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文明的沖突”與“文明的共存”

一、“文明的沖突”論與“新帝國”理論

  1993年夏季號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發表了塞繆爾·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一文,我于1994年撰寫了《評亨廷頓〈文明的沖突?〉》(刊于《哲學研究》,1994年第3期),批評了以亨廷頓為代表美國“霸權主義”,在此期間中外許多學者都對亨廷頓的理論從各個角度進行了討論或提出了批評。1996年,亨廷頓為了回答對他的批評,并補充和修正他的某些觀點出版了《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可以看出他的某些觀點有所改變,例如在他為中文版寫的《序言》中說:“在人類歷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極的和多文化的?!痹凇段拿鞯墓残浴芬还澲?,他說:“一些美國人在國內推行多元文化主義,一些美國人在國外推行普世主義,另一些美國人則兩者都推行。美國國內的多元文化主義對美國和西方構成了威脅,在國外推行普世主義則對西方和世界構成了威脅。它們都否認西方文化的獨特性。全球單一文化論者想把世界變成像美國一樣。美國國內的多元文化論者則想把美國變成像世界一樣。一個多元文化的美國是不可能的,因為非西方的美國便不成其為美國。多元化的世界則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建立全球帝國是不可能的。維護美國和西方需要重建西方認同,維護世界安全則需要接受全球的多元文化性?!彪m然這段話也還有一些可商榷處,但他提出“維護世界安全則需要接受全球的多元文化性”,應該說是比較明智的考慮。為什么亨廷頓的觀點有這樣的變化,正是由于他感到在世界范圍內西方(實際上是美國)的“霸權”地位受到挑戰和威脅;在國內又受到“種族”等問題的困擾,因此提出了“世界秩序的重建”問題。在該書《西方的復興》一節中亨廷頓說:“西方與所有已經存在過的文明顯然是不同的,因為它已經對公元1500年以來存在著的所有文明都產生了勢不可擋的影響。它開創了在世界范圍內展開的現代化和工業化的進程,其結果是,所有其他文明都一直試圖在財富和現代化方面趕上西方。然而,西方的這些特點是否意味著,它作為一種文明的演進和變動根本不同于所有其他文明中普遍存在的模式?歷史的證據和比較文明史學者的判斷卻表明并非如此。迄今為止,西方的發展與歷史上諸文明共同的演進模式和動力并無重大不同。伊斯蘭復興運動和亞洲經濟發展的勢頭表明,其他文明是生機勃勃的,而且至少潛在地對西方構成了威脅。一場涉及西方和其他文明核心國家的大戰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但有可能發生。而西方始于20世紀初的逐漸而且無規律的衰落,可能持續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或者,西方可能經歷一個復興階段,扭轉它對世界事務影響力下降的局面,再次確立它作為其他文明追隨和仿效的領袖的地位?!边@段話一方面反映了亨廷頓感到西方領導世界的地位正在“逐漸而且無規律的衰落”,而那些向西方學習走上或正在走上“現代化”和“工業化”的國家已經“潛在地對西方構成了威脅”,這當然是他和西方某些學者、特別是政治領袖(如現任美國總統小布什)不愿接受的。這里包含著亨廷頓和某些西方學者和政治家的一個不可解的情結:為什么那些伊斯蘭復興運動和亞洲興起的國家走上了他們創造的“現代化”和“工業化”的道路,反而對他們構成了威脅?照他們看,這些興起的國家應該在一切方面(政治的、文化的)本應跟著他們走,聽命于他們才是“合理”的。但是現實的情況并非如此,因而表現出西方世界的憂心忡忡。另一方面,在亨廷頓內心真正希望的是西方文明的“復興”,“再次確立它作為其他文明追隨和仿效的領袖地位”?!?.11”以后美國布什政府的所作所為,可以說正在試圖確立其作為其他文明的霸主的領導地位。

  繼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之后,2000年出版了意大利安東尼奧·奈格利(Antonio Negri)與美國麥克爾·哈特(Michael Handt)合著的《帝國—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一書,該書對當前世界形勢的基本看法是:“就在我們眼前,帝國主義正在成長、形成。無邊無垠,永無止境,這就是全球政治新秩序——一種新的主權形式:帝國。”“新的主權形式正在出現。帝國是一個政治對象,它有效控制著這些全球交流,它是統治世界的最高權力?!被谶@一理論,在美國有眾多學者在大力宣揚這種“新帝國”論。例如2002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米爾森教授在《大國政治的悲劇》中指出: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尋求權力的最大化,因此不可能有權利均衡的機制,最好的防御就是進攻(這就是布什的“先發制人”的理論基礎)。另外還有一位“后現代國家理論”者英國首相布萊爾的顧問羅伯特·庫珀,他把世界上的國家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后現代國家,即北美、歐洲國家和日本;第二類是現代國家,即他們還是民族國家,如中國、印度、巴西、巴基斯坦等;還有一類是前代國家,如非洲、阿富汗、中東國家。庫珀提出并一再講的一個概念就是“新帝國主義”,其意思是,后現代國家首先要動用它們的國家力量(包括軍事力量)來控制現代國家,同時也制止前現代國家那些諸如屠殺之類的行為。更有甚者21世紀的美國新保守主義提出三項核心內容:1,極度崇尚軍力;2,主張建立美國“仁慈霸權”,3,強調輸出美國式的民主與價值觀。

  據此,布什總統2002年6月1日在西點軍校畢業典禮上提出三大原則:第一,美國要保持“先發制人”的權力;第二,美國價值觀是普適全球的;第三,保持不可挑戰的軍事力量。依據這種“新帝國”論,在不同文化傳統的國家和民族中不可能不引起“沖突”。而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實際上早就為這種“新帝國”論提供了最基本的策略。在他的《文明的沖突?》中,有兩條基本的主張:(1)“抑制伊斯蘭與儒家國家的軍事擴張”;“保持西方在東亞、西南亞國家的軍事優勢”;“制造儒家與伊斯蘭國家之間的差異與沖突”;(2)“鞏固能夠反映西方利益與價值并使之合法化的國際組織,并且推動非西方國家參與這些組織?!币罁@些理論,我們可以看到,由于西方、主要是美國,利用著文化上的差異(例如在價值觀上的差異),挑起文明之間的沖突,已使當前的世界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局部戰爭越演越烈。

  那么“文明”難道只能在“沖突”中,以實現一統天下的“新帝國”的理論嗎?在不同“文明”之間難道不可以“共存”嗎?

二、“文明的共存”與新軸心時代

  在人類以往的歷史上并不缺乏由于文明(例如宗教)的原因引起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地域與地域之間的沖突。但是,我們從歷史發展的總體上看,在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域之間的文明發展更應該是以相互吸收與融合為主導。照我看,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地域與地域之間的沖突主要并不是由文明的原因引起的。我對西方文化(文明與文化都涉及一個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了解很有限,沒有多少發言權,這里只引用羅素的一段話來說明今日西方文明是在吸收與融合多種文化成分而形成的。1922年,在羅素訪問中國之后,寫過一篇題為《中西文明比較》的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

  “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過去已經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借鑒希臘,阿拉伯參照羅馬帝國,中世紀的歐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則仿效拜占庭帝國?!?/p>

  羅素的這段話是否十分準確,可能有不同看法,但他說:(1)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是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因素;(2)今日歐洲文化是吸收了許多其他民族文化的因素,而且包含了阿拉伯文化的某些成分,這兩點無疑是正確的。如果看中國文化的發展,就更可以看到在不同文化之間由于文化原因引起沖突總是暫時的,而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吸收與融合則是主要的。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本來存在著多種不同的地域文化,有中原文化、齊魯文化,秦隴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等等,但后來才合成一個大體統一的華夏文化。特別是到公元一世紀初印度佛教文化的傳入,更加說明兩種不同文化可以共存。印度佛教文化是以和平的方式傳入中國的,外來的印度佛教與本土的儒、道兩家從來沒有因文化的原因發生過戰爭,只有三次因政治經濟的原因有著沖突,當時的朝廷曾對佛教加以打擊,但在大多數的時間里,在中國儒、道、釋三種文化是同時并存的。一位法國的著名漢學家(施舟人)曾問我:“為什么中國文化是多元性的”。我考慮了一下,我說:我認為也許有兩個原因:一是思想觀念上的原因,這就是中國一向主張“合而不同”,文化雖可以不同,但能和諧相處,這個問題下面我會較多的說明,二是制度上的原因,中國以皇帝為最高權威,一切文化(宗教、哲學、倫理),都以皇帝的意志為中心,而皇帝往往為了社會的穩定、不希望因不同文化而引起沖突,甚至戰爭。因此,皇帝常采用了“三教論衡”的辦法,把儒、道、釋召到朝庭上來辯論,那一派辯論贏了就排在前面,然后是第二、第三。不允許他們之間互相殘殺,發動戰爭。

  從以上情況看,根據歷史經驗,我認為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理論無論如何是片面的,而且是為美國戰略服務的。他說:“我認為新世界的沖突根源、將不再側重意識形式或經濟,而文化將是截然分隔人類和引起沖突的主要原因。在世界事務中,民族國家仍然舉足輕重,但全球政治的主要沖擊將發生在不同文化的族群之間,文明的沖突將左右全球政治,文明之間的斷層線將成為未來的戰斗線?!彪m然亨庭頓的“文明的沖突”論可以說,他敏銳的觀察某一些由于“文明”引起沖突的現象,例如中東地區的巴以沖突、克索沃地區的沖突,甚至伊拉克戰爭等等,都包含著某些文化(宗教的和價值觀的)的原因,但是分析起來,最基本的發生沖突和發生戰爭的原因不是由文化引起的,而是由“政治和經濟”引起的,巴以沖突是為了爭奪地區的控制權,伊拉克戰爭主要是為了石油,克索沃地區沖突主要是為了大國的戰略地位。但是,我們應看到另一方,在不少不同文化之間現在并沒有因為文明(文化)的不同而引起沖突,例中印之間,中俄之間,甚至中歐之間,都在相當長的一個階段,特別是近十余年里,并沒有什么嚴重沖突,更沒有發生過戰爭。所以“文明的沖突”論并不能正確說明當前世界現存的形勢,更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景,而“文明的共存”才應是人類社會的出路,是人類社會必須爭取的目標。

  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想也許,我們先了解一下當前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照我看,也許我們正處在一個新的軸心時代。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1883—1969)曾經提出“軸心時代”的觀念。他認為,在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在古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幾乎同時出現了偉大的思想家,他們都對人類關切的問題提出了獨到的看法。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中國有老子、孔子,印度有釋迦牟尼,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這些文化傳統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人類文化的主要精神財富,而且這些地域的不同文化,原來都是獨立發展出來的,并沒有互相影響?!叭祟愐恢笨枯S心時代所產生的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一時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自那以后,情況就是這樣。軸心期潛力的蘇醒和對軸心期潛力的回憶或曰復興,總是提供了精神動力?!崩?,歐洲的文藝復興就是把目光投向其文化的源頭古希臘,使歐洲文明重新燃起火焰,而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中國的宋明理學(新儒學)在受到印度佛教文化沖擊后,再次回到先秦的孔孟,而把中國本土哲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在某種意義上說,當今世界多種文化的發展很可能是對二千多年前的軸心時代的又一次新的飛躍。那么,我們是否能說當今人類社會的文化正在或即將進入一個新的“軸心時代”呢?我認為,從種種跡象看也許可以這樣說。首先,自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由于殖民體系的逐漸瓦解,原來的殖民地國家和受壓迫民族有一個很迫切的任務,就是要從各方面確認自己的獨立身份,而民族的獨特文化(語言、宗教、價值觀等等),正是確認其獨立身份的重要支柱。我們知道,二戰后馬來西亞為了強調民族的統一性,堅持以馬來語為國語。以色列建國后決定將長期以來僅僅用于宗教儀式的希伯萊語重新恢復為常用語?!叭魏挝幕臀拿鞯闹饕蛩囟际钦Z言和宗教”。一些東方國家的領導人和學者為了強調自身文化的特性提出以群體為中心的“亞洲價值”以區別西方的以個體(個人)為中心的所謂“世界價值”。等等,等等。甚至亨廷頓也認識到“非西方文明一般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價值”。其次,公元前五百年前后那個軸心時代,正是上述各軸心國進入鐵器時代的時候,生產有了大發展,從而產生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而當今進入了信息時代,人類社會又將會有一個大飛躍。我們可以看到,由于經濟全球化,科技一體化,信息網絡的發展,把世界聯成一片,各國、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將不可能像公元前五、六百年那個“軸心時代”是各自獨立發展的,而是在矛盾、沖突和互相影響、互相吸收中發展。每種文化對自身文化的了解都會有局限性,“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如果從另外一個文化系統看,也就是說從“他者”看,也許會更全面的認識此種文化的特點。法國學者于連·法朗索瓦《為什么我們西方人研究哲學不能繞過中國》一文中說:“我們選擇出發,也就是選擇離開,以創造遠景思維的空間。在一切異國情調遠處,這樣的迂回有條不紊。人們這樣穿越中國也是為了更好地閱讀希臘;盡管有認識上的斷層,但由于遺傳,我們與希臘有某種與生俱來的熟悉,所以了解它,也是為了發展它,我們不得不割斷這種熟悉,構成一種外在觀點。”這種以“互為主觀”、“互相參照”為核心,重視從“他者”反觀自身文化的跨文化研究逐漸為廣大中外學者所接受。從另外一種文化來了解自身文化,正是為了繼承自己的傳統文化,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在這樣情況下,如何保存其文化的特性,傳承其文化的命脈,無疑是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我們知道,經濟可以全球化,科技可以一體化,但文化是不可能單一化的。從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看,任何文化不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但是只有充分發揮其原有文化的內在精神,才可以更好的吸收外來文化以滋養本土文化。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融、積極交流的過程中,把我們的好東西變成世界性的好東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這就是說,在吸收外來文化的時候,必須維護我們自身文化的根基。因此,二十一世紀影響人類社會文化的發展必將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第三,就當前人類社會文化存在的現實情況看,已經形成了或正在形成全球意識觀照下的文化多元化發展的新格局。我們可以看到,也許二十一世紀將由四種大的文化系統來主導,即歐美文化、東亞文化、南亞文化、中東北非文化(伊斯蘭文化),這四種文化不僅都有著很長的歷史文化傳統,而且每種文化所影響的人口都在十億以上。當然還有其他文化也會影響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前途,例如拉丁美洲文化,非洲文化等。但就目前看,這些文化的影響遠不及上述四種文化大。人類社會如果希望走出當前混亂紛爭的局面,特別要批判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部落主義,在文化上不僅要面對這個新的軸心時代,而且必須不斷推動在不同文化傳統的國家與民族之間的對話,使每種文化都能自覺地參與解決當前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共同問題。無疑上述四種文化對當今人類社會負有特別重大的責任。當前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重大的歷史轉折關頭,每個民族、每個國家對自身文化特別是對當前人類文明有重大影響的歐美文化、東亞文化、南亞文化和伊斯蘭文化都應作一歷史的嚴肅、認真的反思,對今后人類社會發展的前途無疑是十分必要的。

  對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說、特別是對有較長歷史而對當今人類社會有著重大影響的民族和國家說,它的文化傳統是已成的實事,是無法割斷的,因為其文化傳統已深入到這個民族和國家的千百萬的人民心中,是這個民族或國家的精神支柱。我們回到“傳統”,以“傳統”為起點,并從“傳統”中找尋力量、找尋支點,以推進我們文化的發展,來解決當前人類社會存在的問題,就這個意義上說,二十一世紀也許將由有著很長歷史文化傳統的歐美文化、東亞文化、南亞文化、伊斯蘭文化等推動人類社會進入再次回顧公元二千五百年前那個軸心時代的一個“新的軸心時代”。在這新的軸心時代,存在著不同的文化傳統而且這些文化傳統仍然有著雄厚的人口資源基礎,是決不可能被消滅,既使用戰爭的辦法,也只能暫時起一點作用,從長遠看,文化仍然必須共存。

三、中國文化能否為“文明的共存”作出貢獻?

  中國文化要希望對當今人類社會的“文明的共存”作出貢獻,必須對自身文化有所了解,這就是要對自身文化有一個“自覺”。所謂“文化自覺”是指在一定文化傳統的人群對其自身的文化來歷、形成過程的歷史以及其特點(包括優點和缺點)和發展的趨勢等等能作出認真的思考和反省。應該說,中華民族正處在民族復興的前夜,因此我們必須對中國文化有個自覺的認識,必須給中國傳統文化一個恰當的定位,認真發掘我們古老文化的真精神所在,以便把我們優秀的文化貢獻給當今人類社會;認真反省我們自身文化所存在的缺陷,以便我們更好的吸取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精華,并在適應現化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下給中國文化以現代的詮釋,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真正地走在世界文化發展的前列,與其他各種文化一起共同創造美好的新世界。

  中國傳統文化中主要是儒、道兩家,而且我們常說中國文化是儒、道互補的,當然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后,它對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也發生著重要影響?,F在我想討論一下儒、道兩家的思想理論是否能對“文明的共存”提供有意義的資源。

 ?。?)儒家的“仁學”為“文明的共存”提供了有積極意義的資源

《郭店竹簡·性自命出》中說:“道始于情”。這里的“道”說的是“人道”,即人與人的關系的原則,或者說社會關系的原則,它和“天道”不同,“天道”是指自然界的運行規律或宇宙的運行法則。人與人的關系是從感情開始建立的,這正是孔子“仁學”的基本出發點??鬃拥牡茏臃t問“仁”,孔子回答說:“愛人”。這種“愛人”的思想從何而有呢?《中庸》引孔子的話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薄叭蕫邸钡木袷侨俗陨硭哂械?,而愛自己的親人最根本。但是“仁”的精神不能只停止于此,《郭店竹簡》中說:“愛而篤之,愛也;愛父,其繼之愛人,仁也?!狈浅圩约旱挠H人,這只是愛,愛自己的父親,再擴大到愛別人,這才叫作“仁”?!靶⒅?,愛天下之民”。對父母的孝順要放大到愛天下的老百姓。這就是說,孔子的“仁學”是要由“親親”擴大到“仁民”,也就是說要“推己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叫作“仁”。作到“推己及人”并不容易,必須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作為“為仁”的準則。(朱熹《四書集注》:“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如果要把“仁”推廣到整個社會,這就是孔子說的:“克己復禮曰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已,其由人乎?”自古以來把“克己”和“復禮”解釋為兩個平行的方面,我認為這不是對“克己復禮”的好的解釋。所謂“克己復禮曰仁”是說,只有在“克己”的基礎上的“復禮”才叫作“仁”。費孝通先生對此也有一解釋,他說:“克己才能復禮,復禮是取得進入社會、成為一個社會人的必要條件。揚已和克己也許正是東西方文化的差別的一個關鍵?!蔽艺J為這話是很有道理的。朱熹對“克己復禮曰仁”的解釋說:“克,勝也。己,謂身之私欲也。復,反也。禮者,天理之節文也”云云。這就是說,要克服自己的私欲,以便使之合乎禮儀制度規范。“仁”是人自身內在的品德(“愛生于性”);“禮”是規范人的行為的外在的禮儀制度,它的作用是為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之和諧相處,“禮之用,和為貴”。要人們遵守禮儀制度必須是自覺的,出乎內在的“愛人”之心,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對“仁”和“禮”的關系,孔子有非常明確的說法:“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沒有仁愛之心的禮樂那是虛偽的,是為了騙人的。所以孔子認為,有了追求“仁”的自覺要求,并把這種“仁愛之心”按照一定的規范實現于日常社會之中,這樣社會就會和諧安寧了,“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蔽艺J為,孔子和儒家的這套思想,對于一個國家的“治國”者,對于現在世界上的那些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統治集團不能說是沒有意義的?!爸螄?、平天下”應該行“仁政”,行“王道”,不應該行“霸道”。行“仁政”、“王道”可以使不同文化得以共同存在和發展;行“霸道”將引起文明的沖突,而使文化走向單一化,形成文化霸權主義。如果把孔子的“仁學”理論用于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那么在不同文明之間就不會引起沖突,以至于戰爭,而實現“文明的共存”。

  當然,孔子的這套“仁學”理論雖然不能解決當今人類社會存在的“文化的共存”的全部問題,但它作為一種建立在以“仁”為本之上的“律己”的道德要求,作為調節不同文化之間關系的一條準則,使不同文化得以和諧相處無疑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要使“不同文化之間”和諧相處,從而使不同文化傳統的國家、民族能和平共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許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可以為我們提供極有意義的資源,他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主張。他認為,以“和為貴”而行“忠恕之道”的有道德有學問的君子應該作到能在不同中求得和諧相處;而不講道德沒有學問的人往往強迫別人接受他的主張而不能和諧相處。如果我們把“和而不同“用作處理不同文化之間關系的原則,它對于解決當今不同國家與民族之間的紛爭應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特別是在不同國家與民族之間,因文化上的不同(例如宗教信仰不同,價值觀念上的不同)而引起的矛盾、沖突,把“和而不同”作為解決紛爭的原則應更有意義。

  在中國歷史上一向認為“和”與“同”是不同的兩個概念,有所謂“和同之辨”?!蹲髠鳌ふ压辍酚涊d:“公曰:唯據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亦同也,焉得為和?公曰:和與同異乎?對曰: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駬蝗?,君所謂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保R侯說:只有據跟我很和諧??!晏子回答說:據也只不過和你相同而已,哪里說得上和諧呢!齊侯說:和(諧)和(相)同不一樣嗎?晏子回答說:不一樣。和諧好像作羹湯一樣,用水、火、醋、醬、鹽、梅,來烹調魚和肉,再用柴燒煮,廚子加工以調和,使味道適中,味道太濃就加水沖淡。君子食用這樣的羹湯,內心平靜。君臣之間也是這樣?!F在據不是這樣。國君認為對的,他也認為對;國君認為不對的,他也認為不對。這就像用水去調劑水,誰能吃它呢?如同琴瑟老彈一個聲音,誰能聽它呢?不應該同的道理就像這樣。)《國語·鄭語》:“(史伯曰:)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之。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保▽嶋H上和諧才能生長萬物,同一就不能發展。把不同的東西加以協調平衡叫作和諧,才能使萬物豐盛發展而有所歸屬;如果把相同的東西相加,用盡之后就只能被拋棄。所以先王把土和金、木、水、火配合起來,作成千百種東西。)可見“和”與“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耙运剿?,是以相異和相關為前提,相異的事物相互協調并進,就能發展;“以同裨同”,則是以相同的事物疊加,其結果只能窒息生機。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理想是“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薄叭f物并育”和“道并行”是“不同”;“不相害”、“不相?!眲t是“和”。這種思想為多元文化共處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思想源泉。

  現在西方國家的有識之士都認識到不同文明之間應能共存,而不應因文化上的不同而引起沖突,以至于戰爭。他們認為,不同的民族和國家應該可以通過文化的交往與對話,在對話(商談)和討論中取得某種“共識”,這是一由“不同”到某種意義上的相互“認同”的過程。這種相互“認同”不是一方消滅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一方,而是在兩種不同文化中尋找交匯點,并在此基礎上推動雙方文化的發展,這正是“和”的作用。不同民族和不同國家之間由于地理的、歷史的和某些偶然的原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正因為有文化上的不同,人類文化才是豐富多彩的,而且才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互補和互動的格局。文化上的不同可能引起沖突,甚至戰爭,但并不能認為“不同”就一定會引起沖突和戰爭。特別是在今天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情況下,如果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也許人類將毀滅人類自身。因此,我們必須努力追求在不同文化之間通過對話,實現和諧相處?,F在中西許多學者都認識到,通過對話溝通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的重要性。例如哈貝馬斯提出“正義”和“團結”的觀念。我認為,把它們作為處理不同民族文化之間關系的原則,是有意義的。哈貝馬斯的“正義原則”可理解為,要保障每一種民族文化的獨立自主,按照其民族的意愿發展的權利;“團結原則”可理解為,要求對其他民族文化有同情理解和加以尊重的義務。只有不斷通過對話和交往等途徑,總可以在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形成互動中的良性循環。不久前去世的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提出,應把“理解”擴展到“廣義對話”層面。正因為“理解”被提升到為“廣義對話”,主體與對象(主觀與客觀或主與賓)才得以從不平等地位過渡到平等地位;反過來說,只有對話雙方處于平等地位,對話才可能真正進行并順利完成。可以說,伽達默爾所持的主體——對象平等意識和文化對話論,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重要理念。這種理念,對我們今天如何正確而深入地理解中外文化關系、民族關系等等,具有重要的啟示。但是,無論哈貝馬斯的“正義”和“團結”原則,或者是伽達默爾的“廣義對話論”都要以承認“和而不同”原則為前提,只有承認不同文化傳統的民族和國家通過對話可以和諧相處,不同的文化傳統的民族與國家才能獲得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廣義對話”才能“真正進行并順利完成”。

  因此儒家以“和為貴”為基礎的“和而不同”原則應成為處理不同文化之間的一條基本原則。用“和而不同”原則處理不同文化傳統國家與民族之間的關系,不僅對消除矛盾、沖突甚至戰爭有著正面的積極意義,而且也是推動各國家、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促使其發展的動力,所以羅素說:“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過去已經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當今人類社會需要的是不同文化能在相互吸收和融合中發展不同的文化傳統的特色,以期達到在新的基礎上的“文化的共存”。

 ?。?)道家的“道論”能為防止“文明的沖突”提供有意義的資源

  如果說孔子是一位“仁者”,那么老子則是一位“智者”。老子《道德經》一書中,“道”是其基本概念,而“自然無為”(順應自然的規律,不做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是“道”的基本特性,王充《論衡·初稟》:“自然無為,天之道也。”今日人類社會之所以存在著種種紛爭,無疑是由于貪婪地追求權力和金錢引起的。那些強國為了私利,擴張自己的勢力,掠奪弱國的資源,實行強權政治,正是世界混亂無序的根源。也就是說帝國霸權正是“文明沖突”的根源。老子提倡“自然無為”我們可以理解為:不要做(無為)違背人們愿望的事,這樣社會才會安寧,天下才會太平。老子說:古代圣人曾經說過:“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边@段話的意思是說:掌握權力的統治者不應該對老百姓作過多的干涉(無為),不要擾亂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好靜),不要作違背老百姓意愿的事(無事),不要貪得無厭的盤剝老百姓(無欲),這樣老百姓就會自己教化自己(自化),自己走上正軌(自正),自己富足起來(自富),自己生活樸素。如果我們對這一段話給以現代詮釋,那就不僅可以使一個國家內部安寧,而且對消除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無疑有著重要意義。對這段話我們可以作如下詮釋:在國與國之間對別國干涉越多,世界必然越加混亂。大國強國動不動用武力或武力相威脅,世界越是動蕩不安和無序。大國強國以幫助弱國小國為名而行掠奪之實,弱國小國越加貧窮。發達國家以越來越大的欲望爭奪世界財富和統治權,世界就會成為一個無道德的恐怖世界。據此,我認為“無為”也許對新帝國的領導者是一付治病良方,如果他們能接受,將會使世界得以和平和安寧。然而“新帝國”往往以干涉、掠奪、武力等等“有為”(為所欲為)手段來對待其他國家與民族,這無疑都是由其帝國貪欲本性造成的。老子認為:“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足之足,常足矣?!保ǖ満]有比過于不知道滿足的了,罪過沒有比過于貪得無厭的了,知道滿足的人,永遠是滿足的。)“新帝國”不正是“不知道滿足的”、“貪得無厭”的嗎?老子還說:“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保ā疤斓馈辈痪拖駨埞浼龁??高了就把它壓底一點,低了就把它升高一點,有余的加以減少,不足的加以補充?!疤斓馈钡囊幝墒菧p少有余的,用來補充不足的。“人道”則不一樣啊,往往要剝奪不足的,而用來供奉有余的)。為什么今日世界人類社會處在一種十分混亂不安定的狀態?這完全是由人自身造成的,特別是那些“新帝國”的領導者造成的,他們違背了“天道”,他們失去了“人心”,他們奉行的是“損不足以奉有余”,這不正是今日世界不斷發生矛盾、沖突、戰爭的根源嗎?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文明沖突”論與其背后所隱蔽的“新帝國”論是有著密切聯系的。

  為了社會的和平和安寧,老子強烈地反對戰爭。《道德經》第三十一章中說:“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打仗用兵是不吉祥的東西,大家都厭惡它,所以有道德的人不使用它)戰爭總要死人,總要破壞生產,總要使社會秩序被破壞,所以老子認為它不是什么好東西,老百姓都討厭它,有道德的國家領導人是不使用戰爭的辦法解決問題的。老子又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我們應該用道德來告誡領導者,不要用兵力逞強于天下。用兵這件事一定會得到報應。軍隊所到的地方,就會破壞一切,使荊棘叢生。大戰之后,一定會是荒年。)我們反觀各國歷史,無不如此,在我國每次大戰之后往往出現,人口大量減少,土地荒蕪,生產破壞,盜賊多有。兩次世界大戰的結果是如此,當前的中東地區的戰爭也是如此。哪個新帝國的領導者到處發動戰爭,其結果處處陷入被動,這是因為被征服的國家的老百姓不服,他們會用不怕死來抗爭,所以老子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保ɡ习傩詹慌滤?,用死來威脅他們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老子說:“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喜歡殺人的人,就不能在天下成功)。我們從歷史上看到,發動戰爭的人,雖然一時可以得逞,但最終總要失敗,而落得身敗名裂,希特勒是一個例子,日本軍國主義也是一個例子。老子是一個“智者”,他用他的智慧能看到事物的相反方面,他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保碾y,好運常常緊靠在它旁邊;好事,災禍往往會潛伏在它里面。)現在有些國家的人民正在受著苦難,這也就正是為他們將來的民族復興準備了條件。從我們國家的百年歷史來看,正是我們在處處挨打之后,我國的人民才有了覺醒,今天我們才可以說,中華民族正處在民族復興的前夜。我想,世界各國、特別新帝國的領導者應從《道德經》中吸取智慧,認識強權政治、霸權主義從長期的世界歷史發展看是沒有前途的。因此,我認為老子思想對消解“文明的沖突”論、新“帝國論”是十分有價值的理論。我們擁護“文明的共存”論、贊成老子的“無為”思想,以期待今日人類社會能處在一和平、安寧、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大同世界之中。當然,兩千多年前的老子思想不可能全然解決當今人類社會的問題(包括、各民族之間的矛盾、沖突等等問題),但是他的智慧之光對我們應有重要啟示。我們應該作的事,是如何把他的思想中的精華加以發掘和發揮,并給以現代的詮釋,使之有利于人們從古代的思想文化的寶庫中得到某些寶貴啟示。

  在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價值觀念的不同、思維方式的不同可以引起沖突,甚至可以由沖突導致戰爭。但是,是否必然要引起沖突,能不能化解沖突、使之不因文化的不同而導致戰爭,這就需要我們從各個不同民族的文化中找出可以使文明共存的資源,用以消解不同文明之間可以引起沖突的文化因素。如上所述,中國文化中的儒道兩家可以為化解文明的沖突,并能為“文明的共存”提供有意義的資源。我相信,在各民族、各國家的文化中同樣可以為化解“文明的沖突”,并能為“文明的共存”提供有價值的資源。在人類文明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之時,是用“文明沖突”的理論來處理各民族、各國家之間的問題,還是用“文明共存”的理論來引導人類社會走向和平共處,這是我們當前必須認真考慮和慎重選擇的問題。反對“文明沖突”論,倡導“文明共存”論,這無疑是人類社會的福祉?!渡袝虻洹分姓f:“協和萬邦”。中華民族和其他許多民族一樣是一偉大的民族,有著很長燦爛光輝的歷史文化傳統,它的文化對人類社會無疑是極為寶貴的財富。我們對這筆財富應善于利用它,使之對當前人類社會爭取“和平共處”,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協調共存,推進世界各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做出應有的貢獻。

原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城步| 彝良县| 孟村| 宜川县| 乡宁县| 隆德县| 乃东县| 乳源| 从化市| 梁平县| 嘉鱼县| 茂名市| 亳州市| 沂南县| 正安县| 张家港市| 珠海市| 民勤县| 道真| 临澧县| 昭觉县| 吴川市| 伊春市| 阿坝| 益阳市| 康平县| 凤山县| 萝北县| 开化县| 桃江县| 额敏县| 荆州市| 通海县| 建昌县| 定边县| 白城市| 高碑店市| 阳江市| 万盛区| 温泉县| 江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