業(何予明,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東亞語言與文化系助理教授)
Book Space and Collective Memory: Reading The Peach Blossom Fan(Xiaoqiao Ling(凌筱嶠),East & Southeast Asian,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Assistant Professor)
Early Editions and Printings of Yangzhou huafang lu(揚州畫舫錄)(Lucie Olivová(包捷),捷克帕拉斯基(Palacky)大學亞洲學系副教授)
12月13日
9:00-10:30
主持人兼評論人:古偉瀛
孔子的試煉──試論馬若瑟著《儒交信》(李奭學,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18~19世紀西方的《道德經》翻譯初探(潘鳳娟,國立臺灣師范大學東亞學系副教授)
承繼與新詮:《古新圣經》的解經之道(鄭海娟,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博士后)
10:50-12:20
主持人兼評論人:李奭學
越南古學院所藏中國漢籍的來源與去向(陳益源,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人社中心副主任)
八纮之思──由《跳月記》讀陸次云的西南書寫(胡曉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女書傳記書寫的歷史意涵與當代困境(劉斐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13:40-15:10
主持人兼評論人:林玫儀
明清東亞民間的書籍環流與朝鮮女性詩文(張伯偉,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域外漢籍研究所所長)
明清之際詩人徐波其人其詩(嚴志雄,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晚清文化界對于David Livindgstone與非洲探勘記的接受與傳播(顏健富,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本研討會各篇論文提要已刊登于《漢學研究通訊》2013年8月號(總第127期)
20、2014「亞太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4年3月14日及15日(周五至周六)
地點: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聯絡人:林佩霓,Tel:07-5252000#5518
連結網址:http://icaps.nsysu.edu.tw/files/15-1122-78039,c9113-1.php
內容簡介
一、會議主題:亞太區域的社會安全與行政治理
亞太地區是二十一世紀變動最大、發展最快速的區域,為提升及加強學者專家對亞太區域的學術研究,本所將主辦103「亞太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主題:「亞太區域的社會安全與行政治理」,歡迎政治學、經濟學、法律學、社會學、教育學及歷史學等相關學門的學者,參與本次研討會并發表研究成果,尤其歡迎針對亞太區域國家及相關主題的比較研究。
本次研討會主題包括下列十二項相關的議題:
1. 國民就業 (National Employment)
2. 勞動安全 (Labor Safety)
3. 勞資關系 (Employer-employee Relations)
4. 勞資調解 (Labor Mediation)
5. 社會保險 (Social Insurance)
6. 社會扶助 (Social Subsidiary)
7. 社會救助 (Social Assistance)
8. 婦幼保護 (Women and Children Protection)
9. 公共衛生 (Public Health)
10.國民經濟 (National Economy)
11.人口政策 (Population Policy)
12.永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二、投稿方式
本研討會采網絡投稿,有意發表論文者請上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網站 http://icaps.nsysu.edu.tw/files/15-1122-78039,c9113-1.php 下載報名表;投稿之郵件主旨請統一繕打為「103亞太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摘要—姓名」。論文之撰寫請依照《遠景基金會季刊》撰寫格式。
◎投稿之電子文件(標準WORD)請寄至下列電子信箱:國立中山大學亞太所 林佩霓 E-mail:zool93@staff.nsysu.edu.tw
三、時程與地點
論文摘要截稿:2013年10月15日(星期二)
摘要審查通知:2013年10月30日(星期三)
論文繳交截止:2014年1月30日(星期四)
研討會舉辦日期:2014年3月14日及15日(星期五、六)
研討會舉辦地點: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合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國立中山大學逸仙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立中山大學日本研究中心
四、其它
大會將視獲得補助情況給予相關人員津貼與篩選后出版專書。
若有相關問題,請至本所網站上查詢或聯系:林佩霓助理:07-5252000*5518
21、2013年臺灣考古學年會
時間:2014年3月21至24日(周五至周日)
地點:待定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聯絡人:江芝華教授,Tel: 02-33664736;E-mail: chihhua@ntu.edu.tw
連結網址:http://homepage.ntu.edu.tw/~anthro/news/20130703_a.htm
內容簡介
考古學先進們 鈞鑒:
炎炎暑期到臨,「2013年臺灣考古學年會」籌備工作正式開啟,由于本次的年會由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承辦,又2014年正逢考古學界與本系的大家長宋文熏教授九十華誕,因此謹將年會與秩壽活動合一辦理,藉助年會不但在考古學術上進行交流,也共祝長輩的華誕之喜,詳細內容容后再知會,日期預定在2014年3月21日下午、22、23日(周五、六、日)兩天半,敬邀學界同仁一起共襄盛舉。
本次會議與前屆相同,希望各位考古學界先進賜稿并撥冗參加。此外,為鼓勵年輕考古工作者參與,本次會議仍歡迎研究生及研究助理在會場利用海報方式呈現自己的研 究成果與想法,并與與會者進行意見交流(相關辦法請參閱附件)。如同往年,我們也將在會場安排展示空間,您可攜帶自己或服務單位的出版品、考古標本或其它加值產品前來陳列展示。
有意發表文章者,請于8月31日之前,至http://goo.gl/sWvRL在線填妥報名數據(文章題目、摘要等),以完成發表報名程序。全文繳交時期為12月1日-30日,敦請各位先進詳記此行程,以利后續作業之進行。同時,為響應能源節約之趨勢,本系欲探詢以不印紙本而僅以pdf電子文件提供與會者參閱之可能性,煩請報名者同時填答意愿欄,以便匯整公眾意見作最后執行方式之依據。
「2013年度臺灣考古工作會報暨宋文熏教授九十華誕秩壽籌備委員會執行小組」
召集人 陳瑪玲 主任 敬啟
執行小組 陳有貝 副教授
陳伯楨 助理教授
江芝華 助理教授(兼聯絡人)
有任何問題,請聯絡:
聯絡人:江芝華chihhua@ntu.edu.tw,02-33664736
學生助理:徐尚溥R02125001@ntu.edu.tw,0912957900,Fax:02-23631658
22、「中國哲學中的心與自然」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4年4月25至26日(周五至周六)
地點:東海大學(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主辦單位:東海大學哲學系
聯絡人:林盈吟,Tel:04-23590420
連結網址:http://tpa.hss.nthu.edu.tw/news/news/3035
內容簡介
東海大學哲學系謹此邀請人文學門學者參加「中國哲學中的心與自然」(Mind and Nature in Chinese Philosophy)國際學術研討會并撰寫論文。論文可從各種語境對會議主題作出論述:(1)儒家、道家、佛家,或其比較;(2)中國或西方哲學家之思想;(3)中國與西方觀念之比較。會議相關事項如下:
1.時間:2014年4月25-26日(周五、六)。
2.地點:東海大學。
3.主辦單位:東海大學哲學系。
4.語言:中文/英文。
5.論文題目及摘要須于2013年8月15日前以電郵寄至:g931513@thu.edu.tw。
6.會議籌備委員會于2013年8月31日前決定可接受發表的論文。論文發表人于2013年9月10日前提交一份簡歷及著作目錄。
7.會議論文于2014年3月30日前提交。
8.任何詢問可聯絡:林盈吟小姐,電話:04-23590420,E-mail:g931513@thu.edu.tw
23、第十八屆臺灣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4年5月24至25日(周六至周日)
地點:國立臺灣師范大學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地理學系
聯絡人:李宜梅,Tel:02-77341652;E-mail:t24014@ntnu.edu.tw
連結網址:http://www.geo.ntnu.edu.tw/actnews/actnews.php?Sn=41
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地理學系謹訂于2014年5月24至25日舉辦「第十八屆臺灣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歡迎地理學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與研究生報名參加。本屆會議主題為「地理信息系統新展望」,分四子題:(1)國土信息系統的發展;(2)空間信息新技術;(3)地理信息與教育;(4)地理信息與公眾社會。
本研討會邀請有興趣發表文章者于2013年9月15日前繳交500字以內的論文摘要(中、英文各一),大會將于2013年9月20日通知論文摘要審查結果,并邀請于本研討會發表論文,論文全文于2014年4月20日截稿。欲參加者請填寫報名表,并按時程將摘要與論文傳送至會議聯絡處。
會議重要時程:
論文摘要截止:2013年9月15日
論文接受通知:2013年9月20日
論文全文截稿:2014年4月20日
論文發表日期:2014年5月24-25日
會議聯絡人:李宜梅助教
電話:02-77341652
e-mail:t24014@ntnu.edu.tw
傳真:02-23691770
會議相關訊息:http://www.geo.ntnu.edu.tw/
24、第36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
時間:2014年5月17日(周六)
地點:高雄師范大學和平校區(高雄市苓雅區和平一路116號)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國立高雄師范大學英語學系
聯絡人:E-mail:englishnknucc@gmail.com
連結網址:https://sites.google.com/site/claroc100/
內容簡介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與國立高雄師范大學英語學系,謹定于2014年5月17日(星期六)假高雄市高雄師范大學和平校區,聯合舉辦「第三十六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大會主題為:「余」
「余」一字有多義,包括多出(「剩余」)、殘剩(「殘余」)、事后(「余生」、「余震」)、其它(「其余」);其中,前兩義特別點出「過剩」和「欠缺」為余的雙價。綜觀而言,余特別涉及一個整體和其額外部分之間的關連變化,但兩者除了對立之外,也可有其它關系,如余部可以是整體成立的基礎與條件:「留余地」的策略是透過空間的設立,讓后續的關系可以完滿,而「年年有余」——在此「余」帶有無盡之意——泛指今年之余將成來年能否完整的條件。在這個意義下,此余部不同于一般部分,而接近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所謂「非部分的部分」:在社會階層里無一席之地的非部分(古代雅典的窮人、資本主義下的無產階級等)必須被算做一個部分,如此民主社會整體及其政治實踐才能存在。理論上,晚期拉岡所謂的「非全」(not-all)與「癥狀」或巴迪烏(Alain Badiou)所謂的「真理」等,均可被視為這個意義下的余部。在文學上,若以偵探小說為例,指紋和毛發等微物證據是重建事件整體的(殘余)基礎,其性質或許較貼近這個意義。
隨著現代性、帝國、父權等單一集中性的代現體系崩解,余部的變化也成為人文研究的核心議題。晚近甚受矚目的「特異」(singularity)論述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我們因此可以從余部來觀察當代全球化的變化。一方面,全球化儼然成為一個「無余」的整體(holistic)系統,但此一完整系統的建立卻逆轉為其反面:資本的加乘與普遍性貧窮的重迭(M型社會與普遍負債現象);生產和消費與垃圾的重迭(信息過度膨脹、城市成為最大垃圾場、過度土地炒作與建設后形成的新興鬼城、有毒廢棄物等問題);情感生產與情感匱乏的重迭(如「我是歌手」等各種催淚文化產品所顯示);科技增能與功能退化的重迭;烏托邦與反烏托邦的重迭(性和欲望的解放與消失、政治解放與政治能動的消失、人權高漲與生命生物化等現象);干凈化的生命政治與鬼魂和殭尸世界的重迭(如晚近電影工業所顯示);全球化時代固定主權邊界的消失與特異土地主權爭奪的重迭(如釣魚臺、南極等地的占領,以及都市規劃、土地征收等問題)等等。但另一方面,文學和文化理論,如心理分析、動物倫理、生命理論、生態論述、社會運動、文學與藝術實踐等,也提出各種對整體和余部關系的想象,企圖突破單一整并式的框架,嘗試對「余」做跨界的思考并尋求改變的可能性。
基于以上觀察,本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希望邀集各人文領域的學者,共同探討「余」此一議題,一方面建立「余」的批判或其系譜,另一方面想象多重之余,以描繪當前或未來改變的圖像。建議子題列舉如下:
人類之余、物種之余
生態之余、災難之余
生命之余
神之余、善之余、惡之余
空間之余、城市之余(垃圾空間、釘子戶等)
時間之余、歷史之余
殖民之余、后殖民之余
西方之余、東方之余、世界之余、全球之余
主權之余、疆界之余
律法之余、政治之余、正義之余
資本之余、生產之余、消費之余
信息之余、科技之余、文明之余
情感之余、欲望之余、性(別)之余、身體之余
其余之余
有意就本次會議主題發表論文者,請準備論文中文摘要(500-800字),并附個人簡歷(包括學經歷、現職、簡要著作目錄、通訊地址、電郵信箱),于2013年11月30日前以電子郵件或郵寄方式投稿。投稿請寄──
電子郵件:englishnknucc@gmail.com
地址:80201高雄市苓雅區和平一路116號
高師大英語系轉全國比較文學會議籌備委員
會議論文評審小組將于截稿后一個月內將審查結果通知各申請人。申請人須在會議議程確定之前取得本會會員資格。
25、第五屆圣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圣嚴思想與當代漢傳佛教的傳承與實踐」
時間:2014年6月29至30日(周日至周一)
地點:臺灣大學集思國際會議廳(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85號B1)
主辦單位:圣嚴教育基金會、法鼓山僧團
聯絡人:林小姐,Tel:(02)23979300#14
連結網址:http://www.philo.ntu.edu.tw/ann/view.php?ID=1267
內容簡介
壹、緣起
值此世界自然環境面臨極端氣候的挑戰,人類生活環境充滿危機,心靈的空虛與貧乏形成社會的負擔。有鑒于此,圣嚴法師多年來不斷倡導各項教育、文化與關懷工作,以積極入世的態度,建立社會善良風氣;圣嚴法師于2009年2月的舍報,亦留下珍貴的身教,他的教導在過去深深影響世界,也不因肉身的離開而結束。值此法師圓寂五周年之際,全人類對法師教導的需求益形迫切。
依此宗旨,透過信眾論壇的舉辦,讓法鼓山法師、居士有對話與討論的空間,并以圣嚴法師弟子的角度來整理法師的思想與實踐;以學術研究的角度、學術論文發表的方式來探討圣嚴法師學思與實踐之時代意義。自2006年開始每兩年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各屆主題分別為「圣嚴思想與當代社會」、「圣嚴思想與漢傳佛教」、「圣嚴法師的教導與時代意義」以及「圣嚴法師與當代漢傳佛教的回顧和前瞻」,廣受各界重視并收到良好的指教。自2010年起出版「圣嚴研究」收錄經學術審查后之學術論文,預計于2014年出版至第五輯的《圣嚴研究》學術論文輯。
2014年第五屆研討會主題定為「圣嚴思想與當代漢傳佛教的傳承與實踐」,并邀請圣嚴法師的西方禪修法子一同參與,于「信眾論壇」中發表專題演講,盼望讓圣嚴教育基金會弘揚圣嚴思想的宗旨更加落實,也能擴及海外佛教研究學者的參與,讓研究的素質與范圍更加深加廣,并讓影響更廣泛地擴及海內外。
貳、主辦單位:圣嚴教育基金會、法鼓山僧團
參、協辦單位: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佛教學院、僧伽大學、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臺灣大學哲學系、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法鼓文化、人生雜志
肆、研討會主題:圣嚴思想與當代漢傳佛教的傳承與實踐,禪法在東西方文化的發展與對話,承襲歷屆東西方學者交流學術論述之研討會形式,共同探討圣嚴思想與當代佛教的傳承與實踐。
伍、研討會時間
2014年6月29至30日(周日至周一)
陸、研討會地點:臺灣大學集思國際會議廳(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85號B1)
柒、參與對象
一、國內外學術界各相關領域之研究學者。
二、各大專院校社會科學、人文科學、醫學與宗教等相關科系所之教師及學生。
三、一般社會大眾對于研究圣嚴思想有興趣的人士。
四、法鼓山體系內成員及僧團。
捌、研討會內容
一、研討子題:
1.圣嚴法師與法鼓山研究;
2.圣嚴法師人間佛教之思想與實踐;
3.圣嚴法師與佛教經濟學研究;
4.圣嚴法師與漢傳禪佛學研究;
5.漢傳佛教與圣嚴研究的國際化。
二、學術研討會論文大綱投稿注意事項:
1.截止日期:2014年2月10日。
2.投稿方式:請將論文大綱及個人簡歷,以電子郵件提交本會。
3.大綱內容:A4紙三頁以內,須包含研究主題、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與預期成果。
4.審查作業:將邀請相關領域之學者專家,進行論文大綱審查,并于2014年3月10日公布并通知是否排入議程。
5.論文全文截止日:2014年5月30日。
三、聯絡方式:
1.地址:10056臺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48-6號2樓
2.電話:(02)23979300分機14、15 林小姐、劉小姐
3.E-mail: yungshin@shengyen.org.tw
26、2014「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4年8月11至13日(周一至周三)
地點:中央研究院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二十世紀中國史學會(HSTCC)
聯絡人:林秀娟,Tel:886-2-27898202;schuan@gate.sinica.edu.tw
連結網址:http://www.mh.sinica.edu.tw/PGStudyGroup_Page.aspx?studyGroupID=14
內容簡介
會議時間:2014.8.11-13
會議地點:中央研究院(臺灣臺北市)
使用語言:中文或英文
摘要繳交日期:2013.12.1-2014.1.31
評選結果公告日:2014.2.28
論文繳交截止日:2014.7.10
征求論文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二十世紀中國史學會(HSTCC)擬于2014年8月11-13日聯合主辦「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供學界同仁知識交流的平臺。我們歡迎近代史研究各領域具原創性研究的論文前來投稿。我們接受有主題之一組論文(panel)或個別論文的投稿,論文撰寫與大會使用的語言為中文或英文。
與會學者交通費請自理,大會將提供與會學者(大臺北地區以外)4天住宿,從2014年8月10日入住,14日退房。與會學者若擬延長停留時間,大會可以協助訂房,但須自己負擔費用。
我們從2013年12月1日開始接受發表論文的報名,2014年1月31日截止。每組(panel)參與學者以不超過五位(包括主持人、論文發表人、評論人)為原則,所發表論文最多四篇。繳送內容包括:與會學者之姓名、職銜與聯絡方式;場次主題及摘要(500字內);每篇論文題目及摘要(250字內)。個別論文報名者請提供姓名、職銜、論文題目及摘要(250字內)。本會將針對論文與主題進行評審,并于2014年2月28日公布評審結果。
有意投稿論文者,請徑至官網下載表格
資料來源:臺北《漢學研究通訊》等 陳友冰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