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港臺主要漢學雜志近期目錄(2013.5——8月)

17、興大人文學報第50期

時間:2013年3月
出版單位: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
內容簡介:

【主題論文:跨文化言談行為比較】

  • Compliment Exchanges in Taiwan TV Programs(陳泱璉、何德華)
  • 間接抱怨反應行為跨文化影響之研究(余明忠)
  • Internal Modifications in Apology Realization: A Need for a Multi-leveled Categorization(林玉惠、何博欽)
  • Politeness of Japanese Learners in Cross-Cultural Mandarin Classrooms(陳春美)

【一般論文】

  • 《水滸傳》英雄的求生與再生――以女性為切入點(徐培晃)
  • 臺灣傳統文人林玉書之詞作探析(李名媛)
  • 小說家之外的孟瑤——從「女性散文」與「孟瑤三史」論其文學史定位(羅秀美)
  • 從分身到重復——黑澤清《分身》與高達的《新浪潮》(應雄)
  • On the Connection of the Cults of Historical Persons and Baojuan Storytelling: with “Baojuan of the Small King of Thousand Sages” of the Changshu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Rostislav Berezkin)

18、師大臺灣史學報第5期

20140112_005

時間: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師范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 日治初期的臺灣博物學會――日本博物學家與臺灣自然史的建構(范燕秋)
  • 地方美食與臺灣肉品市場的供需關系(張素玢)
  • 臨時臺灣糖務局時期原料采取區域制度之施行(1904-1911)(莊天賜)
  • 日治時期臺灣資源調查令之頒布與實施(林佩欣)
  • 《恒春縣志》地圖中的清丈屐痕(謝維倫)

19、歷史教育第19期

時間: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師范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教材教法】

  • 國中歷史課堂中的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以「印度古文明」單元為例(劉慧蘭)
  • 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理論在國中歷史教學課堂上的實踐--以「埃及古文明」單元為例(許佩甄)
  • 國中生影視教學課程設計與實踐--以《愛在波蘭戰火時》為例(廖羽晨)
  • 【教學評量】
  • 傳統、能力與方法:大學入學考試中的歷史科解釋性試題分析(1990年-2011年)(莊德仁)

【歷史專論】

  • 清初忠君觀--以陳鼎《留溪外傳》為例(丘文豪)

【研究回顧】

  • 戰后臺灣婦女史研究回顧--以國內各大學歷史系所學位論文為中心(1987-2011)(張秀卿)

20、懸崖上的花園:太平洋戰爭時期上海文學場域(1942-1945)

20140112_006

時間:2013年8月
作者:楊佳嫻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在讀者心目中擁有明星般地位、深刻浸染了臺灣戰后寫作者的張愛玲,幾乎已經成為舊上海的代名詞。但是,她成名的上海,是什么時代的上海?她崛起的文壇,又是什么樣的文壇?哪些作家和她一起活動?她那些膾炙人口的小說與散文,又是發表在什么樣的文學雜志上?

  張愛玲是1940年代太平洋戰爭時期上海文壇最重要的作家。當時上海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中,租界逐漸取消,受汪精衛政府管轄,而背后又存在著日本的力量。生死存亡之際,忠奸難辨之時,在時代的懸崖邊上,上海文人們做出了怎樣的選擇?在文學寫作與文壇活動上,是否也折射了他們困窘的狀態?而年輕的張愛玲,對此又有何回應?那些比她年長、成名更早的寫作者,或者與她同時期崛起的青年寫作者,情形又是如何?世代、性別、文類,是否都有影響?

  本書鎖定太平洋戰爭發動后,1942-1945年間的上海文壇,運用布迪厄(P. Bourdieu)的文化場域說(cultural field),針對當時當地發行的文學期刊,從中探索刊物風格走向與文人群體之活動情況,以及重要作家作品,進而勾勒文學場域的運作。

作者簡介:

  楊佳嫻,臺灣高雄人。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著有詩集《屏息的文明》、《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少女維特》,散文集《海風野火花》、《云和》、《瑪德蓮》,編有《臺灣成長小說選》、《青春無敵早點詩》(與鯨向海合編)、《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與凌性杰合編)。

21、殷海光全集補遺

20140112_007

時間:2013年8月
作者:殷海光 原著,林正弘 等 合編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臺大版《殷海光全集》搜羅殷海光先生所有中英文著作、文章、譯作、書序、隨筆、書信,是殷先生所撰文字最完整的紀錄。殷海光畢生筆耕不輟,或以筆言志,或藉紙抒懷,他的眾多文字遺產,既是自身思想言行的展現,也是后人理解探討他的生命思想的最主要依據。

  正因為殷海光先生的撰述繁多,清查檢索,好似永無止境的學術工程。機緣巧合,編者從各種管道陸續發現殷海光的著述,尚未匯編,故特編印《殷海光全集·補遺》,以彌補前此的闕失,履踐讓臺大版《殷海光全集》總匯殷海光之一切著述的期望。我們更誠懇希望,學界方家繼續提供助力,讓臺大版《殷海光全集》愈趨理想之境。

  本書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補遺」。收錄新始發現之殷海光先生著作,包括十五篇中文著作、兩篇英文著作及三封殷海光致夏君璐之書信;整理編輯之原則,率皆依循前例。

  第二部分「殷海光先生著述目錄」。依初次發表年排序,編錄殷海光先生生平著作。發表時間相同者,依文章篇名筆畫順序排列;僅知發表年代、未知月日者,置于該年最末;僅知發表年月、未知日者,置于該年該月最末;撰作時間不詳者,置于本篇最末。

  第三部分「《殷海光全集》簡目」。依序展列臺大版《殷海光全集》各卷目錄,以便查詢對照。

  • 序/殷夏君璐
  • 編者的話
  • 編輯凡例
  • 《殷海光全集˙補遺》編輯說明

【補遺】

  • 邏輯學底基本性質
  • 三位一體論
  • 現代算理哲學概觀
  • 自由與理智宣言
  • 請勿胡亂作媒
  • 靜僻的角落: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頁日記
  • 美國援華與世界和平
  • 中國當前變亂底分析
  • 殷海光底啟事
  • 楊朱派底人生觀
  • 評介「史學講話」
  • 一點邏輯問題的討論
  • 說我們自己的話
  • 知識分子的責任
  • 我對中國哲學的看法
  • How I Have Been Forced to Leav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The Anatomy of An Appendage

殷夏書信

  • 一九四七年十月十二日
  • 一九四八年二月十六日
  • 一九五五年一月二十六日

【殷海光先生著述目錄】

【《殷海光全集》簡目】

22、中國現代文學制度研究

時間:2013年8月
作者:王本朝
出版單位:臺北:秀威信息科技公司
內容簡介:

  • 第一章 文學制度與中國現代文學
  • 一、文學制度的現代性
  • 二、文學的制度寫作
  • 三、文學制度的意義
  • 第二章 文學制度的社會背景
  • 一、知識分層與新式教育
  • 二、大眾媒介與都市文化
  • 第三章 文學制度的歷史進程
  • 一、從晚清到五四:文學制度的形成
  • 二、30、40年代:文學制度的發展與完善
  • 第四章 文學社團與組織制度
  • 一、在文學與非文學之間:社團的崛起
  • 二、作家與社團的分分合合
  • 第五章 文學論爭與批評制度
  • 一、文學批評與文學意義
  • 二、文學論爭與文學秩序
  • 三、文學批評家與作家作品
  • 第六章 文學媒介與傳播制度
  • 一、報刊與中國現代文學
  • 二、出版與中國現代文學
  • 三、文學刊物與作家創作
  • 第七章 文學審查與評獎
  • 一、文學的編輯群體
  • 二、文學的審查制度
  • 三、文學的獎勵機制
  • 第八章 文學的接受與反應
  • 一、從作家到讀者本位
  • 二、青年學生與中國現代文學
  • 三、社會市民與中國現代文學

作者簡介

  王本朝,西南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中國老舍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郭沫若研究會理事,重慶市現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西南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已出版學術專著6部,發表論文170多篇。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和美學研究。

23、中國大陸當代詩學

時間 2013年8月
作者:于可調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信息科技公司
內容簡介:

上編 古典與民間詩學的復興──20世紀50至60年代的詩學

  • 第一章 詩歌創作的轉換和詩學理論的嬗變──50至60年代詩學的創作背景和發展概況
  • 第二章 核心理念:在古典與民歌的基礎上發展新詩──毛澤東的詩學思想及其理論影響
  • 第三章 回歸傳統:對新詩格律的再度探索──新詩形式討論中的詩學問題
  • 第四章 走向民間:對民間詩歌的極度推崇──新民歌討論中的詩學問題

下編 「現代」與「后現代」詩學的崛起──20世紀70至80年代的詩學

  • 第一章 詩歌創作的復蘇和詩學問題的凸現──70至80年代詩學的創作背景和發展概況
  • 第二章 核心理念:藝術革新和詩歌的現代化──70至80年代詩學的焦點問題和主導思想
  • 第三章 重塑詩魂:對新的美學原則的追尋──新潮詩歌的詩學問題
  • 第四章 再造詩心:對生命存在之詩的體認──「后新潮」詩歌的詩學問題

作者簡介:

  于可訓,男,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出生于中國湖北黃梅,著名文學評論家與文藝理論家。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現為中國寫作學會會長、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湖北省文藝理論家協會主席、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文學理論批評委員會委員。著有專著《中國當代文學概論》、《當代文學:建構與闡釋》、《王蒙傳論》、《新詩體藝術論》、《當代詩學》、《小說的新變》、《批評的視界》、《新詩史論與小說批評》,主編《中國文學編年史·現代卷》、《中國文學編年史·當代卷》、《小說家檔案》等著作,影響巨大。

24、身體政治──解讀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

時間:2013年8月
作者:葛紅兵
出版單位:臺北:秀威信息科技公司
內容簡介:

第一章 身:中國思想的原初立場

  • 一、漢語思想:奠基于貴身論
  • 二、貴身論是否是漢語思想的一個根本信念
  • 三、「身」:漢語言始原思想的核心命義及現代價值
  • 四、身:一個被遺忘的命題

第二章 政治的身體:在古代希臘及現代西方世界

  • 一、實在論身體觀、虛在論身體觀:產生、消解及其動機
  • 二、身心二分法:一個主流身體觀念的產生
  • 三、論生成:解釋身和世界的一個方法
  • 四、尼采的超越
  • 五、福柯:身體的「現代性」

第三章 「五四」新文化革命中的「身體」觀念

  • 一、作為近代政治場域的「身體」
  • 二、頭發:辛亥政治的身體標記物
  • 三、身體解放:「人性論」作為一個身體政治概念
  • 四、病重的中國:文化診斷中的身體隱喻

第四章 階級的身體:革命時代的身體意識形態

  • 一、革命敘事中的衣著
  • 二、知識分子的身體
  • 三、勞動者的體質

第五章 身體寫作:啟蒙敘事、革命敘事之后──身體的后現代處境

  • 一、解欲望化及其所指
  • 二、大寫的身體:表述什么,怎樣表述
  • 三、「下半身」

第六章 饑餓的文化政治學

  • 一、饑餓、饑餓感、永恒饑餓
  • 二、饑餓感與政治革命:從「反饑餓」到「反壓迫」
  • 三、饑餓政治學的完型:翻身樂
  • 四、饑餓政治學:「饑餓」的控制

第七章 性政治

  • 一、男性書寫中的性邏輯
  • 二、征用、奴役
  • 三、授受政治
  • 四、婚姻:性政治的人類學圖譜

第八章 病中的身體

  • 一、醫學專制與罪惡隱喻
  • 二、疼痛中的身體
  • 三、死亡隱喻

第九章 身的在世狀態:論窮愁、悔恨、陶醉、孤獨

  • 一、窮愁
  • 二、悔恨
  • 三、陶醉
  • 四、孤獨

第十章 身體倫理學:倫理奠基于身體之上是否可能?

  • 一、未來的倫理學
  • 二、身的倫理學意義
  • 三、身體倫理學:一個信念

25、語言、文化與文學研究論集

時間:2013年8月
作者:高玉
出版單位:臺北:秀威信息科技公司
內容簡介:

  • 中國現代文論的歷史過程和語言邏輯——論80年代新名詞「大爆炸」與90年代新話語現象
  • 話語復古主義的語言學迷誤——論中國現代文論的現狀及其趨向
  • 80年代新名詞與90年代新話語現象語言文化論
  • 中西文化交流與現代漢語體系的形成「字思維」語言學辨論
  • 漢字·漢語·漢文化
  • 重審中國近現代「啟蒙」話語
  • 「啟蒙」與「救亡」關系之再認識
  • 文學翻譯研究與外國文學學科建設
  • 人文精神討論中的文學理論批評述評
  • 學術大視野與文化建設
  • 讀古書與現代知識分子
  • 也談新時期為何未能產生大師級作家
  • 社會科學的經濟力量
  • 重談亨廷頓的「文化沖突」理論
  • 劉勰「風骨」理論通詮
  • 金庸武俠小說的版本考論
  • 論「修改」對金庸武俠小說的經典化意義
  • 論「神示蒼生三部曲」的藝術特色
  • 葛昌永散文散論
  • 第四代「文革」文學——評何志平長篇小說《心》

26、民國才女林徽因和她的時代

20140112_008

時間:2013年7月
作者:岳南
出版單位: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爆發揭開中國變奏曲的序幕,梁思成、林徽因及身邊的一批文化名人,如傅斯年、李濟、董作賓、梁思永、金岳霖、陶孟和、夏鼐……被迫攜家帶眷、離鄉背井,從北京、南京等地流亡至長沙、昆明,最后輾轉到達四川李莊。坎坷動蕩的大時代,他們與祖國同呼吸共患難,無畏于現境的艱困與物質的蹇促,孜孜矻矻地專注執著于學術事業、致力于文化的傳承。梁思成、林徽因的《中國建筑史》就是在李莊完成的。抗戰勝利,他們雖得以重返內地,但接下來的時代巨變──國共內戰,讓他們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旅程,從此天隔一方,甚至是天人永別。

  《南渡北歸》暢銷作家岳南的《民國才女林徽因和她的時代》通過豐富的史料、生動的圖片,對于這段歷史背后鮮為人知的真實細節進行了細膩且完整的再現。同時,岳南更以當代獨特的視角,對林徽因與徐志摩、金岳霖的情感糾葛,傅斯年與吳文藻、費孝通等人間的學派紛爭,林徽因與冰心間的是非恩怨等,進行了田野式的調查,多方深入訪察與比對資料分析,讓沉積在歷史風塵中的人物與事件,再度以鮮活的形象與映射,栩栩如生的重現在世人面前。

  本書以一代才女林徽因為中心,卻不局限于林徽因一人,整體記錄從抗戰爆發直到上世紀八○年代這半個世紀巨變中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那段操宰中國命運的時代,是一個輝煌的時代、一個無法言喻的時代,這些人揮灑出了一個群星閃耀的浩瀚星空。透過岳南細膩而立體的書寫筆法,引領著我們為那樣一批生命、那樣一批靈魂而震動、而驚嘆,也為那樣一個時代糟蹋了這樣一批杰出的生命感到遺憾和悲哀,一個大時代美麗而雋永的悲歌。

作者簡介:

  原名岳玉明,一九六二年生,山東諸城人,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北京師范大學魯迅文學院文藝學研究生班,獲文學碩士學位。目前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考古文學協會副會長,臺灣新竹清華大學駐校作家。現居北京。

  自八○年代中期開始關注中國自由知識分子,并著重于中央研究院、中國營造學社、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等著名學府中,那群人文知識分子在學術精神及人生歷程的研究。著有以知識分子人生命運、情感歷程、學術精神與成就為主體脈絡的《南渡北歸.南渡.傷別離》、《從蔡元培到胡適》、《陳寅恪與傅斯年》、《之后再無大師》等紀實文學十部。

  并著有考古、歷史題材紀實文學作品《復活的軍團》、《風雪定陵》(合著)、《千古學案》、《尋找「北京人」》等十二部著作。其中《風雪定陵》、《千古學案》等十余部作品被翻譯為英、法、德、義、日、韓等文字在海外出版,全球銷量已達數百萬冊,為中國最具全球影響力的當代著名作家之一。

27、受苦人的講述:驥村歷史與一種文明的邏輯

時間:2013年7月
作者:郭于華
出版單位: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40112_009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對陜北「驥村」村民長達15年的田野訪談,結合其它史志數據的記載,重新講述了土地改革、農業集體化、四清運動、文化大革命、包產到戶等「大歷史」下的普通村民的個人、家庭、小區的生活史及其演變,并由此考察和解釋農民與國家、民間社會與國家權力的復雜動態關系,由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理解共產主義文明的過程和邏輯。

  本書的理論架構鮮明,全書論述緊貼底層社會研究理論和斯科特(James Scott)關于農民的道義經濟學理論這兩條思路進行。豐富的第一手材料與第一人稱的引述編排,在社會學與人類學的研究著作中獨樹一幟。

作者簡介:

  郭于華,北京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獲博士學位;曾于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做博士后研究。主要關注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國家與社會關系、農民工權益保護、社會公正和公民社會建設等問題。著有《傾聽底層:我們如何講述苦難》、《死的困擾與生的執著—中國民間喪葬儀禮與傳統生死觀》、《儀式與社會變遷》(主編)等作品。

28、日治時期臺灣的教育財政——以初等教育費為探討中心

20140112_010

時間:2013年7月
作者:李鎧揚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本書探討時間為日本統治時期,在史料上主要利用《臺灣總督府學事年報》、地方州廳報等,討論臺灣總督府如何在兼顧合理經費支出下,整合傳統資源、輔以財務法規,因地制宜制定公學校經費收支的過程。由于日治前期臺灣地方不具備完整地方行政組織,總督府一方面致力傳統資源整合,并設計出「協議費」與「學費」等財源作為學校收入。歷經統治初期財務不穩情況后,總督府逐步修正經費支出規定,使公學校成為財源自主的財團法人,能夠獨立維持運作。

  大正9年(1920)地方成立公共團體后,鑒于地方取得獨立財源,府方將初等教育事務委任給地方市街莊,初等教育也成為地方行政的一環。但由于公共團體負擔事務過多,地方財政在1930年代開始出現問題,地方也普遍出現就學困難的情況。1930年代中期為因應人力需求,府方開始以國庫補助地方教育費,也在實施義務教育的前一年確立以國庫補助初等教育的措施。殖民地教育經費構造也由原先的「州廳—市街莊」二級制改為「國庫—州廳—市街莊」三級制,更為趨向日本本土的教育經費制度設計

29、福爾摩沙圍城悲劇

20140112_011

時間:2013年7月
作者:Johannes Nomsz 原著,王文萱 中譯,陳瑢真 導讀,翁佳音 校注
出版單位: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劇本,由J. Nomsz所寫,1796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出版。此書講述荷蘭人治臺的最后階段,特別是關于新教牧師韓布魯(A. Hambroek)的事跡。標題處說明這是一出悲劇(Treurspel)。韓布魯牧師在鄭成功圍攻熱蘭遮城時,被派往熱蘭遮城勸降,不過他反倒激勵他的荷蘭同胞繼續奮戰,最后仍回到鄭成功軍營,并被殺害。此后,韓布魯牧師的英勇事跡,一直為歐洲人所津津樂道。

30、女性,戰爭與回憶:三十五位重慶婦女的抗戰講述

時間:2013年6月
作者:李丹柯
出版單位: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1937年,重慶被國民黨政府列為陪都后,躍然成為戰時中國政治中心之一。生活在這里的女性忽然發現,戰爭從遙遠的新聞變為難以逃避的生活狀態。響徹城市上空的警報、擁擠的防空洞、飛漲的物價、流落街頭的孤兒,以及潮水般涌入的難民,都成為她們的集體回憶。作者走訪了五十多位當年生活在重慶的女性,記錄她們生命故事的同時,更聚焦女性的戰爭體驗和私人經歷,探究戰爭在女性的生命中打下何種烙印,而女性又如何通過抗爭和忍耐來抵抗戰爭的殘酷。

作者簡介:

  李丹柯,美國美田大學(Fairfield University)歷史系教授。美國密西根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領域為抗戰時期的中國婦女、中國婦女教育、女性環保主義。

31、順風相送——院藏清代海洋史料特展

20140112_012

時間:2013年5月
作者:陳龍貴、周維強 合編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順風相送--院藏清代海洋史料特展」共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為「萬里海防」,透過圖籍文獻,講述帝王的海洋觀,并以水師、炮臺和海洋人才等主題,勾勒清王朝的海防視野和規模。第二單元為「七海揚帆」,以介紹海船和海上爭霸為主。第三單元為「殊域周咨」,講述國人對于域外奇風異俗的認識,以及清代與各藩屬之間的朝貢貿易關系。第四單元為「移風變俗」,講述沿海城市的發展和沿海各地宗教、商貿、漁鹽之利的種種社會生活。

32、高家村:共和國農村生活素描

20140112_013

時間:2013年7月
作者:高默波(Mobo Gao) 原著,章少泉、喻峰平 翻譯
出版單位: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以自己的故鄉高家村作為研究對象,近距離深描了這個江西的普通農村從1949年到1990年代中期各方面的情況和變遷。作者刻意回避宏大敘事而回歸個體經驗,力求站在高家村人的立場上,書寫底層農民在這數十年間的真正經歷和感受。作者本就來自農村,因此他的平民立場格外地自發自然,筆下的農民和農村也尤具說服力。

  在書中,作者展現了一幅迥異于國內外主流論述所塑造的農村圖景。因此全書雖是白描式的日常敘述,卻始終處在一種無形的論辯中。本書在還未進入中文世界之前,就已引起中國知識界的激烈論爭,足見其背后蘊含的巨大沖擊力。

作者簡介:

  高默波,澳大利亞阿德萊得大學講座教授,孔子學院院長。1973年作為工農兵學員就讀廈門大學,畢業后選派到英國留學,就讀威爾士大學、劍橋大學、西敏寺大學和埃塞克斯大學。后移民澳大利亞,先后曾在格里菲斯大學和塔斯瑪尼亞大學任教。發表了數部專著,包括The Battle for China’s Past: Mao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Mandarin Chinese: An Introduction,Gao Village: A Portrait of Rural Life in Modern China 等。

資料來源:臺北《漢學研究通訊》等 陳友冰輯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平市| 六盘水市| 临澧县| 崇文区| 永平县| 文化| 泸西县| 灵璧县| 克拉玛依市| 韩城市| 孟州市| 藁城市| 射洪县| 开阳县| 左云县| 饶平县| 新竹县| 五家渠市| 利辛县| 巴里| 昌江| 张掖市| 武义县| 香河县| 祁东县| 保德县| 嘉荫县| 志丹县| 宣武区| 共和县| 驻马店市| 宜川县| 岑巩县| 玛曲县| 沙田区| 郴州市| 平江县| 永年县| 富川| 肥西县| 孟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