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年說馬
時光荏苒,轉眼又是一年,“銀蛇騰空去,烈馬飛奔來”。農歷馬年的腳步聲漸漸臨近,已經聞到了馬鳴的氣息,不由得對馬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搜羅一些與馬有關的話題,把馬細數一番。說馬的成語頗多,最常見和常用的是“馬到成功”,這句詞語用到馬年上也有意義。“老馬識途”用在十二生肖上,寓意著又是一個馬年輪回。
馬是一種草食性家畜,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原產于中亞草原。馬是人類馴化最早的動物之一,山東章丘龍山城子崖的考古發現證明,4000多年前的先民已開始養馬,這與古籍中“相土作乘馬”的記載的時間差不多。相土已懂得用四匹馬駕車作為運載工具,說明活動于黃河流域的商部落畜牧業的發達。馬的祖先是生活在5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始新世的始祖馬,始祖馬最早生活在北美的森林里,以嫩葉為食。進化到中新世時出現草原古馬,從此馬便開始以草為食,轉為草原生活。活動于西伯利亞的北方游牧民族馴化馬的歷史更為長久,他們大約在5000年前已經將野馬馴服,并套上籠頭拉車了。“相土作乘馬”十之八九還是受了西伯利亞人的影響。
馬是有靈性的物種,它在人類文明社會發展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傳說古時的馬有雙翅,叫天馬。它地上會跑,水中能游,天上能飛,是一種極有威力的動物,后來它在玉帝殿前做了一匹御馬。天馬因玉帝寵愛,漸漸驕橫起來,時常胡作非為。一日,天馬出天宮,直奔東海要硬闖龍宮,守宮門的神龜帶領蝦兵蟹將阻擋,天馬惱羞成怒,飛腿踢死了神龜。東海龍王告到天宮,玉帝便下令削去天馬雙翅,壓在昆侖山下,下令300年不許翻身。后來,人類始祖要從昆侖山經過,天宮御馬園的神仙便給天馬透了信,并告訴天馬如何才能從山下出來。當人祖經過時,天馬大喊道:“善良的人祖,快來救我,我愿同您去人世間,終生為您效力。”人祖聽了,生出同情之心,便依天馬所言,砍去了山頂上的桃樹,只聽一聲巨響,天馬從昆侖山底一躍而出。
天馬為了答謝人祖救命之恩,同人祖來到人世間,終生終世為人祖效勞。馬平時耕地拉車、馱物、任勞任怨。在戰時,披甲備鞍,征占沙場,同主人出生入死,屢建戰功。從此,馬和人就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馬與人類的關系,其親密程度,是任何家畜所不能比擬的。馬以它那聰明、勇敢、靈敏、忠誠、耐勞的特征,成為人類得力的助手,馬給人類立下了奇功,無怪古人將馬作為“六畜之首”來評價了。當玉帝準備挑選十二種動物生肖時,馬就成了人類推選的動物之一。玉帝也因馬立功贖罪,有助于人而允許馬當上了生肖,排行第七位。
我國很早就有了評定馬的專著《相馬經》,傳說是伯樂的作品。“相馬”顧名思義就是看馬,相馬的第一步就是看馬的頭部,因為頭部是馬的品種、質量、體能、齒口最明顯的外部表現。古人依據馬的頭部形狀,形象地將馬分為直頭、兔頭、凹頭、楔頭、半兔頭等幾種。所謂的赤兔馬的“兔”,應當是指馬的頭形。
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中就發現了一本手寫的《相馬經》,其中的一篇說“得兔與狐,鳥與魚,得此四物,毋相其余”。在第三篇中又對這些話作了解說,“欲得兔之頭與其肩,欲得狐之周草與其耳,欲得鳥目與頸膺,欲得魚之鰭與脊”。這些記載,說明了在古代兔形的頭是好馬的重要外在標準,也說明了得到兔頭的好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馬是戰爭之神器,在冷兵器時代的戰場上,馬是主要戰爭交通工具,騎兵部隊是最具威懾力的軍事力量,幾千年的刀光劍影中,無數匹馬和人一起創造了歷史。漢武帝劉徹為獲取西域的名馬,甚至不惜發動一場戰爭,他派李廣利將軍率眾遠征擊大宛,所得的戰利品只是十幾匹名貴的“汗血馬”,命名為“汗血寶馬”,也被成為“天馬”。成吉思汗的鐵騎橫掃歐亞兩大洲,大清帝國也是跨馬爭天下,歷史讓人們更深刻地認識到,沒有任何動物像馬這樣影響著人類歷史。人對馬的依賴勝過一切動物,甚至有時超過人本身。
馬還是文化藝術的模特,幾千年來,以馬為題材的繪畫藝術,堪稱中國的一絕。從秦始皇陵出土的挽車陶馬、漢代簡潔質樸的黑漆木馬,到造型優美的唐三彩馬;從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墓上那渾厚粗獷的馬踏匈奴石雕,到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祭壇區的六匹石刻駿馬;從唐代曹霸畫馬到現代美術大師徐悲鴻創作的《奔馬圖》,無論是雕塑還是繪畫,也不論是青銅,還是陶瓷,馬的形象栩栩如生。在創作上無論是現實主義手法,還是浪漫主義創意,都把馬的神情和內在風貌表現得淋漓盡致,深深博得中外人士的青睞和贊美。
文學作品中對馬的描述也是神乎其神,《西游記》中唐三藏跨白龍馬西行,孫悟空在天庭御馬園的官職也是弼馬溫,他竟然“天馬行空,獨往獨來”。西楚霸王項羽兵敗垓下無顏見江東父老,自殺前卻將愛馬烏騅托付給亭長,此馬因此而名揚千古。三國時代,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說,又有“人中張飛,馬中玉追”的比喻。《三國演義》出神入化的描寫,使這些烈馬威名長存。
馬的功績不勝枚舉,馬是生產力的象征,它在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中,馬都是不可缺少的幫手,也就是說馬就是生產力的標志。馬是農耕生產的多面手,拉車犁地、山地馱物、陸路運輸都是行家里手,這才有了“茶馬古道”,城鄉道路才命名為“馬路”。馬還是文化舞臺上的演員,自古就有“馬戲團”,你看馬兒一身戲劇裝扮,演員騎在馬上做著各種戲劇動作,引得觀眾矚目觀看,還時不時報以熱烈掌聲。
翻開《辭海》,馬字的成語詞匯不是最多,也是很多,現實生活中以馬比喻的話題比比皆是。選才用人者被稱為“伯樂相馬”;人之交往中的誠意常有“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細數起馬的歇后語來,也是“馬背上看書——走著瞧”;進入高科技戰爭時代,昔日的戰馬只好“馬放南山”了;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農耕馬匹也只能“下馬觀花”,也會在休閑觀光的“車水馬龍”中陪人們照相合影了。盡管這樣,草原上牧羊人還是騎馬放牧,喝著馬奶子酒和茶,拉著馬頭琴,享受著時代的惠澤。城鄉馬路上機動車在奔馳,馬路上已不見馬的身影,可在那交通閉塞的深山老林里,馬匹還是原始的交通工具。在馬戲團舞臺上、競技運動場上、影視劇拍攝鏡頭前,英姿颯爽的馬兒還是不可替代的“角兒”。
就十二生肖的輪回,馬永遠也不會淡出人們的視野。馬年有馬年的好處,俗語道“午馬年,好種田”。馬年的春風已經孕育,春風得 意馬蹄疾,在馬年的春天里,愿馬兒給我們帶來好運,愿馬給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送來幸福。當人們“馬年吉祥”祝福后,有發自內心的“龍馬精神”所驅使,在實 現“中國夢”的征程上揚鞭策馬,必定馬到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