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大地之歌》唐詩歌詞解譯及作品評價”學術研討會
由中央音樂學院、北京大學、中國音樂家協會理論委員會聯合發起主辦的“馬勒《大地之歌》唐詩歌詞解譯及作品評價”學術研討會,2000年12月14日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行。本次研討會得到李嵐清副總理的特別關懷,匯集了近三年來有關這一課題研究的各方面成果,研討會由歌詞解譯和作品評價兩部分組成。參加研討會的有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王次炤教授、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周篤文教授、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家錢仁康、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家廖輔叔、于潤洋、張前、北京大學嚴寶喻教授、葛小音教授、總參三部研究員任一平、陸震倫等近30余人。
《大地之歌》為著名德國浪漫主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的代表作品,創作于1909年10月,首演于1911年11月20日德國慕尼黑。該作共六個樂章,歌詞分別來源于七首中國唐詩,學者們一致認定第一樂章《塵世苦難的飲酒歌》源自李白的《悲歌行》;第四樂章《美人》亦出自李白之手,題為《采蓮曲》;第五樂章《春天里的醉漢》則脫胎于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而第六樂章《告別》則是孟浩然《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和王維《送別》二詩拚合而成。問題的焦點集中在第二樂章和第三樂章之上,目前第二樂章《寒秋孤影》已順利得到解譯,確認為唐朝詩人錢起的《效古秋夜長》。第三樂章署名李太白的《青春》,則形成不同觀點,上海音樂學院錢仁康教授認為《青春》源于《宴陶家亭子》,光明日報文藝部秦晉先生和中央音樂學院廖輔叔教授認為《青春》源自《夏日陪司馬武公與群賢宴姑孰亭序》,總參三部任一平、陸震倫先生則認為《青春》源于《清平調三章》題注,而周篤文教授則認為《青春》完全是譯詩者興致所至的仿作。
《大地之歌》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偉大創舉,研討會對該作的音樂文化意義和作品價值進行了深入探討。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對近100年前西方音樂家接受中國文化的成功回應,具有重要的意義。會后還將出版關于這一課題的專題論文集。