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馬錄
古今往來,不知有多少英雄豪杰縱馬馳騁,成就下功名偉業。然而就如只有少數人名垂青史一樣,能夠在中國歷史上留下名字的寶馬良駒也是極少數;由歷代英明圣主文字表彰或丹青造像的馬,更是少之又少。在此,特搜集刊錄以飧讀者。
傳說周穆王西巡駕車用八匹駿馬,《穆天子傳》載:“天子之駿,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 綠耳。”赤驥為火紅色的馬,盜驪為純黑色的馬,白義為純白色的馬,逾輪為青紫色的馬,山子為灰白色的馬,渠黃為鵝黃色的馬,驊騮為黑鬃黑尾的紅馬,綠耳為青黃色的馬。《水經注》亦載:“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廣圓三百仞。……其中多野馬,造父于此得驊騮、綠耳,盜驪之乘以獻周穆王。使之馭以見西王母。”
《拾遺記》所載“八駿”,其名與《穆天子傳》迥異:“穆王即位三十二年,巡行天下,……王馭八龍之駿:一名絕地,足不踐土;二名翻羽,行越飛禽;三名奔霄,夜行萬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輝,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形十影;七名騰霧,乘云而奔;八名挾翼,身有肉翅。遞而駕馬,按轡徐行,以匝天地之域。王神智遠謀,使跡轂遍于四海,故絕異之物,不期而自服焉。”
西晉·崔豹《古今注》載:“秦始皇有名馬七:一曰追風,二曰白兔,三曰躡景,四曰奔電,五曰飛翮,六曰銅爵,七曰晨鳧。”
楚霸王項羽所騎戰馬名騅,相傳通體烏光放亮,唯有四蹄雪白,故又名“踏雪烏騅”。《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王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及敗至烏江,謂亭長曰:“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西京雜記》載:“文帝自代還,有良馬九匹,皆天下之駿馬也。一名浮云,一名赤電,一名絕群,一名逸驃,一名紫燕騮,一名綠螭驄,一名龍子,一名麟駒,一名絕塵,號為‘九逸’。有來宣能御。”
汗血馬原出西域,奔馳如電,汗出如血,故有此名。據《史記·大宛列傳》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后,漢使開始頻繁來往于西域諸國,他們在大宛國貳師城見到了強健的大宛馬,于是進獻一匹給漢武帝。漢武帝先已得烏孫好馬,名曰“天馬”。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名大宛馬曰“天馬”。漢武帝并作歌詠之曰:“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跇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
為了得到汗血馬,漢武帝曾派百余人的使團帶黃金千斤和等身大的黃金馬,千里迢迢赴大宛國貳師城,希望以重禮換取汗血馬。大宛國王愛馬情切,拒不肯換。漢使怒椎金馬而去,在歸途中被殺。漢武帝大怒,派大將李廣利率大軍遠征大宛國。大宛國人難以抵擋,于是殺了國王,與漢軍議和,并同意向漢朝提供良馬。漢軍挑選了三千匹良馬運回中原,但這些馬經過長途跋涉后損失慘重,到達玉門關時僅余一千多匹。
西漢東方朔之馬。《太平御覽·獸部九》引《洞冥記》曰:“東方朔游吉云之地,越扶桑之東,得神馬一匹。高九尺,股有旋毛如日月之狀,如月者夜光,如日者晝光,毛色隨四時之變。漢朝之馬見之,即垂頭振毛。一國眾獸見,皆避之。帝問東方朔:‘是何獸也?’朔曰:‘昔西王母乘靈光之輦以適東王公之舍,稅此馬游於芝田,乃食芝田之草。東王公怒,棄馬於清津天岸。臣至王公之壇,因騎而返,繞日三匝,然入漢關,關猶未掩。臣於馬上睡,不覺遂至。’帝曰:‘其名云何?’朔曰:“因疾為名則步景。”
赤兔為三國名馬,相傳通體紅如火炭,唯腦門正中有一塊月牙白斑。《三國志·呂布傳》載:“布有良馬曰赤兔。”裴松之注引《曹瞞傳》曰:“時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三國演義》中的赤兔馬能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最早為西涼刺史董卓的坐騎,后被董卓用來收買丁原的義子呂布;呂布死后,赤兔馬被曹操賞賜關羽;關羽被殺后,赤兔馬思念舊主,絕食而死。但根據史書記載,赤兔馬在呂布戰敗后,不知去向,并沒有成為關羽的坐騎,此為《三國演義》虛構情節。
的盧為三國時劉備坐騎,又名的顱。《相馬經》曰:“白從額上入口,名‘的顱’,奴乘客死,主乘棄市,大兇馬也。”意指的盧有“妨主”之名。但卻因助劉備過檀溪而名傳后世。《三國志·蜀志·先主備傳》曰:“荊州豪杰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裴松之注引《世語》:“備屯樊城,劉表禮焉,憚其為人,不甚信用。曾請備宴會,蒯越、蔡瑁欲因會取備,備覺之,偽如廁,潛遁出。所乘馬名的盧,騎的盧走,墮襄陽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備急曰:‘的盧,今日危矣,可努力。’的盧乃一踴三丈,遂得過。”
的盧馬原為劉表手下降將張武所有,后來張武造反,走投無路的劉備正好以同為皇室宗親的身份投靠劉表,便主動請纓親征。等到短兵相接,劉備望見張武坐騎“極其雄駿”,大為贊賞贊曰:“此必千里馬也!”趙云即時領會了主公的意圖,挺槍而出,“不三回合”,便斬將奪馬。等到凱旋班師,劉表見了這匹馬,也禁不住贊不絕口。劉備正愁無一報答劉表,于是欲將此馬送給劉表。不料,劉表謀士蒯越認為此馬“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名為‘的盧’,騎則妨主。”還說“張武騎此馬而亡”就是證明,嚇得劉表趕緊找借口還給了劉備,于是這匹戰馬又跟隨了劉備。劉表的幕賓伊籍將此馬“妨主”的消息透露給了劉備,劉備卻不予采納。后來蔡瑁欲設計謀害劉備,伊籍又向劉備報信,劉備慌忙從酒席中逃走,騎上的盧卻是慌不擇路走錯了路,結果便來到了檀溪。前是闊越數丈的檀溪后是追兵,劉備在這個時候才想起伊籍的盧妨主的勸告,一邊瘋狂地抽打著的盧一邊大叫:“的盧,的盧!今日妨吾!”那馬忽然從水中涌身而起,一越三丈,飛上對岸,完成了的盧最富傳奇意義的演出。這之后劉備更加不相信“的盧妨主”的預言了,對這匹救命的寶馬無限珍愛,后來出兵入蜀之際因見龐統坐騎老弱,為了顯示自己對龐統的重視而將自己珍愛的寶馬的盧贈送給了龐統。誰知龐統無福消受,剛騎上的盧便被敵人當作劉備在落鳳坡被亂箭射死,從此后的盧馬也失去了蹤跡。
絕影是一代梟雄曹操的坐騎,顧名思義,跑起來快得連影子也跟不上。《魏書》曰:“公所乘馬名絕影,為流矢所中,傷頰及足,并中公右臂。”《世語》曰:“昂不能騎,進馬于公,公故免,而昂遇害。”
這是曹操征討張繡時發生的事情,曹操被打得措手不及,險些喪命,全靠著絕影逃了出來。絕影身中三箭竟然仍能奮蹄疾馳,而且速度極快,最后被流矢射中眼睛才倒了下去完成了其所有的使命。在這一戰中,曹操損失一個兒子曹昂,一個侄子曹安民,一員虎將典韋,還有一匹良駒絕影,可謂損失慘重。
三國魏名將曹真之馬。西晉·崔豹《古今注》云:“曹真有馬名驚帆,取其馳驟如烈風之帆,舉之疾也。”
原為三國魏名將曹洪之馬,后獻與曹操。《太平廣記》卷四三五引《王子年拾遺記》曰:“魏曹洪,武帝從弟,家盈產業,駿馬成群。武帝討董卓,夜行失馬,洪以其所乘馬曰白鶴,與武帝乘。此馬走,唯覺耳中風聲,腳似不踐地。至深水,洪不能得渡。武帝引首上馬,共濟深水,行數百里,瞬息而至。下視馬足,毛皆不濕,帝衣猶沾濡。時人謂乘風行也,為一代神駿。諺云:‘憑空虛躍,曹家白鶴。’”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征戰,所騎戰馬中,最有名的是白蹄烏、特勒驃、颯露紫、青騅、什伐赤和拳毛駒,在開辟大唐基業的重要戰役中立有赫赫戰功。李世民非常珍愛這六匹名馬,登基稱帝后,每當談論他當年征戰疆場的情景,總不忘這六匹名馬的貢獻。所以,當文德皇后病故埋葬昭陵時,唐太宗下令大畫家閻立本將這六匹名馬畫出來,并親自題贊,由雕刻名家鐫刻于巨石之上,放入昭陵祭壇之上,名“昭陵六駿”。 《冊府元龜》載云,唐太宗貞觀十年(636 年)十一月,謂侍臣曰:“朕自征伐以來,所乘戎馬,陷軍破陣,濟朕于難者,刊石為鐫真形,置之左右,以伸帷蓋之義。”《金石錄》云:“右《唐昭陵六馬贊》。初,太宗以文德皇后之葬,自為文,刻石于昭陵;又琢石象平生征伐所乘六馬,為贊刻之。皆歐陽詢八分書。”
白蹄烏通身毛色純黑,四蹄俱白,為李世民平定薛仁杲時所乘。武德元年(618),唐軍初占關中,立足不穩。割據蘭州、天水一帶的薛舉、薛仁杲父子便大舉進攻,與唐軍爭奪關中。相峙兩月之后,李世民看準戰機,以少量兵力正面牽制誘敵,親率主力直搗敵后,使薛軍陣容大亂潰退。李世民趁機追擊,催動白蹄烏身先士卒,銜尾猛追,一晝夜奔馳二百余里,迫使薛仁杲投降,最后白蹄烏力竭而死。唐太宗為之題贊曰:“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特勒驃毛色黃里透白,白喙微黑,為李茂民平定劉武周,與其大將宋金剛作戰時所乘。武德二年(619),劉武周、宋金剛占據了唐在山西的大片土地和軍事要地太原。十一月,李世民率眾直趨龍門關,渡黃河,連挫劉武周軍前鋒。唐軍在柏壁集結,與宋金剛對壘。李世民采用“堅營蓄銳,以挫其鋒,糧盡計窮,自當遁走”的戰略戰術。武德三年二月,宋金剛軍果然糧盡計窮,軍心動搖,李世民率大軍乘機窮追猛擊,在消滅宋金剛、尋相、尉遲敬德等劉武周勢力中,李世民騎著“特勒驃”,曾一晝夜間急追二百多里地,交戰數十回合。在雀鼠谷西原,一天連打八次硬仗。這次追殲,李世民曾一連兩天水米未進,三天人沒解甲,馬沒卸鞍。唐太宗為之題贊曰:“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天險摧敵,乘危濟難。”
颯露紫毛色純紫,為李世民平定東都擊敗王世充時所乘。據《舊唐書·丘行恭傳》記載,武德三年(620),李世民與王世充在洛陽邙山的一次交戰中,為了探清對方實力,他自己跨上“颯露紫”,只帶了數十名騎兵,猛沖敵陣,殺開一條血路,一直沖到敵陣背后。因為來勢太猛,王世充軍被沖得暈頭轉向,一片慌亂,幾乎無人敢擋其鋒。李世民只顧猛沖,和隨從將士失散,只有將軍丘行恭一人緊隨其后。突然,一條長堤橫在面前,圍追堵截的王世充騎兵又一箭射中戰馬“颯露紫”,在這危急關頭,大將軍丘行恭急轉馬頭,向敵兵連射幾箭,隨即翻身下馬,把自己的坐騎讓與李世民,自己一手牽著受傷的“颯露紫”,一手持刀和李世民一起 “巨躍大呼,斬數人,突陣而出,得入大軍。”回到營地,丘行恭為 “颯露紫”拔出胸前的箭之后,“颯露紫”就倒下去了。唐太宗為之題贊曰:“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三川,威凌八陣。”
青騅是一匹白色的雜毛馬,為李世民平定竇建德時所乘。竇建德原系隋軍麾下將領,據說還是李世民的母舅,乘亂自稱夏國王。當時,唐軍扼守虎牢關,占據有利地形。李世民趁敵方列陣已久,饑餓疲倦之機,下令全面反攻。親率勁騎,突入敵陣,一舉擒獲竇建德。李世民最先騎上青騅馬,率領一支精銳騎兵,似離弦之箭,直入竇建德軍長達二十里的軍陣,左馳右掣,打跨了竇建德和十幾萬大軍,并在牛口渚俘獲了竇建德。青騅在激戰中身中五箭而亡,前邊一箭,后面四箭,都是從迎面射來的,足見它奔跑起來迅猛異常。唐太宗為之題贊曰:“足輕電影,神發天機,策茲飛練,定我戎衣。”
什伐赤是一匹來自波斯的紅馬,純赤色,“什伐”是波斯語“馬”的音譯。此馬是李世民在洛陽城外、虎牢關前和王世充、竇建德作戰時的又一匹坐騎。李世民騎著它出生入死,在激烈的戰斗中,“什伐赤”身中五箭,而且都在臀部,其中一箭是從背后射來的。唐太宗為之題贊曰:“瀍澗未靜,斧鉞申威,朱汗騁足,青旌凱歸。”
拳毛駒是一匹黑嘴黃馬,周身旋毛卷曲,為李世民平定劉黑闥時所乘。劉黑闥本來是隋末瓦崗寨李密的裨將,竇建德失敗后,他占據了夏國的舊州縣,并勾結突厥人,自稱漢東王。武德四年(622)十二月,李世民又一次奉命出征。他采用堅壁挫銳,斷糧筑堰的辦法,逼迫劉黑闥率兩萬騎兵南渡沼水,與唐軍殊死決戰。這次戰斗打得相當激烈,李世民的坐騎“拳毛騧”竟身中九箭,前中六箭,背中三箭,戰死在兩軍陣前。
唐太宗在位后期,北方游牧部落骨利幹(或謂其地在今貝加爾湖之北)曾遣使獻良馬十匹。《唐書》曰:“太宗奇其駿異,為擲昶名,號為十驥:一曰騰霜白,二曰皎雪驄,三曰凝露驄,四曰懸光驄,五曰決波騟,六曰飛霞驃,七曰發電赤,八曰流金,九曰翔麟紫,十曰奔紅赤。又為文以敘其事。”
隋代名馬,隋文帝時為大宛國所獻。據《朝野僉載》卷五載:“隋文皇帝時,大宛國獻千里馬,騣曳地,號曰‘獅子驄’。上置之馬群,陸梁人莫能制。上令并群驅來,謂左右曰:‘誰能馭之?’郎將裴仁基曰:‘臣能制之。’遂攘袂向前,去十余步,踴身騰上,一手撮耳,一手摳目,馬戰不敢動,乃鞴乘之。朝發西京,暮至東洛。后隋末,不知所在。唐文武圣皇帝敕天下訪之,同州刺史宇文士及訪得其馬,老于朝邑市面家挽硙,驄尾焦禿,皮肉穿穴,及見之悲泣。帝自出長樂坡,馬到新豐,向西鳴躍。帝得之甚喜,齒口并平,飼以鐘乳,仍生五駒,皆千里足也。后不知所在矣。”
唐初名將秦瓊之馬。《酉陽雜俎》卷十二曰:“秦叔寶所乘馬,號忽雷駁,常飲以酒。每于月明中試,能豎越三領黑氈。及胡公卒,嘶鳴不食而死。”
唐玄宗最心愛的坐騎,曾跟隨唐玄宗南征北戰,立下無數戰功。天寶年間,著名畫家韓干繪《照夜白圖》,為傳世名畫。圖中被栓在馬柱上的照夜白膘肥體健,仰首嘶鳴,奮蹄欲奔,神情昂然。杜甫《畫馬圖歌》詩云:“曾觀先帝照夜白,龍池十日飛霹靂。”
唐玄宗的坐騎,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贊云:“先帝天馬玉花驄,畫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牽來赤墀下,迥立閶闔生長風。詔謂將軍拂絹素,意匠慘澹經營中。斯須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
唐代名馬,高大俊俏,據說能日行千里。唐代宗時,范陽節度使李德山(李懷仙)將此馬進獻給代宗李豫,后代宗將它轉賜給郭子儀。此馬因身上毛色像菊花圖案,加上是皇帝御賜的龍馬,所以稱“九花虬”,又名“獅子花”。
據《杜陽雜編》載:“上因命御馬九花虬并紫玉鞭轡以賜子儀。子儀知九花之異,固陳讓者久之。上曰:‘此馬高大,稱卿儀質,不必讓也。’九花虬即范陽節度李德山所貢,額高九寸,毛拳如驎,頭勁鬃鬣,真虬龍也。每一嘶,則群馬聳耳。以身被九花文,故號為‘九花虬’。上東幸,觀獵于田,不覺日暮。忽顧謂左右曰:‘行宮去此幾里?’奏曰:‘四十里。’上遂令速鞭,恐閡夜。而九花虬緩緩然,若行一二里而已。侍從奔驟,無及者。上以為超光趨影之匹也。自是益加鐘愛。既復京師,以賜子儀,崇功臣也。”
唐代名馬。《唐國史補》曰:“德宗幸梁,唯御騅馬,號望云騅者。駕還京,飼以一品料。暇日牽而視之,至必長鳴四顧,若感恩之狀。后老死飛龍廄中,貴戚多圖寫之。”元稹有《望云騅馬歌》云:
憶昔先皇幸蜀時,八馬入谷七馬疲。
肉綻筋攣四蹄脫,七馬死盡無馬騎。
天子蒙塵天雨泣,巉巖道路淋漓濕。
崢嶸白草眇難期,謥洞黃泉安可入。
朱泚圍兵抽未盡,懷光寇騎追行及。
嬪娥相顧倚樹啼,鹓鷺無聲仰天立。
圉人初進望云騅,彩色憔悴眾馬欺。
上前噴吼如有意,耳尖卓立節踠奇。
君王試遣回胸臆,撮骨鋸牙駢兩肋。
蹄懸四跼腦顆方,胯聳三山尾株直。
圉人畏誚仍相惑,此馬無良空有力。
頻頻嚙掣轡難施,往往跳趫鞍不得。
色沮聲悲仰天訴,天不遣言君未識。
亞身受取白玉羈,開口銜將紫金勒。
君王自此方敢騎,似遇良臣久凄惻。
龍騰魚鱉啅然驚,驥肦驢騾少顏色。
七圣心迷運方厄,五丁力盡路猶窄。
橐它山上斧刃堆,望秦嶺下錐頭石。
五六百里真符縣,八十四盤青山驛。
掣開流電有輝光,突過浮云無朕跡。
地平險盡施黃屋,九九屬車十二纛。
齊映前導引騅頭,嚴震迎號抱騅足。
路旁垂白天寶民,望騅禮拜見騅哭。
皆言玄宗當時無此馬,不免騎騾來幸蜀。
雄雄猛將李令公,收城殺賊豺狼空。
天旋地轉日再中,天子卻坐明光宮。
朝廷無事忘征戰,校獵朝回暮球宴。
御馬齊登擬用槽,君王自試宣徽殿。
圉人還進望云騅,性強步闊無方便。
分騣擺杖頭太高,擘肘回頭項難轉。
人人共惡難回跋,潛遣飛龍減芻秣。
銀鞍繡韂不復施,空盡天年御槽活。
當時鄒諺已有言,莫倚功高浪開闊。
登山縱似望云騅,平地須饒紅叱撥。
長安三月花垂草,果下翩翩紫騮好。
千官暖熱李令閑,百馬生獰望云老。
望云騅,爾之種類世世奇。
當時項王乘爾祖,分配英豪稱霸主。
爾身今日逢圣人,從幸巴渝歸入秦。
功成事遂身退天之道,何必隨群逐隊到死蹋紅塵。
望云騅,用與不用各有時,爾勿悲。
宋仁宗御馬。《邵氏聞見錄》卷二載:“仁宗御馬有名玉逍遙者,馬色白,其乘之安如輿輦也。圉人云:‘馬行步有尺度,徐疾皆中節。馭者行速,則以足攔之。’一日,燕王借乘,即長鳴不行。王怒,還之。帝父事王甚恭。配南城馬鋪。久之復奉御,其行如初。帝升遐,從葬至陵下,悲鳴不食而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